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其他小说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617章 排挤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617章 排挤

    第617章 排挤
    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会珍惜,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更是如此。
    易卜拉欣觉得贾琏没骗人,因为完全没有必要。更别说哪个国家内部没有斗争呢?
    只要是人聚在一起,内部就会有矛盾。
    易卜拉欣告辞离开后,使团休整了数日,继续登船北上。
    走海路到天津,下船后看到铁路,易卜拉欣向使团的成员们介绍,这是大周帝国独有的蒸汽机车,行驶在铁路上可以昼夜不停。
    这一路上的使团成员们,发出的惊叹声已经足够多了,已经都麻木了,看见火车在铁路上还是发出了惊叹声。
    鸿胪寺的官员对于使团还算客气,照例让他们在码头附近隔离半个月。
    贾琏制定的相关条例,作为受益者的鸿胪寺,坚决执行。
    易卜拉欣这一路上没少与使团的成员们沟通,希望大家能有一个统一的思想,达成此次访问的目的。
    这些使团成员开始非常傲慢,自从登陆之后,全都变的自卑。
    以前不少人觉得东方帝国太傲慢了,不就是卖了点武器给奥斯曼么?登陆之后,吃的住的,所见所闻,给这帮人干抑郁了。
    隔离期间这些人也都没有抱怨的意思,都在为此番使命感到担忧。
    上一任皇帝热衷的事情,不等于这一任皇帝会喜欢。
    半个月后,使团登上火车,沿途的一切令使团成员的自卑加深了。所有人都在庆幸,东方帝国距离遥远,并且没有太大的野心。
    穆罕穆德作为常驻公使已经到期了,这次他特意来接使团,并且向继任者介绍在帝都工作的内容。
    提到新君李元时,穆罕穆德表示,周帝国的新皇帝,对外邦的态度更为强硬一些。这点看看英国人和葡萄牙人的遭遇就知道了。
    易卜拉欣与穆罕穆德一番交流后,进一步确认了贾琏的说法。也加深了此次使命的担忧!
    两人一致认为,一定要抓住眼下欧洲大乱的时间窗口,完善国内的变法,以此达到强国强军的目的,应对下一次来自欧洲的侵略。
    以前的奥斯曼帝国,整体上对欧洲心向往之,接触了东方帝国后,渐渐的出现了依靠东方的帮助,达到强国目的思潮,并且成为潮流。
    使团所有成员是没机会拜见皇帝李元的,休整一日后,易卜拉欣和穆罕穆德一起拜见了李元。
    递交了国书之后,易卜拉欣提出了两国加深合作的意向。
    李元对此并没有任何表态,说了几句客气话,饭都没留就让他们回去了。
    会见结束后,李元叫来内阁成员以及鸿胪寺卿,就此事进行商议。
    内阁的意见并不统一,甚至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争论的双方以方颂和李清为代表,前者主张先帝制定的政策应该继续执行并加强深化,后者则认为先帝的主张没问题,但是此番奥斯曼帝国要求太多了,怎么可以将现金的技术进行转让呢。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都没有办法说服对方。
    李元这段时间已经习惯了,很多时候内阁大臣之间的争论,不是单纯的要争论,可能是为了主导权,也可能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不知为何,李元看着这帮内阁大臣口沫横飞的样子,心里很是烦躁,忍不住想起了贾琏。
    如果先生在此,他会如何教朕呢?
    李元有点走神了,抬头看着天板,耳边的噪音影响不到他了。
    突然,四周安静了,李元低头看一眼,众臣停止了争吵。
    “咳!”李元咳嗽一声,众人看来时才道:“散了吧!”
    说完李元起身走了,林如海起身恭送,众人随后。
    回到乾清宫,李元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给贾琏去信一封,询问他的意见。
    至于内阁,继续吵就是了!朝廷的政务,就是在不断的争吵中解决的。
    用先生的话说,吵吵更健康!
    李元不是不想乾纲独断,而是他亲政不久,还没有全面掌握朝廷,如今还处在学习的阶段。
    不能不说,李元很有耐心,但他的耐心也是有限的,所以才要请教贾琏。
    远在广州的贾琏,最近倒是清闲了许多,王家那边迟迟没有回信,贾琏也不着急,现阶段还是慢慢的摸底,搜集情报,等到时机成熟了,行雷霆一击,狠狠的打击一下沿海各地的走私,主要是大烟走私,其他是顺带。
    澳门方面的撤离还在继续,每天都有一两条船离开,为了省事,澳门总督特意让贾琏的人盯着装船,免得到了海上检查,反而费时费力。
    薛蟠这边很快带来一个消息,沙逊躲在印度,行踪难以确定,请示要不要派人上岸去干掉他。
    贾琏表示没必要冒险行事,而是告诉薛蟠,行商过程中,对鱿鱼警惕一点,这类人可以做生意,但不能深交。
    理由也很强大,此辈深谙人性,唯利是图,做事不择手段,接触的过程中必须严加防备。
    还是那句话,做生意没问题,别的就不要多想了。
    贾琏交代薛蟠,可以加大向印度走私军火的力度,让各路土王们,手上多一点反抗的力量肯定是没错的。
    现在殖民的是东印度公司,一度差点搞不下去,后来英国政府介入了,才算是稳定住了局面。
    所以,不要给英国这根搅屎棍机会,要先下手去搅和一番。
    历史上印度也是有过大起义的,贾琏希望将来这个起义更激烈一点。
    <div id=“pf-15812-1“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还有就是果阿的葡萄牙人,他们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当然了,生意还能继续做,但澳门这块落脚点算是丢了。
    说起来葡萄牙人也是挺悲催的,先是被英国人打一顿,跪了给英国当小弟也没用,只能苦苦支撑。
    这大概就是小国的悲哀!
    李元的信送到广州,贾琏接待了送信的龙禁尉,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看完了密信后,贾琏一夜没睡,写了一封回信。
    不同于内阁大臣们总是立足于国内的情况来争论,贾琏是从全世界的角度来分析此事。
    先说奥斯曼的历史,再说地缘的重要性,说明白之后再分析。最后得出一个论断,眼下的世界无非东西两强,东强自然是周帝国,西强则为欧洲。随着海洋时代的到来,未来掌握海权的重要性被提到了最高等级。海洋带来的利益,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外部补充。由此可见,东西方一定会有争夺海洋主导权的时候,届时一定会爆发剧烈的冲突,除非周帝国放弃利益,闭关锁国等着西方打上门的一天。
    从这个角度出发,陆地上欧亚大陆交界处的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这些国家强大了,必将牵制欧洲各位,使其无法全力向外发展。
    这其中,一个是奥斯曼,一个是波斯,这两个国家地缘位置最为重要,而且都是沙俄的仇敌。这也是为何要在波斯湾谋求立足之地的原因。
    综上所述,一定程度上给予这两个国家帮助,让它们更为强大一些,对于周帝国有长远的好处。
    至于说到技术转让的事情,贾琏坦言,眼下周帝国军事科技的领先是暂时的,欧洲因为战争不休,在启蒙运动的基础上,实学发展极快,未来一定会迎来技术爆发,追赶上周帝国的领先优势。
    与其担心技术外流,还不如担心一下国内技术进步的速度。为此,不但要加强两国之间的合作,还要加快与西方的学术交流,掌握西方技术的情况。贾琏因此建议,学生前往欧洲留学,同时也邀请欧洲学生来留学。
    贾琏强调,一定要抓住欧洲战争的时间窗口,加快移民速度,彻底的将南洋现有殖民地同化。如此,扼守李家坡的周帝国,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保证在这个大争之世中不落下风。当然,作为主动的一方,此事也不能着急,要拖一段时间,让奥斯曼一方觉得此事来之不易。
    最后贾琏还强调了一点,内部治理的问题一点不能着急,现阶段应该让内阁充分发挥,陛下只要提要求即可。
    回信以最快的速度送回了京师,李元第一时间看完后,陷入了长时间的思索中。
    李元看明白了,贾琏的核心思想还是不要着急,任何事情都不要着急。先停下来看看清楚了再做决定。
    尽管贾琏没有明说,李元还是领会到了其中的关键,那就是身为一国之君,任何决定产生的后果都是全国性的。
    所以,内阁愿意吵,那就继续吵就是了,等他们吵出一个结果来,如果不满意就打回去,让他们继续吵。
    至于内政呢,还是先抓吏治,吏治的问题不改善,任何政策在执行的时候都会走样。
    实际上所有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不可能不走样。自上而下的过程中各个利益方,都会让政策的执行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去使劲。
    登基以来,李元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皇帝不好当。单单眼皮底下的一群人,内部利益就不好平衡。
    要耐心,一定要有耐心,京城不是南洋,皇帝不是南洋大臣。
    深刻领会之后的李元,再次开会时显得非常的淡定。不管什么事情,都让内阁先吵个够。
    这不,最新的一次内阁会议又吵起来了,居然还与贾琏有关。
    起因是广东道御史上奏,弹劾两广总督崔成,不敬钦差,不尊上命!
    内阁会议上,方颂突施冷箭,直奔崔成而来。
    这一家伙李清不干了,当即反击。堂堂正二品大员,就因为一份无关痛痒的弹劾,居然要拿到内阁来说?
    这下李元来劲了,饶有兴趣的听两人吵架,顺便要来弹章仔细的看了起来。同时也弄清楚了事情的原由。
    原来广东道御史的奏本,送到通政司后,照例转到方颂处,正常情况方颂应该与大家商量,而不是拿到内阁会议上当着皇帝的面说。
    这不是最近方颂与李清处处作对么,今天突然来了一个狠的。
    奏本上将贾琏南下的事情说了个清楚,随后弹劾崔成,最初借故去了广西,然后一直称病留在桂林。偏偏“有病”的崔成,在桂林那边整天游山玩水,饮酒作乐。这哪里是生病,明明是不敬钦差,避而不见,对抗上命。
    方颂之所以这么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最近李清与他的矛盾激化了。根子还是在人事上,副都御使告老后,方颂有自己推荐的人选,李清坚决反对,并且还推荐了自己的人选。这个就比较过分了,往督察院安插人手,这不是越界了么?
    两人在内阁争执,林如海这边态度暧昧,没有表态,所以事情暂时拖着。
    这个就让方颂很愤怒,关键方颂在督察院的根基不深,如果没有林如海的支持,他是很难彻底掌握督察院的。
    尽管是内阁大臣,将督察院视作基本盘的方颂,对于副都御使势在必得。李清横插一杠子,方颂自然要强烈的反击。
    从林如海的角度看,这两位争一争没坏处,过一段时间再出手调解就是。
    结果方颂的危机感极为强烈,立刻做出了激烈的反应。
    正好赶上贾琏在广州,两广总督避而不见的情况,方颂通过广东道御史知道后,立刻授意弹劾崔成。
    别的事情呢,李元是乐于看戏的,但是牵扯到贾琏身上,那就不能等闲视之了。
    听两人吵了一会之后,弄清楚来龙去脉的李元,不动声色的看了一眼林如海。
    要知道林如海在督察院的力量极为强大,入阁之后分管过吏部,承辉帝后期尽管进行了改变,内阁大臣不再兼任各部的尚书。看似低调的林如海,实际上手里的权利非常惊人。相比之下,李清兼任过礼部尚书,现在又分管户部,在内阁坐稳了次辅的位子。
    而方颂虽然是阁臣,实际上的支持主要来自督察院,以及先帝的支持。也就是说,内阁如果要说地位不稳,方颂排第一。
    李元心里默默的算一笔账,贾琏是一定要入阁的,趁着任期将至,将方颂排挤出去,是不是可以说,首辅次辅都会愿意看到的呢?
    这场内阁内部的争斗之戏,掌握了分析方法后,意外的不复杂。
    李元再次心里给贾琏点了个赞!教的真好!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