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设七大军区,天下兵马尽受节制
第404章 设七大军区,天下兵马尽受节制洛阳城,春寒料峭。
未央宫西暖阁內却热气蒸腾,大汉王朝的军政重臣齐聚於此。
紫檀长案两侧,文武分列:
左首首相陈登领衔文官,右首大將军关羽为首武將。
俱是朱紫满堂,冠盖云集。
其中,大司马大將军李翊身著玄色蟒袍,立於巨幅山河舆图前。
此次会议,是李翊主动发起的。
而一次性把朝中所有重臣全部聚在一起,也足见他为政多年的强大能量。
当然,权威之所以谓之为权威,就在於威信。
如果为了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把大伙儿聚在一起,那肯定是会损害自己威信的。
而李翊把这么多人叫在一起,自然是为了他一直致力的军改了。
啪!
李翊將辽东案卷宗掷於案上,声震梁宇。
“诸公可知?鲜卑人近来武备日昌。”
“而其中,竟有三成產自徐州武库!”
“边军有不少鎧甲一戳即破,皆因有人以熟铁换精钢!”
张飞闻言,虬髯戟张,一拳砸裂案几:
“直娘贼!俺这就去砍了那帮蛀虫!”
关羽安抚三弟,丹凤眼微眯,问李翊道:
“翊公意欲如何?”
李翊正色道:
“所以我意,必须施行军改,一改军中往日风气。”
此言一出,眾人这下听懂了。
李翊只是想借辽东走私案大做文章,以此来全面收回地方兵权。
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老夫之意,將全国划为七个军区。”
“然后设七大都督,掌管各军区的兵权。”
“不知诸公意下如何?”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没有开言。
只因不想此时出头,冒然惹事。
见眾人沉默不答,李翊乃执笔毫,在舆图上划出七道赤痕:
“自今日起,革除旧制,立七大军区!”
笔走龙蛇间,山河易色。
“河北都督,驻鄴城,辖幽冀並三州。”
“北御乌桓鲜卑,南卫华北平原。”
“河南都督,驻许县,辖司隶兗豫。”
“卫戍京畿,稳天下腹心。”
“青徐都督,驻下邳,辖青徐二州。”
“控东海漕运,防吴越余孽。”
“江南都督,驻建业,辖荆扬交三州。”
“抚山越,开发南疆,守长江天险。”
“凉州都督,驻长安,辖雍凉二州。”
“镇羌胡,护丝绸古道,屏关中门户。”
“辽东都督,驻襄平,辖辽东四郡。”
“慑高句丽扶余,经营东北。”
“京兆都督,驻长安旧宫,辖三辅之地。”
“护西都宗庙,卫皇室安寧。”
李翊设立的七个军区,依然是按照汉朝特色,搞的都督制度。
其中掌管河北军的河北都督,
主要辖区为幽州、冀州等北方要地。
其职能便是防御乌桓、鲜卑。
保障华北平原的安全。
掌管河南军的河南都督,
其辖区为司隶、兗州、豫州等中原核心要地。
这些地方是重要的缓衝带,无论是战略位置还是政治地位都极其关键。
故其职能便是卫戍洛阳、许县周边。
稳定京畿腹地。
而掌管青徐军的青徐都督。
其辖区顾名思义,自然是青州、徐州以及沿海地区。
青徐划在一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片区域临海。
故其职能不仅仅是防范吴越的残余势力,更要控扼东海沿岸,管理当地漕运。
所以青徐都督他其实承担了不小的经济职能。
毕竟青徐地区,是大汉產盐大地,每年光是收缴的盐税,都能占国库8%左右。
足见此地的重要性。
至於新定的江南,掌管江南军的江南都督。
其辖区包括荆州南部、扬州、交州等长江以南。
李翊之所以把荆扬二州合兵,还是为了加强对此地的控制。
以荆州制扬、以扬反制荆。
其职能主要为安抚山越、开发南方。
守备长江水道。
李翊著重强调开发南方,就证明其承担的军事地位其实並不高。
这也是为什么李翊敢把整个江南划成一个军区的原因。
一方面,是荆扬二州借长江水,两地沟通本来就很方便。
另一方面,李翊显然是要大削江南的兵权。
不打算给江南留下重兵。
这显然有些破坏刘备打算搞南北平衡的战略理念了。
故当李翊提出对江南的安排以后,有政治敏锐嗅觉的人都能察觉到。
老李这还是想照顾河北人啊。
其明显把全国主要军事力量交给了北方人。
古代嘛,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谁掌握军队,谁就掌握话语权。
所以当北方人手握重兵后,其在全国的地位自然是非常高的。
当然,人老李也有理由说的。
我把军队留在北方,要不要防游牧?
鲜卑那么一大坨搁在地图北方,我不得留重兵守啊?
辽东周围高句驪、扶余、沃沮等一堆彪悍的东北人,我该不该留重兵?
河北是京兆的战略缓衝带,有著拱卫京师的战略地位。
那我该不该在这里留重兵?
当然了,从现实角度讲。
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北方远比南方发达。
要不然,李翊也不会给江南都督下达的指示是,著重开发南方了。
李翊只打算给江南,留一些供他们开发土地,打打山越的兵力。
主力还是留在北方。
不然荆扬二州合併,靠著长江天险,兵权稍微重一点。
就容易在南方形成割据。
尤其两个藩王也封在了江南。
李翊不打算给江南留重兵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如此既照顾了北方的老兄弟,又压制了南方不安分的势力。
可谓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鵰。
至於凉州都督,或者说雍凉都督。
其主要掌管的还是凉州军与关中军。
辖区就是凉州、关中一带,以及雍州西部。
职能方面,当然主要还是为了防范蜀魏的侵略了。
但李翊下达的另一个指示是镇抚羌胡。
维护丝绸之路,屏障关中。
言外之意,他没將魏国太放在眼里。
也不打算在关中给更多的兵马。
理由也很简单,关中贫瘠,而且民族矛盾尖锐。
为了最大节省成本,李翊会缩减关中的军费开支。
这时候远在长安的诸葛亮可能就有话说了,你缩减关中的军费开支。
我怎么抵御蜀魏的侵略?
李翊给出的解决办法也说得很清楚了,那就是——
“维护丝绸之路,屏障关中。”
孔明你擅长屯田,又懂经济。
既然能把交州那种瘴癘之地开发好,那肯定也能搞好丝绸之路。
你要自己努力,实现自给自足。
不要抱怨国家不照顾你,国家的钱另有大用。
你得为大局考虑,要多努力奋斗。
大意就是如此。
至於掌管辽东军的辽东都督
辖区主要为辽东、乐浪等东北边疆。
职能就简单多了。
就是震慑高句丽、扶余,负责经营东北。
而京兆都督
所掌管的京军,主要就是长安及三辅地区。
其职能就是护卫西都长安,拱卫皇室宗庙。
未央宫西暖阁內炭火愈旺,却压不住满堂公卿额间细汗。
李翊方才提出的七大军区制,引得四座骇然。
关羽丹凤眼骤睁,他伸手捋著长髯:
“……翊公此议,虽解燃眉之急,却恐养虎为患!”
“昔后汉州牧之乱,皆因地方兵权过重。”
“若都督大权独揽,他日朝廷有变,岂非重现战国割据之祸?”
张飞虬髯抖动,瓮声道:
“……二哥所言极是!”
“俺虽粗莽,也知边將拥兵之害!”
“似这般划分军区,我京师强势,尚可加以制衡。”
“若是朝野震盪,將为之奈何。”
李翊闻言,不慌不忙,执笔毫在舆图上勾画。
又將笔锋一折,分作两段:
“……云长所虑极是。”
“故都督之制,当如放鳶——”
“纵其翱翔,线握中枢。”
遂命侍从展开七卷章程。
“以监军御史直奏中枢。”
又展次卷,“每军设监军使,持铜鱼符。”
“军餉粮草皆需双符契合。”
“监军密奏直达天听,都督不得预闻。”
令人意外的是,李翊制衡都督搞得是监军制。
而並不是採取轮换制。
即当几年的河北都督,然后又跑去当江南都督。
李翊是反对这种做法的,
因为他认为这样搞,很容易形成兵不识將,將不识兵的情况。
这会极大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人跡关係本来就需要一点点建立和积累。
如果就为了防止地方將领拥兵自重,通过大量轮换,来防止其积累人脉。
这样当然可以极大程度限制割据,但毫无疑问会削弱军队战斗力。
故对此,李翊选择的还是设立监军,加以监督更好。
陈登忽插言:
“若监军与都督勾结?”
李翊笑示第三卷:
“虎符调兵,过千即需洛阳金符。”
“昔周亚夫细柳营故事,诸公当知。”
关羽頷首,又问:
“然若遇边关紧急,岂不误事?”
“故设急变条款。”
李翊指绢书小注,“倘遇鲜卑破关等急情,可先调兵。”
“但需三日內八百里加急请符。”
赵云似有所悟,又问:
“若都督反叛,家属在京岂不遭殃?”
李翊神色转厉:
“正欲如此!都督家眷皆居洛阳永寧里,由羽林卫『护卫』。”
“另则……”
他翻出一卷帐本。
“此乃各军三年粮餉预算,分文皆由大司农直拨。”
赵云蹙眉:
“若遇战事延长?”
“故设屯田补给的。”
李翊展开末卷,“各军许垦荒田千顷,所產仅补日常耗用。”
“大战军需,仍赖中枢输送。”
满堂寂然中,陈登忽抚髯大笑,好似明白了李翊安排的妙处。
“妙哉!如此一来,纵使都督有反心。”
“无兵符不能调兵,无粮餉不能养士。”
“无根基不能聚民,家眷更捏在朝廷手中!”
说著,又话锋一转,正色道:
“然三者还需制约——”
“刺史掌民,太守理政,都督治军。”
“三方互不统属却需共商要务。”
李翊击掌抚案,连连頷首:
“正是如此,元龙洞若观火。”
“我意更设议事堂:军事问都督,民事问刺史,政事问太守。”
“遇事共议,奏摺联名!”
李翊的想法,大致就是设立监军制度。
派遣御史或中郎將监督军务,直接向中央匯报。
然后设立兵符调兵,无中央虎符不得擅自调动超过千人军队。
当然,遇著紧急情况,可以临时调兵。
但也必须八百里加急向中央匯报。
此外,都督必须要留家属在京。
都督家属需定居在京城,洛阳或长安,实为质任。
当然了,以上都不是限制都督的重点。
真正的重点,其实是財政依赖。
军餉粮草统一由中央调配,地方仅保留少量屯田补给。
这一点其实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州牧制度,使得汉末诸侯割据了。
根本原因就是州牧掌控了地方財政。
只有掌握了地方財政,他便能自己给军队发粮发餉。
那你说地方军队,到时候是感激地方官,还是感激你中央朝廷呢?
那当然是谁给他饭吃,他为谁卖命了。
所以,只要把財政大权与军权严格区分开来。
地方都督,其实是很难形成割据势力的。
根本用不著搞几年一换的任期制度。
其实李翊对权力的控制一直都很强。
关於对全国军队的控制,他认为只要做到一下三点。
那么控制军队便不是难事。
其一,
控制军队的后勤。
控制住军队的后勤,就等於控制军队的命脉。
其二,把握军队的人事任命权。
总而言之,你必须是军队的总司令。
但是军队的副司令,参谋长,
以及下面的各级军长等重要的职位都是必须要中央任命的。
总司令没有任命权,这个权力可以一直往下卡。
一直卡到旅长,团长,营长等等。
其三,
便是像李翊现在这样,把军队分成好几个军区。
这样分出来,就算有一个失控了,也没什么好怕的。
可以调动其他军区的军队过去镇压叛乱。
七大军区既定,眾人目光皆聚焦於李翊。
待他揭晓大傢伙最为关心的都督人选。
首相陈登轻抚茶盏,率先发问:
“七督人选关乎社稷安危,不知子玉心中可有成算?”
李翊从容展卷:
“雍凉都督一职,诸葛孔明本就在此地抚镇。”
“前又有抵御魏兵之功,我以为短时间不宜大改动,以便为此关中局势稳定。”
“所以仍留诸葛孔明续任,不知诸公可有异议否?”
让诸葛亮继续当雍凉都督,是朝廷最初的既定方略。
这也在眾人的意料之中。
此言一出,满堂俱称善。
所有人都表示同意。
此地的牵扯的利益並不是很大。
真正大的,乃是军权最终的河北军。
关羽丹凤眼微眯,沉声说道:
“河北都督乃七督之首,北御鲜卑,南卫京畿。”
“非大才不可胜任。”
话音未落,河北诸將皆屏息。
张郃、徐晃、张辽、王经、孙礼等一眾河北系將领,无不翘首以待。
都希望李翊这次依然能够照顾老兄弟,选一个河北系將领去赴任。
在眾人的注视下,李翊缓声说道:
“吾保举一人——徐公明可当此任。”
此言一出,举座愕然。
李翊不出意外的,选择了河北系將领。
但令人意外的是,他既没有选战功赫赫的张辽。
也没有选资歷老,威望高的张郃。
而是选择了,相对弱势一点的徐晃。
当然,徐晃弱势只是跟其他河北將比。
放在整个大汉军功阶层里,他还是一颗很亮眼的明星的。
当然,李翊这样安排,自然有他的用意。
京中还是需要老將坐镇的。
李翊正色道:
“既无人反对,便暂定徐晃为河北都督。”
“待奏明陛下,若是陛下同意,公明明日即可赴任。”
徐晃闻言,忙作揖表示感激。
“至於辽东都督人选么……”
李翊很快將河北事翻篇,提到辽东问题。
“诸位先看看这封奏疏吧。”
李翊说著,命人取出一封奏疏。
这封奏疏乃是平州牧、镇北大將军吕布上奏给刘备的。
而看落款日期,就是在辽东走私案发生后不久。
眾视之,其书略曰:
“臣布顿首再拜,谨奏於陛下:”
“臣本边鄙一武夫,蒙陛下殊遇,李相不弃。”
“委以平州牧之重,镇守辽东。”
“倏忽快二十载矣。”
“昔年并州射猎之壮夫,今已华发苍顏,年逾六十。”
“每揽镜自照,但见目昏齿摇,臂弓渐弛。”
“夜半寒痹屡发,诚恐有负陛下託付之重。”
“辽东之地,北接胡羌,南临沧海。”
“臣初至时,雪深没马,烽燧不绝。”
“尝率铁骑出玄菟,逐鲜卑於白狼山。”
“亦曾泛海东征,立汉帜於带方郡。”
“今幸赖陛下威德,边关寧靖,城郭完固。”
“仓廩积粟可支三岁,甲仗器械皆已修整。”
“扶余、高句丽等遣子入侍,商旅络绎於辽西道。”
“实为百年来未有之安泰。”
“然臣近年每值秋汛,旧创輒发,左臂颤振难止。”
“去岁巡边至襄平,竟坠鞍於冰河,非左右搀扶几不能起。”
“医者言臣筋骨耗损过甚,宜静养不宜劳顿。”
“伏念陛下中兴汉祚,天下初定。”
“辽东虽重,岂乏壮年良將?”
“护鲜卑校尉田豫、护乌桓校尉牵招,镇东將军公孙续皆当世虎臣。”
“若代臣守此,必能扬国威於塞外。”
“臣闻洛中牡丹復盛,铜驼陌上新柳成荫。”
“每梦故里五原郡,醒时枕席尽湿。”
“乞骸骨之请,非敢忘驰驱之志,实恐犬马之身朽坏,反误疆事。”
“若得归陪汉帝陵寢,观百官早朝仪仗,於愿足矣。”
“临表涕零,伏惟圣裁。”
“若陛下仍念微劳,乞赐閒散官职。”
“使得预闻钟鼓之声,则臣虽白首。”
“犹能执殳前驱,为陛下呵禁闕。”
这是一篇吕布申请退休的自述。
从这篇奏疏中,也能看出吕布晚年的心境。
既陈述功绩又不居功,多次提及刘备与李翊对他的知遇之恩。
通过用“左臂颤振”、“坠鞍冰河”展现自己的老態,表明自己確实是干不动了。
又用用“五原思乡”、“洛中牡丹”来寄託情怀,打刘备最吃的感情牌。
最后再以“执殳前驱”、“观汉帝陵寢”来表忠忱。
这篇奏疏斜的可谓是相当有水平。
足见岁月是真的能改变人。
情商低如吕布,在辽东经营十多年下来后。
也知道该怎么跟陛下、跟朝廷相处了。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
吕布这篇申请退休的奏疏,写的时间点刚好卡在了辽东走私案发生的节点。
他虽然不知道这次案件会造成什么影响。
但至少能够察觉朝中局势要变化了,很多人肯定都会受到此案的牵连。
索性,乾脆藉此机会隱退算了。
正好他也確实是干不动了。
由於在辽东娶了太多媳妇儿,加之每日都在做合体运动。
早上起来,他已能明显感觉到双腿乏力,浑身使不动劲儿了。
还是退了吧。
“陛下同意了吕奉先的奏请。”
李翊缓声说道:
“如此一来,平州牧与辽东都督二职,便有空缺了。”
未等眾人反应,李翊立马接著说道:
“目今,陛下已经擬定了平州牧与辽东都督的人选。”
“平州牧由田豫担任,辽东都督由牵招担任。”
“所以东北军的安置,就不劳诸位操心了。”
接下来,便轮到至关重要的江南都督人选了。
窗外春雪压枝,簌簌落玉,阁內气氛却比雪天更寒三分。
首相陈登轻叩茶案,打破沉寂:
“江南水泽纵横,山越未平,需得通晓水战之將。”
“吾举三人:徐盛沉稳,蒋钦机敏,周泰勇猛。”
“他们皆是水中健儿,最会弄潮,可当此任。”
既然李翊为河北老兄弟爭取利益,陈登自然也不能忘了他在江南的老兄弟。
这江南都督一职,陈登果断推举了自己的旧部。
当然,他没有推举甘寧。
主要甘寧品性不太好,性格过於残暴。
担不起这样的大任。
言毕,阁中寂然。
庞统等眾见李翊不发言,已知他心里作何感想。
於是庞统出列,山羊须轻笑:
“相公所荐虽佳。”
“然徐盛资歷未足,蒋钦军功尚轻,周泰勇则勇矣。”
“恐难慑服陆、顾等江南士族。”
刘曄隨即接口:
“江南士林盘根错节,非德高望重者不能服眾。”
“昔孙仲谋据江东,尚需联姻四姓。”
“今单遣一將,恐生肘腋之变。”
徐庶更直指要害:
“且三人皆无安邦定国之才,都督一职,並非只看勇略兵法。”
他们都是李翊的党羽,知道李翊不想安排这些淮南旧將上位。
那他们便纷纷站出来反对。
陈登面色渐沉,手中茶盏泛起涟漪。
他环视满堂,只见李翊党羽皆垂眸观心,心下顿时雪亮——
这江南都督之印,断不会落入淮南系囊中了。
“既如此,”
陈登强展笑顏,“子玉必有良选?”
陈登已经知道江南都督他是爭取不到了。
李翊在开会之前,明显是已经跟刘备提前商量好了的。
估计这江南都督人选,君臣二人早已內定。
他也只能放弃了。
李翊从容展卷,指著一行硃批:
“吾举一人:黄汉升可当此任。”
此言一出,举座譁然。
不是说江南都督,必须要用安邦定国之才吗?
这黄忠勇则勇矣,怎么看都不像是有经纬安邦之才的人吧?
张飞更是瞪大环眼,诧怪道:
“黄老將军年逾古稀矣!”
“若使之担任此职,未免不合適了些。”
李翊淡然道:
“昔赵充国七十六岁平定西羌,马伏波六十二岁南征交趾。”
“汉升今年七十有三,去岁破吴之战、”
“犹能力斩东吴驍將。”
“以其军功,足可担任江南都督一职。”
安排黄忠,也是出於几个考量。
江南新定,势力盘根错节。
不管安排谁上位,都容易培养出一个巨大的势力出来。
而黄忠他其实没什么家族势力,也没什么党羽。
而他有著灭吴的军功,可以服眾。
同时,黄忠已是古稀之年。
这个年纪,指不定哪天就嗝屁了。
所以不论是江南人也好,亦或者那帮覬覦江南都督的人,都不会有太大的不满。
因为他们知道黄忠干不了几年。
就算他不老死,以他这个年纪,还有精力继续干下去呢?
所以安排黄忠,是相对最能平衡好各方势力的决定。
也是帮助大汉消化江南势力的一次很好的过渡。
关羽丹凤眼微亮:
“汉升確是宿將。然江南多水战,恐非其所长?”
“故设副都督二人。”
李翊又指两名,“丁奉掌水军,徐盛领步卒。”
“汉升坐镇建业,统筹全局。”
丁奉是吴国降將,徐盛则是淮南宿將。
眾人心里暗嘆,陛下这波安排,算是將制衡给玩明白了。
“河南军都督一职,由高顺统领。”
李翊的声音似金石相击,惊得堂前雁阵掠过长空。
“青徐军统领——由张辽接任。”
阶下文武骤然寂静。
陈登皱起眉头,沉声道:
“请三思!”
“臧宣高坐镇青徐二十载,民皆呼为『泰山君』。”
“去岁徐州蝗灾,犹自散家財购荆扬粮米以賑饥民。”
“今岁青州水患,亦亲率士卒负土筑堤。”
“其本无过错,若骤易其职,恐寒將士之心。”
李翊此举,显然是要削泰山帮的兵权。
儘管臧霸在青徐经营的不错,甚至多次自己散財賑济百姓。
但正因为如此,才更要削你的兵权了。
不然,青徐的老百姓之后就只记得你泰山君了。
而忘了陛下的厚恩了。
李翊正色道:
“文远威震逍遥津,合肥之战以八百破十万。”
“岂不足当方面之任?”
“非谓文远不贤。”
陈登广袖微颤,檐外春风捲入,吹动他额前几缕霜色。
“然臧霸部曲皆泰山子弟,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其在青徐势力庞大,今无故夺权。”
“譬若掘老榕之根而强植新松,恐生祸乱。”
“……正因为如此,才要军改。”
李翊霍然起身,腰间宝剑撞碎满地光影。
“尔等可知青徐军籍几何?带甲十万,舟舰千艘!”
“臧霸岁末奏报,竟言战马倒毙三成而新驹未补,舰船朽坏四十仍泊港不修。”
“——这泰山军,究竟是大汉的官军,还是他臧家的私兵?”
“如果长时间不管,到时候即便是朝廷的政令,也调不动他了。”
“军改非为刁难宿將。”
李翊指节捏得青白,目光似箭穿透雕长窗。
“各州都督、军需官由中枢直派、將领家眷迁居鄴城——”
“这几条条例,此前臧霸都不曾受选在內。”
“今日派文远赴任,带的是天子节鉞,相府令!”
“不管有千难万阻,也必须执行!”
张辽猛然抬头:“若臧將军拒不交印?”
“那便是谋逆!”
李翊袖中虎符鏗然坠案,惊起寒鸦蔽空。
“吾会令高顺领河南军,徐晃领河北军出琅琊,配合文远你赴任。”
“尔赴任之日,自有羽林郎持黄鉞相隨。”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