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小宫女携崽重生,冷情太子被哄成翘嘴了 > 第110章 童养媳,槛儿成了少爷的姨娘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10章 童养媳,槛儿成了少爷的姨娘

    喜雨嚇一跳,扭头看过去。
    屋里熄了灯,好在睡觉的地方临窗,月光透过纱窗照进来倒看得见人的五官轮廓。
    “我吵醒你了?”喜雨拿气音问。
    望晴:“你一进来我就知道。”
    其实是没怎么睡著。
    “哦哦。”
    “问你呢,主子们可有叫水?”
    早先逢上槛儿侍寢喜雨她们会守在外面听候差遣,等结束了再相继散去。
    后来太子来的次数多了,喜雨、望晴和银竹每晚只需一个人轮流著来守。
    “叫啥水啊,”喜雨嗔她。
    “叫水我能这么早回来?再说咱主子现在又不能侍寢,周嬤嬤都盯著呢。”
    后宫女子有了身孕不能侍寢,这是规矩。
    一则自然是为防止伤到皇嗣,二则內训有言,孕期行房不利於对胎儿的教导。
    哪怕太医认为胎相稳定后可行,也不能。
    所以周嬤嬤既是来照看槛儿孕期生活的,又担著夜里提醒主子们忌房事的责。
    “对了,你问这个干嘛?”喜雨问。
    望晴:“没,我也是关心咱的小主子,毕竟主子跟殿下都年轻,早先那动静……”
    喜雨捶她。
    没好气道:“要命了你!这话岂是能说的?前面可就有元淳宫的人!”
    望晴闭紧嘴。
    喜雨拐她一肘子,“以后不准再说,听到没?”
    望晴“唔”了声:“知道了。”
    喜雨翻了个身。
    “睡吧睡吧,明儿还得早起呢。”
    望晴看了她的后脑勺一会儿,转过头盯著黑漆漆的屋顶,却是没什么睡意。
    良久,望晴才嘆出一口气闭上眼。
    挨著炕柜的位置,银竹缓缓睁开眼。
    次日中秋,太子丑时六刻就走了,因为要赶在寅时隨元隆帝去夕月坛祭月。
    辰时他要代帝到社稷坛祭祖,巳时则要到坤和宫向裴皇后行中秋礼。
    总归没个閒的时候。
    坤和宫要举行內廷祭月礼,所以郑明芷一大早也出了门,反倒是槛儿这些不用出席中秋宴的妾室最为清閒。
    槛儿一觉睡到辰时自然醒。
    洗漱完先在院子里活动活动筋骨,这是她自打伤暑治好后养成的习惯。
    上辈子她的不治之症源自太子被幽禁那年的冬天,郑氏拿她撒气,叫人打了她的腿又让她在雪地里跪了一天。
    自此落了病根,后来就被诊出了骨岩病。
    即双膝骨上生了硬块且小腿僵硬如石,发作起来疼痛至极不良於行。
    太医说此病与寒邪留滯骨骼有关,年轻时或无所觉,病程经数年或数十年。
    在病处生出硬块之前一般都当是寻常风湿病症,让人难以察觉,一旦病发便是殃及周身,药石罔效。
    从病发到诊出不治之症,再到她临终,前后拢共四个月时间都不到。
    真要说起来,槛儿觉得自己走得还挺快。
    这辈子槛儿自是不会给郑氏拿她撒气的机会,不仅如此她还得锻链好身子。
    爭取这辈子能多活几年!
    今儿东宫各个地方的宫人们要过节,槛儿她们也要和自己院子里的人过节。
    所以用过早膳,槛儿就带著周嬤嬤和几个丫头到后面园子里摘桂。
    桂有“贵子”的寓意,本朝有逢中秋有孕之人会在头上簪桂的习俗。
    周嬤嬤给折了一小支,確定里没藏虫子之类的东西才戴到槛儿髮髻上。
    另摘的桂跳珠几个也都仔细检查过才带回去,修剪后插在瓶里。
    库房的人送来了几盏晚上要点的灯,宫里的灯做得精巧无比。
    其中有一个和槛儿差不多高的嫦娥奔月灯,嫦娥的仙姿玉貌与那股清冷绝尘气质绘製得惟妙惟肖自不必说。
    其头上髮簪的精细纹路、衣裙披帛的料子质感以及脚踏祥云那股乘风而去的飘然感也是跃然於纸。
    此外还有玉兔捣药灯、莲灯、仙鹤灯,或用绢纱竹篾製作而成,或用各色纸折成。
    总归都別出心裁,精致好看。
    来送灯的人也会来事。
    借灯喻人地拍了槛儿好一通马屁也就罢,临了还拿出两盏只有巴掌大胖乎乎的金鱼灯,说是送给小主子的。
    哎哟喂!
    就这拍马屁的功夫,小福子、小喜子顿时有种找到了同道中人的棋逢对手感。
    於是二人借著灯和那小太监比著似的,拍起了槛儿和肚里孩子的马屁。
    越拍越起劲,隱隱有了对喷的趋势。
    槛儿:“……赏,都赏!”
    半下午的时候,沁芳居来了人。
    说是曹良媛组了赏月宴,秦昭训已经应邀了,也请宋昭训晚上过去品月饼赏月。
    当然,如果宋昭训不方便就作罢。
    曹良媛也就是走个过场。
    都是混跡后宅的,哪能不知道叫一个有孕的人去自己的地盘是禁忌。
    遑论吃东西。
    槛儿当然不会去,客客气气拒绝了。
    待夜幕降临。
    喜雨、望晴把灯点上,小福子四个小太监抬了案桌和椅凳到院子里。
    把膳房送来的月饼、葡萄、石榴、拌脆藕以及切成莲状的寒瓜等吃食摆上。
    这些东西是按位份给的。
    只不过槛儿得宠,肚里还怀著一个,膳房送来的东西自然就多出不少。
    月饼就好几样,譬如豆沙馅、雪蓉陷、五仁馅、羊奶酥馅、薑汁红馅什么的。
    大过节的,槛儿也没拘著跳珠他们,都让坐下一起围著案桌吃茶赏月。
    槛儿不能喝茶,拿现榨的果汁代替。
    中秋节团圆节,在座之人如小福子四个小太监都是几岁就被家里卖进了宫。
    他们基本一辈子就耗在宫里了。
    宫女倒是满了二十五便能放出宫,但本朝对於採选宫女有两套制度。
    一套是活契,即年满二十五放出宫。
    一套是死契。
    即像太监一样,一辈子都在宫里,卖身银是活契的三倍,实行自愿原则。
    像是家里日子实在艰难,急需得大笔钱的,亦或者遇上丧良心的爹娘叔婶等等。
    就签的死契。
    另外,还有一种自愿不出宫的。
    这种通常是宫外了无牵掛,或者做到了高阶宫女、亦或者是掌握了宫內的某种特殊手艺、机密这样的。
    前两者自愿留宫,后者有自愿与强制两种。
    像是瑛姑姑家境贫困,进宫之初便签的死契,周嬤嬤则为高阶宫女自愿留宫。
    槛儿当年入宫。
    签的也是死契。
    总之,不论在场之人何种原因入的宫。
    在这种本该闔家团聚的喜庆节日里,望著天上高悬的圆月,眾人心里都不可抑制地生出了淡淡的乡愁。
    但当著槛儿的面大伙儿都没表露什么,槛儿也只当没看出他们的掩饰。
    至於她自己。
    她对宫外的家人印象早就模糊了,只记得四岁之前家里只有她和她娘。
    但那时她太小了,记忆不深刻。
    想不起娘长什么样了,只知道她娘是一个面庞白皙,声音温柔的普通农妇。
    娘走之后,她被外祖母外祖父接了回去,与他们一道和舅舅舅母一家生活。
    六岁那年,家乡遭灾。
    他们一家子逃难,中途路过一个村子,舅舅舅母背著外祖母、外祖父把她卖了。
    卖给人做童养媳。
    其实那户人家也只是当地的一户普通农家,家里並不富裕,买她是因为他们家有个脑子不好的小儿子。
    十岁了,如厕还不知吭声。
    槛儿每天要做的就是照看这个小傻子,餵他吃饭,给他洗澡、洗脏裤子脏衣裳。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某天村子里突然来了帮土匪,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那家人趁乱逃命,把槛儿给撇下了。
    槛儿躲躲藏藏。
    自己逃了出来。
    背著她仅有的几件衣裳,把舅舅卖她时塞给那户人的户籍册子藏在贴身衣物里。
    一路靠討饭回祖籍安庆府宿松县大山坳子乡,找外祖母、外祖父。
    途中几度险象环生不提。
    然而好不容易回去,却得知二老已离世。
    於是天地之大,槛儿没有家。
    听人说大户人家会买她这个年纪的丫头当丫鬟,没准儿长大后还能给少爷当个通房,討个姨娘什么的做做。
    槛儿不想当通房,也不想做姨娘。
    但她没地方去,没有钱。
    她想去大户人家当丫鬟。
    听说京城的大户人家最多,她便又一路討到了京城,期间差点落入人牙子手里不提,总归是到了京城。
    恰逢那年宫里在採选宫女,经过层层审查,槛儿最终把自己卖给了大户人家。
    全天下最大的大户人家。
    皇宫。
    她也成了这家少爷的姨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