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过年1
自从祁安搬过来之后,总觉得自家日子没滋没味的。……
何家;
秦淮茹坐在客厅里的红楠木长椅上,一双美眸四处打量著以后的家。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靠最里面的壁炉,旁边放著两个木製箱子。
屋子正中央摆放的一张八仙桌,桌面由整块名贵的金丝楠木製成,纹理清晰,散发著淡淡的木香。
秦淮茹,七七和雨水都不认识什么金丝楠木,第一个感觉就是比祁安家里的还好看。
桌上置有一套青瓷茶具,白底蓝,典雅而不失庄重。
旁边还放著几本没翻开的线装书,最上面一本用管阁体写著(西厢记)。
七七翻了翻,其余几本是(红楼梦)(水滸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也不知道傻柱从哪淘来的。
八仙桌两侧,各有一把红木太师椅,椅背雕刻著精美的松鹤延年图案,寓意吉祥。
绕过八仙桌,向右侧望去,是一间小型的书房。
书房內,一张红楠木书桌靠墙而立,桌上摆放著文房四宝,还有一盏铜製的小檯灯。
书桌旁的书架上,书架上只有没有书籍,只有寥寥几件瓷器。
转身向左,是通往臥室的通道。
臥室內,一张雕大床占据了主要位置,床架由紫檀木打造,雕刻著繁复的卉图案。
床边,一张小巧的梳妆檯,上面摆放著铜镜、梳子、胭脂盒等女子梳妆用品,每一件都精致小巧,一看就是全新的。
客厅往右,是一个宽敞的餐厅。
餐厅中央,一张长方形的红木餐桌占据了中心位置,餐桌上面摆放著两摞碗碟和一个筷笼。
餐桌两侧,各有一排高背椅,椅背同样雕刻著精美的图案。
餐厅的一角,还设有一个玻璃柜子,里面著各式各样的国產名酒。
这些酒都是祁安小酒馆里拿来的,当然,不是免费的。
整个室內空间,光线柔和,色彩搭配和谐,既有传统中式的典雅庄重,又不失西洋风格的时尚与舒適。
淡淡的沉木香缠绕在鼻尖,让秦淮茹激动的心情都平復了不少。
“嫂子,屋子都修好一个多月了,我哥可一天都没住过。”
雨水也就装修的时候来过两次,她也没想到哥哥屋里修的这么漂亮,比小舅都捨得钱。
雨水不知道的是,傻柱哪懂这个,当时他对雷师傅说,“怎么好看怎么修,不差钱。”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
两间八十平的屋子愣是了一千三百块,在附近街道绝对的独一份。
“真好看,这得不少钱吧!”——好看確实好看,想到的都是自家的钱,秦淮茹又觉得这男人也太不会过日子了。
七七和雨水都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没人跟她们说这个。
“嫂子,厨房在隔壁,你要不要去看看。”
看著秦淮茹点头,雨水一双小手拉著她蹦蹦跳跳著走出了屋门。
倒不是雨水有多喜欢秦淮茹,是知道要跟嫂子处好关係,不让哥哥为难。
家和才能万事兴,这都是小舅妈教她的。
七七拿出刨浇了点煤油,点燃后放上木炭,很快,屋內便暖和了很多。
然后拿出果,乾果,生瓜子等开始装盒,再用红纸包起来。
喜宴可以明年再办,傻柱带著媳妇去各家送上喜盒却是刻不容缓,这是最基本的礼貌。
“柱哥,柱哥……”
七七听出了是许大茂的声音,“进来吧!”
“七七姐姐我来找你玩了。”
许大茂掀开布帘子,小莉第一个跑了进来。
“欸,小莉来,坐这边,有你最爱的核桃。”
“谢谢七七姐姐,我帮你一块包喜盒”
“那个七七,柱子呢?”
许大茂听到隔壁屋里有人说话的声音,指了指厨房的位置。
“那边是你嫂子跟雨水,柱子快回来了,坐著歇会吧!”
“我能去里间看看吗?”许大茂指著臥室的问道。
“隨意看。”
七七说著话,拿起小锤给小莉砸了个核桃。
许大茂里里外外转了一圈,羡慕的眼珠子都红了。
在傻柱的大床上来来回回滚了好几圈,心里才舒服了不少。
直到临近晚饭时间,傻柱和拉著嫁妆的牛车才回到四合院。
除了一台缝纫机,其它都是些锅碗瓢盆,布料,被褥,衣服,一些山货等物品。
少了家具,也就显得嫁妆有些少。
有邻居们帮忙,很快便抬进了屋里。
看到屋里摆放的各式家具,邻居们也都理解嫁妆里为啥没有家具了。
屋里的家具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多一件都会显得多余。
羡慕,夸讚的话都没停止过,直夸的傻柱和秦淮茹恨不得躲进被窝里。
“柱子,喜宴订好日子了吗?”
阎埠贵说著话抓了把瓜子,只是吃了几颗,剩下的就进了衣兜里。
接著抓了把,给解放小嘴里塞了一颗,剩下的又进了衣兜里。
然后是乾果,吃两颗,剩下的继续存进衣兜里,阎埠贵这小动作直看的七七和雨水想拿笤帚。
傻柱边应付著邻居们的问题边散烟,笑的嘴巴都没合拢过。
“哥,你跟嫂子快去给各家送喜盒,小舅舅在酒馆里准备好了晚饭,等著咱们呢!”
小雨水的声音很大,也是故意说给阎埠贵,贾张氏,杨婶子等人听的。
眼看著天都黑了,这些大婶大妈们还不回家做饭,这让小雨水很不满。
白天闹了一天,她小脑袋里昏昏沉沉的,有些累了。
现在只想吃饭饭,然后睡觉觉。
“你啊。”——七七揉了揉雨水毛绒绒的小脑袋直接把装著喜盒的篮子递到了傻柱手里。
“阎老师,贾大妈,刘婶子,冯婶子,我就不再跑一趟了,吶,一家两个。”
“欸,谢谢柱子,”
“那就沾沾柱子的喜气。”
“军子,你得多吃几个,明年赶紧娶个媳妇,哈哈哈……”
看著邻居们一个个回了家,七七又拿了两个喜盒递给李素兰手里说,“易大妈,您多拿两个。天不早了,老太太那里我们就不过去了。”
李素兰也没有矫情,接过喜盒祝贺了几句也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