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姚氏西逃
第568章 姚氏西逃姚襄战死,也基本意味著这一轮燕晋交锋的结束。
告捷之后,毛穆之並未深追,不论如何,慕容评大军始终是个隱患与威胁,因而果断收兵,带著斩首两千余级的战果,与戴施一道,回防金墉城。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仗,晋军也没有留任何俘虏,只要被追上,都逃不过一个斩尽杀绝的结局。
经过南下北上的一番折腾,又才结束这样一场战场博弈廝杀,不只消耗掉毛穆之所部晋军的精神体力,也耽搁了时间。
对晋军而言,天气是越发酷寒了,毛穆之也有评估,今冬是难以率部南归了,大概率得与戴施及所部,一切在金墉城报团取暖度冬了...
这种情况下,每一份物资都极其宝贵,每多一张嘴都多一份负担,与其在战后去头疼俘虏的问题,不若干脆战场解决,省得麻烦。
晋军收兵,燕军方面,也没有更进一步的动作。
对姚襄兵败身死,慕容评显得从容而平静,甚至还对自己借刀杀人的妙计高招自鸣得意。
另一方面,对溃逃至虎牢的姚军,慕容评还是下令予以接应收容,紧接著便展开甄別,將羌眾与其他兵丁区分开来。
说来也是悽惨,经洛水一役,姚襄所部羌眾,最终逃脱追杀的,只有七百出头了。
而这七百来人,也是前途难料,甄別出之后,便被收缴兵器甲冑,拘押起来。
此前姚襄营中的抱怨,算是一语成讖了,燕朝廷果然对他们不怀好意,但到了这等时刻,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已无反抗的能力,只能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审判。
生死的审判权,显然掌握在慕容评手中!
羌酋军官们被单独拎出,一一讯问,当然不是就姚襄兵败追责,而是想要搞清楚吕护举报的“厄口之变”的真相。
而此事,想要调查清楚,当真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当初在厄口,参与对慕舆长卿围杀的羌部可不少,怎么可能守口如瓶,又怎么扛得住慕容评施加的压力。
最先跳反的,还是敛岐,为了活命,为了保全部眾,他甚至主动嚮慕容评告发,倾吐对姚襄的不满,並嚮慕容评效忠。
其他羌酋,包括王钦卢这等亲自“作案”的头领在內,哪怕心怀愧疚,仍旧选择背主举报,將所有罪责,都推到姚襄身上。
而这,正是慕容评想要的!
很快,慕容评就给鄴城上表了一道奏章,將洛水之战、姚襄之死、晋军敌情,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厄口之变”的情况,详细地给慕容仍做了个匯报。
结果是可以想见的,燕帝震怒,下令让慕容评处置好河南的善后事宜之后回师。
至於打洛阳,慕容儁也有些失了心气了,青州那边丟城失地、损兵折將,已经让他分外难堪。
101看书 读小说上 101 看书网,101????????????.??????超省心 全手打无错站
到了洛阳战场,慕容儁再是骄矜狂妄、不可一世,也不觉得,仅凭慕容评就能攻破晋军对金墉的防御了。
无奈之下,慕容儁决定接受慕容评的建议,容后再战,至少目前燕军已经占领虎牢这座重镇,以此为基,只待燕国状况有所改善,再兴兵攻取,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回头来看,元璽五年的燕国,收穫还是不小的,仅平定青州一项,就值得大书特书,大大缓解燕国在內部统治上的压力。
但对燕帝慕容儁个人来说,却基本与失败掛鉤了,由他亲自策动的几次军事行动,都没能成功实现预期。
要么乾脆失败,要么无疾而终,而燕国军民物力的损耗,却一点不少。而在慕容携诸多非理性的决策下,燕国军民也已被拖得疲惫不堪了。
慕容评这边,收到慕容儁的詔令,也鬆了口气,所幸燕帝的注意力被转移了,这鬼天气,他可不想在洛阳与晋军纠缠。
若是软柿子也就罢了,但毛穆之与戴施,已经摆明告诉燕军,他们是刺蝟..
出於对吕护的“回报”,慕容评將姚襄收编的残部悉数交给他统领,又將他在河內仅剩的一些旧部,也调至其麾下,並拨给吕护大量军辅,由其镇守虎牢,监视洛阳晋军。
至於那七百多羌部,则被慕容评一股脑儿收编到麾下,他还是比较眼馋这些久经沙场的羌部的战斗力的。
再者,多年的战爭中,燕国的军民力也消耗了太多,虽然一直在招抚夏人,但慕容评粗浅地认识,还是同为“少数族部”羌部,要更好操控,更值得信任......
进军,用了大半个月,但退兵就是几天的功夫,等回到鄴城,燕帝那边,对姚羌,也已形成了追责的態度。
本就一肚子邪火,恰闻姚襄“戕害燕军、犯上谋逆”的滔天大罪,慕容儁岂能容忍。姚襄虽死,但羌眾犹在,岂能轻易宽纵?
至於姚襄被慕容评出卖,英勇就义的事情,就纯当不知了,或许在慕容儁眼中,那就是死有余辜。
收拾姚羌的事情,慕容佣自然交给慕容评来执行,在此事上,慕容评很积极,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建设性的意见:
儘量不要扩大化,將清算局限於姚氏家族內部,犯下恶逆大罪的只是姚氏,解决了姚氏,其他羌眾还是可以收编利用的,他这自然是在为自己兼併那些羌卒背书。
得到燕帝的令旨后,慕容评马不停蹄,立刻带著人北上,直扑摄头。
此时,摄头的姚羌部眾,才收到姚襄战亡於洛阳的消息,姚氏族部,悲慟不已,正在举哀。
慕容评在搞政斗阴谋上,似乎很有天赋,干起事来,更是得心应手,还让敛岐给留守摄头的姚益去了书信,隱去姚襄战亡的细节內容,麻痹姚氏。
对姚氏来说,姚襄之死,无疑是一个惊天噩耗。北迁摄头后,他们安居此地,进行休养生聚,好不容易见到点起色,族长死了。
他当然想不到,真正的噩运,还在后边。
当燕国朝廷要对姚氏动手,姚氏几乎没有什么反抗余地,等待他们的也只有破家灭族结局。
不过,大抵是上天见姚氏过去这些年多灾多难、厄运连连,生出了怜悯之情,终究给姚氏留下了一线生机.....
紕漏还是出在慕容评这边,他出发时,把那些羌眾酋带上了,要求他们替朝廷招抚羌眾,同时出手对付姚氏,纳上“投名状”,以表明对燕廷的忠心。
但羌酋王钦卢得知慕容评的打算后,於心有愧,不忍见到姚氏灭族,因而秘遣死士急奔摄头,给姚氏示警,告以危险,並把前因后果挑明!
留守摄头主持姚羌部族事务的姚益,被这突来的消息给震懵了,但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紧急召集姚萇、权翼等几名姚羌的核心决策者商討。
灭族危机就在眼前,如何应对,换谁都得犹豫,而首先一条,是否採信,都是一个问题。
事情太严重了!
姚氏內部,也多有分歧,毕竟,若因一封密信,就是大动干戈,岂不自寻死路,但王钦卢信中所书,又是那般深刻、紧迫,有些细节,更是编都编不出来。
姚萇倾向於採信,建议立刻行动,召集姚氏亲戚亲信族部,果断逃亡,但姚益十分犹豫。
最终,在姚花的坚持下,还是决定做两手准备,一方面召集人手、收拾行囊、牲畜、口粮,隨时起行流亡。
一方面由姚萇的胞弟姚绪带人,往鄴城方向打探,確认情况,同时又派人往信都方向刺探,看官府是否有异动。
结果,而不足半日,姚绪便匆匆忙忙返回了,得到明確消息,上庸王慕容评正率军往摄头赶;而信都的情况也很不乐观,城里的郡兵,也在集结调动.....
所有的跡象都是提醒,而所有的侥倖也都被打破了,不再有任何迟疑,带著强烈的愤怨,姚益下令,举族西迁。
在燕元璽五年的冬月,数九寒天的日子中,摄头的姚羌部眾,就像是一堆枯柴,被一点意外的星火给点燃了.....
由於事起突然,紧急之间,根本无法做出妥善周至的安排,也无法带走所有家当,甚至鑑於王钦卢信中的“提醒”,不敢把所有族部带上。
最终,姚氏兄弟,仅仅带著不足两千的姚氏亲信族部,踏上亡命之途。不幸中的万幸,姚氏族部,这些年也习惯了这样的转移、奔波与逃亡。
虽然紧迫,但几乎每个人,都有咬牙坚持的韧劲儿,尤其是姚氏兄弟,亲自带队照看......
然而,这场逃亡之旅,註定是残酷,从一开始,就在进行著筛选,北风、严寒、飢饿、疾病,比燕军更先对姚氏展开的残酷筛选。
而被淘汰,就意味著死亡的结局!
姚氏逃亡的方向很明確,向西,这一点,姚益兄弟態度一致,远期目標,投奔秦国,近期目標,则穿过冀州州郡,进入太行。
只要进了山,就还有迴旋喘息的余地,这几乎是他们唯一的生机,其他方向,想要逃脱燕军追杀,实在太难。
当然,如果能“轻装”上阵,分散逃亡,或许个人逃脱的机率,反而要大一些。
但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那么选择的,越是危急时刻,越需要拧成一股绳,分则易断。
姚氏的动作,整体上还是比较快速的,但那么多人的行动,动静还是太大,信都的安平郡兵,受到消息,立刻反应过来,直扑摄头。
然后,除了一干骤逢剧变、不知所措、惶惶不安的姚羌遗部之外,姚氏子弟、族部、亲信一个不见。
扑了个空,安平郡守首先急了,在讯明姚氏奔逃方向后,也果断率军向西,前去追击,同时派人,稟报还在途中的慕容评。
彼时,慕容评方过广宗,得报之后,顿时怒不可遏,宰了安平郡守的心都有,他自然认为,是信都方面,行事不周,惊动了姚氏贼子,致其脱逃。
於是,慕容评也调转兵锋,往巨鹿、赵国方向转进,同时派人紧急通知二郡燕国官兵,提高警备,设置路卡,截杀姚氏乱逆。
经此一变,慕容评直接將姚氏定性为造反作乱的叛逆,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虽心中恼怒,但换个思路想想,姚氏做贼心虚,如此逃亡,反跡昭然,就是將其灭族,也在情在理,传將出去,也不怕引发其他依附势力的恐慌、不满了。
带著这样的心思,慕容评加快速度进军,准备剿杀姚氏,赚个戡乱平叛的功劳。
结果,变道不足半日,便收到消息,燕国安平郡守在追到漳水以东时,被姚氏击败了,本人也身死,被姚萇之弟姚尹买砍了脑袋。
姚氏西逃,可不是漫无目的,起初走大路,后果断转走乡野路径,以避过城镇。
如此,竟从安平南部成功穿梭过去,直到漳水之畔。在没有充足准备的情况下,渡河是个大问题,所幸水流已浅,流速也不快,但寻找涉渡之处,也耽搁了不少时间。
当安平太守领兵闻著味追来,姚萇没有丝毫犹豫,与眾兄弟,带著几百部眾,果断髮起主动进攻。
在姚氏兄弟,玩命的衝杀下,安平郡兵竟不丝毫抵抗能力,被一衝即散。急匆匆而来,碰个满头包,连太守都丟了脑袋。
当然了,这其中,除了姚氏的绝命反击之外,也跟安平郡兵的屏弱有关。
渡漳水之后,姚氏再度改道,进入广阿泽地,意图隱藏行踪,这是一条死亡之路,等姚氏部眾,从广阿泽中走出的时候,只剩一千人出头了,也不剩任何老弱妇孺,车马輜重也丟了大部。
只可惜,姚军的动向与意图,实在太明显,慕容评也展现出他老奸巨猾的一面,没有在屁股后面撑,也没有跟著进入广阿泽。
而在大泽西面的柏人、中丘沿线布防拦截,若非姚萇警醒,他们就一举钻进慕容评的网兜中了。
危机时刻,姚部来了个声北击南,又声南击北,最终集中所有部卒,从柏人突破。
然而,他们的人实在太少了,沿途奔逃,也实在太疲惫,虽然英勇,不畏苦寒,不惜牺牲,还是被挡在了柏人。
最后,还是羌酋王钦卢,临阵倒戈,趁燕军合围之前,与姚氏兄弟,一起衝破柏人,后又直取石门塞,进入太行山中,方才得以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