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洪承畴进驻西域
第151章 洪承畴进驻西域然而令洪承畴没想到的是,传旨的天使小太监在被他塞了两枚小金元宝买通后,偷偷地告知他一个消息。
皇帝其实另有一份諭旨是已经给了陈奇瑜,也是入了文渊阁大学士,並另有赏赐给到。
这个情况令洪承畴有些暗道不妙,但隨即细细琢磨,就鬆了口气,也舒缓了眉头,並未露出不喜的神色,他就想了一会儿功夫,其实也就明白了皇帝的用意。
皇帝並非是更中意陈奇瑜的意思,而是在平衡功劳。
毕竟陈奇瑜与自己的背后,有许多朝臣在暗中支持角力,皇帝在努力维持二者的平衡,不至於让另一方感觉自己失败了。
朝臣们在支持,自然会有大量官员在暗中帮著,在各种地方给予方面,不至於闹出地方输粮上的阳奉阴违,或者短缺剋扣的事情。
谁敢闹事,另一方朝臣中的言官就可以拿来直接攻击对手,
陈奇瑜在南洋,灭掉两国,打贏了莫臥儿,拿到了大量土地,如此大的功劳是理应进入文渊阁,做阁臣的。
当然了,大明党爭从未停息过,皇帝在处理这方面的事情,大的方面是直接屠刀相向,自己和陈奇瑜的背后党爭,仅仅是小的细节。
而他洪承畴虽然打下了西域旧地,但实际获得的土地、人口、钱粮都远远不如陈奇瑜。
他之所以大功,是因为他用兵的地方在西域。
歷史上曾经的西域都护府,作为中原王朝,大明想要重新攻打西域疆土,的確是不易,谁都不会多说什么,光是肯到边疆吃黄沙,就很少有人愿意做。
现在皇帝的目的,就是给二人的功劳加砝码,说明了二人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都非常高,已经到了难以平衡的地步了。
明代大多数时候,皇帝都能找到一些能打的文官来负责运作国事,这样皇帝就连兵事都可以不用管了,皇帝就有大把时间自娱自乐。
至於其他职务,不是有內阁在负责吗?司礼监负责用印就行了,皇帝天天炼丹或者待后宫撩妹,岂不爽哉?
天启和崇禎有孙承宗在阁,文官有洪承畴、陈奇瑜,崇禎还有卢象升可以当將军用,其实袁崇焕作为文官集团出身掌兵的,个人能力也是没有问题。
如果袁崇焕一心对付满清,不说五年平辽,五年之间,蓟辽防线整得固若金汤也能办得到。
可他恰恰是与满清暗通款曲,否则朱由检能更加得心应手的用兵。
明末的时局就是这样,有能耐的人是各自心怀鬼胎,並最终影响到了全局。
论实际情况,陈奇瑜也的的確確大功在身,洪承畴也只能是压住不满,並开始动身去接管叶尔羌土地。
朝廷除了諭旨外,还要在与叶尔羌人和议后,接管叶尔羌各地,洪承畴的调回意思还没定下来,这带兵接管的责任,当然依旧是由三边总督来办。
叶尔羌人的西迁的计划被打断,洪承畴得安抚当地人,並將这些百姓重新安置。
至於原本的叶尔羌贵族,那帮察合台蒙古则是待在了皇帝赐下的叶尔羌城城內。
由年幼的尧勒巴尔斯汗,退掉汗位当大明的羌顺王,近两方察合台蒙古人,
归他叶尔羌当治下之民,容他做一个大明的治下內藩。
几万天兵陆续接管城防,一万多名原来的叶儿羌牧骑被强行打散,归洪承畴调遣。
牧骑看似不少,也有近一万五千人,但这些牧骑里头其实有许多老弱,將老弱全都裁撤之后,剩下能用的也不过剩下七千人而已。
而大明天兵开始陆续进驻叶尔羌的各个屯镇,多数见到的场景描述,儘是萧条之词,里头的大多数街巷,小吏带著天兵,给户部记载西域的户籍和人口,都显示当地男丁损失严重,应该是战爭后遗症。
现在大明控制叶尔羌的时候,除了保留八千匹马之外,所有的叶尔羌控制的西域疆土內,所有马群都被洪承畴拉到明朝境內去。
基本上这些马群会被明军带到长城防线以及辽东地带去了,还有一部分则是留到三边。
现在的山陕土地上,有大片草场遗留,即便在乾旱和寒冷天气下,各种青草依旧顽强逆著气候生长出来。
各类草籽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生长飞快,也就成了皇帝几大马场安置的重要地区。
这些马场有著大片的青草,往往一眼望不到尽头,皇帝买下的土地非常辽阔,光是种豆子和土豆,远远用不光,皇帝也不捨得雇太多百姓为其耕作,他寧可买粮食,而不是僱佣佃农耕作。
这些草场都是这些年以来,大明各种各样的时政,將这些行省绝大多数人口都俱数迁出,有的人口自己跑湖广,有的跑江南。
当然,更多的人是跑南洋去了。
现在的南洋,十个汉民,八个人张口就是秦腔,都是陕北老乡。
这些人拋弃臊子麵和小麦的速度令人惊嘆,朝廷的言官打听民间小报,才知道这些老秦人跑南洋,就是为了吃大米的。
大约是米价在中原王朝一直以来,都比小麦贵很多吧,这些人就很稀罕米饭,但其实皇帝自己是真的很爱麵食,即便朱由检的前世,自己是苏州人。
而拿走数方匹西域的草原马群,大明朝交给,叶尔羌人的钱,確实是少,算是贱价“买”马。
而叶尔羌的幕后操盘手们,那些蒙古裔的贵族,还会趁机从他们自己原先百姓手中剋扣一些银幣。
对此,户部官员们则是假装看不到,一副无所谓的態度。
大明朝可不管你到底有没有被苛待,他们来是统治当地的,接管期间,发生的任何事情,和大明王朝是没有什么直接利益衝突。
毕竟到时候,这些留在叶尔羌城城內的察哈尔蒙古贵族,也得给朝廷纳税。
毕竟你归附了大明,大明驻兵是来要钱的,朝廷那么多钱,当然要从当地拿走更多的钱才行,当地的人,包括所谓贵族,谁都跑不掉。
期间你们怎么流转钱幣,都会最终盘活当地经济,然后一点一点的税收拿到朝廷手里。
而洪承畴刚刚带著官兵到了叶尔羌最西侧,这才发现,一股中亚势力已经占据了许多叶尔羌人的土地,盘问当地人后,终於知道了叶尔羌人突然投降的背后真相。
这些人真的是韃?
有些不像,讲实话。
布哈拉汗国的人在打扮上和蒙古人的粗獷、露长辫子包裹脑后的模样完全不一样。
这些人是缠著头幣帽,並且许多土兵也会披掛鎧甲,而这些铁甲比明朝的鱼鳞甲、札甲都不同,令洪承畴很惊异。
明军的出现也惊动了布哈拉汗国,伊玛目库里汗对於这面前突然冒出来一支陌生铁骑很警惕,这些骑兵替换掉了与他们对崎的叶尔羌骑兵,依旧与他们对峙。
双方都见了对方,都很好奇,虽然彼此的官员可能知道些对方是哪个国度的骑兵,但是对於双方打扮都很好奇。
大明天兵一般披掛的,都是明盔明甲,也就是表面打磨到非常光滑的铁札甲,光滑的目的是防锈和提升对箭矢的防御,起到一定划开射来箭矢的作用。
这样的札甲在阳光底下反射光线,使得这些骑兵在布哈拉汗国骑兵眼前,呈现出的是一片银白。
双方都安营扎寨,先彼此不作接触,直到洪承畴先派遣一些魔下韃人土兵,作为使者过去,要求对方离开叶尔羌的土地。
大明天朝的威仪再次辐射到了西域,这个消息太过出人意料。
而令伊玛目库里汗真正难以接受的是,洪承畴对他的要求和直接威胁。
布哈拉汗国的军队,必须在十五天內,全部从叶尔羌人的土地上离开!
否则,三边总督洪承畴,將帮助他们离开。
不得不说,在赶人这一方面,洪承畴绝对够强硬,威胁的措辞更是直接,每一个字充满著压迫感。
对於明朝大臣洪承畴的警告,伊玛目库里汗非常愤怒,即便是他清楚自身与大明间国力的差距,可也不会轻易吐出吃进嘴里的土地。
更何况这位贪婪的明朝大官,居然还问他討要那被他俘虏的一万畏元儿迁民!
问他要人?那些可都是布哈拉汗国的战利品!怎么可能归还!
在洪承畴的咄逼人,数次遣人敦促的情况下,伊玛目库里汗哪怕面对天朝的战爭威胁,他也绝不能轻易接受!
於是,他在愤怒的情况下,做出了与阿济汗当年一样的决定。
他命人杀死了洪承畴的使者,並亲自带人到明军阵营前,当著匆匆赶来,有些面色不善的洪承畴面,亲手將那使者的头颅,丟到了明军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