第567章 姚襄之死
第567章 姚襄之死姚襄绝难想到的是,慕容评军至,给他带来的並不是转运,而是又一场灾难的开始。
就在姚襄因慕容评大军,而稍稍放鬆之际,一则紧急军情,又飞传姚军营中:河阴失守!
对姚襄来说,这绝对是一则噩耗!
河阴在洛阳西北,河水之阴,位置很关键,属於大河要衝,是进出洛阳的重要通道。当然了,就戴施坚守孤城的防御,从哪里进出並不关键。
但问题是,河阴那里是姚襄后勤供馈最主要转运枢纽,那里还囤积著部分姚军輜需。
哪怕隨著慕容评引大军至,正常情况下,可以新开闢一条粮道,得到来自虎牢、滎阳方向的支持。
仍旧有一点,不容忽视,河阴怎会失守,晋军怎会悄无声息地攻取河阴,断了他的粮路。
而这,显然才是更为危险的事情!
策划突袭河阴的,自然是普將毛穆之了,他奉命率军北援,哪怕受到气候的影响,动作依旧很快,十分尽力。
当慕容评引军自业城出发,姍姍来迟之时,毛穆之已然悄悄率军,走伊闕,进入河洛盆地。乃至於,毛穆之还有时间,对洛阳战况、燕军军情,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判断。
毛穆之自然是一个善於將兵的將军,很好的隱藏了晋军援兵的行跡,也就导致,危机已经悄然迫近,而姚襄竟毫无所觉。
而毛穆之在察洛阳军情后,也直接抓住了燕军的破绽:姚襄孤师前来,受挫坚城,军心不稳。
毛穆之不管燕军在调度方面出了什么问题,他只知道,这是一个战机!
他的任务简单而明確,协助戴施守城,保住金墉。只要击破姚襄,那么这个冬季,金墉必定坚如磐石。
基於这个作战目標,毛穆之很快进行了作战部署,其中最关键的一个行动,便是由他亲率两千劲旅,绕道北上直取河阴。
桓温北伐时,毛穆之坐镇洛阳期间,可一点都没荒废,除了转运军需,还担任著河南防备的重任,这项履歷在,使他对洛阳周边的地理、交通有著相当程度的了解。
有这些基础在,方使毛穆之神兵天降,奇袭河阴之后,姚襄才后知后觉,大惊失色。
毛穆之袭取河阴,根本目的,还在於攻心,惊扰姚襄的判断,搅乱其军心士气。而后,趁机破姚!
但实事求是地讲,河阴失守,对姚军来说,並不是什么致命的打击。
毕竟,他们背靠偌大燕国,河阴被截断,隨时可以开闢出一条新的粮道。然而,问题在於,燕国得靠得住才行......
当河阴为晋军袭取的消息传来,姚襄自是震动不已,但动作终究慢了半拍,使得消息快速在营中散开。
於是,雪上加霜的情况发生了,积压已久的愤怨,与新添的恐慌,两种情绪迅速结合起来,军心也眼瞧著从不稳,到散乱了。
最后,还是姚襄亲自出面,巡视各营诸部,又是军法威慑,又是苦口劝慰,方才把部眾们安抚下来。
与此同时,又赶忙派人东去虎牢,报以这突变的军情,让慕容评火速引军西进。
姚襄打了那么多败仗,对危险,可以说也锻链出一定嗅觉了,从毛穆之军突然出现在河阴,他便知道,事情不对。
洛阳的寒风,都仿佛带上了危险的味道,当初兵败的一幕幕场景,又开始在脑海中重现,不断地翻著页。
为了让慕容评儘快西来,姚襄甚至提出了一项作战计划,由他在洛阳城外吸引晋军,只待慕容评引军至,便可趁机击破晋军,获取大捷。
积极,诚恳,又带有一丝卑微与哀求,曾经那么骄傲的姚襄,在危机时刻,终究还是会做人的.....
当然,姚襄怎么也想不到的,还是有这么一日,他会將生死荣辱寄托在慕容评身上!
但这份期待,註定是错付了!
虎牢,收到姚襄的军报,以及求援书,慕容评的態度显得十分暖昧。很正常,慕容评对姚襄,本就有些不怀好意。
如果说,最初只是因为吕护的密报,对姚襄有所怀疑、猜忌,那么在鄴宫与燕帝一番交谈之后,慕容评逐渐將此事,当成自己的政治態度,以及一次立功的机会!
慕容虽未明詔,但那暖昧的態度,对慕容评来说,与明確的指令,也差不了多少。
因而,慕容评引军攻洛,从一开始,便不怀好意,针对姚襄,更甚於晋军!
可想而知,在收到姚襄求援的军报后,慕容评心头是怎样一种得意与窃喜。
看起来,姚襄的问题,可以换一条解决思路,比他原本所谋,要更加轻鬆、
平顺一些......
於是,慕容评果断採取了他的办法,差信使回復,让姚襄坚持,务必將来袭晋军牵制住,他將亲提大军,破晋军,下洛阳。
然而实际上,慕容评毫无动作,他选择按兵不动,严令燕军,据虎牢而守,观望洛阳战况。
理由也是冠冕堂皇的,晋军行踪诡异,洛阳战情不明,不可冒进,应等形势明朗了,再谋进兵。
至於姚军怎么办,好办!平南將军多谋善战,部下驍勇,战力强大,足以自保..
原本,因为慕容评大军的到来,对是否进攻姚襄,以及进攻时机的选择,毛穆之还心存犹豫。
但慕容评阴险地选择不动如山,对毛穆之来说,就是一个再明確不过的出击信號!
还是一条“我打我的”思路,不管燕军出现了什么问题,他只需在最短短时间內,以最犀利的进攻,击破姚襄,那么金墉之危立解。
即便进攻不利,抑或燕军援军杀至,他们都还可以退守金墉,合两军之力,仍旧可以坚持!
有这份“保底”在,又实在发现不了其他异状,毛穆之果断决定发起对姚襄的进攻。
而这个时候,其他决胜因素都可以不谈,仅仅一个军心士气的问题,就足以致命!
面对毛穆之所率晋军,姚襄根本无力与战,也无心与战!
姚襄等了慕容评足足一天,不见一兵一卒来援,他便感到不妙了。顾不得对慕容评破口大骂,果断决定撤军,洛阳城外,他是不敢再待了。
然而,战场决胜,有时候甚至只是瞬息间的事,哪里容得耽搁一日?没在第一时间撤离,这个时候才选择走,已经晚了!
当姚军弃营而出时,来自毛穆之的攻杀,也正式展开了!
得知姚襄的动向后,毛穆之是喜不自禁,嘴里高呼“天助我也”,而后毫不犹豫,亲率甲士,发起衝击。
两支晋军,分別自西北、西面两个方向,朝姚襄进攻,而姚军对此,几无反制能力。
这个时候的姚军將士,只想著撤退、逃跑,尤其是那些被姚襄收编不久的队伍,更是一碰就散。
危急关头,值得依靠的,还得是那些隨他血雨腥风里闯过、刀山火海里趟过的羌部老卒,然而这样的老人,还剩多少?又还能支撑多久?
甚至,就算羌部,追隨姚襄的心志,也不像表面呈现的那般坚定。
比如羌酋敛岐,就没有听从姚襄的命令,率军结阵抗晋,而是带著自己的几百部眾,果断脱离战场,不战而逃。
多年的筛选、淘汰下来,姚羌势力极度萎缩,在仍然追隨依附姚氏的羌部之中,敛岐算是核心的一支山头了,其所部足有两千多人。此次隨姚襄出征,也带了四百多卒来。
敛岐的不战而逃,几乎宣告姚军的彻底崩溃,其他羌將也有样学样,纷纷弃战亡命,到最后,连王钦卢也选择率部突围。
当初在董池陂战场,姚襄是如何坑慕舆长卿的,而今敛岐,也原汁原味,让他也品尝了一番。
就是这样,想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晋军的袭击快速而凶猛,尤其毛穆之亲自指挥的一路。又有戴施见机,也率军出城拦截,加入到对姚军的剿杀之中。
战斗从一开始就呈现一边倒的局面,而姚军的溃败,也早早註定!
至於姚襄呢,他没能走掉,本就是晋军的重点攻杀目標。兵溃之际,姚襄率领亲信本部,力扛晋军,希望能通过自己身先士卒,激励士气,重燃姚军斗志。
只可惜,这註定是徒劳的,姚襄的一厢情愿,只引来更多晋军的围攻,而其他羌部姚军,纷纷溃逃......
到最后,姚襄身边的人,越来越少,要么死了,要么逃了。
北风呼呼作响,沿洛河延展开的战场,已经趋於平静,遍野的尸体中,旗甲显得破败而散乱,肉眼可见,大部分都是姚军的.....
虽然最终还是让姚军跑掉了不少,但晋军此役,已经是大获全胜!
最重要的,姚襄这个敌酋、羌贼、叛臣没能走脱。
洛水之畔,长槊如林,几百晋卒,里三层,外三层,將姚襄围得水泄不通!
身后是东流洛水,眼前是一张张模糊,但能清晰感受到敌视与杀意的面孔,姚襄依旧骄傲地坐在马上,下巴昂著,仿佛要高过围攻晋军手中的长枪步槊......
头盔早就丟了,头髮染著血污散垂著,甲冑也已破碎,枪伤、刀伤、箭伤,几乎不满全身,几道深刻的创伤,甚至深可见骨!
血液不断从伤口渗出,面色与嘴唇白得明显,但姚襄依旧紧紧拽著马韁,握紧战刀,冷冷地盯著不断缩拢而来的晋军,脸上毫无怯色。
身边也就十来名部卒,到这种时刻,仍能追隨姚襄的,也必然是死忠了!
到这等时候,哪怕姚襄自己也清楚,已经是山穷水尽,再无生路可言了。
正当姚襄准备进行最后一战时,围攻的晋军打开一道缝隙,很快,晋將毛穆之策马而出,到姚襄正面。
“你是何人?”盯著毛穆之,姚襄开口,嘴里吐出除“杀”字的一句整话,嗓子儼然喊哑了。
“此乃扬武將军毛穆之!”跟在毛穆之身边的一名军官,高声道。
姚襄嘴角一撇,嗤笑道:“不曾想,我堂堂姚襄,纵横南北,驰骋沙场,今日在此,竟亡於一无名之辈手中!”
闻之,晋军军校顿时斥骂道:“你这羌奴,陌路穷途,还敢如此猖獗,简直不知死活!眾军上前,將此贼拿下!”
毛穆之却伸手止住了,对姚襄的鄙视,脸上也不见恼色,只是打量了他两眼,语气平和地说道:“你伤势不轻,若愿弃械投降,本將可以派人给你疗伤!”
面对毛穆之的劝降,姚襄却陡然大笑了出来,他仿佛用尽最后的气力,在狂笑,在恣意,洪亮的笑声飘荡在洛河之畔,很快被北风吹散,但其中的豪壮与悲情,哪怕敌人的晋军將士,也都心有所感。
没人打扰的情况下,姚襄直到声嘶力竭,方才停下笑声,直视著毛穆之,淡淡道:“天亡姚襄,今日命丧於此!大好头颅,若有本事,尔自来取,何需多言?”
真真是死到临头,姚襄仍然是一副骄傲的表现,那种做不出假的慷慨豪情,难免让人心生感慨。
投降是万万不可能的,想想石虎之子石琨吧,当年石氏为冉閔彻底覆灭之后,南逃东晋。那是歷经的千辛万苦、千难万险,进入建康,然后被晋廷抓起来杀了。
就冲他姚襄两年前反晋,对晋国造成的祸乱,投降了也就是个死。
更遑论,此战虽败,姚羌部眾可还在摄头了,他要是降晋,他们的安危如何保全。
姚襄心知,沦落至今,他也就是个死的结局了。於他姚襄而言,死又有何惧?
抬首西望,最后看了眼洛阳废墟那影影绰绰的轮廓,姚襄眼神中终於流露出淡淡的感伤。
洛阳,又是洛阳!
他姚襄英雄一世,丧命於此,倒也不算埋没了!
“尔等已然尽职尽忠,若想活命,便降了吧!”回头,姚襄对团聚在身边的亲信们道。
“愿陪將军赴死!”十几个人,声音错落嘈杂,但一个个表情坚毅,气势十足。
姚襄默然,不再多劝,又偏过头,以一副傲然的姿態,注视著毛穆之。
毛穆之也只是隨口尝试,见其顽固,没有丝毫犹豫,下令道:“杀!”
结局是註定的,几十名晋卒一拥而上,姚襄连同那十几名亲信,也没有多少抵抗,纷纷被捅死......
而到死,姚襄都昂著那个脑袋!
姚襄就这么死了,平心而论,这是个人物,博学多识,英勇善战,善抚士眾,如果处在一个良好的位置,以其才干,以姚羌之盛,开创一片基业,是大有可能的。
只可惜,时运不济,再兼个性骄傲,缺乏政治远见,在河北、中原流窜折腾数年,最终一事无成,落到和项羽、孙策一样的结局。
当真没有取错的外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