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玄幻小说 > 1977俗人重生指南 > 第141章 返京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41章 返京

    第141章 返京
    初二初三,连著三天时间该走的亲戚全部走完,大雪封村,方堃彻底懒在了家里。
    老子方汉民一天三趟往村委会跑,各大队把匯总上来的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放一起。
    跟方堃之前想的差不多,就是一类到三类地,每家每户平均分配,现在爭的是地皮的地理位置。
    “坟上这三亩地离我家最近,平常来回一趟也方便,给我们多好,为啥要给葛老汉家。”
    “瞧你这话说的,奥,离你家近就给你,离你家远的再给我们,合著好事全让你们家沾了,凭啥啊?”
    “凭她老汉偷看过王寡妇洗澡。”
    轰!
    大屋里响起一阵鬨笑,中年妇女听著彻底炸毛了,指著刚才传出声音的地方。
    “谁喊的!刚才谁喊的!生儿子没皮燕子的东西!”
    葛老汉当仁不让,这种时候谁怂谁吃亏,悍妇无所畏惧扎在男人堆里舌战群雄。
    最怕的就是那些性子弱,家里男丁也不兴旺的,这种情况根本搭不上话,基本上就是大队分给那块儿,就应下那块儿。
    董川听著一个脑袋两个大:“所有的耕地归属最后確定下来都会上报公社,这是村委开会决定分配下来的,你们家离得近的地不止这一块儿,也要照顾到其他人。”
    “是啊,凭什么你们家都挑离家近的..:”
    方汉民这边,同样在给一大队的几家做思想工作,为了起到带头表率作用,他们老方家有两亩地就在西沟,来回一趟仅是路程就得一个半小时。
    梁英侠站在一旁,怀敏抱著孩子,目不转睛的盯著人群。
    这种场合方堃是懒得来的,他抱著那个收音机听到了《三国演义》评书的第五回,中间有几次来回復播,以至於差点把台词都给记下来了。
    中午一家子回家,梁英侠女士嘀嘀咕咕的。
    “就你当老好人,春天给地施肥,浇灌,西沟那地方推车都下不去,到时候你自己扛下去。”
    “你懂什么,我是队长,我不起带头作用,这工作还做不做了。”
    方汉民叼著烟,又安慰道:“远是远了点,可那两亩地是连片的好地块,肥力也够,收成肯定不差。”
    说到这儿,梁英侠也没得反驳,老方家一共划拉了十三亩地,有一亩四分现在还是荒地,等入春天气一暖,他们还得赶紧去开荒。
    全村平均一人三亩地,原先的耕地肯定是不够分的,村子周片大块儿的荒地被规划了进来。
    方堃听著没多大意外,毕竟上辈子也是如此。
    “地分完了?”
    “差不多了,咱们队进展最快,大家也都很配合,对了老三,你在首都十月份放不放假?”梁英侠像是想到了什么。
    方堃听著心里一嘆:“现在上大学,倒是寒暑假都休息,国庆还有两天假期,不过真要来回一趟,估计今天来,明天就得走,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这样啊,不能跟你们学校领导请两天假?”
    不等方堃说话,方汉民抢道:“行了,孩子上学要紧,以后进入工作岗位也是工作第一位,就这十三亩地,还不够我一个人忙活的。”
    梁英侠呛道:“就你能耐。”
    方堃想到了收秋的时候,可以钱雇几个人,一天三五块钱,快点的话,三四天就能收个差不多。
    可这念头和话题,自己现在是真没法儿说,多少有点倒反天罡的意思。
    自家好不容易有田了,不挣钱还倒贴钱来收,谁家缺德儿子能提出这种建议。
    家里午饭还是饺子,方堃痛苦並快乐著,他挺喜欢吃饺子的,可架不住天天吃。
    別人家现在的生活条件可能也就大年三十儿和初一来上那么两顿,他们家已经连著招待亲戚吃五天了,真心扛不住。
    三天时间一晃而过,村里分田到户的工作全部完成,紧接著又是准备闹元宵。
    今年的元宵和以往的不同,他们村这一年做集体副业赚了不少富裕钱,计划租几百个灯笼掛满村里的街道。
    这事儿是董川在方汉升家商量的,方堃当时正好在场,帐一算下来也不对。
    他们村可不是小村,別说小路了,所有大路都掛上,间隔再大,怎么著也得几百个灯笼。
    “与其租,还不如买划算。”
    “租划算吧,买这么多灯笼需要的钱可不是一个小数,我还计划明年修修村口的路呢,总不能把钱全在买灯笼上。”董川看向方堃。
    方堃笑道:“钱肯定是要的,不过不用大队掏这个钱,咱们村的房子都是一排一排建的,主路上也是一排,分摊下来让大傢伙儿捐钱买唄。”
    董川迟疑道:“嘶~这主意听著不错,可大家能愿意掏这笔钱吗?”
    “灯笼买回来,又不是用一年就扔了,用得好了,反覆用个十几年都不成问题,一劳永逸!”
    方堃觉著可行,如果实行难度还大,也可以先找灯笼厂谈单子,敲定价格后,每一个灯笼村委会补贴一定的钱数,这样村民的意见肯定会被无限降低。
    董川叼著方堃递过来的荷,口感跟他们的丰收牌很不一样,指著笑道:
    “到底还是读过书的,这点子一个接一个,汉升,你觉著怎么样?”
    “可以,今年的元宵既然要搞,就別扣扣嗖嗖的。”
    元宵不光要掛灯笼,其实按方堃来说,已经掛晚了,大年三十儿之前就该掛上才恰当。
    只是现在条件实在不允许,就是现在闹元宵这个灯笼,光买回来还不算什么,他们村的线路和供电稳定也是个大问题。
    闹元宵不光有晚上的灯会烟,重头戏是下午的扭秧歌。
    地点就定在了大队院,各大队组织人员,最后还要爭出个第一第二来。
    消息传进一户户人家,今年开年就是好兆头,瑞雪兆丰年不说,还分田到户了,现在又要买灯笼闹元宵,日子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除了极少数人家抠抠搜搜不情愿的,几乎都爽快的应了下来。
    扭秧歌不能干扭,得有锣鼓队,得有服装和道具。
    元宵第二天方堃才会返京,时间上肯定是来得及的,得知他的时间后,一群叔爷辈儿的老头儿给他拽进了锣鼓队。
    方堃原先是拿锣,闹元宵的锣鼓队不需要嗩吶,这玩意儿一响起来,多少感觉味儿就变了,主要工具就是鼓、锣和檀板、郴子这些。
    一大队只有一个大鼓,大锣鏢小锣鏢不少。
    “方堃,这鼓可不是那么好敲的,除了得两膀子力气外,节奏不能乱,节奏是骨,力度是肉,除了自己敲的好,还得和锣配合好。”
    “到时候把这大鼓固定在独轮车上,一个人在上面敲,两个人在下面推著。”
    “行了,大家先走一遍磨一磨配合!”方汉民拍手示意。
    晋省秧歌,或者说他们村的秧歌主要就一个调调。
    呛呛,起呛起,呛呛呛呛,起呛起..:
    刚开始方堃还手生,可跟著锣走了十几拍后,直接放飞自我了。
    一群老汉中间围了个年轻人,嘴里都叼著烟,青烟垂直的往头顶冒,慢慢的,一伙人开始不满足於只动两只手。
    要么单脚踩著凳子,要么直接跳到凳子上,扭动著不协调的水桶腰。
    外围墙沿上趴著不少灰头土脸的小子,老婶子们扭秧歌来回也就那几步,拼的就是谁扭的更欢实,打扮的更招笑。
    元宵其实是可以做灯会的,家家用纸呼成各式各样的纸灯笼,掛在街边以供观赏。
    只是现在纸张匱乏,连买灯笼都得几个灯笼厂来回跑,更別说拿纸呼灯笼了。
    一大队老婶子们能工巧匠,用报纸糊了一头供人钻进去的驴出来,后面觉著差点意思,又糊了一头马,成双成对就对味儿了。
    元宵节当天,全村上千號人全部在村,不存在后世农村冷清没人的画面。
    大队院已经人满为患,不过各大队的秧歌队这时候还没有现身,得等时间到了,一起从四面八方准备好的院子里敲著锣鼓冒头。
    齐头並进,比的就是谁家的锣鼓敲的最有气势。
    董川也砸了血本,走公帐买了一批烟鞭炮。
    时间一到,最前面的人先拿烟点串儿炮仗,独轮车推平,方堃跳上去。
    “一二,走!”
    鞭炮声,锣鼓声,瞬间从四面八方响起。
    大队院中间更是点了一掛一万掛的鞭炮,青烟浓的让人看不清彼此。
    大队院密密麻麻的人群自觉的让出道路,七个大队七个队伍爭相出现,方堃叼著烟也是卯足了劲儿的敲。
    他也不敢太上劲,不然真有可能给鼓面敲个窟窿出来,可这时候哪队声势强哪队声势弱,拼的就是鼓手。
    扎著马步,身体幅度放大,就是一顿敲。
    万掛鞭炮放完,董川拿著话筒讲了几句话,闹元宵正式开始。
    京城元宵有划旱船,他们村同样也有,別的队伍鼓捣的不比一队差。
    方堃老子方汉民裹上红围巾,脸颊抹上腮红,手腕上垮个篮子,方尧奶奶则是脸上抹成浓鬍子老汉,腰上系一根白绳,脚上还是缠足,手里拿著一根旱菸袋,整体搭配的衝突感十足。
    大队院围著的人已经笑翻了,鞭炮声,锣鼓声,笑声,隨著鞭炮的青烟传了极远极远。
    闹元宵最后不会真分个第一第二出来,大家热闹才是最主要的,最后则是董川做工作报告,明年村委有哪些计划。
    晚上八点十分,大队院放了半个多小时的烟,整个村子的人上到老人下到小孩儿,哪怕被冻成孙子,也没有一个是愿意待在家里的。
    小孩儿哥甚至为了晚上不困,下午还特意睡了一觉。
    红红的灯笼掛在头顶,在漆黑的夜里,分外的明亮,映衬著下面一张张冻得通红的笑脸。
    第二天一大早,方堃早早收拾东西站在了村口。
    灯笼还没有拆掉,元宵一过,新的一年也意味著正式开始了。
    方堃看著自家老娘,接过手里的东西笑道:“今年夏天,到时候给我写信,一定要来京城看看,別怕路远,別怕钱,更別怕庄稼没人照看晚几天就会荒掉。”
    玉米是旱作物,除非老天爷真不让人活了,不然不可能旱死。
    可换个角度想,现在没有农业地膜,没有优质种子优质复合化肥,產量本就不高,恰恰需要时不时有人照料拔草。
    梁英侠抹著眼泪,这已经是第三次送自家儿子出远门了,可心里依旧满是不舍。
    方堃坐上赵凯飞的车,摆摆手扬长而去。
    “你们村今年搞得挺红火的。”车子走远,赵凯飞笑道。
    本来方堃是不想再麻烦人家的,谁成想赵凯飞主动领了送他去车站这个活儿。
    不领不行啊,他不是个看书看杂誌的人,可架不住周正堂和他媳妇许安雁的碎叨。
    《人生》《牧马人》《高山下的环》,作协成员,北大学生,二十二岁..::
    这些因素串联起来,让他不得不,甚至可以说是很乐意主动来送方堃一程。
    方堃拿出烟,俩人点上才道:“那天好像是有公社的宣传干事在场,不过这一天也没过去,您怎么知道的。”
    赵凯飞笑道:“我眼睛又不瞎,你们村那灯笼村头掛到村尾,这阵仗也就晋庄有。”
    “这不分田到户了嘛,村里的集体副业也赚了些钱,这种大好事,怎么著也得庆祝庆祝。”
    “也是,谈对了,你们家分了多少...”
    一路嘴不閒,东嶗嶗西嶗嶗给方堃送到了车站。
    先是做大巴去太原,没有夜宿,直接买火车票进京。
    到东站,已经是第二天中午。
    浑浑噩噩的脑袋一下火车,风冷一吹瞬间清醒。
    今天学校报导,晚上正常上晚自习,方堃没有直接去学校,他是有房一族,自然得先回家看看。
    到了交道口南大街,正好遇见陈爱军,简单招呼几句。
    到家门口发现门开著,进去一看果然寧姚已经提前一天回来了。
    “回来了?”
    “回来了,想我了没,老婆亲亲。”
    “去,没个正形。”
    方堃乐呵呵的还是在她脸上咬了一口,来不及干別的,方堃先去看了看自己几个鱼缸的鱼。
    可能是冬天天冷,他这屋子暖气一停,鱼的活性也降低了,硬生生扛到了现在。
    屋外那个鱼缸有点小,今年方堃准备换个大几號的,再扔点荷籽儿什么的。
    屋里的鱼缸方堃先在下面铺了一层小鹅软石,又放了不少大號儿的石头进去,青苔水草一长,鱼一天比一天大,也越来越有观赏价值了。
    让方堃没想到的是,寧姚给他带到了前院大门旁边的杂物室。
    “这什么情况?你养的?”
    “我也是昨天刚回来,刚开门就听见院子里有猫叫,结果在墙脚看见了这一窝猫崽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