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8章 最有战斗力的是佛教
景教说到底只是个小教会,在皇帝做出决定后,没有多少人过多关心。而且朱由检为了防止群臣对景教过度关注、强烈要求禁教,主动转移话题道:
“反复犯罪,说明屡教不改、内心堕落,这是主观堕落行为。”
“多次犯罪应列入堕落罪行,施加附加惩罚,掣签流放出去。”
这是他一贯的态度,把主动堕落的人员,全部迁往海外。
以此减轻人口负担,降低统治压力。
群臣的态度对此就不一了,因为有些人是背着罪行的,而且不止一次。
如果因为多次犯罪被流放,他们觉得实在太吃亏。
刑部尚书王永光道:
“多次犯罪确实称得上主动堕落,但是也要给他们改过的机会。”
“尤其是被栽赃陷害、却又没能平反的,不能把他们流放出去。”
杨景辰、郭允厚等阉党残余纷纷附和,因为他们被列入逆案,身上已经背着案底。
东林党人同样如此,因为天启年间的时候,他们有很多人入狱。
大部份人是平反了,但是有些人却平反得不彻底。尤其是贪赃罪行,大明的官员只要想查,几乎都能查出来问题。
再加上之前朝廷缺钱,根本不想把追赃的款项还回去。所以这些人的贪赃罪名只要被查实,那就留有案底。
在这些人的一致反对下,朱由检只能放宽限制,向群臣道:
“俗话说,事不过三。”
“就从三次开始,将多次犯罪的人员,纳入堕落罪行附加惩罚范围。”
“随着犯罪次数的增加,掣签流放的概率要提高。”
“如果超过九次,那就不必掣签,直接流放出去。”
“海外卫所需要军户,最艰苦的地方,都可以流放罪犯过去。”
这是他效仿西方的殖民策略,流放罪犯开拓土地。
在一块不熟悉的地方,最初会因为水土不服、毒虫瘴疠等因素,存在很高的死亡率。
全部用良家子朱由检自然是不肯的,不如把罪犯流放过去。
尤其是现在的大明很多人不想当军户,只能把罪犯流放过去充军。
在朱由检的引导下,群臣很快转向商讨多次犯罪问题。对多次犯罪加重惩罚,获得了许多臣子的同意。
负责制定礼法的刘宗周,更是提出对连续犯罪数罪并罚,专门制定相应的条文。
卫尉寺卿刘侨,则认为对惯犯应严格打击。对犯下堕落罪行的人员,抓捕时可以无论生死,以便让警员减少顾忌。
朱由检对此是比较慎重的,他不敢放开合法杀人权,以免执法机构执法时越来越暴力。
不过因为他对持械权放得比较开,如果重刑犯、堕落罪犯持械反抗,卫尉寺的警员在执法时确实会遇到很多困难。
最终他决定如果警员执法时遇到持械反抗,可以武力反击生死勿论。但是主要针对重刑犯和堕落罪犯,对于犯下轻罪又没有持械的人员,不能轻易杀人。
持械条款也做出了细化,对隐蔽持械做出了许多限制。没有隐蔽持械权的人员,对拥有的器械必须公开佩戴,在进入限制持械的公共区域时放在专门地方保管。
如此讨论了许多细节,总算结束了一天的朝会。
——
在朝会结束之后,徐光启因为景教的事情,主动请求独对。
朱由检早就料到这一点,在文华殿召见了徐光启,向他道:
“徐卿是想说景教的事情吗?”
“这件事已经在朝堂上形成定论,不宜再起风波。”
“若是继续下去,朕不敢保证会不会彻底禁教。”
“孙元化和罗马教廷,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命人将南洋锦衣卫探知到的消息告诉徐光启,徐光启方才知道,自己的弟子孙元化在罗马一无所获,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这下他顿时明白了皇帝为何对景教加强限制,在解决信徒首先效忠谁的问题之前,皇帝要限制景教传播范围。
罗马教廷一天不回应,这件事就一天得不到解决。除非景教会彻底脱离教廷,完全断绝关系。
但那又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现在的景教会,还是教廷派出的传教士在主导。
徐光启左思右想,都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因为他知道皇帝和教宗的意志都不是自己能更改。
但他仍旧极力争取道:
“陛下,景教信徒也是大明子民,不可把他们当作罪犯看待。”
“他们受此歧视,如何还能维持忠心?”
朱由检闻言饶有兴趣地道:
“如此说来,景教信徒愿意首先效忠朕?”
“若是这样,朕可以考虑放开对景教的限制。”
“但是现在有些人顽固地听从罗马教廷,朕不能放任他们培植势力。”
这个问题,徐光启无法回答。
因为他只是信徒,无法左右传教士的意志。
在大明的传教士有些是愿意留在大明效忠皇帝的,有的人却只是被罗马教廷派来、还想着回到教廷去。
让他们表态首先效忠皇帝,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也是双方现在最核心的分歧。
最终徐光启也只能保证,自己和其他大明信徒,一定会首先效忠皇帝。
朱由检对此是欣慰的,因为他还要任用徐光启等人,考虑之后说道:
“暂时先这样吧!”
“景教在内地限制传播,每一座教堂都要经过太常寺审批。但是在自贸区等外商聚集的地方,可以不受限制,有钱就能租地建起来。”
“所有基督教的教堂,都应属于景教。基督徒想要礼拜,必须去景教的教堂。”
“让那些传教士别惹事,好好想想如何诸教合一。”
给景教放开了一定空间,让他们去对付基督教其他教派。
如果罗马教廷,或者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再向大明派来传教士,首先面对的就是景教会。
时间长了,他们定然会产生冲突,景教会将会越来越融入大明。
徐光启得到这个收获,总算舒心了一点。
皇帝这个态度,说明景教不会被禁教,仍旧是合法教会。
他又向皇帝请求,要在自己的领地,主动推行景教会。
朱由检对此比较慎重,说道:
“藩属的宗教政策,应该与大明保持一致。”
“可以有一定的灵活度,但是基本原则要定下来。”
“这件事让太常寺和理藩院一起办,朕会嘱咐他们。”
——
在送走徐光启后,朱由检召来黄立极、钱谦益等人,商讨这个问题。
理藩院的态度,自然是藩属和大明的宗教政策统一,没有任何区别。
但是这有很大难度,因为大明的宗教,很少传播在外。
朱由检问钱谦益道:
“大明都有什么教派向外传播,拥有多大的影响力?”
钱谦益还没关注这点,只能按自己的了解大概道:
“佛门曾向朝鲜、日本传播,在南洋也比较普遍,但和中土佛门有很大区别。”
“藏地、草原流传的主要是喇嘛教,也是佛教的一种,据说属于密宗。”
“其他教派就没听说向外传播了,但是朝鲜、安南等国崇儒。”
这就是大明宗教的现状,可以说是很没有战斗力。
如果不是朱由检要求军队所到之处都要建立庙宇,估计不可能传播出去。
思想的阵地,你不占领就有别的宗教占领。
朱由检思索之后,命令道:
“派佛门高僧去朝鲜、日本、南洋,一定要加强在这些地方的影响力。”
“新的佛门教义,要在一定程度上和这些地方的教义统一,方便传播出去。”
“今后,大明的佛教协会,还要吸纳藩属佛教入内,用宗教加强各国联系。”
“太常寺和理藩院合作设立一个机构,专门负责藩属宗教问题。”
黄立极、钱谦益欣喜应命,又听皇帝说道:
“佛教起源于印度地区,传播到中原、藏地、南洋等地。”
“从根源上来说,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都属于佛教,可以说是分支。”
“但是藏传佛教吸纳了很多苯教教义,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存在很大区别。”
“这一支就独立出去作为喇嘛教,视作外道看待。”
“汉传佛教、南传佛教的教义,应尽量统一,方便用宗教稳固这些地域。”
在南洋,佛教的影响力很大的,缅甸、暹罗等国,都是崇信佛门。
如果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取得共识,甚至把他们吸纳进来,大明的南洋攻略,将获得很多僧侣做助力。
在后世,世界佛教僧团会,便制定了《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在一些方面达成了统一。
朱由检希望佛教协会派遣高僧,和南洋僧侣达成相关协议。僧侣阶层,将和南洋权贵一样,成为大明的拉拢对象,将他们纳入大明统治南洋的秩序。
钱谦益激动地接下这个命令,知道这又是自己立功的机会。
他选择整治佛门收为己用果然是正确的,三教之中,最有可能帮他立功还是佛门。
对于佛门如今非常敌视的景教,钱谦益自然极力诋毁,不希望皇帝因为徐光启刚刚的独对,改变先前的旨意。
朱由检笑着向他说道:
“景教在内地的传播,是一定要限制的。”
“但是对于其他存在基督教的地方,则要放景教的人过去。”
“相比那些教派,已经开始中国化的景教,相对更让人放心。”
“这个宗教以后还有用,不当完全禁止。”
钱谦益道:
“景教不当完全禁止,但是也不能放任传播。”
“臣以为三教之外的非正神教派,都应受到限制。”
朱由检颔首应许,说道:
“确实应该限制。”
“这样,先前太常寺制定的政策,是不允许在宗教场所之外传教。”
“现在就放松一些,对正神的限制可以略微放开。允许在经过批准的情况下,在公共场所举办有宗教性质的活动。”
“但是非正神教派,一定要严格禁止。”
稍微放宽了这一条的限制,以便更有效地执行下去。
在大明,很多活动上都有神像存在,完全禁止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朱由检便打算把正神教派和非正神教派分开,让正神教派盯着,打击非正神教派。
像是景教,以后如果再举行宗教活动,就会被佛教从各方面审视,发现违规就向太常寺检举。
那样它的传播自然受限制,不可能比得上可以合法在公共场所传播的正神教会。
钱谦益欣喜地接受了这一点,觉得能对佛教有个交代。
他琢磨着可以把公开辩论教义作为传教活动,以后没有官府许可,各教就不能在公共场所公开辩论教义。
那样佛教现在教义上的缺陷自然不是问题,有足够的时间完善。
对藩属国的宗教政策,同样也因此定下。各个藩属国不得禁止正神教会传播,在这点上和大明保持一致。
如果藩属国要册封正神、设立国教,必须得到理藩院和太常寺批准。否则就必须遵守朝廷规定,不得偏帮某个宗教,打压其他教派。
太常寺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大明国祀正神的影响力。不能在这个有利的政策下,仍旧打不过其他教派。
为了培养足够的宗教人员,钱谦益提出了开设宗教学堂、宗教报刊的提议。
这个其实是智旭大师提议,在认识到学术论文的威力后,积极改革佛教教义的智旭大师,向钱谦益提出了建立学堂和学报的建议。
佛教当然是想单独成立佛教学堂的,但是钱谦益却觉得皇帝多半不允许,所以他提出成立宗教学堂,把儒道佛三教和其他教派全部放入进去。
太常寺将作为宗教学堂的主办衙门,把培养城隍祭司的任务放在这里。
朱由检自然是赞同成立宗教学堂的,在得知是佛教智旭大师提出后,不由感叹佛教的进化速度之快,正在适应他制定的规矩。
儒道佛三教最有可能主动对外传播的,仍旧还是佛教。儒教和道教需要依托官府力量,才能传播过去。
考虑到佛教对开拓南洋的帮助,朱由检答应道:
“宗教学堂,可以由太常寺主持创建,内设国祀正神学院、道教学院、佛教学院、外道学院等院系。”
“再依托学堂成立相应的报刊和学术刊物,专门探讨宗教问题。”(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