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仿生黑科技
红旗搪瓷厂那庞大的烧结窑,终於迎来了它的“手术”。李向前带著刘虎、张峰,还有从前进厂抽调来的几个精干工人,正式进驻。
搪瓷厂这边也拿出了最大诚意,王师傅领著维修车间的全部人手,听候调遣,负责拆卸、清运这些基础却繁重的活计。
工地上顿时一片忙碌景象。
改造的第一步,是修復並强化窑炉的保温层。
李向前没用厂里常规的耐火泥,而是让人搬来了几桶顏色略深、质感细腻的特殊材料。
“按照这个比例混合,涂抹厚度不能低於五公分。”他亲自示范,將一种泛著特殊光泽的粉末加入泥中搅拌。
这改良配方,一部分灵感源於【破障之眼】中关於高温材料的零星数据,另一部分,则来自於【基因图鑑】解析某种极端环境微生物时获得的耐热结构启示。
工人们將信將疑地接过工具,按照他的要求,仔细地为窑炉內壁“穿上新衣”。
那新调製的耐火泥附著性极好,乾燥速度也快,隱隱透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坚韧感。
紧接著是第二步,安装“多点智能温控系统”。
这项工作主要由刘虎和张峰负责。
刘虎捧著那些前进厂自製的、造型奇特的耐高温传感器探头,小心翼翼地按照图纸標註的位置,钻孔、固定。
张峰则在一旁核对线路,將一根根导线接入新安装的控制柜。
李向前站在控制柜前,手指在临时连接的键盘上敲击,屏幕上闪烁著复杂的代码和逻辑图。
他需要將之前构思的模糊逻辑控制算法,与这台老旧窑炉的实际情况结合,写入控制核心。
这过程容不得半点差错。
前两步虽然新奇,但还在工人们的理解范围內。
真正的挑战是第三步:改造窑炉內部的挡火墙和烟道。
当李向前拿出图纸,指出需要拆除部分原有的耐火砖结构,重建新的通道时。
“小李师傅……”王师傅搓著手,凑近一步,“这窑炉可是咱们厂的命根子,都用了快二十年了,结构牢固得很。这么大动干戈,万一……万一要是弄塌了,或者效果不好,那可就……”
他的话没说完,但担忧溢於言表。
周围几个搪瓷厂的老工人也面露难色,对著那厚重的窑壁直摇头。
李向前放下图纸,没有直接反驳。
他拿起一块特製的耐火砖样品,又指了指图纸上一个复杂的结构剖面图。
“王师傅,大家看这里。”
“我们不是胡乱拆改。这个位置,新的支撑结构,我们参考了鸟类骨骼的桁架设计,用最少的材料实现最大的承重,比原来的实心墙更稳固,还节省空间。”
他又指向另一处:“还有这里,挡火墙的砌筑方式,模仿了蜂巢的六边形结构。这种结构在受热时,应力分布最均匀,能有效防止热胀冷缩导致的开裂。”
最后,他的手指落在一个弯曲的通道设计上。
“这个挡火墙的弧度,也不是隨便画的。它是根据海螺壳內部的对数螺线设计的。高温烟气经过这里时,会被引导形成一个稳定可控的涡流,就像烧水时锅里的漩涡一样。”
“这样一来,热量就不会直愣愣地冲向烟囱跑掉,而是在窑內充分循环、交换,让每个角落的温度都更均匀,烧出来的搪瓷废品率自然就下来了。”
仿生学?
鸟骨头?蜂窝?海螺壳?
这些词从李向前嘴里说出来,再结合图纸上那些看似异想天开却又隱隱符合某种力学美感的设计,让王师傅、陈工还有周围的工人们都听傻了眼。
他们搞了一辈子窑炉,只知道按老图纸、老经验来,哪里听过这些?
陈工扶了扶眼镜,凑近图纸,仔细研究著那些线条和標註,嘴里喃喃自语:“桁架结构……六边形应力分散……对数螺线引导气流……”
他越看越心惊,这些设计,理论上似乎真的可行,而且非常精妙!
王师傅看看李向前年轻却沉稳的脸,再看看图纸,心中的疑虑和担忧,不知不觉被一种莫名的敬畏和期待所取代。
“行!小李师傅,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王师傅一跺脚,下了决心。
有了主心骨发话,搪瓷厂的工人们也不再犹豫。
他们抡起大锤,小心翼翼地拆除旧结构,然后按照李向前提供的图纸和技术指导,一砖一瓦地砌筑著全新的“仿生涡流挡火墙”。
李向前则时刻开启【破障之眼】,监测窑炉內部的结构应力变化和热力场分布,隨时调整施工方案。
刘虎和张峰也忙得不可开交,他们不仅要负责温控系统的安装调试,还要协助李向前进行一些特殊构件的加工。
那些特种耐火砖和合金部件,都是由前进厂加班加点赶製出来的,每一块都凝聚著李向前的心血和技术。
整个改造过程持续了近半个月。
李向前团队展现出的高效率、精湛技术和层出不穷的“新点子”,让搪瓷厂上下嘆为观止。
刘虎和张峰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成长,他们不仅学会了窑炉改造的各种技巧,还对机械原理和材料科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段时间,林薇也来过几次。
她有时是带著一些报导选题和他討论,有时只是默默地送来一些夜宵和水果。
看著李向前专注工作的样子,看著那座老旧窑炉在他们手中一点点发生改变,她的眼中充满了欣赏和一丝柔情。
两人在工地的嘈杂背景下,偶尔的相视一笑,胜过千言万语。
改造工程终於接近尾声。
全新的烧结窑,即將迎来第一次点火测试!
李向前站在窑炉前,感受著炉膛內传来的隱隱热浪。
他能清晰地“看”到,那些新砌筑的墙体结构正在承受著高温的考验,那些新安装的传感器探头,正在精確地採集著各项数据。
他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沙漠蜥蜴利用岩石比热容差异构筑的温度梯度,浮现出蜂巢六边形结构的稳定与热量分布均匀性……
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生物智慧,此刻都將在这座窑炉中得到验证。
“点火!”他睁开眼睛,沉声下令。
王师傅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燃气阀门。
改造工程终於接近尾声。
全新的烧结窑即將迎来第一次点火测试!
这套融合了【破障之眼】未来科技碎片和【基因图鑑】仿生智慧的“黑科技”改造,实际效果究竟如何?
它能否达到甚至超越设计预期?
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成了。”
李向前看著仪錶盘上不断攀升的温度数据,轻声说道。
空气中瀰漫著一股淡淡的焦糊味,那是窑炉內部的耐火材料在高温下散发出的气味。
但这种气味,闻起来却格外令人安心。
“接下来,就看它的表现了。”
他转过身,看向站在一旁的林薇,脸上露出了一个淡淡的笑容。
林薇也回以一笑,她的眼中,充满了期待和鼓励。
“我相信你,李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