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玄幻小说 > 让哈布斯堡再次伟大! > 第172章 从俄国要人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72章 从俄国要人

    第172章 从俄国要人
    俄国,高加索山脉,奥塞梯地区。
    吸取了克里米亚战爭时期,高加索地区有很多人帮助奥斯曼帝国对付俄罗斯帝国的教训,沙皇亚歷山大二世开启了整顿高加索地区的行动,尤其是那些在战爭期间与敌对势力有勾结的当地贵族地主,这可以视为高加索战爭的延续。
    俄国高加索总督亚歷山大·伊万诺维奇·巴雅廷斯基和德米特里·阿列克谢耶维奇·米柳廷负责的此次高加索地区军事行动。
    高加索总督巴雅廷斯基亲王是个对沙皇非常忠诚的人,同时心狠手辣,按照沙皇给他的基本目標,他在之上恨不得將任何疑似叛徒的村庄全部夷为平地,不单单是信仰伊斯兰教这种经常跟奥斯曼帝国眉来眼去的种族,连少数东正教的也是他的打击范围。也许是这样,沙皇都有些看不下去了,派了米柳廷將军来制衡他。
    奥塞梯地区位於高加索山脉的心臟地带,扼守著连接南北高加索的关键通道。俄国希望確保对这一地区的绝对控制,以防止其他外部势力(如奥斯曼帝国和波斯)通过高加索威胁俄国的南部边境,事实上克里米亚战爭时期奥斯曼帝国也的確在高加索地区与俄国作战。
    奥塞梯人中的多数是东正教徒,但他们仍然有较强的地方自主意识,並且依然保持著相对传统的社会结构。这种自治和不服从中央权威的態度,加上不少奥塞梯人突破宗教界限,与周边的车臣人,达吉斯坦人等穆斯林群体结成联盟共同抗俄。这种跨越宗教和族群的联合,被俄国视为对帝国统治的一种威胁。
    高加索总督巴雅廷斯基亲王的一些极端措施包含部分东正教徒也就可以理解了。
    编號19,中央土黄色为奥塞梯地区在高加索所处的位置。
    今天,一个名叫塔尔瓦戈的奥塞梯村子,数百名村民被召集在用石板铺就的广场上,每逢节日或重要集会时,村民都会在这里聚会。而今天,这里却是肃杀、低声鸣泣的现场。
    一百多名身著棕色大衣的沙俄士兵持枪围守,不时有土兵拖拽著从房屋和树林中搜出的村民。这些可怜的人先是遭受一顿毒打,然后被粗暴地推进又或者扔进人群。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天啊.::”人群中传来压抑的啜泣声。村中的妇女们颤抖看捂住嘴,眼泪顺著冻得通红的脸颊滑落。几位年长者和懂得医术的村民焦急地查看伤者,但在刺刀的威胁下,他们也只能小心翼翼地活动。
    科斯托亚將军摸了摸在寒风中微微颤动,修剪考究的八字鬍,然后掏出金光闪闪的怀表看了一眼用有些沙哑但威严的声音说道:“斯皮佐夫,可以开始了。”
    一位面容略显稚嫩的年轻沙俄军官在受到將军的指示之后,先是走了几步,
    用马鞭挥舞了几下,抽出尖锐的啸声,那声音让村民们不由自主地缩了缩脖子,
    有的甚至蹲下身子护住了孩子。
    “都给我看清楚!”他指向村口的大橡树。那棵至少有两百年歷史的古树,
    曾见证过无数村民的欢聚,如今却成了恐怖的绞刑架。
    “你们都给我看好了!这就是反抗沙皇陛下的下场!”他举著马鞭,指向不远处的深灰色橡树,粗大的枝条上有著五六个人在吊著,其中有村里最受尊敬的长老格奥尔基,他曾多次调解纠纷;还有年轻的牧羊人索索,前天他还在和车臣商人谈论羊毛的价格等等。
    这些人有的看著已经死掉,他们的户体隨风轻轻摇晃,衣服上的血跡已经发黑。
    而还有的看著勉强留著一口气,眼神散乱,大冬天只有破烂的单衣在他们的身上。
    这些人都是被控告与车臣叛军有联繫。事实上,他们不过是在集市上与车臣商人说过话,或是在山间小路上给过路的达吉斯坦人指过路。
    “叛徒就该有这样的下场!”斯皮佐夫的声音透著刻意营造的威严,“我们给过你们机会了,现在,你们全村都要被流放!一个不留!”
    一位白髮苍苍的长者跌跌撞撞地向前,却被刺刀拦住。“將军大人,求您开恩!我们真的没有与异教徒勾结啊!”他颤声哀求。
    “闭嘴!”斯皮佐夫厉声打断,“你们村子里藏匿车臣人,给叛军指路!这些都是铁证!”
    一个怀抱婴儿的年轻母亲突然哭喊起来:“那只是些普通商人啊!我们怎么会知道..:”她的声音戛然而止,丈夫赶紧將她拉回人群中。
    斯皮佐夫中校的脸抽搐了一下,他摘下军帽擦了擦额头的汗,儘管现在寒风刺骨。“现..三小时,”他的语气忽然缓和下来,仿佛这样能减轻自己的负罪感,“你们有三小时收拾行李。从今天开始,你们会被发配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
    那些村民还是没有动的,眼看著留著八字鬍的將军脸色有些阴沉下来,斯皮佐夫中校直接开了朝天上开了一枪,“砰!”
    突如其来的枪声划破天际,受惊的乌鸦从橡树上惊飞而起,盘旋著发出悽厉的叫声。村里的狗此起彼伏地吠叫,更增添了几分恐怖气氛。
    “立刻去,要不然全部都去挖矿!”
    人群这才如梦初醒般散开。老人们扶著步履蟎地往家走,孩子们不明所以地追问父母,得到的只是沉默的泪水。一位婆婆跪在雪地上,颤抖的手摸索著要带走的东西:一个圣像,几片发霉的麵包,还有大儿子参加过克里米亚战爭时留下的一片肩章。
    “快点!”一个年轻军官不耐烦地用枪托敲打著篱笆,“別以为我们真的会给你们三小时!”
    最后通命令的下达,很多人分配出人手眼含著泪,回到家里儘量拿一些东西。
    斯皮佐夫中校站在村口的高处,不时看看怀表。他穿著自己从圣彼得堡带来的军服,科斯托亚將军则在一旁阴沉著脸,八字鬍因怒气而微微抖动。
    就在人们陆续拖著简陋的行李聚集到村口广场时,一声尖锐的哨音划破天际。几个士兵举著火把出现在村子的各个角落。隨著一声令下,火把被扔进乾燥的茅草房顶。
    一颗火苗的出现,之后熊熊烈火,这座村庄开始燃烧起来,“不!”悽厉的哭喊声此起彼伏。有人想冲回去抢救些什么,却被士兵们用枪托推操回来。火势在乾燥的东风中迅速蔓延,黑烟升腾而起,遮蔽了杨光。
    就在斯皮佐夫中校指挥著人准备朝著斯塔夫罗波尔前进的时候,有几个人急火火地骑马赶来了。
    领头的传令兵勒住马韁,立刻向科斯托亚將军行了个標准的军礼,“科斯托亚將军,”传令兵气喘吁吁地说,“巴雅廷斯基亲王殿下的紧急命令一一这批人要改道去波季港口!”
    科斯托亚將军的脸色顿时变得铁青。他为了等这些“叛徒”收拾东西,已经浪费了整整三个小时。但斯皮佐夫是圣彼得堡来的,他也不能多说什么。
    科斯托亚將军的脸色更加难看,咬牙切齿地问道:“为什么改变计划?我们的目標是先去斯塔夫罗波尔的收容营,那里早就已经准备好了。”他的声音里带著压抑的怒气。
    “將军阁下,这是总督巴雅廷斯基亲王的命令书,还有德米特里·阿列克谢耶维奇·米柳廷將军的联合签名。”传令兵从马鞍上的皮包里取出一份盖著鲜红火漆印的公文,然后指了指旁边也在擦汗,穿著马裤、马申和大衣有些文雅的中年人,“这批人事实上要交给这位基斯林先生,他將负责这批人的后续安置。”
    基斯林先生穿著一身欧式马裤和剪裁精良的深色大衣,与满身尘土的军人们形成鲜明对比。
    他用手帕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用带著口音的俄语对著这位科斯托亚將军伸出手,“將军您好,我是比约恩·冯·基斯林,来自奥地利帝国的布拉格。”
    “奥地利人?为什么?”科斯托亚將军虽然疑惑,但还是伸出他那毛茸茸的大手与对方相握。
    “將军,借一步说话。”基斯林先生做了个请的手势,待科斯托亚將军靠近后,压低声音说:“將军阁下,我们已经和贵国政府达成协议,这些人每人15卢布,不分男女老幼,全部卖给了我们奥地利帝国做劳工。”
    “您想啊,”基斯林先生循循善诱道,声音圆滑得像抹了油,“把这些人送去西伯利亚,沿途要耗费多少粮食和费用?正好我们奥地利现在急需劳动力。这可是双贏的买卖一一贵国得到了资金,我们得到了工人,岂不美哉?”
    之后站在不远处维持秩序的斯皮佐夫中校一回头,刚好警见基斯林先生掏出一块金质的小玩意,闪闪发亮,不著痕跡地塞进了科斯托亚將军的怀中。
    “这是维也纳最好的制表匠人製作的,“基斯林先生神色自若地说著,“一点小小心意,不成敬意。”
    基斯林先生谦虚的说道:“我们在这里还要您多多照顾,希望我们合作愉快,將军阁下,去波季港口也节省您的时间,对吧。”
    科斯托亚將军下意识地將了授他那標誌性的八字鬍,眯起浑浊的眼睛打量著这位衣著考究的布拉格绅士。
    察觉到將军的迟疑,基斯林先生立刻从皮包里取出一份厚实的文件:“將军请过目,这是详细的人口清单。三艘蒸汽货轮已在波季港待命,可直接將这批人运往的里雅斯特港。”
    科斯托亚將军接过清单,目光在那工整的德文和俄文对照上扫过。当他看到文件底部的总督印章时,紧皱的眉头稍稍舒展。没人敢在高加索这样愚弄俄国军队,也许是他太多疑了。
    “您瞧,”基斯林先生指著清单底部的数字,“按照15卢布一人的价格,除了您这里,还有其他地方的一些人,这批人总共值8700卢布。考虑到运送到西伯利亚的成本和时间,这笔交易对双方都很划算。”
    “沙皇陛下也早就同意了,事实上,没有他点头,我们哪敢啊。”基斯林先生又压低声音说道,“您放心,不是“私下”行动。”
    科斯托亚將军又审视了一眼这位“绅士”,语气中带著几分讥讽:“就这么定了。您想对这些货物说点什么吗?想必他们也不会真的去维也纳和布拉格吧,你们应该也不缺什么劳动力。“他感觉怀中又多了件物事,心想这基斯林莫非把每个俄国將军都当成贪得无厌的土財主?不过既然是沙皇陛下的旨意,收下这些“礼物”也无妨。
    “那当然,感谢,感谢。”基斯林先生露出谦和的微笑。
    “亲爱的乡亲们,”基斯林站在台阶上,用俄语大声说道,“你们的沙皇陛下和我们的弗朗茨皇帝陛下都非常仁慈。通过两位君主的恩典与协议,你们不必前往遥远的西伯利亚了。”
    他停顿片刻,看著下面惊讶但略带希望的面孔,继续说:“从今天起,你们將成为伟大的奥地利帝国的新成员。你们將获得新的土地、新的家园。在那里,
    你们可以继续耕种、生活,为帝国效力。”
    “这是两位君主深思熟虑的决定。你们將离开这片土地,但会获得新的机会。奥地利帝国会给予你们安置之所,让你们能够安居乐业。”
    台下的人群窃窃私语,有人露出释然的表情,也有人低头擦拭眼泪。基斯林继续说道:“请铭记,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为伟大的奥地利帝国服务是你们的光荣与责任。现在,请收拾好行装,听,好吧,我看你们准备好了,让我们即刻启程前往波季港。”
    经过基斯林的一番言语,这些人还是大概明白了基斯林的意思,他们被卖了。
    东正教也属於基督教的一种,至少相比於伊斯兰教是更容易同化的人,这帮人不会被拉到奥地利帝国,他们会成为奥属殖民地成员。他们会怨恨吗?不会,
    沿途会有各种“讲师”对他们洗脑,是伟大的奥地利帝国將他们从北屠杀、驱逐中拯救出来,而要前往的新世界也会是一个遍地机遇,能吃饱饭能发財的地方。
    非洲肯定是能吃饱饭的,无论是打猎还是捕鱼、种地都可以,也能发財,你要是能找到金矿又或者其他矿產,奥地利帝国殖民政府会给你一笔奖励,又或者你要独自开发,当然这都是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大概就在於死亡率有一点点高,例如热带病了、寄生虫、土著袭击等等,但至少比他们去西伯利亚强很多。
    大概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