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其他小说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618章 好好好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618章 好好好

    第618章 好好好
    老话说,说一百句‘我要干什么’,也比不上真真切切的做一件实在事儿。
    刘荣宏大的目标,也并非喊喊口号,定定指标就能完成的。
    ——指标有手就能定。
    ——口号有嘴就能喊。
    但对于古华夏封建王朝而言,绝大多数时候,缺的都不是一个告诉大家‘应该以什么为目标’的人;
    而是一个告诉大家: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做的人。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当今汉室,三公九卿二千石,每五日一举的常朝,有资格与会、参与国家决策的人,便不下百数之多!
    初一、十五的朔望朝,还得加上公侯贵戚,三五百人与会都是寻常!
    这么多人——这么多顶尖精英,难道就没人知道人口的重要性?
    过往百十年的经验教训,难道就没告诉这些站在汉室金字塔尖的人物:人口,就是国家最为宝贵的财富?
    当然不是。
    毫不夸张的说,别说是朝中,这些宦海浮沉数十年,就差没修炼成精的老油条了;
    便是地方郡县,乃至关东各路学阀、各地学宫门下弟子,都不乏有青年才俊,能看透这一本质。
    ——人口,就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且没有之一!
    只要养得起、稳得住,那人口增长对国家而言,就永远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大喜事。
    所以,地方郡县也好,朝堂中央也罢,乃至于年轻学子当中,都不需要一个人提醒大家:嘿,大家伙儿,要重视人口啊!
    要人口增长啊!
    只要人口增长,国家就能越来越富强啊!
    因为大家都知道。
    就像大家都知道一加一等于二,都知道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凡是有点素养的政治人物,都不可能不知道人口的重要性。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人口增长,该如何达成。
    该怎么鼓励、引导百姓生育;
    该如何保障因幼儿成活率,从而让百姓的生育率,更高比例的转化为人口增长;
    人口快速增长后,该如何平衡社会矛盾,该如何遏制土地兼并;
    该如何保证养得起、稳得住增长后的高人口;
    人口多了,统治、治理成本也会相应上涨,这里的‘成本’如何解决——钱从哪儿来,官儿从哪儿来?
    钱倒好说,人口多了,税赋就高了。
    但需要更多的官儿,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读书人;
    读书人从哪来?
    如何让读书人变多,同时质量又不下降?
    该如何将读书人转化为官员、如何构建知识分子和官僚阶级之间的转换桥梁?
    ……
    类似这样的问题,刘荣能列一晚上,写上百个竹简,问题却不带重样的。
    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一个宏大的‘人口问题’,能被细分成无数个需要解决的小问题。
    而且,还不是可以逐个击破、挨个解决的小问题,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照顾这个就要影响那个、解决那个就要破坏这个的,极为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在这般复杂、庞大的问题面前,官僚天生的‘惰性’,会自然而然的让他们萌生退意。
    ——也不是非的这么干吧?
    ——人口不增长,似乎也没什么不好的?
    ——放任不管,自然增长就算白捡的,不增长也没什么嘛!
    ——无为而治,天下人休养生息,这可不是什么懒政不作为,而是地道的黄老无为之道!
    几遍偶有志向远大者,不怕这宏大、复杂、困难、艰险,愿意因难而上,也很难凭借一己之力,解决如此复杂的系统性国家难题。
    这种时候,便是刘荣这样的穿越者,站出来为国家底定国策的时候了。
    首先,封建专制强权,可以让刘荣不顾一切阻碍——不顾官僚的慵懒、抗拒,强制调动起整个国家的积极性。
    其次,穿越者的远见卓识——或者说是跨越两千年的历史经验,可以帮助刘荣,为汉家指出一条未必正确,却也在原本的历史上,不曾被证明‘不可行’的方案。
    说直白点,就是可以让汉家、让华夏文明少走一些弯路。
    最后,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相较于土著皇帝‘心里没底’‘成败两猜’的迟疑,有往后两千年历史作为‘经验教训’的刘荣,往往会更有把握、更有底气。
    比如瓷器;
    若是土著皇帝,听说底下的匠人要搞这么个东西,便大概率会说:这么个没做成过的玩意儿,别到最后是个没用的东西吧?
    投入成本去研究,最后却做出个没用的东西,岂不是浪费资源?
    与此去搞不确定作用——甚至不确定搞不搞得成的瓷,还不如踏踏实实的,搞确定能搞出来,且确定有用的陶器。
    但刘荣却会说:搞!
    一定能搞成!
    朕打包票!
    有什么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来问朕,朕直接给你们开天眼外挂!
    等做成了,朕再告诉你这玩意儿有什么用!
    朕保证这玩意儿有用!
    瓷器终归是奢侈品,这么举例,或许还无法让人有太过深切的体会。
    那么,就再换个令人心惊肉跳的东西。
    ——蒸汽机!
    不是成熟的机械用蒸汽机,而是偏概念,偏原理研究向的原型机,甚至是概念样品。
    比如,一个圆形,开了一个斜孔,能被蒸气驱动转圈的皮囊。
    这么个东西,放在土著皇帝面前,顶多也就会让土著皇帝心下一奇:诶,这玩意儿有意思!
    但也就仅限于:有意思。
    类似于杂耍、戏曲,亦或是魔术、歌舞的‘有意思’。
    闲着没事儿的时候,想起来了,取来瞧一瞧,再啧啧称奇几声,也就顶了天了。
    但若是刘荣,看到少府某位匠人,做出了这种理论上的‘蒸汽机理论模型’,那必然会兴奋地浑身战栗!
    而后,刘荣便会强压下激动,尽可能自然地引导那位匠人:诶,这玩意儿能转圈诶?
    车轮也是要转圈儿的。
    那你说,如果这玩意儿在自己转圈的同时,还能带动车轮一起转?
    这岂不就是说,马车不再需要马、牛车不再需要车,只需要这么个东西带着车轮转,就能一直不停的往前走了?
    ——只要这句话被刘荣说出口,并被那位想象力丰富的少府匠人听进去,那不出意外的话,汉家就举例拥有蒸气火车不远了。
    再不济,也会拥有蒸气汽车。
    哪怕是蒸气独轮车,也无疑是一场令人振奋的革命!
    然后,刘荣就可以进一步提醒这些革命者:诶,水车也要转圈诶?
    石磨也得转圈。
    还有船——如果把人力滑的单桨,换成多个单桨组成的螺旋桨,也是转圈就能带着船往前动。
    诶?
    这世界上,要转圈的东西好多呀……
    之后会发生什么,相比后世人都了然于心。
    这,就是穿越者,对封建王朝所能提供的最大帮助。
    这,才是穿越者,打开古华夏封建王朝的正确方式。
    ——不是系统金手指、老爷爷,从无到有天降高达;
    而是当落后的时代,出现疑似突破文明桎梏的松动时,坚定的提供支持,并指明前景方向。
    具体而言,便是当火药出现,古人打算拿来做爆竹、烟时,正确的引导他们,将火药用于工业爆破,甚至是军事邻域。
    放到人口问题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对于这个时代——乃至每一个时代的土著政治人物而言,人口问题,都是一个谁都知道得重视、得推动,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如何保证面面俱到,不出纰漏的难题。
    只顾着增长人口,那就会资源紧缺,导致土地兼并、社会矛盾加剧;
    为了获得更多资源、土地,而无节制的对外扩张,又会反过来抑制人口增长,甚至是让人口‘反向增长’。
    人口多了,官僚数量更不上,那治安就会混乱,行政效率就会低下,统治根基被动摇;
    可若是只顾着增长官僚数量,那又会导致官僚素质参差不齐;
    为了保证官僚质量,而大肆‘扩张’读书人群体,又会让舆论不受控制;
    要想控制舆论,就得统一意识形态。
    对于通讯手段落后的古华夏,这又是一个大难题……
    明白此间种种就不难发现:人口问题在古华夏,就像是河豚。
    ——大家都知道河豚泛滥,唾手可得,只要能将其化作食物,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但谁都不知道河豚应该怎么吃,才不会毒死人。
    刘荣这个穿越者的存在意义,便在于这种时候站出来,告诉大家:河豚的毒腺在哪里,该如何去除,去除毒腺后的河豚该如何烹饪、如何使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放在人口问题上,也是一目了然的。
    对于这个时代的土著统治阶级而言,人口增长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便是资源紧缺、土地紧缺,所导致的土地兼并。
    这个时代的人或许会有些想法,但都会心里没底。
    而作为穿越者的刘荣,就可以无比坚定的告诉他们:土地公有制,几乎是土地兼并唯一长期有效的最佳解决方案。
    当然,后世的先进经验,也不能直接照搬到这落后的时代。
    土地公有制、国有制,刘荣可以根据时代背景,将其巧妙地粉饰为:土地帝有制。
    ——反正无论如何,土地兼并都会发生;
    反正无论如何,老百姓的地,都会不受控制的缓慢流向地主豪强、高官权贵。
    既然百姓失去土地不可避免,那刘荣完全可以从‘谁得到百姓失去的土地’作为切入点。
    老百姓卖地,是生活所迫。
    卖给谁都是卖,谁买都是买;
    那为啥不能是刘荣买?
    每当农民迫于生计变卖田产,刘荣都可以自掏腰包,从少府内帑把地买下来。
    长此以往,刘荣早晚会成为汉室天下,断崖式的最大地主。
    事实上,即便不这么做,包括刘荣在内的汉天子,也已经是天下最大的地主了。
    在上林苑,汉天子有世袭罔替,且仍在不断增长的数万顷‘皇田’;
    在各地方郡县——尤其是关东地方,每有地主豪强、贵族阶级被抄家,其田产被充公,刘荣就会多出一片远在数千里外的‘皇田’。
    这里的皇田,指的并非汉家公有,属于汉室行政体系的国有农田,而是属于汉天子个人——一如少府内帑的天子私訾。
    按照这个思路往下推——汉天子,本就已经是天底下最大的地主了;
    那么,作为天底下最大的地主,汉天子自己的钱,再给自己多买点地,是不是也没啥大不了的?
    好。
    众所周知,汉天子的家底——至少现阶段的汉天子,家底是无比殷实的。
    再加上每年都有的口赋作为稳定入项,只要汉天子想,就完全可以每年买个几千顷——也就是几十万亩地。
    细水长流,积少成多之下,早晚有一天,汉室天下的每一寸可耕之地,都会成为汉天子的私人财产。
    汉家开国初,汉室天下的田,几乎都归太祖高皇帝刘邦所有,但高皇帝却选择把农田白送出去,以期最快速度的恢复生产。
    而将来,刘荣再次把全天下的农田都买到手时,是不是就可以告诉天下人:高皇帝把田送你们,你们受不住;
    朕现在再送你们,你们也照样守不住,早晚又得卖出去;
    所以,朕不打算把农田白送给你们了——朕把田借给你们种。
    每户一百亩,嫡长子继承‘借种’权。
    白借,不用谢。
    如此一来,并不掌握田亩拥有权,而是只具备‘使用权’‘耕种权’的农民,就无法再通过变卖田产来应对危机。
    农民手里的田不归农民,卖不出去,自然也就不存在土地兼并了。
    ——农民手里有土地时,豪强地主和地方官员狼狈为奸,设局兼并土地;
    可土地不归农民,而是归天子所有了,难道地主还能和官员合伙,做局‘偷’刘荣的皇田?
    这个可能性确实不能说是没有。
    但显而易见的是:相较于逆来顺受,几乎没有任何反制措施的农民,刘荣这个封建帝王,却是相当‘不好惹’的。
    农民被做局夺走农田,顶多也就是唉声叹气的说一句:怪不得旁人,下次小心点。
    可若是刘荣,被地主和官员做局‘偷走’皇田,则大概率会感叹一句:怪不得朕,下辈子小心点……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