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玄幻小说 > 明末:崇禎二年重建大明 > 第一百四十九章 被暴打的叶尔羌人!叶尔羌请求归附!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一百四十九章 被暴打的叶尔羌人!叶尔羌请求归附!

    第150章 被暴打的叶尔羌人!叶尔羌请求归附!
    从崇禎十一年的十月中旬开始,十几万叶尔羌汗国的人丁,就不断地涌入到乌兹別克汗国的疆界內。
    这么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里头既有察合台蒙古,也有大量畏兀儿族,迁徙的人口並伴隨有大量的军队涌入,这种情况下,想要隱瞒乌兹別克汗国,当然是不可能的。
    而令叶尔羌人完全没想到的是,在叶尔羌的两方牧骑刚刚跨过边睡进入乌兹別克,就惨遭对方的迎头痛击!
    乌兹別克,或者说此刻的名字该叫布哈拉汗国,这个时期虽然隱疾未消,但是他总体状態其实可比此时残破不堪的叶尔羌,要强大太多了叶尔羌以为能挑起的其內部衝突,此时在其汗王伊玛目·库里的英明统治下,压根毫无作用。
    其內部不能说铁板一块,但各个却对叶尔羌人的拉拢完全不为所动。
    双方的刚刚接触,就是战爭。
    乌兹別克对於叶尔羌的小动作表示,没有一点忍耐的余地,直接聚兵就在边陆地带就和他叶尔羌人打了一仗。
    “朱兹詹战役”二者打了二十几天时间,叶尔羌人完全打不进布哈拉汗国的境內深处,並且在短时间內,还被有准备的伊玛目·库里汗打了一场歼灭战,在白白损失掉近五千兵马以外,还被俘虏了上万迁徙的畏元儿人!
    战役的结果是令叶尔羌汗国肉疼不已,战败的消息,搅得那些幕后大人们也彻底坐不住屁股下的位置了。
    开始有人绝望的表示,不如就与明朝乞和,要是能够和谈,可以割地!
    其实求和的声音在叶尔羌的几支兵团內部,一直就没有断绝过,尤其在叶尔羌这近两年时间里,也是越发的多。
    先前时候,也正是因为此类声音在军中越发泛滥,才使得阿济汗的精神意志,在与明军作战中日渐消沉,最终酿成大祸。
    而如今,面对儿个方向上,带给叶尔羌人的巨大压力,叶尔羌的背后掌舵人们是展开討论,要决定出汗国的未来。
    要不要继续和明朝打下去?
    所有叶尔羌人现在都认为,开始就不该打的,这是个不可能的决定,必须结束战爭,战场上死去的人已经够多了。
    叶尔羌已经没有所谓的主张战斗到底的人了,这种人太少,或者被主张求和的那一派压制住了。
    打不了,那就和谈吧!
    掌舱人们最终拍板决定,还是派遣使臣来和大明朝进行和议谈判。
    甚至於更多人认为,乾脆归附或朝贡会更加符合整个叶尔羌利益。
    原因是哪怕他们和谈成功,明朝只要求他们放弃部分土地,或者给予赔偿,
    他们都不能解决掉布哈拉汗国的问题。
    他们惹恼了又一个强敌,不能说他们挑错了对手,这些操纵叶尔羌的幕后掌舵人们,做的是个艰难决定,毕竟他们现在虚弱的总体实力,周围一圈他是谁也打不过,
    哪怕是位於其东南方向的固始汗,好岁也占据了大半个青海,手里有著好几万大军,治下之民少说也有六七十万人。
    看著不如他叶尔羌占地大,但好岁也大多是可以耕作的土地,不是那成片的荒漠。
    叶尔羌汗国在崇禎十一年的十二月初,这才预备好一些牛羊和金银珠宝,由使团带著前往明朝。
    洪承畴对於叶尔羌乞和的缘故並不大清楚,也並未联想到,其实是因为叶尔羌人给自己又找了一个,足以让他灭国的大麻烦,这才仓促与自己气求和谈的。
    当然,知道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可耻的。
    毕竟,这才是聪明人会做的决定。
    如果继续打下去,洪承畴依靠著的是有近两亿人口的大明朝,而他叶尔羌呢?
    拢共也就那三十来万人口了,整个汗国兵马都只剩下两三万,又有什么能耐与他继续死斗下去。
    叶尔羌可不是八旗,再说八旗在歷史上之所以入主中原,也不是靠自己打贏的大明朝,纯粹是捡流寇的漏罢了。
    接著打,用不了一年了,洪承畴觉得再打半年多一点,也就该打贏了。
    毕竟接下去打,叶尔羌人的重屯就越发少见了。
    估计是荒漠砂土不易筑堡,这些屯堡连十二磅炮都挡不住,一发炮弹下去,
    只要打中城郭墙面,墙面的岩土一大块就溃了。
    可以说接下来的战事,只要给他提供足够的水源,几乎很快就能吃下整个叶尔美。
    但是毕竟是求和,自然不是交由他来管的,此事涉及到礼部那,由隨军文书將叶尔羌人求和书信送到地方官那,由那官继续呈递。
    只不过是抄录了两份,一份需要传递到正在南下攻打漠北蒙古的皇帝手里,
    一份是传递到南京礼部。
    明廷对於叶尔羌人求和,还是比较关注的,毕竟涉及到西域贸易,哪怕有了海贸,但是谁也不会嫌弃自己赚钱的路子多那么一条,至少现在走向资本化经济体制的大明朝,赚钱成了户部或者说明廷的首要义务。
    节流,这几年大明朝就没怎么尝试过节流,看上去也结余不下银子,倒不如谈谈如何开源。
    皇帝本身就极其擅长开源,不仅擅长,还有理有据的开,不得不令户部诸官们钦佩,他一个人比一堆官儿有用。
    而这涉及西域开源的大事,礼部的能力很大方面还得干係到户部的成绩,户部给兵部发钱才能打的仗,兵部自然而然得给户部面子。
    更部要將来给开拓的土地安排地方官吏,划分疆域的县府制度,当然权利也很大。
    五大主官掌握的部门彼此肘,在外廷廷议上商议討论,儿乎只有兵部一家觉得还可以再打一打,彻底肃清当地,再进行划分土地,会对大明对西域的控制最稳当。
    而其他四部显然都觉得可以答应容其归附,直接让洪承畴经管整个叶尔羌全域,户部尤其认为直接和谈出个结果就行了,没必要肃清。
    毕竟等你肃清万里江山,驱逐乃至杀掉当地百姓,我不得给你四处找流民去迁吗?
    那得多少银子?
    明明直接让当地人赶紧恢復地方生產,然后让更部派遣文员过去收税就能回本赚钱了,有什么必要全乾掉?
    礼部与吏部觉得差不多可以谈了,毕竟打了好几年了,礼部的心思是早早开拓西域,赶紧多联络些西域贸易进来,活络活络手中的政绩。
    更部则是文员们都已经编好一年多了,再不任免,人家再想做官,那也都得自谋生计去,谁一年多领不到薪资俸禄,还能愿意待在朝廷。
    把廷议的结果拿到了文渊阁,阁老们就此再谈,阁老们的態度就不如廷议上那么热烈了,相反啊有些不当回事。
    这也很正常,內阁近来在外事上的判断,並不一定有效,更多的情况下是被皇帝推倒重来,或者用皇帝自己的意思办。
    这种情况下,內阁不是很愿意接手这方面的廷议。
    你要按程序推来,文渊阁的大学士们也能办,无论是新制度的投票表决,还是旧有的首辅、次辅担责来討论,都能解决问题。
    阁议往后推了几天,在礼部主官敦促了两次后,文渊阁才就此事进行了阁议,结果当然也是按照这些主官们的想法判断了。
    內阁决议是可以和谈,然后把阁议的结果递到司礼监,由司礼监给北方的皇帝递过去。
    当然这样的手续繁琐至极,拖拖拉拉的极慢,总共差不多得几个月时间,毕竟皇帝现在在漠北蒙古,带著好几十万人南下攻打,距离上令司礼监就是快马加鞭,传递消息上也颇为不易。
    但有了阁议结果,兵部也就能让洪承畴停止继续进攻了,吏部也开始著手调派生员任官们,开始先接管那些洪承畴控制下的土地,安排自给自足的耕种,和准备考察一下经济作物。
    这些內容由吏部和户部乃至地方官一起办,事情繁杂,很耗费各个部门的时间。
    崇禎十二年的年初,皇帝陛下得到了叶尔羌人乞求和议,並期望归附的消息,在忙活著大动干戈攻打漠北的同时,批了內阁的和议要求。
    能谈妥的事情,人家识相就行。
    打那么多年了也已经,浪费了大量三边地区的人力物力,浪费的兵马又其实何止十方,的確是时候结束战爭了。
    叶尔羌人的直接归附,也能一下子让大明的版图,拓展到了汉朝西域都护府的绝大部分核心区域。
    在西域开疆拓土之功!
    皇帝对洪承畴的作为很满意,一口气赐下黄金一万两的铸幣,再赐其泉州良田千顷,並封文渊阁大学土,加赐御笔一副彰贺其功劳,上书写下“贺总督军门洪公得以堪定西域,朕闻心安,然后彰武,行汉旧府大功必成”。
    皇帝批了內阁的阁议,並一份諭旨传至西域,伴隨著恩赏三边官兵的金银,
    一同到了洪承畴手里,洪承畴大喜,入阁了!
    万两黄金和千顷良田,比起入阁,狗屁不是!
    大喜事!
    足以光耀门媚!自此举族世代都不同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