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玄幻小说 > 大秦血衣侯:我以杀敌夺长生 > 第278章 筑府北城循军制,虎邸规严显君威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78章 筑府北城循军制,虎邸规严显君威

    整个武安城,都沉浸在这份繁华与安稳之中。
    如今不论是老秦人还是原武安人,从前都没想过会有如此生活,每日难免患得患失,都害怕这是美梦一场。
    回想起当初赵诚初到武安时的忐忑,武安人总会笑话自己当初的无知。
    每当此时,他们便会抬头,远望北城垣之上,如猛虎臥伏般的武威君府邸,而后虔诚跪伏行礼,如此,患得患失的心情便会安定许多。
    是的,隨著武安城渐趋繁华,赵诚的封君府邸也在墨阁的统筹指挥下,以惊人的速度拔地而起。
    此前嬴政册封他为武威君时,便已特批了府邸规格。
    遵循“下天子一等,上卿大夫数等”的礼制,占地在数万平方米以上,垣高丈六,周回五里。
    作为手握高度自治权的封君,赵诚本就可在封地常驻並设治所,只是前些日子忙著推进墨阁研发、推广蒸汽器械,无暇顾及府邸营建。
    如今墨阁学院的学徒们习得机关术,正需实践之地,多出来的工匠与人才便尽数投入府邸建造,既解了人手之缺,又让新学的技艺有了用武之处。
    府邸的基址选在了北城垣內的夯土高台。
    这里原是赵军的瞭望台旧址,站在城南大街抬眼望去,整座府邸如一头臥虎般踞於半空,自带七分威慑之气。
    围墙由墨阁特製的蒸汽切石机切割而成的青石石板砌就,高近四丈,顶宽丈余,远超普通封君的“丈六”规制,墙头每隔十步便设一个半人高的垛口。
    这是將军府邸特增的防御设计,暗合赵诚的军旅出身。
    墙根下绕著半丈宽的浅壕,壕內引洺水支流,水面浮著丛丛芦苇,既阻了閒人隨意靠近,又能润解黄土围墙的燥意,风吹过芦苇盪,沙沙声与水声交织,倒添了几分灵动。
    围墙周长足有五里,比普通封君的“三里”更阔,这是嬴政为表彰他灭韩、赵两国的军功特批的殊荣。
    东南角与西北角各立一座青石双闕,闕身高六丈,底部方三丈,逐层收分,线条凌厉如剑。
    顶部覆著单檐木廊,廊柱涂著朱漆,艷而不妖,廊檐下悬著一排铜铃。
    风过时叮噹作响,白日里是景致,夜里则能预警夜袭,一举两得。
    从闕下沿中轴线望去,朱漆大门正对著高台中央,门楣上嵌著三块青铜匾,中间一块铸著秦王亲题的“武威君府”四个篆字,笔力遒劲,泛著青铜特有的冷光。
    左右两块各刻一柄倒悬的青铜戟,戟尖朝下,这是秦军最高军功的象徵,过往的秦地老卒见了,都会下意识地挺直脊背。
    推开朱漆大门时需双手用力,因这门板厚近半尺,嵌著九路铜钉,这是君级规制,比王庭的十二路少三路,却已远超卿大夫的七路。
    门环是青铜铸的玄鸟造型,正是秦军的图腾,握上去冰凉硌手,指尖能触到玄鸟羽翼的纹路。
    进门便是中庭,地面用武安当地的红胶泥反覆夯打了三十余次,再洒上细沙,踩上去紧实不扬尘,哪怕雨天也不见泥泞,这是墨阁工匠改良的夯土工艺,比传统技法更耐用。
    中庭两侧各列五间厢房,左厢是侍卫值守处,廊下立著八名披甲卫士,穿的是秦军制式的札甲,肩甲上用青铜片嵌著“武安卫”三字,腰悬铜剑,站姿如松,目光锐利地扫过往来之人。
    右厢是宾客驛馆,门帘用粗麻布染成黑色,帘穗缀著小铜铃,有人掀帘时便会发出轻响,既显庄重,又能提醒屋內人。
    中庭尽头是前堂,建在一丈二尺高的夯土台基上。
    比普通封君的“一丈”略高,同样是军功加持的特例。
    台基边缘用青石板包边,石板缝隙填著白灰,严丝合缝。
    台基前设三阶,左阶宽二尺,是贵客与將军的通道,阶面刻著浅纹,模仿的是秦军弩机的牙扣纹,每一步踩上去都像与军旅生涯呼应。
    中阶窄半尺,是礼仪通道,仅在祭祀或迎接王使时启用。
    右阶最窄,是僕从与杂役的通道,等级分明,毫不含糊。
    前堂正门是四扇格扇门,格心雕著“戈戟纹”,而非文臣封君常用的“云纹”。
    堂內地面铺著青灰色方砖,砖面压著绳纹,缝隙间嵌著细银丝,既防潮又显精致,这是墨阁学徒从青铜器铸造工艺中衍生出的巧思。
    堂中设一座三尺高的青铜鼎组,共八鼎。
    普通封君是七鼎,赵诚因灭韩、赵两国,获秦王特批加一鼎,鼎身铸著简化的夔龙纹,鼎耳缠著红绸,是祭祀时用的礼器。
    鼎后是一张长五尺的柏木案几,案面涂著黑漆,光可鑑人,上面刻著韩、赵两国的简化舆图,標註著赵诚率军攻克的城池。
    从韩国的新郑到赵国的邯郸,每一座城名旁都刻著小小的戟纹,是军功的见证。
    案上摆著一方铜砚、几支木牘,木牘上写著封地的农事、工坊进度,墨跡未乾。
    兼任武威君府大管家以及赵诚內侍的断玉,此时正坐在案旁提笔书写著什么,她好看的眉头微皱,时不时思索片刻,而后继续处理事务。
    堂两侧列著编钟与石磬,钟架是坚硬的枣木所制,涂著朱漆,钟体上刻著“秦王政十六年灭韩”“秦王政十七年灭赵”的纪年,敲击时声音雄浑,能传至中庭。
    前堂北侧有一道月亮门,门楣上雕著简单的云纹,门后是內院,地面铺著细碎石子,石子间种著几株松柏。
    这是从关中移栽而来的,针叶苍翠,象徵著赵诚的秦地出身,也暗合將军的坚韧。
    除此之外,还没有其他的植株,因为蒔薇还在来的路上。
    內院东侧是后寢,建在半丈高的台基上,屋顶是单檐歇山顶,覆盖著青灰色筒瓦,瓦当是“云纹夔龙组合纹”,比普通封君的纯云纹更显尊贵。
    屋檐下也掛著铜铃,只是比外闕的铜铃小些,风动时声音更轻,不会扰了休息。
    后寢正门是两扇木门,涂著浅朱漆,没有繁复的雕刻,透著实用。
    门內铺著木地板,是墨阁用蒸汽烘乾的硬木,不易变形。
    地板上铺著一张大竹蓆,是南方进贡的细竹编就,夏季铺著凉爽。
    竹蓆中央铺著一方锦缎垫子,是秦国蜀地织的“赤地云纹锦”,色泽艷丽,是秦王嬴政的赏赐,即使重臣也无这等殊荣。
    寢室內侧靠墙设一张木榻,榻面铺著厚厚的羔羊皮,柔软舒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