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老狐狸终究是老狐狸,一如既往地善
第405章 老狐狸终究是老狐狸,一如既往地善于操控人心章武十一年暮春,琅琊城外的沂水正泛桃汛。
臧霸在将军府海棠树下擦拭佩剑,忽见吴敦疾步闯入院落。
腰间环佩与甲胄相撞之声惊落满树瓣。
“兄长,祸事至矣!”
吴敦将绢帛掷于石案之上,跪拜道:
“朝廷遣张文远为青徐都督,不日将至!”
话音方落,
孙观随后踏碎满地落英,铁靴沾着新泥,也跟着跑进来拜道:
“二十年!自兴平二年陛下便许我等镇守青徐。”
“垦荒治水,平剿黄巾,如今竟如弃敝履!”
臧霸指腹拭过剑身,眉宇间一川不平:
“文远乃当世义士,合肥之战时,曾率八百虎贲血战吴军。”
“料他来到徐州,未必就会为难我们。”
“义士?”
吴敦眉头皱起,沉声道:
“当年抗击袁绍时,是我等在琅琊血战三日,才保住徐州的基本盘。”
“为曹刘联军在官渡前线拖延时间。”
“今日朝廷片纸调令,便要夺我子弟兵?”
孙观在侧,冷笑道:
“莫非当真学那砧板上的鱼肉?”
“某已令沂水大营三万军士整装。”
“只需兄长点头,即刻封锁琅琊道!”
“不许朝廷之人入内。”
“愚不可及!”
臧霸掷剑入案,背着手,怒道:
“截拦天使等同谋逆!”
“李相爷当年清洗徐州之旧事,诸君皆忘否?”
就在众人争执之间,忽闻马蹄裂帛,探卒滚鞍下马:
“昌……昌豨将军在东海截杀了张辽的先遣使,已封锁郡界!”
此言一出,满院骤然死寂。
吴敦猛地上前,揪住探卒衣领,质问道:
“杀了多少人?”
“十……十二名轻骑,首级悬于郯城西门。”
孙观见此,突然拔刀斩断海棠枝,大声说道:
“事已至此,不如一不做二不休,尽起泰山军!”
“反了吧!”
“疯矣!”
臧霸一脚踢翻石案,大骂道:
“昌豨莽夫自寻死路,尔等亦要陪葬乎?”
“高顺陷阵营距此不过三百里!”
“朝廷对此早有准备,一旦我们跳反,便坐实了反名。”
“到时候,朝廷便可以集结天下兵马,共剿我等!”
吴敦赤目嘶吼:
“失了兵权,莫非兄长要学陶谦旧部,终日对洛阳使者卑躬屈膝?”
暮色渐浓,臧霸望见院外值哨的老兵——
那是随他二十年的亲卫,额角还留着讨伐黄巾时的箭疤。
最终,他拾起破碎的茶盏,一字一顿道:
“传令:琅琊诸寨严守不出,擅动刀兵者斩。”
“另外,备快马百匹,携东海盐、琅琊砚赴洛阳请罪。”
“兄长!”
“要反,”他折断手中残枝,“尔等自去,某当自缚请罪。”
……
沂水大营旌旗漫卷。
臧霸按剑立于点将台上,望着台下三万儿郎。
孙观、吴敦二人疾步而来,甲胄碰撞之声铮然作响。
“兄长!”
孙观压低声音,“真的不再考虑一下了吗?”
“昌豨已杀朝廷使者,据东海而反。”
“使者首级悬于郯城城门,此事再无转圜余地矣!”
吴敦亦在旁侧附和:
“吾等皆与昌豨有旧,朝廷必视我等为同党。”
“而且张辽很快就要到了,咱们现在也是有口说不清楚。”
言至此处,忽见臧霸目光如电,竟不敢再言。
半晌,臧霸抚剑长叹道:
“吾等昔年聚义泰山,本为乱世求存。”
“今既归顺朝廷,岂可复行悖逆之事?”
他转身凝视二位义弟,“尔等若欲从昌豨反叛,吾不阻拦。”
“只是他日若战阵上相见,刀剑无眼。”
“若愿守臣节,便随吾同迎天使。”
孙观与吴敦相视黯然。
良久,孙观拱手道:
“既兄长不愿反,小弟亦随兄同行。”
吴敦亦顿首:
“小弟亦愿随兄长。”
臧霸大喜,执二人手曰:
“真吾弟也!”
“速点齐兵马,往徐州边界迎候张都督。”
三日后,沂水营精锐尽出。
至彭城地界,忽见尘头大起,一队玄甲骑兵如乌云压境。
当先大将红袍银铠,手持月牙戟,正是新任青徐都督张辽。
臧霸率众将拜伏道左:
“末将等恭迎都督!”
张辽勒马不前,冷声道:
“本督使者何在?”
“启禀都督,”臧霸汗颜顿首,“天使遭昌豨所害,首级悬于郯城。”
“既如此,”张辽马鞭直指臧霸,“尔等皆泰山旧部,按罪该当连坐!”
众将汗出如浆,伏地不敢仰视。
春阳灼灼,照得铁甲泛光,却照不透众人心中寒凉。
臧霸再拜:
“末将等愿戴罪立功!”
张辽默然良久,便问:
“昌豨与尔等有结义之情,可能下手?”
臧霸昂首曰:
“昌豨虽为兄弟,陛下实乃君父。”
“霸虽粗鄙,犹知忠孝大节!”
“愿舍兄弟,而随君父。”
言毕,解下佩刀,双手奉上。
“霸愿为先锋,讨伐逆贼!”
张辽终于下马,扶起臧霸:
“将军真义士也!”
遂取节杖在手,“朝廷授我假节之权。”
“本督在此下令,即命臧霸为讨逆先锋。”
“率本部沂水营兵马即日征东海!”
是夜,沂水营中火把如龙。
臧霸率三万沂水营将士兵临郯城,但见城堞之上旌旗密布。
昌豨一身玄甲立于城楼,弓弩手环列左右。
“昌贤弟!”
臧霸单骑出阵,“朝廷待吾等恩重如山,何故谋反?”
昌豨闻言大笑:
“臧兄岂不闻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当年韩信若听蒯通之言,何至有未央宫之祸!”
“今玄德公虽善遇我等,他日天下尽定,安能容得我泰山群雄?”
“如今朝廷派遣张辽出任青徐都督,不就是要咱们交出兵权吗?”
“在这个世道,交出兵权,就等于是自废武功,任人宰割!”
此前说过,刘备三兴汉室,对地方很多将领是没有第一时间收回兵权的。
因为汉末的部曲大部分都是宗族部曲,也就是私人部曲。
所以收回兵权,不是你一句话想收就能收的。
其次,当时天下没有完全靖平,刘备还需要这些地方军阀的支持。
所以像臧霸、昌豨他们手上的军队,都是自己一手训练,一手培养出来的。
当听说朝廷要收回兵权时,自然会心生抵触。
只不过臧霸选择了认怂,但昌豨担心会步韩信的后尘,选择了在东海举事。
“荒谬!”
臧霸挥鞭指城,“陛下乃仁德圣贤之主,岂效高祖诛功臣?”
“贤弟速开城门,念在结义之情,吾必为汝向天使求情。”
昌豨忽张弓搭箭:
“既如此,且看此箭答你!”
弦响处,狼牙箭擦臧霸兜鍪而过,直没土中。
臧霸拔剑怒喝:
“逆贼无道!诸军听令——攻城!”
战鼓震天,云梯俱起。
沂水营将士如潮水涌向城墙,却见城头滚木礌石如雨而下。
更有热油倾泻,惨呼之声不绝于耳。
原来昌豨在东海经营数载,不仅加高城墙。
更在城堞间设暗孔无数,弩箭可从三面射出。
激战至日落,城下尸骸枕藉。
臧霸只得鸣金收兵,帐中灯下观图,眉宇深锁。
而昌豨则笃定东海背靠大海,有着鱼盐之利。
加上自己这些年的深沟高垒,他有信心守个三五年。
到时候朝廷肯定不会和自己赌气,朝廷退一步,他也退一步。
让东海重新回归朝廷的怀抱。
自己仍然可以做东海王。
至少,昌豨目前是这样计划的。
翌日,张辽轻骑至营。
见攻城受挫,谓臧霸道:
“青徐要地,不可久困一城。”
“某已请得青州刺史王脩、徐州刺史孙乾相助。”
数日后,刺史府中。
王脩持户籍册叹道:
“东海郡有盐场二十余处,渔港连绵,昌豨积粮可支三年。”
孙乾在旁侧补充说道:
“更兼商路四通,每日皆有商队输送物资。”
张辽沉吟片刻,乃击案道:
“既如此,当断其血脉!”
“即刻传令:封锁东海全境,盐铁米粮皆禁出入。”
“凡私通昌豨者,立斩!”
张辽军令既出,青徐二州顿时如臂使指。
徐州刺史、青州刺史都纷纷配合。
按理来说,张辽只掌管青徐的军队,对本地政令是没有发言权的。
但东海失控,昌豨谋反,一旦闹大。
那两名地方官也是有可能乌纱帽不保的。
所以面对张辽提出的封锁政策,二官肯定是要积极配合的。
诏令既下,
但见各要道隘口,昼夜之间竖起丈余高的哨塔。
塔顶黑旗迎风猎猎,上书斗大的“张”字。
沿海盐场俱被官兵接管,灶火尽熄,盐工皆暂迁琅琊安置。
琅琊港内,徐州别驾麋威亲自坐镇。
这位以商贾起家的州吏,子承父业。
此刻正持算盘立于码头,将原本驶往东海的商船逐一登记造册。
“陈记盐船三百石,改运下邳。”
“舟山鱼获两千斤,发往广陵。”
每下一令,案头铜铃轻响,文书吏即刻朱笔勾画。
有东海籍商贾跪地苦求:
“明公!小人家眷皆在郯城……”
麋威叹道:
“且宽心,待平叛后,双倍补偿。”
遂命取官帛百匹相赠,商人涕泣而去。
不过旬日,封锁网愈加密实。
张辽更出奇策,命沿沭水筑土垒九重。
每垒驻弓弩手三百,凡试图夜渡者皆以火箭驱之。
时有昌豨部将率死士冒死突围,才至第三重垒。
便被火矢射成刺猬,粮车尽焚于野。
郯城内,危机渐显。
这日昌豨巡城,见市集骚动。
原来米价已涨至斗米千钱,盐价更翻十倍。
有老妪握空袋哭诉:
“三日仅得盐粒二十,孙儿腿肿如柱啊!”
昌豨怒召粮官,却见仓曹掾伏地战栗:
“盐仓虽满,然百姓无米换盐。”
“军中亦缺蔬果,士卒齿龈渗血者日增……”
更致命的是海路封锁。
原定每月十五抵达的辽东商队,此刻正在琅琊港接受盘查。
船主高句骊人金氏,担心货物砸在手中,一度尝试暗中贿官。
但负责操盘的麋威却正色道:
“昔年吾家,弃亿万家资随圣上,岂为铜臭所惑?”
于是将贿金充公,另取私帛补贴商队损失。
在青徐上下一心的情况,东海郡城中人心浮动,暗流汹涌。
这夜三更,
有百姓缒城出逃,被巡夜的士卒擒获。
搜查时竟发现其还怀藏血书,写着:
“昌豨无道,累我黎民”。
士卒报给昌豨,昌豨大怒,立斩之。
谁料翌日清晨,西门守军集体哗变。
虽很快被军队镇压,昌豨却发现叛军袖口皆系白布——正是当年臧霸部众标识。
他惊觉城中已有臧霸旧部,在暗中与外面的汉军串联了。
与此同时,张辽大帐内正在上演一幕好戏。
青州刺史王脩亲自押来三十余车简册:
“此乃东海郡近年田亩户籍,请都督过目。”
张辽翻看片刻,忽指某页:
“此间注有‘昌氏盐田八百亩’,何在?”
王脩答:
“已按都督令,由臧将军部接管。”
“谬矣!”
张辽掷册于案,“即刻改由青州兵看守,所得盐利半数散与流民。”
臧霸闻言一震,旋即拜服:
“都督公心,霸代东海百姓叩谢!”
正当帐中议事,忽报擒获昌豨信使。
搜出绢书,竟是送往东北高句骊处的。
因为东海的朐县港口,是一个重要的出海口。
跟辽东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昌豨也积累了一些东北高句骊、扶余的人脉。
其见青徐地区对东海实行全面封锁,便想着从海上突破。
张辽观书冷笑:
“困兽犹斗耳。”
便命将使者厚赏放归。
臧霸不解:
“都督何故纵敌?”
张辽捻须道:
“吾闻昌豨性疑,今见使者无恙返,必疑其反间。”
“此攻心之计也。”
果不其然,当夜郯城内便传来诛杀谋士的惨讯。
而城头守军望向城外炊烟时,眼神已从饥渴变为挣扎——
那里正煮着香稷饭羹,随风飘来的还有臧霸旧部的招降口号:
“归来饱食,既往不咎!”
海风卷着咸腥气息掠过连绵军寨,张辽的金甲在夕阳下流光溢彩。
这位并州名将凝视着暮色中的郯城,对臧霸轻声道:
“明日拂晓,可备受降事宜矣。”
身后,数十口大锅正熬煮米粥。
粥香混着海风,无声地渗透进那座饥肠辘辘的孤城。
如此这般,
昌豨困守郯城月余,眼见粮仓渐罄,盐库虽盈却难果腹。
这日,他独坐府衙,案头摆着两道帛书。
一者来自东北高句骊王的邀请。
他表示对昌将军十分仰慕,如果愿意来丸都,高句骊王一定盛情邀请。
一者,则是城中饥民联名血按的请愿书。
他们纷纷乞求昌豨不要和朝廷作对,赶紧降了吧。
正踌躇间,忽闻城头喧哗。
登楼望之,见张辽金甲白马,正巡营至三公山下。
“主公且看,”部将指道,“那张文远每至巳时必来巡营,今日竟单骑近前二里之地。”
昌豨凝目望去,但见张辽勒马高坡,目光如电直射城楼。
二人目光相接时,张辽忽扬鞭指天,似有所语。
昌豨心中剧震,急问左右:
“近日军中箭矢消耗几何?”
军需官跪答:
“遵令省用,昨日仅发箭七百支,不及往日三成。”
昌豨抚垛长叹:
“吾心事竟被窥破矣!”
话音方落,忽见一骑飞出大营,直抵城下高呼:
“张都督有言,圣天子诏书至此,昌将军可敢出城听宣?”
昌豨犹豫一下,答说不见。
当夜,昌豨在榻上辗转难眠,又闻亲兵急报:
“张辽单骑至三公山祖祠,言欲祭拜将军先考!”
昌豨大惊,急率十骑出城。
月至中天时,果见张辽青衣素冠。
独立祠前古松下,案上三炷清香袅袅。
“都督何故至此?”
昌豨按剑厉声,身后武士张弓待发。
张辽却从容斟酒三杯:
“特来祭告昌老将军,其子今日当全忠义之名。”
言罢推过一卷帛书。
“此乃陛下亲赦诏书,将军不信张某,难道不信天子丹书?”
昌豨展卷细观,见朱砂玉玺鲜红欲滴,文中竟详列其昔日战功。
昌豨汗出如浆,忽见祠中转出老母身影,泣道:
“吾儿!张将军昨日亲送米粮至家,汝还要执迷否?”
原来张辽早遣人接昌豨家眷至山祠。
曙光初现时,昌豨掷剑于地,伏拜泣曰:
“豨愿降!惟求都督保全城中军民!”
张辽扶起大笑:
“早备下万石粮车候于西门!”
遂携手同登三公山。
但见汉军阵中推出百辆粮车,白米溢筐而出。
城中守军见之,纷纷弃械高呼。
晌午时分,郯城门洞开。
昌豨素衣负荆,率众官跪迎道左。
东海之乱遂平。
而关于昌豨的处置。
对此,张辽先召臧霸于军帐。
烛火摇曳间,金甲都督执节而言道:
“某奉诏总督青徐,今东海已平,当还镇下邳。”
“昌豨及其部众,尽付将军处置。”
言毕,解下腰间青绶银印置于案上。
“此乃东海相印绶,将军可自决之。”
言外之意,昌豨怎么处理,你自己看着办罢!
因为咱们陛下是仁德圣明之君,念及昌豨多年的军功,又是主动投降。
肯定不会太过为难他。
但他此次反叛,确实给国家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对此,陛下还没有给出答复。
张辽也表示他的任务已经完成,而他的总部在下邳,就不在郯县多逗留了。
关于昌豨的处理,你自己看着办罢!
帐外将士闻之皆喜,孙观抚掌笑道:
“文远公雅量!吾等当为昌豨设宴压惊。”
吴敦更命人取来泰山佳酿:
“昔日兄弟重聚,当醉三日啊!”
“哈哈哈!”
惟臧霸默然不语,指节叩案声声沉重。
忽起身持印绶出帐,径往昌豨居处。
但见旧友正与诸将畅饮,酒过三巡的昌豨举觞相迎。
“臧兄!文远公已许我戴罪立功……”
话音未落,臧霸忽掷印绶于地,厉声喝道:
“左右与我拿下!”
亲兵应声而入,顿时杯盘狼藉。
孙观惊得酒醒:
“兄长这是何意?”
吴敦急扯臧霸衣袖:
“昌豨既降,当送洛阳听候圣裁啊!”
臧霸挥剑斩断袍袖,声如寒铁:
“诸君岂不闻《春秋》之义?”
“围城后降者不赦!此高祖皇帝定制,吾等岂可因私废公?”
话落,转身凝视昌豨。
“贤弟莫怪,法理如此。”
昌豨踉跄后退,惨笑道:
“好个臧宣高!昔年泰山盟誓时,你我可不是这么说的。”
“况文远公是拿着圣旨对我说的,只要我愿降,就赦免我的罪过。”
“你公然违抗圣旨,难道也是要造反?”
“住口!”
臧霸突以剑柄击案,震得烛火狂跳。
“正因念及旧情,当由吾亲正法度!”
言罢,即唤史官入内。
“今日之事,需详载册籍。”
随后,臧霸即命人将昌豨押解至海边处刑。
昌豨白衣束发,对臧霸道:
“吾妻幼子……”
“必视若己出。”
臧霸解下猩红斗篷覆于旧友肩头,“汝便放心走吧。”
刽子手举刀时,臧霸忽又踏前一步:
“且慢!”
他亲自取过鬼头刀,泪落如雨:
“兄弟走好,霸当岁岁祭奠。”
刀光闪处,血染沂水潮红。
臧霸亲手斩杀了昌豨。
诸将见此情景,皆掩面不忍视。
唯臧霸捧首级面北而拜:
“臣臧霸谨依法度,诛逆将昌豨!”
说完,扯裂战袍裹住首级,厉声道:
“将之厚葬,敢有轻慢者斩!”
是夜,暴雨倾盆,臧霸独坐昌豨墓前。
孙观寻至时,见其发间竟染霜白,掌中紧攥半块玉玦——正是当年泰山结义信物。
“兄长何苦这又是何苦?”
孙观哽咽难言。
“朝廷不都说了,对昌豨以柔和处理。”
“陛下念在咱们泰山将多年军功的份儿上,也不打算继续追究此事。”
“昌豨完全可以不死,兄长杀之又悔。”
“岂不惹人耻笑?”
“……我并未后悔,杀之非我本愿,但实在是形势所迫耳。”
孙观一愣,问:
“兄长此言何谓?”
臧霸望海长啸:
“今日杀友明法,他日青史之下,自有公论!”
惊雷裂空而过,照得他面上泪痕如剑刻般分明。
东海平叛的捷报与昌豨死讯,由六百里加急直送洛阳。
这日刘备正与李翊对弈于北宫凌云台。
忽见侍中疾步而来,锦匣中血书奏章犹带海风咸腥。
“臧宣高竟私斩昌豨?”
刘备拈白子悬于枰上,棋局顿成僵势。
李翊羽扇轻点昌豨请降表:
“陛下且看此句‘愿效犬马于臧公麾下’——”
“其心未尝归汉,实归臧霸耳。”
昌豨投降当晚,由于担心回到洛阳后会被收拾。
所以选择了留在臧霸身边。
可万没想到,最想杀他的正是臧霸。
忽闻殿外喧哗,原来徐州使者兼程抵京,呈上张辽密奏。
刘备展绢细观,见字迹苍劲如戟:
“……霸诛豨时,海水赤三日不退。”
“然军法森森,岂容私情?”
刘备览毕,掷子长叹:
“昌豨若真忠汉,何不径来洛阳见朕?”
“其自择死路,实天命也!”
翌日大朝,
果不其然,有御史大夫出班痛斥:
“臧霸专戮降将,当削爵问罪!”
当然众官弹劾臧霸也有理由。
那就是张辽是拿着朝廷的文书去劝降昌豨的。
明确说了只要及时醒悟,朝廷不会降罪。
臧霸却将他杀了,朝廷威严何在?
见此,刘备冲李翊使了个眼色。
李翊会议,出班奏道:
“启禀陛下,去岁昌豨私征鱼盐税倍于常制,今臧霸尽散其财于民。”
又取出一本账册示众。
“此乃昌豨暗通高句骊人的密函,幸为臧将军截获。”
刘备倏然起身,赤绶玉带掠过御案:
“传朕旨意!”
刘备声震藻井,大声道:
“加封臧霸为青徐副都督,岁增食邑三千户。”
“另赐东海昌氏幼子爵关内侯,着琅琊郡府供养。”
满殿愕然间,李翊出面解释道:
“诸公不见臧霸自请削爵三等的奏表么?”
众臣方悟圣意:
诛昌豨明法度,赏臧霸安人心,抚孤儿显仁德。
天子手段,实乃一石三鸟。
暮春细雨里,新诏乘赤车传出洛阳。
臧霸跪接圣旨时,东海正值大潮。
只见他将军印绶供于昌豨墓前,取酒酹地:
“弟见否?天子圣明如日月,霸今日始知为汉臣之道!”
浪涛声中,忽见少年披麻戴孝而来,乃是昌豨之子。
臧霸解下御赐麒麟铠披其肩:
“汝父之过,汝不必承。”
“他日沙场,当共赴征程。”
少年泣拜而去,海边留下深浅两行足迹。
自此青徐大治,商船复通之日。
渔人常见臧霸独坐三公山崖。
有海鸥衔鱼坠于墓前,土人皆传是昌豨化身来飨。
不表。
……
时值仲夏,洛阳北宫德阳殿内冰鉴森然,却压不住天子震怒。
刘备掷下的竹简撞碎在蟠龙柱上,惊得麋芳冠缨斜坠。
“好个‘漕运损耗’!”
刘备踏过散落的账目。
“徐州年运粮秣三十万石,竟报鼠啮虫蛀十二万石?”
“莫非东海之鼠皆如彘大!”
原来,借着收回地方兵权,尤其是徐州兵权的时机。
趁着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昌豨叛乱头上时,李翊让一直潜伏在徐州的姜维,着实查办徐州贪腐一事。
腐败这玩意儿,不能够根除,只能限制。
李翊布政徐州时,一直反腐倡廉,所以当时的徐州政坛还算清廉。
只是随着军功阶层的跃升,以及刘备领土的扩大,行政系统的臃肿。
也渐渐导致徐州腐败滋生。
李翊已经着手去查办此事了,眼下已经完全收回地方兵权。
便借着这个机会,整顿吏治。
时任中原平准令的麋芳汗透朝服,颤声都按:
“臣……臣即刻去彻查……此事。”
此前徐州爆了辽东走私案一事,麋芳为了给下面人擦屁股就已经忙得焦头烂额了。
现在突然要查办徐州的腐败问题,那他这个中原平准令也是不好过。
“彻查?”
刘备忽俯身拎起账册,纸页簌簌抖落。
“章武二年,广陵河工款,二十万钱采买青石,却用黄土充数——”
“彼时广陵太守是怎么在办的!”
阶下侍立的李翊悄然拾起奏折:
“陛下,贪蠹之弊如附骨之疽。”
“臣观历代肃贪,多败于官官相护。”
“即便我等派人彻查,也未必就能保证查的干净。”
刘备平生最恨官员不作为,更恨官员鱼肉百姓。
他眸光骤亮:
“卿有何策?”
“臣已命姜维去徐州查账,更请调庞统掌刑狱。”
“与姜伯约协同查案。”
姜维人清如水,是个知道轻重的人,派他去暂时接管徐州的财政。
庞统执法严苛,为人铁面无私,派他去接管徐州的刑法。
如此安排,
一个管司法,负责抓人。
一个管财政,负责查账。
李翊呈上青囊书卷。
“不过饶是如此。”
“若遇高层官员涉案,恐还需利刃破网。”
刘备指节叩动案椅,轻声问:
“利刃何在?”
“营中挑选四十名候补官员,皆寒门子弟,与徐州豪族无涉。”
李翊展开名册,“每查实一贪官,即由候补官顶缺。”
“如此一来……”
李翊唇角微扬,“查案者即得官位,安能不效死力?”
“爱卿的意思是?”
“……让他们去配合查案,只要查到哪个官员有贪污罪状,便就地逮捕。”
“然后从这候补军官里面挑人,直接安排他们上岗顶缺。”
妙!
妙啊!
刘备听闻李翊的这个提议,激动地连连拍手。
让候补军官去配合查案,查出后直接顶缺。
那可以想象这些人在查案时,是个什么积极性。
还官官相护?
我今儿就是掘地三尺,也得找出罪状,把你们这些贪官污吏给干掉!
利用人性去攻击人性。
李翊还是一如既往地善于操控人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