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其他小说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966章 废除辽饷,清理盗匪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966章 废除辽饷,清理盗匪

    远在京城的朱由检,自然是不知道美洲发生的事情的。
    此时他正在忙一件事,那就是废除辽饷。
    这是他登极后一直在喊的,如今辽东平定,自然要兑现承诺。
    取销辽饷、减轻民众负担,在他看来关系到大明的长治久安。
    所以他一直催着韩爌和毕自严落实预算制度,看看辽饷取消后,朝廷的财政能不能维持下去。
    在经过半个多月的统计后,户部汇总各衙门提交的预算,粗略计算出了需要的经费,毕自严上奏皇帝道:
    “朝廷现在最大的支出是军费。”
    “京营将士因为一直在换装、还要重修营房,上报的预算大约是二百万。”
    “九边各军需要六百多万两,朝廷承担一半是三百多万。”
    “宗藩俸禄、勋贵禄米、官吏俸禄,加起来大约需要一百万。”
    “这些必要支出相加,朝廷就需要拿出六百万。”
    “如果各衙门想要做事,留出七百万才比较保险。”
    这是毕自严的估算,认为七百万两银子,勉强能满足朝廷费。
    这其中最大的支出是军费,占了七成以上。
    主要原因是朱由检除了用于移民的金银之外,没有要求外廷向内廷拨款。甚至连宗藩俸禄都极力裁减,逼着他们移藩。
    但是他的节省,对朝廷财政的影响却不大,毕自严提到了最大的一笔支出——辽东军费:
    “辽东那边战争虽然结束、土地却未分下去,不能一下子停发饷银。”
    “五百多万辽饷,仍旧无法削减。”
    “这五百多万两全部靠朝廷支出压力太大,臣以为可以明年再征一年,后年再取消辽饷。”
    这是毕自严的意见,认为朝廷还离不开辽饷,尤其是辽东将士还需要发饷银。
    他认为应该缓个一两年,等辽东那边完成分地,裁撤一部分军队。
    但是朱由检却有些等不及,他知道对自己这个皇帝来说,关键是在民间的信誉。
    拖延一年看似没什么大不了,却会让自己丧失很多威信。
    他问毕自严道:
    “辽河套的土地,现在有多少人报名购买?”
    “让他们尽快缴钱,明年春耕前选好自己的地块。”
    “这部分的收入朝廷至少能拿到两千万两,难道还不够执行明年的预算?”
    卖给功臣的一万方里土地,就能收入一千五百万。这部分是全部都给户部的。
    接下来卖给富户的一万方里,同样有一半归户部管。估计至少能卖出一千五百万,不可能比对官员的优惠低。
    这加起来至少有两千二百万两银子,朱由检认为完全能撑几年。
    但是毕自严却叫苦道:
    “朝廷拿到的钱要先还四百万两战争债券,还要赏赐辽东将士,加起来需要六百万。”
    “再加上为安南之战准备四百万两军费,这就用出去一千万。”
    “剩下一千二百多万两用于明年支出,实在有些紧张。”
    “一旦出现什么意外,就没有多余钱财。”
    想要多留些钱财,避免出现意外。
    但是朱由检却不这么想,他觉得有钱就要用出去,强令毕自严道:
    “有钱就要出去,提升朝廷的实力。”
    “只要有新军在,难道还收不到赋税?”
    “韩首辅,你是负责落实一税制和分税制的,明年朝廷能收到多少钱?”
    韩爌这段时间一直在忙这件事,而且他知道皇帝留用自己的原因,闻言急忙回道:
    “南直隶、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已经正在推行一税制。”
    “明年秋收之前,臣保证南方至少有一半地方落实一税制。按照三千万起运额度,能够收上来一千五百万。”
    “如果选择折银,按市价是五角到六角一石,相当于八九百万银两。”
    “其他盐税、关税等收入,加起来估计能有一百多万。”
    “明年朝廷的直接收入,能达到相当于一千万两银子。”
    这在他看来是极大的提高,比以前每年收获三百多万现银要高多了。以前全国的田赋,起运折银也就一千一百万。
    (《万历会计录》统计,全国田赋都折成银两计算大约1619万,起运1109万。朝廷和地方财政总收入折银计算大约1810万两。崇祯年间比万历初年有降低)
    南方一半地区落实一税制,就能收到接近以前全国田赋的起运,这在韩爌看来绝对是个大政绩,但是在朱由检看来实在太寒酸。
    尤其是明年的必要支出,能达到一千二百万两,朝廷财政仍旧是入不敷出。
    如果再算上南直隶改为一税制后,金银被算在了里面,外廷还需要向内廷拨款一百多万,又是一笔支出。
    加起来三百多万的缺口,让有那么一瞬间,想提高起运比例,把地方存留多收上来些。
    但是想到地方衙门需要经费维持,还需要维持稳定、防灾救灾、减免灾民赋税,他放下了这个念头,向韩爌道:
    “韩先生,你是首辅,要拿出点魄力来。”
    “朝廷为南方各省定下的起运额度是三千万石,难道明年就不能收上来两千万?”
    “你让各省督抚召集集议会拿出计划表,一定要把一税制落实下去。”
    “哪个省,不,是哪个府县落实一税制,就取消掉辽饷。”
    “否则就继续征收,向民众说明原因。”
    把取消辽饷和落实一税制挂钩,实际并入到里面。
    只要官员不想背上横征暴敛的名声,他们就要想办法把一税制落实下去。
    否则就是残民害民,而且是无能官吏。
    为了显示自己的恩德,朱由检决定把这件事大力宣传。争取让所有的民众,都知道辽饷被取消。
    还有抗税的法案,也要大力宣扬。哪个地方的民众税负高于十分之一,就让他们请愿抗税。
    这是他为地方官员上的紧箍咒,避免推行一税制时有不法人员上下其手,加重民众负担。
    同时,为了防止出现民变地方管不住,朱由检决定派遣新军,进驻全国各地。
    ——
    这件事枢密院一直在规划,他们结合辽东之战的经验,重编各地军队。
    在这个方案中,各省负责野战的,将是最精锐的标营。每个营根据需要设置三千人到六千人,甚至达到一个旅。他们能在全省调动、征调守备区的军队,除了专门设立的警备区。
    警备区的级别,比守备区要高一点,大概相当于以前的兵备道,负责守卫要地。
    同守备区一般负责一个府不同,警备区会负责数个府的防御。每个省至少设立一个,独自负责当地防御。
    警备区的军队是不能擅自出去的,除非得到枢密院的调令。
    督抚标营如果没有得到许可,也不能进入警备区——
    无论哪一方出现叛逆,都有另一支兵马应对。
    警备区的军官任命,同样直属兵部,不受地方都护司管辖。朝廷会从京营派遣军官带兵过去,指挥当地军队。
    在大名府、洛阳府、汉中府、襄阳府、重庆府等要地,都会设立警备区。土司多的地方,同样也会设置。
    朱由检对这个整编方案大体还是满意的,尤其是掌控要地预防内乱,在他看来很有必要。
    现在北方的灾情越来越严重,即使他一直在移民,也保不齐出现什么大灾,地方官吏胡作非为之下,有人揭竿而起。
    掌控要地分割地方,让民乱无法扩大,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甚至,他打算向北方各府都派遣一个中队新军,出现百人以上的盗匪就派兵击溃,不给他们裹挟民众壮大的机会。
    在解决辽东建虏的威胁后,朱由检的目光已全部转向内部,决定利用已经证明战力的新军,把整个大明的军事体系梳理一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北方那些民乱不断的地方,还要举行一次大规模剿匪。各地相互配合,把百人以上的盗匪犁一遍。
    做这件事,显然是需要朝廷拨款的,不可能完全让地方承担。先前还为获得意外之财而欢喜的毕自严,再次变得愁眉苦脸——
    一千二百多万两,眼看是不够。
    他只希望辽河套的土地能够多卖钱,户部能分享到更多的收益。
    同时配合韩爌,在地方推行一税制。(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