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其他小说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619章 艰难的过程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619章 艰难的过程

    第619章 艰难的过程
    该说不说:这个想法,刘荣酝酿很久了。
    而且是在这个想法才刚有个大致雏形的时候,刘荣就已经有了强烈的冲动,要将其付诸现实。
    ——借助封建帝王‘天然拥有天地万物’的理论权限,以土地买卖作为媒介,将天下百姓手里的田一点一点买回来;
    农民手里的地,等他们主动卖的时候买。
    公侯贵戚的地,识相的会主动卖给刘荣。
    不识相的,要么会绝嗣除国、家产充公,再被刘荣从相府国库买回来;
    要么会坐罪下狱,抄家灭罪,让刘荣也过一把‘人无横财不富’‘财最横,莫过于抄家’的瘾。
    地主豪强的地,那更是没说的——一手陵邑之制,强迁天下豪杰入关中,就能逼得他们变卖家产。
    只要卖,刘荣就买得起、吃得下。
    买下全天下的地,再借给百姓去种,其实也能算得上另外一种形式的土地公有制了。
    ——作为汉家的最高统治者,刘荣如何不能算做‘公’,刘荣所有,又如何算不得‘公有’呢?
    都是土地不归私人所有、都是土地无法私下买卖。
    相较于生搬硬套的土地公有制,刘荣搞出来的这一套‘土地帝有制’,甚至还更贴合时代背景,更容易被这个时代所接受。
    而且这么做,不只是能遏制土地兼并;
    对于汉家的统治地位、在百姓民心中的威望和正面形象,都能起到极为显著的积极作用。
    试想一下;
    你家祖上那是一穷二白,压根儿都不敢想能拥有自己的地;
    结果太祖高皇帝大笔一挥,白送你一百亩地!
    这个恩情,你家族不说是世代铭记,也总得记个三五代人吧?
    好。
    三五代人过去了,你们家族也不出意外地,把这一百亩地卖改进了,又变成了一穷二白的佃农。
    结果天子刘荣又是大笔一挥,把你卖出去的地,又原封不动的‘还’给你了。
    虽然不是真的送还给你,而只是借给你种;
    但对于你而言,只要刘荣不收租税,那刘荣把田借给你种也好,直接白送给你也把罢——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拥有土地,等于种地没有租税;
    刘荣免费借给你土地,也同样是种地没有租税。
    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刘荣借给你的地,你卖不了。
    除此之外,便再也没有任何区别。
    该种,你照样种;
    该传给后代,你也照样能传给子孙后代。
    唯一不同的‘不能卖了换钱’,对于农民而言,难道不是好事?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又有言道:稚子怀金,行于闹市——圣人都按捺不住巧取豪夺的冲动。
    对于农民而言,尤其是对于封建时代的农民而言,土地所有权,往往并不是权益,而是‘怀璧其罪’。
    对封建时代的农民而言,土地的核心意义,并不是需要钱的时候卖了应急,而是将土地作为生产资料,通过投入劳动来换取农获,从而保障生存。
    这就意味着,相较于土地能不能卖钱,农民更在意土地能不能种——尤其是能不能不交租税,白种。
    真要说土地所有权,让农民多了一个‘卖田应急’的退路、抗风险能力,在逻辑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绝大多数时候,农民之所以需要卖田应急,就是因为地主豪强、贪官污吏,为了迫使农民卖地,而人为制造了一个‘急’。
    这个急可能是债务,可能是粮价波动,甚至是一笔可有可无的罚款、一场稀松平常的关系。
    既然是被做局,而且还是被掌握社会资源、权利的地主和官员做局,那农民自然是无法抵抗的,只能逆来顺受。
    被逼无奈之下,土地非卖不可,尤其还是地主和官员盯上的土地——人家就为了这口醋,才拿你包了饺子;
    到头来,这地就算真卖了,又能卖多少钱?
    大概率是:应急需要一万钱,土地能卖八千,秋收的粮食还得拿出一大半,才能补上这一万钱的缺口。
    结果粮食也拿了一半,明年的日子过不下去,明年就又要卖地……
    无限恶性循环之下,原本自立自强的自耕农,也早晚会被逼成佃农,甚至是卖儿卖女,最终不得不卖自己的奴隶。
    类似这样的情况,绝非个例,而是自华夏文明步入封建时代开始,就在不断重复发生的常态。
    也是古华夏封建时代,土地兼并最常见的运行逻辑和方式。
    可若是按刘荣的想法,天下土地都归天子所有,‘土地帝有制’得以落实,那土地兼并的逻辑,就会从根基上被摧毁。
    农民不再拥有土地了;
    农民手里的地,只能用来种。
    不具备土地拥有权的农民,无法再打‘必要时卖地应急’的算盘,地主和官员,自然也就无法逼迫农民,将手里的地低价卖给自己。
    说的直观一点:一个手里分儿逼没有,征信黑的像煤炭,一毛钱都借不到的穷人,又怎么可能被诈骗犯盯上?
    一样的道理。
    当农民不再拥有土地,那自然也就不会有人,盯着农民正在种的土地。
    土地不再流通,无法再成为地主豪强、腐败官僚敛财的媒介,土地就能回归到最核心的社会职能:生产资料。
    老百姓理论上不拥有土地,却也在事实上,永久性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且该权益不可撼动、无法改变。
    老百姓可以安心种地,无论遭遇何等困难,都只剩下一条解决问题的方式。
    ——更努力地种地,用种出来的庄稼换钱,再拿钱解决困难,而不是直接卖地。
    这就好比老母鸡。
    过去,农民拥有老母鸡,靠老母鸡下的蛋维持生计;
    但总有地主豪强、贪官污吏想吃鸡,巧取豪夺,逼农民把老母鸡给他们。
    他们吃的满嘴流域,老百姓却失去了下蛋母鸡,穷途末路。
    现在,刘荣打算把全天下的老母鸡都买下来,从而在事实上,形成‘只有天子才能拥有母鸡,其他任何人拥有母鸡,都可以直接判定为盗窃天子财务’的客观现实。
    然后,再把老母鸡无偿借给老百姓。
    永远都不需要老百姓还回来,却也不允许老百姓处置老母鸡,只允许老百姓借鸡生蛋,吃蛋过活。
    那么,请问老百姓是什么感受?
    具体到汉家的现状——六十年前,太祖高皇帝给全天下的农民,都各白送了每户一百亩地。
    未来,等全天下的农民,都把太祖高皇帝的恩赐‘败光’了,天子刘荣又站出来,把自己真金白银买到手的土地,再一次给到农民手里。
    与此同时,天子刘荣还贴心的说:怕土地放你们手里再被抢走,朕就不把地契给你们了;
    地契朕拿着,谁也不敢抢,递给你们种,世世代代种,朕绝不往回要。
    试问如此恩德,值不值得天下的农民,再记老刘家的恩德记个十代八代人?
    而这里的‘十代八代人’,便是后世史家口中的:为大汉续了百年国运。
    尤其关键的是:土地帝有制,几乎不可能因为王朝更迭、三百年王朝周期律而‘人亡政息’。
    从问世的那一天开始,土地帝有制,就将成为往后,每一个华夏封建王朝最核心的国策,最不容置疑的国家根基、根本。
    任何试图撼动这一制度的个体或群体,都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而土地无法再成为特权阶级敛财的媒介,又会倒闭特权阶级,将精力放在其他方面。
    ——当贵族无法从农民嘴里抠食儿,会如何抉择?
    当然不是放弃贪婪、放弃敛财,而是另外找一个方向。
    历史经验告诉刘荣,在后世新时代,当农民被国家全方位无死角的保护起来之后,特权阶级只能把目标,放在商业和科技邻域。
    而在这个时代,刘荣有十足的把握笃定:无法迫使农民变卖土地,无法兼并土地的地主豪强、贪官污吏,必然会把敛财目标,放到工商业。
    当然,不是后世那种大规模、高精尖的商贸和轻重工业;
    而是专属于这个时代的,不限规模的贸易,以及低成本投入、低技术难度的手工业。
    对于刘荣,对于华夏文明而言,这无疑又是一大利好。
    一方面,特权阶级不再嚯嚯农民了,农民得以安心种地,国家稳定自然是连上好几个台阶。
    就连王朝寿命都会被大幅延长——哪怕比不上八百年宗周,也必然能突破三百年王朝周期律的魔咒。
    另外一方面,特权阶级的贪婪,非但不会破坏汉家现有的工商业,反而还会刺激工商业大踏步向前发展。
    原因很简单;
    特权阶级嚯嚯农民,那是专盯着农民的地;
    老想着把农民的地巴拉到自己碗里,再租给农民自己种,里外里算下来,就等于白让农民每年拿出一部分收获,作为租种田地的租金。
    但特权阶级投入工商业,却会是另外一种逻辑。
    ——特权阶级嚯嚯农民只盯土地,是因为种地赚不了大钱,尤其无法短时间内赚大钱。
    粮食不值钱,值钱的是土地!
    但工商业,值钱的既不是作坊,也不是工匠,而是生产出来的商品。
    所以,特权阶级嚯嚯农民,是专盯着生产资料嚯嚯,老想着掌握生产资料;
    但在工商业,特权阶级却只会追逐利益,并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的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为了谋取更高的利润,这些无所不用其极的败类,必定会找到性价比更高、生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利润更可观的生产方式。
    与此同时,他们还会开发出更高明的商业手段,以最大限度谋取暴利。
    至于被嚯嚯的商人——谁在意他们死活?
    汉家只是需要商人这个群体存在,来保证天下财货的流通、贸易往来的通常。
    至于谁做商人,汉家根本不在乎。
    优胜劣汰,被用在特权阶级和农民身上,那无疑是在挖汉家的国家根基;
    但放在工商业,被用在特权阶级和商人身上?
    刘荣只想说:别特么烦朕!
    啥时候能老老实实交商税,再来找朕叽叽歪歪!
    从以上种种来看,刘荣的‘土地帝有制’蓝图,无疑是相当具有可行性的。
    但这,也并非完全没有问题、并非没有隐患,更绝非不会遇到阻碍。
    最简单的:刘荣作为天子,大肆收购天下土地,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土地兼并?
    只是兼并土地的,从过去的地主豪强、贪官污吏,换成了来头更大的天子本人而已。
    刘荣固然是好心,想要搞‘土地帝有制’,从而在土地兼并这一议题上永绝后患。
    但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刘荣的良苦用心?
    刘荣很确定:底层农民理解不了。
    在农民看来,大肆收购天下土地的刘荣,那就是一个让人绝望的史诗级恶绅、贪官!
    作为天子的刘荣,就是和夏桀、商纣齐名的史诗级大昏君!
    诚然,等刘荣盯着骂名搞定一切,最终促成土地帝有制,老百姓确实会后知后觉的说:哦~
    陛下原来是这么想的。
    是咱们错怪了陛下啊~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刘荣最终,能促成土地帝有制。
    能顶着全天下人‘暴君’‘昏君’的一致唾骂,顶着朝堂的强烈反对,依旧稳稳坐在天子之位上,并最终成功达成目标。
    大功告成了,结果显现了,天下人才能回过味儿来,知道自己误会刘荣了。
    在那之前,不知道自己误会了刘荣的天下人——每一个人,都会成为挡在刘荣面前的绊脚石,以及汹涌民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无异于一场战役。
    一场刘荣为子民而发起,却导致子民站在自己对立面的战役。
    和自己的子民站在对立面是什么下场,显然无需赘述。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因为什么原因,只要和子民站在对立面,封建帝王就会在第一时间,失去自己之所以能成为‘帝王’的根基。
    失去了子民、不再被子民追随的帝王,更不可能得到官僚集团的追随。
    好一点的,被官僚集团架空,有事没事出来背个黑锅;
    倒霉一点,直接碰上个‘有志之士’,被轰下皇位一命呜呼,也不是没在历史上发生过的稀罕事。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