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其他小说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976章 佛教和景教的辩论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976章 佛教和景教的辩论

    张溥的加入,使得更多士人关注这场争论。
    作为一个信徒不到一万人的宗教,景教在大明民间的影响力可以说是非常小,或者说完全没有影响力。
    但是因为他们身着儒服、以西儒形象传教,在士大夫中却颇有影响力。
    这也是朱由检对景教极为重视,一定要整治他们的原因——
    一万人普通信徒朝廷完全可以不在意,但是一万士人信徒,却是不可忽视的势力。
    现在信仰景教的,就有很多士人。徐光启、杨廷筠、王徵……更是进士出身。
    随着朱由检对科学的推崇,和西学联系紧密的科学,可能会引导更多的士人信仰景教,这也是朱由检希望将科学和景教分开的原因——
    他可不希望景教借着科学大肆传播,甚至出现“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的谬论。
    张溥显然察觉了这一点,完全以研究学术问题的态度,看待这场争论。
    他的不偏不倚,让科学的治学方法得到更多认可。
    很多不信仰景教、也对景教没有多少恶感的中立士人,因为这篇文章,生出了研究景教的兴趣。
    有发表论文任务的翰林院官员和科学院研究员,开始针对景教撰写文章,剖析这个宗教的一切。
    传教士带来的各种教义、还有他们的习俗和学问,都被大明士人审视,进行深入分析。
    张溥提到的一夫一妻制等习俗不用说,长子继承制、女性继承权,都因为这篇文章,被更深入地了解。
    还有人发掘出西方一夫一妻制之下,存在着几乎公开的情妇情夫等问题。
    这在大明就是通奸,应该受到惩戒。
    东西方礼法的碰撞,开始被人重视。
    很多人开始认识到,泰西诸国存在一套完全不同于中国的礼法,两者有许多矛盾。
    这些礼法在大明士人看来有野蛮的地方,但是相比几乎完全没有礼法、弱肉强食的野蛮人,他们确实称得上文明人。
    一些人开始理解皇帝为何要承认一些国家为文明国家,他们确实不同于普通夷狄。
    另一些人,则是受到刺激,反对这个文明的一切。
    他们坚决认为泰西诸国是蛮夷胡虏,打着去胡化的旗号,质疑看到的一切。
    例如宣武门旁边的天主堂,因为采用西方教堂样式,就受到了质疑。
    一些士人认为它和其他建筑格格不入,即使不彻底摧毁,也应该改为中华样式。
    景教则辩称这种建筑和佛塔一样,朝廷允许佛塔存在,就应该允许教堂。
    还有一些宗教的建筑,同样来自域外。
    甚至指出紫禁城中,同样有一处异域风格的建筑。
    (武英殿大修前的浴德堂后院,元代宫庭浴室的遗留,阿拉伯风情浴室)
    这让更多的领域被卷入,尤其是相关宗教,建筑样式和教义同样受到审视。
    可以说,大明的宗教界,在崇祯五年的开始,变得满城风雨。
    很多人都预感到,宗教界的大变故,已经将要到来,并且会影响今后数十年、数百年的宗教格局。
    景教在这场风波中,可谓摇摇欲坠。
    刚在大明传播没多久的他们,根本没有承受这样风波的能力。
    眼看脱离景教的信徒越来越多,一道从南洋传来的消息,引得传教士狂喜:
    “回来了!”
    “出使泰西的使团回来了!”
    “已经通过满剌加,正在向京城返回!”
    却是孙元化、龙华民率领的使团,在经过将近四年的航行后,终于顺利返回。
    他们在经停满剌加时,被当地锦衣卫探知,向京城传回消息。
    京城的传教士,热切期盼他们能带来教廷的回复,解决眼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朱由检同样极为期待,因为他希望使团带回的技术和种子,能够促进大明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凡这些人能把他交代的任务完成一半,都会对大明带来很大改变。
    攻击景教的言论,在他的授意调门开始降低。更多的是集中在学术界,进行学术讨论。
    ——
    钱谦益对此是不满的,因为他想要一鼓作气,彻底把景教压下去。
    并且他得到了一些大臣的支持,想要把徐光启从大学士位置上拉下来,九月换届时多一个大学士之位。
    被他鼓动起来的佛门,同样不愿罢手。
    因为他们在深入研究景教后,认识到这是个大敌。
    同为外来宗教、而且和士人联系紧密,佛教和景教的生态位,存在很多重叠。
    传教士最初在大明传教时,就是身着僧衣,被人视为“西僧”。
    后来被一些士人建议,才改成穿着儒服,从“西僧”变成“西儒”。
    徐光启的以西补儒观点,完整的说法其实是“补儒易佛”,想要取代佛教在大明的地位。
    和尚和神甫、寺庙和教堂,存在很多相近相似的地方。
    一些景教信徒,就是把景教当成佛教对待。
    所以佛门高僧关注到景教后,对它非常警惕。甚至已打算发起辩论,彻底把这个宗教压下去。
    这种情况下让他们放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们通过钱谦益,向朝廷请求举行辩论。
    钱谦益向这些留在京城的高僧道:
    “现在辩论,你们有必胜的把握吗?”
    “万一遇到挫败,岂非为景教扬名?”
    作为三教之一的大教派,佛教和景教的知名度,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辩论胜利了还好说,一旦失败,就是用自己的名声为景教作嫁衣。
    当年利玛窦和雪浪洪恩的辩论,就是这个结果。无论外人看来谁胜谁败,都促进了景教的传播。
    钱谦益自然是不想看到这种局面的,他不允许存在失败的风险。
    留在京城的智旭道:
    “现在辩论正当其时,胜了能把景教彻底压下去。”
    “败了也能因为佛骨舍利出现,冲淡辩论的影响力。”
    “何况佛教早已开始中国化,和重新传回中国不过数十年的景教,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以前道教指责佛教是胡教的言语,完全可以原封不动地用在景教上。”
    “合佛道两教之力,辩论不可能失败。”
    这是他的想法,对辩论胜利拥有很大信心。
    他希望由朝廷出面,举行一场正式的辩论。
    不过钱谦益仍旧担心失败,而且他不想给景教扬名的机会。
    最终在思考之后,向智旭道:
    “黄金台是京城辩论之处。”
    “太常寺可以在黄金台设立议题,招揽宗教人才。”
    “无论佛教、景教,皆可上台辩论。”
    “你们可以先派人在黄金台上辩一辩,探探景教的底细。”
    让智旭派人上黄金台辩论,就算失败也能压制传播范围。
    智旭听到之后虽然有些失望,但是也确实觉得这个办法更好。
    尤其是听到钱谦益准备设立的议题,是探讨大同之世的宗教之后,更是多出了几分信心。
    因为按照钱谦益的理论,大同之世的宗教是该大体相同、相互融合的,已经和儒道融合的佛教,明显符合这个理论。
    景教则完全没有这个概念,他们信仰的是一神教,不允许信徒信仰别的神。
    像是徐光启,近一段时间就因为“信孔孟略知根宗,笑李老烧丹炼汞,叹释迩暮鼓晨钟”,被佛道两教大肆攻击,甚至被一些儒家士子非议。
    在这样的议题之下,佛教不可能失败,除非他们派去的人是卧底。
    所以智旭等人信心满满地准备辩论,打算在泰西使团回归前,彻底把景教压下去。
    ——
    朱由检对这场辩论极为关注,因为他需要确认,大明的本土宗教,面对一神教有没有战斗力。
    后世儒道佛三教,基本都是式微,面对西方一神教,根本斗不过他们。
    佛教在三教中处境最好,是最有可能抗衡一神教的宗教。辩论这种事情,最值得期待的就是佛门。
    但是最终的结果,却让他颇为失望。
    因为佛门在黄金台辩论中,没有彻底取得胜利。
    在三教合一方面,佛教自然做得更好。
    但是徐光启等人提出的以西补儒,同样让景教教义和儒家学说相融汇。
    面对佛教的非议,景教根本不怕,甚至以儒家学说,指出当前佛门教义的问题。
    尤其是非议最多的外神方面,他们指出佛教神灵也未完全归化,他们完全是大哥不笑二哥的关系。
    什么教会的什一税、赎罪券,也被他们用佛门的高利贷、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指责,甚至指责佛门收容罪犯,无视朝廷法律。
    最终这场辩论,演变成了两教互相攻击揭短,在大明传播更广泛的佛教,藏纳的污垢似乎更多一点。
    这种情况下,佛门根本不可能完全取得胜利。很多听到辩论的人,都认为佛教对景教的指责,完全是五十步笑百步。
    相比景教,佛教的中国化固然更深入,但两者本质上却并无区别。
    “行百里者半九十。”
    “佛教不完成彻底的中国化,就永远会受到景教等外来教派的挑战。”
    “佛骨舍利一事,必须重视起来,吾等要完成这一千秋伟业!”
    在佛门高僧的聚会上,智旭大师肃然道。
    被他寄予厚望的辩论没有取得相应效果,甚至被景教揭出了佛教的很多污垢。
    智旭深刻认识到,当前的佛门教义不完善,必须按朝廷指示修订,完成整合统一。
    其中,佛陀的归化就是重点,他已经决定不管皇帝指出的佛骨舍利是真是假,都要当作真的看待。
    在场的高僧自然能听出他的意思,放在前一段时间可能会有人提出异议。
    但是此时他们却丝毫没有质疑的心思,黄金台上一场小规模的辩论,已经彻底打醒了他们:
    不完成佛教的彻底中国化,他们就要一直受到胡教非议,并且被后续过来的外来教派挑衅。
    只有完成归化,他们才能理直气壮地说是中国宗教,阻止其他外来宗教挑战他们的地位。
    这些人开始商讨对如来佛、药师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十八罗汉等神灵的归化,确定各个寺庙供奉的正神。
    尤其是藏地传来的皇帝是文殊菩萨化身一说,也被他们接纳,把大明皇帝视作佛陀菩萨看待。
    佛教的中国化,由之前的朝廷意志,变成佛教主动,进展一下子加快起来。
    ——
    朱由检对于这种局面,自然是欣慰的。
    他其实一直在刺激三教进化,这样才能抵挡西方文明的进犯。
    对于这场争论中有人发现的紫禁城异域风格建筑,他也召来相关人员,询问其中原因。
    曾经参与三大殿修建的张文郁,对此最为了解,他向皇帝说道:
    “紫禁城中,有一些建筑是前元遗留。”
    “当年成祖拆毁了大半,但有一些被残留下来,浴德堂就是其中之一。”
    朱由检若有所思,敲着桌案说道:
    “看来想要去胡化,确实任重道远啊!”
    “紫禁城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地方了。”
    “这类建筑应该如何处置,你们是什么意见?”
    群臣揣摩皇帝心意,大多认为该拆除,毕竟“去胡化”三个字,已经表明皇帝的看法。
    朱由检听到他们的表态,高兴道:
    “看来你们也认为这种带着胡人风格的建筑应拆除,那就拆了重建。”
    “其他地方的类似建筑也要如此处置,不管什么地方,都不允许胡风存在。”
    重申在各个领域的去胡化,清除蒙元残余。
    这件事其实被太祖、成祖完成了大半,只是没有彻底收尾。
    如今朱由检就要求,全面检查各个领域的胡风胡俗,包括但不限于建筑、服饰等方面。
    甚至把抢亲、闹婚、初夜权等陋俗恶习全部划入胡风胡俗,要求彻底整改。
    就连廷杖,都被划入“索虏陋习”,被遭到彻底废弃。
    各种强调主从、隶属、依附的制度,都划分为北方草原制度残余,被要求彻底清除。
    内阁礼乐教化委员会、政务院礼部、国会礼法委员会,都被要求参与移风易俗。
    争取在重制礼乐时把胡虏残余清除干净,把坚持胡风胡俗的人群驱逐出去。(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