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章 礼法大于教法
此次会议的内容,被大多数高僧守口如瓶。但是钱谦益接下来的动作,还是不可避免地将目的泄露出去。
他以去胡化、去极端化为理由,要求佛教修改典籍。
对道教、景教等宗教提出同样的要求,明面上完全是一视同仁。
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出,出身本土的道教是顺带,钱谦益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整治景教。
对于景教会正在组织翻译的《圣经》,他提出了种种要求,并且要求太常寺派人参与。
京城的传教士对此,可谓人心惶惶,担心会是新一起教案。
汤若望等人求见徐光启,请他庇护众人——
显然,经历过南京教案的传教士,对此非常敏感。担心被驱逐出大明,教堂被佛道二教夺取。
徐光启安抚他们道:
“不会有那样的事情发生。”
“当今陛下推崇科学,西学是科学的来源之一。”
“只要你们能带来西学,陛下就不会驱逐你们。”
“科学院的外国科学分院你们知道吧?”
“有能力的都去参评院士,能获得相当于进士的地位。”
“至少也要成为研究员,让陛下见到你们的能力。”
这是他提出的办法,认为以当今皇帝注重实用的性子,不可能驱逐全部传教士。
但是这些传教士传播西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教。他们可不是好心好意来大明传播学问。
汤若望却没有放下心来,询问徐光启道:
“在中国的传教士虽然大多精通西学,但是也有一些人是专职教士。”
“他们拿不到院士的身份,也成不了研究员,难道要被驱逐出去?”
徐光启这下沉默了,因为这些人既然不能提供西学,在皇帝看来多半就属于无用之人。
如果他们再传播夷狄的教义,的确有可能被驱逐出去。
所以他向一众传教士道:
“现在最好的办法,其实是接受陛下的册封,拿到正神身份。”
“成了正神,神职人员和教堂会受到保护,不用担心被佛道抢夺庙宇。”
“你们好好考虑一下陡斯天尊受封的事情,不然这件事不好过去。”
事情的症结就在这,不愿接受册封的他们,首先效忠的是基督在世代表罗马教宗。
而皇帝当然是要求所有人效忠他的,这就是最根本的矛盾。
汤若望等人对此只能沉默,因为他们不能接受信仰的神灵是由大明皇帝册封。
但是公开反对的话,又一定会被驱逐出去。
所以他们只能延续一贯的态度,拖到龙华民回来。
徐光启是信徒,但是在这点上他是认同皇帝的。
认为在大明传播的宗教,一定要首先效忠皇帝。
否则惹出乱子,连他这位大学士都担不起。
他向汤若望等人提出要求后,又建议道:
“利子被陛下册封为圣徒,我会向陛下请求,把他列入正神。”
“这样利子就能被合法祭祀,他的教堂能一直保留下去。”
这是一个办法,但是按太常寺的要求,所有供奉正神的庙宇,不得供奉外神。
否则就仍旧不被看做正神庙宇,有可能被争夺过去。
汤若望道:
“利子现在供奉在教堂里的圣徒殿。”
“难道要单独为他建教堂,不供奉陡斯天尊?”
徐光启眉头紧锁道:
“暂时只能这样了,只有如此才能确保一部分教堂不会被夺取。”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你们去我的领地,一旦出现事故,可以去那暂避。”
这确实是一个办法,作为领主的徐光启,在自己的领地有很大的自治权力。
只要他不驱逐景教会,朝廷在没有把景教定为邪教的情况下,不会要求他把景教驱逐出去。
甚至,他还打算致仕后开辟藩国,把景教作为国教,在藩国广设教堂。
汤若望等人听到徐光启的想法,自然极为欢喜。
能在徐光启的藩国做国教,景教就有了稳固的根据地。
但是问题的症结不止一个,一是徐光启现在仍是大学士,只有子爵爵位。
他的伯爵皇帝在嘉奖中有许诺,但是只有不出问题致仕,才能受封兑现。
以景教现在的情况,他们不希望徐光启这位大学士,从朝堂上致仕。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还是陡斯天尊的册封问题。
只有信仰正神的教派,才有可能在内藩成为国教。
想供奉外神教派,估计朝廷会不允许。
一行人商议来商议去,发现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景教会的传播会一直受限,甚至随时有可能被驱逐出去。
他们没办法完全解决,只能由徐光启出面,把这件事拖延下去。
——
朱由检自然是不会完全驱逐景教的,他需要保留这个交流渠道,接触西方各界。
但是对外来宗教传播中带来的问题,他也一直很警惕。
景教现在远远称不上被驯化,需要不断磨砺。
面对徐光启的求情,朱由检道:
“你知道王徵的事情吗?”
“他因为纳妾之事,在信仰和孝道之间饱受折磨。”
“这件事如何解决?”
徐光启是听说过这件事的,王徵是最早的陕西信徒之一。
他的妻子生下多位子女,但男丁都因为出痘夭折,只有二女留存。
故而天启三年的时候,王徵在“妻女跽恳,弟侄环泣,父命严谕”之下,纳了申氏为妾,希望生下儿子延续香火。
但是因为纳妾被景教视为重罪,王徵一直被这件事困扰,自觉罪孽深重,却又无法解罪。
这明显是戒律和传统的冲突,如果不定下规范,景教传播范围扩大后,会发生更多的矛盾。
徐光启斟酌着这件事,回应皇帝道:
“按照景教戒律,应当一夫一妻。”
“但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王徵没有子嗣,纳妾求子,确实情有可原。”
“臣以为可以让他的妾室生下子嗣之后,再如同杨廷筠一般休弃,或者过继子嗣,如此可两难自解。”
朱由检闻言哂笑,对此显然不赞同。
生下子嗣后再休弃,这是明显把妾室当成工具人。
过继子嗣也不是自己的血脉,哪里比得上自己的儿子。
他问徐光启道:
“佛教僧尼剃发,违反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训。”
“辞亲出家、不婚不嫁,又称得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拜君亲、不敬帝王,更是违背了‘君君臣臣’。”
“你知道佛教是如何解决冲突的,了多长时间?”
徐光启闻言默然,他对佛教是颇有些不以为然的。
直到最近有可能发生冲突,才了解了一点。
但是要说有多深入,却也谈不上。
他有些心惊胆颤地听到当今皇帝道:
“三武一宗灭佛,虽然颇受非议,其实却是解决冲突的必然。”
“如果佛教不修改戒律、不限制僧尼数量、又不尊重朝廷,它是必然会被朝廷剿灭的。”
“现在的佛教,才是中国化的佛教,并且需要进一步剔除夷狄成分。”
这番话颇有推崇三武一宗灭佛的意思,威胁景教会如果不听话,有可能遭到同样的待遇。
徐光启战战兢兢地道:
“陛下,吾等景教信徒,都是尊重朝廷的。”
“断不会闹到如此地步!”
朱由检闻言大笑,拿出一份报纸,丢给徐光启道:
“这是《大同报》上发表的文章,探讨王徵之事。”
“里面有王徵中进士后,写给家人的信,让他们不要为自己纳妾。”
“信中‘今日登第,皆天主之赐,敢以天主所赐者而反获罪于天主乎?’”
“徐卿对此什么看?”
徐光启看着文章,才明白皇帝为何一直拿王徵说事。
原来是这句话触怒了皇帝,犯了他的忌讳。
作为天子门生,士子能否成进士,靠的是天子的旨意。
但是王徵确认为登第是天主之赐,这岂不是在说天子让他成为进士、是在遵从天主之意?
这是明晃晃的藐视天子,因为在当今天子看来,作为天堂之主的陡斯天尊,需要得到他册封,才能成为正神。
如果景教信徒都认为天主高于天子,当今皇帝断然不会容忍。
明白了其中关窍的徐光启,这下连冷汗都流出来了。他知道这句话一出,天子和天主地位高低,一定要有个定论。
汤若望等人想拖延都不行,因为这段话已经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所有人都需要有个结论。
尤其是徐光启想到,自己也曾把会试失利归结为天主干扰,否则自己就不会接触传教士。
这明显也是对皇帝不敬,认为天主能影响到天子。
类似这种犯忌的事情,景教还有不知凡几,让他真有种绝望之感,担心出现教案。
好在,皇帝没有过度逼迫,在这件事上似乎很有耐心。
徐光启得以走出皇宫,再和传教士商讨这个问题。
——
听完徐光启等中国信徒讲述的三武一宗灭佛事迹,汤若望等传教士大为惊骇。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看似对信仰极为宽容的中国,还出过这么暴烈的事件。
也难怪佛教徒这次丝毫没有抵抗,完全按朝廷的意思修订典籍——
这些人已经被朝廷整怕了,完全没有反抗的勇气。
他们景教如果再这么抵抗皇帝,距离下一次教案,想必为时不远。
想着大明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汤若望无奈道:
“现在该怎么办?”
“难道我们要接受册封,按大明天子的旨意,修订典籍戒律?”
最好的选择确实是这个,很多中国信徒,都是赞成这一点。
但是来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大多是信仰坚定的,他们或许会为了传教变通,但是在天主被天子册封这件事上,他们却极为反对。
更别说还要按天子的要求修订典籍、更改戒律,这在他们看来是违背信仰的事情,自然不可能同意。
两拨人激烈争论,一部分信徒察觉到可能的危险,选择退出景教。
尤其是那些被西学吸引而来的,转而投靠张溥,选择学习科学。
官吏尤其如此,他们可不想因为信仰外神,遭到区别对待。
景教迎来了一次大规模退教浪潮,信徒从接近一万,减少到不足三千。
很多人登报声明,以后脱离景教会。
这让一些传教士对前景赶到悲观,选择离开大明。
眼看这样下去景教就要散,一些想留在大明的传教士,开始转变观念。
他们开始认为大明皇帝的要求也不是不能接受,他们景教可以进一步独立成新教派。
不过这其中的争论很激烈,一时拿不出方案。
——
钱谦益指挥着佛教,在报纸上大肆进攻。
他们以佛门对僧尼和居士的戒律,建议景教同样区分。
尤其是他提出“礼法大于教法,教法不能与国法违背”,认为景教以戒律约束信徒的婚姻选择,违背了公民的选择权,是在推行极端教义。
这让张溥看到后哭笑不得,因为他万万没有想到,钱谦益竟然用自己写出的《选择论》,攻击景教教义。
他明白钱谦益攻击景教的目的,是反击自己发行的《科学》。
如今闹到这个地步,让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相比这些士林泰斗,还有很大差距。
陈子龙询问他道:
“徐先生因为景教的事情受非议,难道咱们不声援?”
“他可是咱们的老师,科学也需要撷取西学。”
张溥在这点上询问过皇帝,胸有成竹地道:
“西学是西学,景教是景教。”
“虽然大明的西学大多来源于传教士,却不代表那就是景教的学问。”
“按照陛下的说法,如今泰西那边,教廷和学术界的争斗很激烈,甚至有很多学者受到迫害。”
“朝廷派去出使泰西的使团,一个目的就是邀请受迫害的人过来。”
“咱们可不能像那些人一样,把西学和景教绑定在一起。”
这么一说,陈子龙顿时了然了,也明白了皇帝为何放任钱谦益攻击景教的原因。
除了景教的教义确实需要修改外,还因为皇帝需要把西学和景教分开,不再把它们绑定在一起。
他们科学派,完全不用参与这次争论。甚至要响应钱谦益,在科学中剔除宗教成分。
不过完全不参与也不好,作为弟子总得为老师分忧的。更何况这次争论,还是他用《科学》先偷袭《翰林》的原因。
张溥揣摩皇帝的意思,按照皇帝之前提到的继承制度,写了一篇文章,阐述泰西实行一夫一妻制、大明却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原因。
文章认为,泰西诸国之所以实行一夫一妻制,是因为他们的爵位和财产,可以被亲戚继承。很少因为没有儿子,就遇到绝嗣危机。
但是在大明,亲戚继承财产或许可以,继承爵位却绝不允许。甚至连过继的嗣子,通常都没有资格继承爵位。
为了保证不绝嗣,纳妾就成了必然。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以庶子继承爵位。
总体来说,一夫一妻制是和泰西的继承制度搭配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则和大明的嫡长继承制相搭配。
景教来到大明,是要遵守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必须允许信徒纳妾,才能让得到爵位的信徒,把他们的家业传下去。
否则信仰景教的人会越来越少,贵族为了传承爵位,更是会弃景教如敝履。
文章似有些攻击景教戒律的意思,又在为景教解套,摆脱纳妾争论。
钱谦益对此大加称赞,认为张溥是在响应自己。
确定被封伯爵、以后能世代承袭的徐光启,也有些担心自己的后代如果一直信仰景教,很可能遇到绝嗣危机。
他和汤若望等传教士商讨,要不要就坡下驴,按张溥这个观点,允许信徒纳妾。(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