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玄幻小说 > 大明:科举舞弊?老朱请我入朝 > 第32章 洪武初期的复杂矛盾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2章 洪武初期的复杂矛盾

    乾清宫內,一尘不染。
    隨著朱元璋继续询问这起案件,叶煊並未过多犹豫,早在来的路上和昨日夜里,他就已经整理过脑海中的想法了。
    “上次我说到了,这起案件是淮西系、浙东系共同谋划的。”
    朱元璋面无表情,太子朱標附和的点了点头。
    叶煊明显注意到了两人的態度,觉得很理所应当,这就是朱元璋、朱標父子两人明面上对待臣子的態度,这也是两人政治意见不合的主要原因之一,他隨即继续言道:
    “而臣觉得,此次案件初始,確实是浙东系、淮西系两方文官大族,为了共同的利益策划,可若將两个系分开,那么他们各自的想法又截然不同了。”
    “站在淮西系文官大族的视角,若是科举舞弊成功,那么对他们堪称百利而无一害。”
    “两系文官大族目的达成,在他们的想法里,未来將是朱允炆殿下成为皇太孙,而那时因为皇长孙朱雄英的离去、朱允熥殿下未能成为皇太孙,开国勛贵、军队力量势必会遭到清洗;届时朝堂上將会成为文官大族的一言之堂。”
    “不过,就算支持朱允炆的文官集体目的达成了,就算军队和勛贵力量遭到清洗,但也不可能所有的勛贵武將全部消失殆尽,总会遗留一部分的,开国武將勛贵大多数都是淮西人,他们本来就和淮西系文官大族同心,等未来武將一系失势了,他们则依旧会选择站在淮西系文官大族这边,那个时候淮西系文官集体若想收拾浙东系文官集体,就轻鬆很多了。”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原本歷史中朱元璋杀了那么多开国勛贵,可遗留下的勛贵依旧拥有著不弱的能量。
    当然,这部分能量和当时的两系文官相比,確实弱些。
    经过胡惟庸案件和宋濂、刘基的死去,浙东系、淮西系两派文官集体的力量已经很平均了,那么这就意味著,剩余的开国勛贵力量站在哪一方,哪一方就有著很大的可能性胜出。
    “你的意思是,浙东系已经提前想到了这种可能?”朱元璋看著叶煊,叶煊頷首,“能踏入仕途屹立於官场中至今不倒者,皆是聪明人。”
    “愚蠢的人有,但是不多,也不会攀爬到至今这个位置。”
    “他们当中会有人能看出来这种可能的,换而言之就算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可只要有这种可能,他们就会想办法提前杜绝。”
    文人和武將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读过很多书的文人,通常会提前预感到危险,並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可武將,却仅仅只有一部分人而已。
    这就是歷史上,为何总是有功成名就的武將不知天高地厚,最终被收拾了,可很少会发现文人这样,这种对未知危险的预兆,是文人官员们在官场上沉浮多年,一步步积累形成的,可武將升官的过程中遇到类似的事情少之又少。
    “浙东系文官集体预知到了这种可能,所以做出了另外一个选择,令所有浙东系文官大族已经获得考题答案的,全部销毁並且不允许任何族中子弟舞弊。”
    “然后举报贡院考场內,发生了舞弊案。”
    “最后经过调查,参与作弊的全部都是淮西系文官族人,浙东系的人没有任何人参与,这起案子最后被杀头的,自然全部都是淮西人。”
    说到这里,叶煊想起了定远侯王弼,王弼府內的人將科举舞弊这件事情告诉了锦衣卫,这件事情他通过毛驤已经知晓了,他继续道:“浙东係为了让这起案件和自己没有任何关係,於是令人將科举舞弊案的消息传给了定远侯王弼。”
    “臣有个大胆的假想和猜测,淮西系浙东系两派爭斗这么多年,双方之中是绝对隱藏著自己的人的,那么很有可能,將科举舞弊案的事情稟告给定远侯王弼的这个人,就是隱藏在淮西系文官集体中,浙东系的人。”
    说白了,就是內奸。
    不过在这里,需要加重解释一下。
    “同时此人报信的时候,和王弼说的话,很有可能是这样的:[浙东系官员科举舞弊,请速速稟告给锦衣卫]。”
    “站在定远侯王弼的视角,他是不知道这个来报信的人,其本身是浙东系的人的,他认为对方就是淮西系文官集体的人;由於这些年来淮西武將系、淮西文官系始终是站在一起的,而见到淮西系的人前来,言称是浙东系的人进行科举舞弊后,定远侯王弼自然愿意这个时候打击一下浙东系,於是立刻令人把消息传递给了锦衣卫。”
    “这是臣猜想的后续案件过程。”
    叶煊將事情的原委说了个清清楚楚,朱元璋目光闪了又闪,微微点头。
    太子朱標这边,也在深思著整个案件的过程,隨即他简单整理了一下:
    “也就是,浙东淮西两系文官策划科举舞弊案。”
    “浙东系中决定退出並暗算淮西系,想要一举扳倒他们。”
    “为了置身事外,隱藏在淮西系中的浙东系官员去见了定远侯王弼。”
    “此人言称,浙东系官员科举舞弊。”
    “王弼身为淮西勛贵,和淮西文官大族一体,与浙东系爭斗数年也有仇怨,选择举报。”
    叶煊是將整个案件详细分析、假设了一番,太子朱標则是把案件归纳总结清楚,如今这起案件的大致脉络,已经明了了。
    归纳总结清楚后,太子朱標止不住的心中骇然震动,因为叶煊分析的井井有条,案件的最终真相真的很有可能是这样的,甚至目前锦衣卫调查的诸多可能中,这种猜测也是最接近真相的。
    关键的是,叶煊缺少了很多信息啊,就能从中猜测分析出大致的案件真相。
    这能力,过於可怕了。
    “让毛驤来一趟,问问他查清楚这些时日来往定远侯王弼府上的官员信息没有。”
    “还有,又是谁將[科举考题泄露],这件事情告诉范敏、滕毅的,这个人又是怎么得到这些信息的。”
    朱元璋心中思绪涌动,让太子朱標去吩咐侍卫,唤毛驤前来。
    朱標闻言缓步离去,没过多久就返了回来,毛驤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到,毕竟目前毛驤经手的案子不少,胡惟庸案和科举舞弊案这两桩大案除外,还有不少小的案件。
    “真没想到,咱大明的官员,论起算计一个比一个厉害。”
    “可他们千不该、万不该,算到咱乖孙的身上。”
    “但凡参与到这起案件的官员,咱绝对將他们剁碎了餵狗。”
    朱元璋大手猛的一拍桌子,他似在自言自语,也似乎在向太子朱標和叶煊表明自己的態度,很显然根据叶煊的推测,他已经认为,这起案件事情原委就是这样的。
    让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这群文官,未来想要把持朝政,这是將他老朱家的皇帝当成软蛋捏啊。
    叶煊在下方表现的很沉默,没有回应什么,这起案件他確实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现在剩下的就是锦衣卫部门追查涉及舞弊案的诸多大臣了,还有具体是谁將科举舞弊的消息传递给王弼和范敏、滕毅等人的。
    案件他虽然復盘的差不多了,可他想来老朱应该还有问题要问他,比如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这些国策,这种对大明有著特殊好处的制度是他创造出来的,当时由於时间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故意的原因他並没有写的很详细,老朱若是想实行的话,不可能不问他吧?
    他现在就等著老朱询问呢,然后把两种制度讲明白了,让老朱再次见识到自己的能力。
    接著寻找机会,將自己怀有医术的事情说出来,去治皇长孙朱雄英的病。
    可这时,太子朱標忽然开口了,他並没有顾及叶煊在场,看向朱元璋躬身,语气诚恳道:“父皇,儿臣认为还是不要过於杀戮官员了。”
    “只论罪参与到此案中的大臣即可,这起案件不可像胡惟庸案那边牵连下去了。”
    自奉天殿到春和宫、自春和宫到乾清宫,路上朱標始终在思考这件事情,他认为父皇的与驾驭臣子之道太过於严苛恐怖了,大臣们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工作不是好事,他准备劝说陛下。
    也是因为叶煊在这里,叶煊是个聪明人,岂能看不出来父皇这种对待臣子方法的坏处?希望叶煊能站出来帮自己说说话,劝劝父皇,他感觉父皇看重叶煊,叶煊说出来的话或许能有点用。
    朱標这话刚落下,朱元璋就淡淡的扫了一眼,那眼神中仿佛似在看一个不爭气的孩子、不懂事的孩子、不知晓老父的心的孩子。
    他想了想,转而將目光投向了叶煊,打量了起来。
    他不得不承认,叶煊是他迄今为止见到了最有才干的人,这等智慧过於可怕了,正好朱標说起了这档子事,他不如趁此询问叶煊一个问题。
    “叶煊,咱想问问你。”
    “洪武朝至今已经十五年了,为何咱杀了如此多的官员?为何官员犯法重判,並且大肆牵连党羽,甚至无论是否有罪,都选择杀死?”
    “是咱嗜杀?还是这些官员真的犯下了诸多罪案?亦或者是其他原因?”
    “你给咱的標儿讲讲。”
    朱元璋想让叶煊讲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
    有时候,父子之间的隔阂和难以沟通是巨大的。
    因为他和朱標的治国理念、驾驭臣子的想法截然不同,因此他就算解释,朱標也听不进去。
    换个人说,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同时也是想看看,叶煊此人的智慧到底达到了什么程度,能否看清楚这背后的因果,他如此屠戮官员、大肆牵连,就算你没有罪,也要弄死,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真的是因为他朱元璋嗜杀?是他朱元璋就是一个臭种地的出身,蛮横不讲道理,就知道杀人?
    这背后的原因,朱元璋相信当今明朝天下,只有他清楚,因为他是帝王,俯视整个天下,能看清楚一些,而其余所有人包括什么所谓的军队、文官、大族、豪强、淮西系也好浙东系也罢,都是身在局中之人罢了,只有挑出局中,俯视的人才能看清一切。
    能看清这一切,已经和智慧无关了,需要智慧的同时也需要至高无上的地位。
    闻言,太子朱標看向叶煊,这背后难道还有其他原因?
    “臣,臣並不知道背后有其他原因。”
    “这些官员,就是该杀。”
    叶煊没有多想,立刻道。
    他確实是需要表现出来自己的才能,来得到老朱的重用,以此活下来。
    可若是表现的太过了,也並非是件好事。
    自从大明建国后,老朱的容人之量说实话,小了很多;一个人表现的能力太强对於君王来说不是好事,对於朱元璋这样的皇帝来说就更不是好事了,他可担心朱元璋临死前把他一起拉走。
    “咱让你说。”朱元璋凝视著叶煊,语气加重道:“咱知道你隱藏了自己的才能很多年,之所以不愿意拿出来,就是不想在洪武朝当官,怕咱哪一天杀了你。”
    “若非科举舞弊案牵连到了你,你也不会拿出种种国策的。”
    “你是个惜命的,也是个有才能的人,咱可以许诺,绝不杀你,甚至你拿出了如此多对於大明有益的国策,咱可以赐给你免死铁券。”
    免死铁券!
    这是当今明朝洪武期间,最珍贵的宝物了,皇帝朱元璋给大臣最高的奖赏就是免死铁券,其作用是將来大臣犯法,锦衣卫去家里杀人的时候,只要你没丟掉,而且在刀砍掉你脑袋前拿出来,就可以免除一死。
    很多的大臣为脑袋考虑,费尽心思想搞到一张,因为无论什么金券银券都没有这张铁券顶用,那些有幸拿到的,就会放在家里的大堂供起来,逢人来就会展示给对方看,似乎有了这张铁券就有两个脑袋。
    可叶煊听到了这四个字的时候,即使在朱元璋面前,差点没笑出声,被他硬生生憋住了,这所谓的免死铁券最后一个人都没有免死。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公六人,侯二十八人,並赐铁券,也就是总共赐下三十四枚免死铁券,最终只有汤和等寥寥三五个人活了下来,胡惟庸、李善长、蓝玉、冯胜、傅友德、朱亮祖、周德行等等这些拥有免死铁券的人,那死的可是一个比一个惨啊。
    有被扒皮的,有被斩首的,有被活活摔死的,什么样的死法都有,这哪里是免死铁券,这是催命铁券吧?
    朱元璋的態度这般强硬,叶煊想了想,那就讲讲自己的看法,不过这对於朱標来说也是一件好事,省的朱標老是不明白朱元璋此举的深意,弄得父子政见不合,太子朱標老是受著闷气。
    “陛下之所以大肆屠杀、牵连官员,仅仅是为了取消朝廷与地方的矛盾而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