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7章 信奉原罪论的人有原罪
佛教和景教的辩论,变成了魔法对轰,两教互相揭短。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佛教的名声受到影响,对景教同样更重视。
尤其是徐光启等人对景教的保护,让很多僧人认识到:
必须割裂儒家和景教的关系,才能对景教进一步打击。
出身儒生的智旭,在佛教协会的聚会上说道:
“景教西来,先是伪装成西僧,又伪装成西儒。”
“如果不把他们的伪装扒开,就有更多的人受迷惑。”
“必须把景教和儒家的分歧挖出来,不让他们再伪装成西儒。”
在场的僧人纷纷附和,他们这段时间没少研究景教教义。
但是从十诫等戒律出发,景教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等等,似乎和儒家确实有相似之处。
想找出他们的分歧,一时半会儿有点困难。
就在众僧为难的时候,智旭命人散发一份报刊,向他们道:
“你们看看这篇文章,或许能够从此破局。”
元贤等僧人好奇地看着这份报纸,有些人低声念道出来:
“《犯罪人员的二次犯罪概率研究》。”
“这是安全学堂的学报,专门给锦衣卫看的。”
原来智旭拿出来的,是一份锦衣卫安全学堂主办的报纸,几乎只在安全学堂和相关衙门传播。
也不知智旭怎么关注到这份报纸上的文章,让在场的僧人仔细研读。
这让很多僧人感到不适,因为他们不认为锦衣卫的研究,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尤其是很多人没有经受过学术训练,对这种论文风格的文章,感觉极为不适。
就连出身儒生的僧人,同样也是如此。他们虽然认得文章中的每一个字,却不明白智旭提到这篇文章的目的。
智旭向众人道:
“仔细观看结论,这篇文章认为,有犯罪前科的人员,更容易再次犯罪。”
“尤其是偷盗抢劫诈骗团伙,骨干都是惯犯。”
“你们是否认同这个结论?”
这和众人的认知是相同的,许多僧人在游方过程中,和三教九流都有接触,自然知道这些。
一些僧人想到前段时间的辩论,眼前一亮说道:
“正是如此!”
“所以我佛普度众生,即使罪犯也能加入佛门。”
“他们只要加入佛门,自然不会再继续犯罪。”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这个道理。”
打算用这个结论为佛门辩解,说明佛教收容罪犯的原因。
这显然让智旭有些绷不住,立刻就斥责道:
“佛门广开山门,不代表什么人都收。”
“犯了国法自然要受法律惩戒,之后才能收取。”
“万不可以教法抗衡礼法,难道你们忘记了以前的教训?”
众僧想到近期皇帝多次提到的三武一宗灭佛、使佛教开始归化,顿时噤若寒蝉。
他们都知道当今皇帝对各大宗教都是毫不客气的,先前征收宗教税时,就是直接派兵上门。
如果佛门胆敢违抗国法、违反被皇帝重制的礼乐,必然会迎来再一次打击。
现在皇帝因为是九莲菩萨的后裔,对佛门总体是亲近的。他们可不能违背礼法,触犯当今皇帝的忌讳。
在智旭警告之后,当即没有人再为收容罪犯辩解,甚至很多高僧提出,以后要保证出家人,必须出身清白。
出家人可以是接受过惩治的罪犯,但不能收容犯罪后逃避罪责的人。
佛门不能变成藏污纳垢之地,尤其是阻拦朝廷追捕引来麻烦。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得到更具体的解释,避免教义和国法相违背。
——
取得这个共识后,智旭方才继续道:
“你们研究景教教义,有没有察觉景教教义,认为人天生有罪。”
“他们认为,所有人都是亚当与夏娃的后代,两人偷尝禁果违背神命,之后才诞生了人类。”
“人类的出现就是罪孽,这是与生俱来的罪过,被称之为原罪。”
“所以景教认为,所有人都曾犯罪。”
这个观点,可谓石破天惊。
众僧揣摩这段话,再看报纸上的文章,顿时明白了智旭的意思:
景教既然认为所有人都曾犯罪,那就意味着他们都容易二次犯罪。
这对迈向大同显然是不利的,景教的教义天生就有问题。
同样出身儒生的元贤,更是高声说道:
“这比荀子的性恶论还邪恶,称得上是原罪论。”
“所有人都带着罪恶,如何才能向善?”
“这哪里是西儒,分明就是异端!”
荀子的学问在儒家一直是异类,就连当今皇帝,对引用荀子的话也是慎之又慎。要求实学、科学等学派有选择地撷取,而非全盘接受荀子的观点。
性恶论在大明,根本就没有存在的空间。
“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更是启蒙读物《三字经》的开篇。
所以,在认识到西儒信奉的是比性恶论还要邪恶的原罪论后,众僧顿时认识到,这一定能对景教带来重大打击,他们也明白了智旭让他们看这篇文章的目的——
这是要引用文章的结论,说明景教的危害:
一旦景教的原罪论广泛传播,就会有更多的人二次犯罪。
这显然是不利于稳定的、也是不利于致大同的,所以景教必须被压制,甚至把这种邪说驱逐出去。
——
在智旭的提议下,众僧纷纷发表文章,阐述和批判原罪论。
有些人还被他安排专门撰写学术论文,投稿给学报和学术期刊。
大明的僧人,开始接触更完善的学术训练,提高理论知识。
“原罪论”这三个字更是广泛传播,成为景教身上的标签。
一些儒家士子,认识到儒家和景教的深层矛盾——
这些传教士根本不是什么“西儒”,就算是也属于异端。
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恨,这是很多人内心隐藏的观点。
他们可以容忍其他宗教传播,却不允许异端存在。
尤其是现在的儒学,因为心学引禅入儒带来的空谈,很多人对异端邪说极为敏感。
前些年还发生了镇压狂禅派的活动,李贽等人因此遇难。
东林书院的兴起,便是打着兴复理学的名号,可以说是复兴理学原教旨主义。这些人对异端邪说,抨击得也是最厉害。
在这种情况下,以西儒自居的景教,被佛教挖掘出所谓的原罪论后。很多士子开始认识到,这是比性恶论还邪恶的异端。
先前还中立或观望的士人,纷纷下场抨击。
原罪论、赎罪券等等,更是被深入研究,被视为景教愚弄世人、收拢钱财的把戏。
有些比较极端的,更是认为应该禁止景教传播,不允许他们将异端邪说传播出去。
还有人认为原罪论就是极端主义,应该被太常寺重点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新年过后的第一次朝会,就有人提出禁教问题。
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大明传统学说,和景教的深层矛盾。
对此反感或怕麻烦的官员,觉得应一禁了之。
景教是否要被再次禁教,开始被摆上台面。
——
徐光启等人自然是极力为景教辩解的,就连朱由检也觉得不能完全禁教。
在西方文明兴起的当下,和基督教、基督徒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
与其完全禁止不明所以,不如扶持出景教会,对这个宗教深入研究,压缩其他教派的活动空间。
所以,面对官员的禁教请求,朱由检道:
“今天也没其他事情,咱们君臣就好好探讨一下:到底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或者说人天生带有原罪?”
从学术讨论着手,降低这件事的调门。
这显然引起了官员们的兴趣,作为学界领袖的刘宗周率先出言道: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性本善,就如同水往下流一般,是天生的道理。”
“老子也说上善若水,儒道两家皆认同人性本善。”
这种说法是大明当前的主流,但是也有人有不同看法,暗中支持佛门的钱谦益补充道:
“佛门以为,人性超脱善恶。”
“天台宗始祖智顗大师以为,人性有善有恶,此为性具善恶论。”
“杨雄也认为人性善恶混同,韩愈认为性之品有上、中、下三。”
“臣以为善、恶、罪三种说法,同样也是三品。”
朱由检更认同这种说法,颔首道:
“无论性善性恶,都有一些偏颇。”
“人生下来犹如一张白纸,如何能分善恶。”
“所以人之初生,可以说是无分善恶,而又兼具善恶。”
“在成长之后受到周围的影响,才明白什么是善恶。”
“孟子提出性善论,便是要培养一种整体向善的氛围,这样孩童便会受到影响主动向善,有利于推行教化、社会和谐。”
“荀子的性恶论,容易引人向恶,故而为历代所不取。”
“但是这种理论也有一定意义,制定礼法之时,一定要防范人性之恶,引人向善提高德行,防止好人被坏人侵犯。”
这是朱由检一贯的态度,先前他便曾引用荀子的话,提出“礼法要防人性之恶”,群臣大多认同这一点。
刘宗周道:
“东巖先生曾言:孟子言人性本善,而所以不善者,由人心陷溺於物欲而然。”
“人性确实有恶的一面,可能受引诱向恶。”
“故而当用性善论,引导更多的人向善。”
朱由检点头认可,又引用王阳明的四句教,说道:
“阳明先生曾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可见阳明先生也认为,人性无善无恶、却又有善有恶。”
“只有知善知恶,才知道什么是良知。”
“为善去恶,则是格物的学问,要通过实际行动致良知。”
“心学吸纳佛门的一些观点,确实有独到之处,这也是王阳明能从祀孔庙的原因。”
这是对王阳明和心学的肯定,刘宗周等心学门人,都是极为激动。
他们纷纷出言,附和皇帝的善恶兼具、引人向善理论,这实际也是性善论,是由孟子提出、儒家士子一直信奉的理论。
放在以前,善恶争论到此就结束了。
但是现在还不行,因为出现了一种比性恶论更进一步的原罪论。
在性恶论都被要求限制传播的情况下,原罪论应该怎么样呢?是不是要完全禁止?
钱谦益道:
“性恶论尚且引人向恶,原罪论更会引人犯罪。”
“根据锦衣卫的研究,罪犯在犯罪之后,更容易突破底线,降低对法律的畏惧,从而再次犯罪。”
“原罪论也是如此,信奉原罪论的人,很容易突破底线,进而实施犯罪。”
“臣以为对原罪论应该禁止,不许传播这种谬论。”
朝堂的臣子纷纷响应,他们对原罪论这种异端邪说,可谓极为抵触。
徐光启在这种情况下,都无法做出辩解。
就连朱由检在考虑之后,也只能道:
“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还是景教所谓的原罪论,都可以说是一种理论,不应当完全禁止。”
“但是性恶论、原罪论,确实不利于社会稳定,对这两种理论要限制传播。”
“尤其是原罪论,信奉的人认为自己有原罪,那就把他们当成有案底的罪犯看待,履历上一定写清楚。”
“教化委员会制定出相关法案,对所有宣扬原罪论的教派,都按这个办法实施。”
这个决定道出,钱谦益等人纷纷称颂,知道皇帝虽然没有禁教,其实却同意了他们的提议——
把信仰原罪论的教徒视作有案底的罪犯,那样景教还如何传播下去?
徐光启等人听到皇帝的决定,更是身躯一晃,险些站立不稳。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因为信奉景教,身上就多了犯罪履历。
这样他们如何还能说是清白之士、品行高洁之人?
为了不被人们视为身上有污点,他们激烈地反对皇帝这番话语。
但是钱谦益等人却很支持,认为他们既然认为自己有原罪,那就该当成罪犯看。
主持教化委员会的钱谦益,已经绸缪着制定更多引人向善、杜绝邪恶的法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