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玄幻小说 > 大明:科举舞弊?老朱请我入朝 > 第33章 清理旧的食肉阶级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3章 清理旧的食肉阶级

    叶煊这番话,让朱標目光微闪,而朱元璋那边默不作声,可眸子却格外的亮。
    “当然,朝堂与地方的矛盾是首要,其中也有两个关键的次要原因,也就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新臣和老臣的矛盾。”
    站在上帝视角,同时熟知歷史的叶煊,能看出来明朝洪武年间各种纷爭的原因,就是在於矛盾。
    包括胡惟庸、刘基等人的死、包括洪武四大案件,以及为何朱元璋这般嗜杀官员,毫不留情。
    “矛盾?先生请详细说说。”老朱没有说话,而朱標此时已经露出请教的神色了,甚至不惜对著叶煊躬身一礼,当朝太子的礼叶煊目前自然是吃不消的,立刻还礼。
    不得不说,有时候面对太子朱標,確实比朱元璋要舒服太多了,虽然叶煊也清楚朱標此人也不是善茬,但对待大臣的方式很明显朱標温和许多。
    “朝堂和地方的矛盾,要从我大明建国之前开始说起。”
    叶煊心中思索著整个明朝建国的大致曲线和各种细节,然后言道:“陛下当年起兵初期,手底下儘是淮西武將,这源自於歷朝歷代农民起义军本身都是由穷苦出身和底层百姓构成的,这群人自然没有什么文化;昔日的陛下深知这个道理,於是各处招揽人才。”
    “指望这群淮西武將打仗,自然是无往不利;可治理地方他们可就不行了,有个道理很简单,打天下远远要比治理天下更难,因此陛下四处招揽人才,以刘基、宋濂等人为首的浙东派文人集体,加入了起义军。”
    这件事情,朱標清楚,毕竟那个时候他已经不小了,早已通晓事理,深知父皇当年打天下时,治理各个地方的难处。
    也確实,刘基等人就是这个时候加入起义军的。
    “原本淮西武將们和这群新加入的浙东文人,初期关係还是很不错的,可隨著时间的推移,矛盾自然而然的產生了,因为他们两方集体,根本就不是一类人。”
    “他们是两个不同的阶级。”
    阶级这个词语,其实很早就出现了,《汉书·贾谊传》:“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諭也。阶级既登,寧为鸡口,无为牛后。”
    此处『阶级』指官阶等级,强调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叶煊知道两人能够听懂。
    “原本出身淮西地区的武將们,大多数都出自於底层,这群人在加入起义军之前深受元朝的压迫,甚至连饭都吃不起,更不用说读书了;而淮西派系中少数几个有能力的官员,出身和自身才学其实也很一般,比如当朝韩国公李善长,臣说句难听点的话,他只能算是半个读书人,元朝时期韩国公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却落榜了,这样的人现在我大明若是想找的话,能隨时隨地找处一大堆。”
    “还有,提出'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朱升,当年也不过是一个乡贡进士而已。”
    乡贡进士代表著什么呢?这段时间內前来南京贡院科举考场中参加会试的,全部都是乡贡进士,也就是类似朱升这样学问的,有八千多人。
    同时,科举会试这一层还没有考过,简单点讲就是一个落榜生而已,当个九品芝麻官都难。
    “淮西武將集体大多数出身低微,没有学识,少数有些学识的,也充其量算个半吊子的读书人;反观浙东係为首的骨干刘基、宋濂、章溢等人,这些人皆出自文官大族,甚至有著世代大家,学识渊博,譬如刘基自小就號称神童,十二岁考中秀才,二十三岁参加殿试直接就考中了进士,再加上他们的家族往往是当地富户。”
    “双方,完全处於不同阶级,甚至可以这么说吧,压迫老百姓的就是这群大族富户、反抗大族富户的就是这群淮西武將,这两者岂能融洽?淮西集体看不起浙东集体,浙东集体看不起淮西集体,双方自然而然產生了矛盾,同时陛下也希望看到这种矛盾诞生。”
    说完这番话后,叶煊不禁眼神瞥了一眼朱元璋,发现老朱这个时候正在直勾勾的瞅著他呢。
    “你小子,认为咱希望看到这种矛盾诞生?”
    “咱大明朝的文官和武將和睦,这对国家是好事,咱怎么可能希望他们闹的不愉快?”
    老朱哼哼了两声,看了又看叶煊。
    叶煊闻言,倒是並未感到慌乱,他思索老朱的这番话,很快就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然后看向太子朱標言道:“太子殿下,对於皇权来说,见到下方臣子分成若干派系爭斗,这对於皇权来说是好事,特別对於王朝初期更是大大的幸事。”
    “臣子们斗的越狠,皇位就越牢固。”
    “不过陛下將两派矛盾控制的很巧妙,我大明朝开国过程中,两系虽然斗爭,可同时也在为了大明做事,臣这就不得不佩服陛下的用人之道了。”
    叶煊说这番话倒是没有恭维,这確实是老朱的本事。
    歷朝歷代,很少能看到这种情况,在开国的过程中首脑就默许两系爭斗,同时两系也在不断付出著自己的能量,最终建国成功。
    这种控制矛盾的本事,当真不是普通人能学会的。
    “叶煊,你说了这么多,並没有解释父皇所问之事。”太子朱標听了良久,忍不住问道,他怎么感觉叶煊说的话没有抓住重点呢?
    不说在讲父皇嗜杀官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么?
    怎么讲到淮西和浙东的爭斗中来了?
    叶煊並没有忘记自己要讲什么,之所以先將浙东和淮西的矛盾起因讲清楚,也是为了让太子朱標更清楚的懂得朱元璋的苦心,他继续道:“默许两系爭斗,其实就是为了后续清理官员做伏笔准备。”
    “陛下想必也知道,当初与陈友谅对峙期间,陛下手底下的地盘是远远没有陈友谅大的。”叶煊看向朱元璋,朱元璋点了点头。
    想起这个老对手,朱元璋不禁心生感慨。
    陈友谅真的是他开国过程中最可怕、最强大的敌人了,甚至当初自己根本没想过,能战胜陈友谅。
    “臣说一句不敬的话,昔日鄱阳湖水战,陛下能胜,包括接管陈友谅所占领的地盘,完全是因为此战中陈友谅战死,长子也被陛下活捉的;不然的话以陈友谅的地盘和势力范围,后续恐怕至少还有对峙数年才能结束。”
    自古以来,战爭都是逐步蚕食的。
    可鄱阳湖之战中,地盘和势力强於朱元璋两倍的陈友谅突然死亡,长子也被活捉,这就导致战爭局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你说这种话,难道就不怕咱生气?”朱元璋那表情似在生怒,也似乎在发笑,让人看不起究竟,叶煊却知道朱元璋並没有生气,古往今来的帝王都喜欢给自己祖上標榜一些名人,唯独老朱没有这么做,这就证明朱元璋並不在乎这些实的虚的。
    “臣不怕。”叶煊摇了摇头,隨即声音再度响起:“因陈友谅的迅速败退,导致陛下很快的就接受了陈友谅所占领的大范围地盘,而在这之前,陛下所掌握的土地仅仅局限於南京城周围的部分区域,可却突然接管远远大於自己两倍土地区域的陈友谅地盘,这对於官吏的数量要求大到了一定的程度,而陛下当时手底下的文治官员太少了,这就不得不任用原本当地的各方官员。”
    “有人的地方,就有派系,这些各地的官员加入朝廷后,势必会选择淮西派、浙东派一方站队,这群官员本身就和刘基等人是一类人,也就是压迫百姓的那群官僚阶级,他们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浙东系的官员;之后陛下横扫方国珍、张士诚、陈友定等势力,地盘迅速得到扩张,官员的数量问题再次出现,因此只能使用重复的方法;而等到大明建国后陛下令徐达大將军展开北伐,不到数年之间打下北京、山西、陕甘等地,旧的问题再度出现,也只能再度使用旧的方法解决。”
    “等到了天下彻底太平的时候,我大明朝文官中十之八九皆隶属於浙东系,这已经是一股格外强大的力量了。”
    朱標听了这么多,只感到后背发凉,大明居然有这种隱患?现如今大明九成以上的官员,几乎都属於浙东系?
    这是什么概念?
    这代表著,整个文官体系成为了浙东系的一言堂,若是浙东系想要做什么事情,足以从上到下隱瞒皇家隱瞒的死死的。
    官员升迁、任免,皆为这一系人做主。
    而军队方面,则尽为淮西军队,这又是一股可怕的力量,两方一旦联合就算父皇也绝对压不住。
    怪不得父皇当初会默许两方斗爭,这两方已经各自凝聚在一起的力量真的联合,还能得了?
    “所以,我洪武朝诸多案件中大肆牵连官员,其实是清理各方力量,使得其对皇权失去威胁?”朱標將自己的理解说了出来。
    叶煊闻言,点了点头,不过隨即又道:“这只是一部分原因。”
    “归根结底,还是朝廷与地方的矛盾斗爭,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发生。”
    “陛下当年征討天下,建国大明的过程中,因扩充地盘速度太快,麾下文治官员不多,因此不得不给这些当地官员极大的自主权;同时在陛下放给这些地方官权利的同时,其实早在元朝时期,我中原各个地方的地方官就已经有了很大的自主权了。”
    “这些权利是当初元朝放出去给地方官的,因为元朝隶属於蒙古游牧民族发展而来,纵然是各方汗国对於地方的掌控力也不是特別强,更何况是中原了,因此元朝这不到百年的歷史中,各个地方一直拥有著很大的自主权,甚至连收税这种事情都是地方官负责的。”
    提到收税这件事情,叶煊就觉得元朝不到百年的歷史中,中原地区的百姓们受到了何等的剥削。
    元朝使用的是包税制。
    也就是元朝朝廷把某一个地区,包给某一个家族。
    然后给出指定收税额。
    举个例子,江南葛氏负责当地的税收,元朝朝廷让当地的税收包给了葛氏,每年需要让葛氏交五十万两白银上来。
    但,葛氏这一年到底在当地收了多少的税,朝廷是不管的。
    你收三十万两白银的税?那不好意思,剩余的二十万两白银你需要自己补。
    你收八十万两白银的税?我元朝朝廷就要五十万,剩下的三十万就是你们的了,我们也不过问。
    这种情况下,地方大族和官员自然疯狂收税,恨不得把百姓们给压榨的骨头渣子都不剩,要知道食肉阶级是不把普通人当成人的,他们没有任何的同情心和怜悯心,老百姓死不死的和他们有什么关係?所以元朝时期百姓们过的堪比战乱年间了。
    “百年来,由於元朝给予地方官员和大族很大的自主权力,因此各个地方已经形成了一股又一股的豪强大族力量,再加上当初陛下收復天下的过程中也给了这些地方官放权。”
    “这就导致,收回权力很难很难;而我汉人王朝,无论哪个朝代都牢牢的控制掌握了地方的权力,等到大明建国,陛下自然也需要收回权利,可这太难了,这是面对数以万计的地方官员和雄踞当地百年的豪强大族,以及自元朝时期遗留下来的歷史惯性,这个问题可以说太难解决了。”
    “诸多方法,都不能很快的奏效,同时会引起极大的反弹性,因此只能杀,將旧的豪强大族和地方官清理乾净,换上新的地方官,那么地方权自然而然就收回来了;但这种事情不能天家亲自去做,所以浙东系和淮西系的斗爭自然而然的就发生了,陛下也自然默许了这种行为,藉助双方的斗爭,大批量隶属於两派的官员落马,空出的位置立刻换上新的官员,这样就可以收回地方权力。”
    “这才是浙东系、淮西係为何斗爭的原因,也是为何但凡发生案件,陛下也选择大肆牵连、诛杀官员的原因;这並非是陛下的性子嗜杀,而是基於政治目的和皇权稳固,不得已而为之!”
    “其实太子殿下,陛下做了这么多,也都是为了殿下未来能更好的承继大统,拥有一个太平的大明山河,这些事情陛下寧愿背著很有可能被记载入史书中留给后世人的骂名,也这么做,全是为了太子殿下和我大明的江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