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汉中归秦
第543章 汉中归秦小年轻徐嵩的匯报,使得太极殿內满殿寂然,兴高采烈的表情,与一张张惊诧的面庞,形成鲜明对比。
“当真?”苟武迅速反应过来,惊喜地问道。
“薛都督军报在此!”徐嵩躬身捧著一份帛书。
“快!呈上来!”苟政招呼著。
心切之下,没有顾及仪態,不用內侍转呈,苟政起身站在陛阶上,几乎从徐嵩手里抢过军报,打开阅览。
齐刷刷地,一道道关切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到苟政,到他手上的捷报上。
当注意到苟政眉宇间不经意露出的雀跃之时,殿中的御政大臣们们互相看了看,都本能地放鬆下来,每个人的眼睛中都看得到喜意。
“近来,真是惊喜连连啊!”很快,苟政收起军报,轻声感慨一句,而后以確定的眼神环视眾臣,笑道:“薛强上报,確已攻取!”
此言落,殿中虽只几名御政大臣,但是也是哄然一片,气氛就如烈火浇油般热烈起来。
“薛威明...薛都督竞如此神勇?”即便朱彤是坚定的主战派,对此消息,也按捺不住惊诧:“不,司马勛竟如此不堪一击?”
也难怪朱肜激动,就在適才,他们这干秦国精英、中枢大臣,还在筹算南郑攻取的难度,估计晋军的实力,给的评价虽不高,但还是承认其中困阻之处。
不曾想,转眼薛强就放这样一个“大卫星”,这才多少时日,简简单单就把南郑攻取了。
於秦国而言,固然是喜事,但对前脸还严谨仔细商討军情战略的御政大臣们来说,多少有点伤及顏面。
当然,这点小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南郑已克,汉中將属大秦,这意义非凡!
此时殿中,沉稳如丞相郭毅,也满脸激动,嘴里念念有词:“天佑大秦!大王神威!所向披靡!”
见眾臣欢喜,苟政也是哈哈一笑,扭头看著眉开眼笑的徐嵩,问道:“信使何在?“
“启稟大王,薛都督遣校尉毛当亲赴长安,向大王奏捷,臣已引其於殿外听宣!”徐嵩稟道。
“宣来人上殿,给眾卿讲讲南郑战况!”苟政大手一挥,吩咐道。
“诺!”
很快,一名皮肤黝黑,但肉眼可见的年轻军官登上殿堂。大殿的威严,以及秦国君臣的眼神,天然带著威慑,毛当也明显感受到了压力,有力的步伐都放慢了些。
带著敬畏,小將毛当上前参拜,倒也没有失礼。
听他带著些“异味”的官话,苟政问道:“你是哪里人氏?”
闻问,毛当神情端重,以一种认真的语气应道:“回大王,末將乃武都人氏!”
年轻的面庞上,带著一种自信与意气的神采。
察之,苟政脸上露出了让人如沐春风的笑容,温和道:“薛威明以识人辨才著称,而今,又给孤送来一员后起之秀啊!”
苟政话里,带著强烈的欣赏、鼓励情绪,显然,一向喜欢年轻俊杰的秦王,又有些见猎心喜了。
而毛当能够体会到来自秦王的认可与善意,心头就仿佛涌过一泓清泉般舒服,顿时面露感激,再度参拜。
毛当出身武都,本是仇池杨氏的部属,陇南战爭期间,其父毛丰率部投靠,被薛强表为裨將。
此番秦军南下討伐司马勛,毛丰父子率部卒从征,江口一战时,毛丰率军力战,表现勇猛,但中了流矢。
后来,毛丰因伤情恶化而亡,大概率是伤口感染。毛丰死后,毛当代领其眾,感其父英勇,所部战力颇强,薛强任命其为中军校尉,特地將其调至身边任职。
毛当虽然年轻,嘴上黄毛未褪,但一路打到南郑,表现英勇,比其父犹有过之,立功颇多。南郑城破,率部追击,斩获颇多,其中还捞到了一条大鱼—司马勛。
薛强遣这名年轻氐將前来长安奏捷,也是出于欣赏的一种提拔,一种回报了。
而哪怕还没有听取关於毛当的履歷事跡,就冲其在殿上表现,以及展露的刚毅气质,便让苟政心生好感。
说起来,秦国的这些“汉族”大臣中,薛强大抵是最喜欢提拔、举荐各类人才的了。
最有名的,当然是王猛,然王猛之外,这些年陆陆续续的,经过薛强举荐,被长安朝廷录用的人才,也有三四十人了。
这些人中,有豪右,有寒门,有夏人,也有夷族,突出一个唯才是举,为国举贤。
乃至於,如杨安那等仇池公室之后,都大胆举荐,尽力提拔。虽然薛强有足够的理由,但总是难免让人侧目..
有时候,很难不让人去探究薛强的心理,以其精明智慧,应当能够认识到其中的政治风险才是。
哪怕不提杨安仇池公室的特殊身份,仅从氐人的角度出发,他这个河东右族首领,那般积极主动举荐,都不那么合適。
民族问题,在当前的苟秦王朝是有些被刻意迴避乃至压制了,就不提沿边那些大大小小的氐羌、鲜卑、铁弗族部,就秦政权內部,那么多被吸收进军政体系的夷族豪杰、精英,他们与“汉人”士族集团之间,岂能没有嫌隙乃至对抗?
可以肯定地说,绝对是有的!
虽然苟政展现出一副海纳百川、兼容並蓄的態度与气魄来,苟秦也越发朝著一个“融合”政权发展,但夷夏之別这种问题,是根深蒂固的。
目隨著秦国的发展壮大,並不会消弭,目前的平衡,早晚会打破,问题识早还是会爆发出来。
“融合”路岂是容易走的,必定充满波折与荆棘,稍有不慎,便是动乱,乃至祸乱,,然而,薛强就仿佛认定了苟政会长期坚持当前的“民族政策”一般,大大方方,毫不遮掩地提拔任用氐羌人才。
这究竞是一种大度,远识,抑或是投机,犹待时间检验.
话题扯回,太极殿內,苟政问道:“是你生擒司马勛?”
闻问,毛当克制著心中的得意与欣喜,微笑道:“城破之时,司马勛突围出城,受阻於汉水,末將在追击之列,侥倖得之!”
闻之,苟政两眼仿佛在放光,抬手亲切对毛当吩咐道:“薛威明的奏章简明扼要,难以满足孤与眾卿好奇,你给在场诸君,仔细讲讲汉中战况战果,是如何这般迅速攻取南郑的!”
“诺!”
毛当的表达不甚流利,好在够清楚,苟政君臣也够耐心,默默地听这名前途光明的武都小將,把南郑告破的过程讲明。
说起来,南郑的告破,是带有意外与巧合的。薛强两路进逼南郑,本也没想著轻鬆拿下,只欲持续给司马勛施压,而后把握战机破城。
但是,秦军在南郑城中有內应啊!而內应掌握的实力,还相当不俗,至少足以给城外秦军打开一道进程的通道破城的关键,正是当年苟政亲自委派的別部校尉耿儼!
耿儼乃巴西寒士,早些年求仕无门,后桓温平蜀,萧敬文造反,割据涪城、巴西等地。耿儼也被萧敬文徵辟为幕府,担任从事。
当年,桓温决议出兵,根除萧敬文这个作乱蜀中数载的祸患,耿儼奉命秘密出蜀,北上长安向苟政求援。
结果被苟政婉拒,秦军援兵没请到,转走仇池之时,萧敬文已被荆、益、梁三路晋军消灭了。
等耿儼潜回家中时发现,他的家產已被司马勛抄没,家人也尽数被诛杀。不是因为附逆,只因为司马勛要募集军輜,以弥补郿县大战的“亏空”。
从那之后,耿儼就是彻底恨上了司马勛,发誓报仇,又不辞辛苦,北上投奔秦国。
而苟政看中了此人展露出做情报工作的天赋,授其別部校尉之职,抽调別部精卒,下拨財帛,让他南下汉中,从事秘密工作。
事实证明,苟政没有看错人,耿儼確实有这个天赋与能力,並且在仇恨情绪的促使下,积极而干练,工作也卓有成效。
过去几年间,耿儼以南郑为中心,初步建立了一个针对梁州军政的情报网络,虽探不得什么隱秘情报,但司马勛但凡有大动作,绝逃不过耿儼的耳目。
苟秦与司马勛之间的角力,秦军往往能提前应对布置,占据优势,其中耿儼的情报消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不论是陇南战爭(平定仇池之战),还是此次晋军北伐、汉中之战,皆是如此。
除了基本的情报信息,耿儼还在巴山汉水之间,替秦国收编了几支武装,虽然都是些流寇草贼,但也是能拿刀子干大事的。
而隨著司马勛对梁州掊敛日甚,治下不满情绪日益膨胀,耿儼也尝试著,秘密拉拢梁州地方士族、豪右。
这几乎与苟秦在关西的战无不胜,相辅相成,苟氏鼎足关中,越发稳固,声势大振,也便利了耿儼在梁州的情报工作。
那些经他观察评估后联繫的豪右,不会直接投秦,但保持著一份秘密联络,留一条退路,是很正常的选择。
耿儼也不急切,耐心地挖著梁州墙角,就是这样,也让他把手触角伸进了梁州军政,哪怕触及的层次不高。
直到此次晋军北伐,在司马勛引军北上之初,耿儼都显得按捺。但当薛强引军南下,主动出击之后,他便开始慢慢准备。
地势路线、交通办法、兵力布置、后勤消息、城寨守备,凡是耿儼能够刺探到的消息,不论具细,不论有用与否,都大量地通过秘密交通线,送到薛强手中,为其制定作战计划,提供强大参考。
等到两路秦军奏捷,梁州晋军一泻千里,司马勛退守南郑,薛强兵临城下,属於耿儼的高光时刻来了。
早在城固被徐成、罗文惠攻克后,耿儼便秘密將他网罗的一些精干力量,召集到南郑城中潜伏起来。
这战爭不断朝著有利秦军方向发展期间,他又加强了秘密统战工作,启动了好几名汉中豪右的深入说服工作。
最后,在秦军两路合击南郑,而城中人心惶惶,司马勛父子应对失措,以汉中大族梁惮为首的几家豪右,终於接受了秦国的橄欖枝。
內则清楚南郑城中的不堪,外则有强军压境,还有城固梁兴的表率,以及司马勛治梁期间积攒的所有矛盾,一次性爆发出来了,在这样一个要命的时刻。
於是,当薛强方將军马布置好,一份来自耿儼的破城计划,送到他手上了。
薛强自是惊喜莫名,以其统兵之能,若是有內应开门的情况下,都还不能制胜,那他也不会成为秦国南征军的主帅。
在约定好时间之后,耿儼便联合城中豪右,突然发作,攻袭汉中北门守卒,打开城门,迎秦军入城。
当锐骑、破阵二营秦军精甲,踏著南郑的吊桥厚板,进入城中后,这座坐落在汉水之滨的名城,以及整个汉中平原,便註定要改姓易帜了。
而城破之时,司马勛也从噩梦中惊醒,然后发现现实比噩梦更为惊悚。
城中內乱,豪右造反,秦军入城......一连串的噩耗,衝击著司马勛的大脑与心臟。
危机之时,司马勛的脑子都不会转了,还是司马康似平发挥了逃跑的天分,拋家舍业,果断带著司马勛,在亲兵扈从的保护下,趁乱杀出城去。
对司马勛父子的逃亡之旅,最不利的一点,大抵在於,南郑城在汉水北岸了。
出城之后,父子二人率眾直奔渡口,然而,薛强何人,早有布置,几乎在南郑晋军纷纷投降之际,司马勛也被一网成擒。
反倒是司马康,竟然带著几名心腹,侥倖乘轻舟渡河南去,成为司马勛一家唯一逃出南郑的人。
至於司马勛,连同他那一大家子,全部成为了的秦军俘虏,就那等形势,当真逃无可逃.
关於攻取南郑背后,別部校尉耿儼做的大量工作与准备,毛当自然没有细致了解。
然而,经其讲述,毫无疑问,南郑之战的首功,就在耿儼。
当年,苟政閒布一子,自然难谈有多大的期望,但此番,在秦晋激烈爭锋的大局下,给了他这样一个惊喜与回报。
此时此刻,苟政很想知道,南郑陷落,汉中归秦,桓温老儿得知后,是否还能稳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