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带著俩徒弟上门技术输出第一单
红旗搪瓷厂的大门再次敞开。周同和厂长几乎是小跑著迎出来的,脸上全是热切。“小李师傅!可把你盼来了!”
李向前身后跟著两个人。
刘虎腰板挺直,几个月车间歷练让他褪去了不少生涩,多了几分沉稳。
张峰则显得有些拘谨,这是他第一次跟著李向前出来接触“大业务”,手里紧紧攥著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眼睛好奇又紧张地打量著这个规模远超前进厂的大厂区。
周同和的视线在刘虎和张峰身上扫过,最后还是落在李向前身上,握住他的手。“走走走,会议室都准备好了!陈工,王师傅,他们都在等著呢!”
技术科的陈工,还有上次对李向前修理技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王师傅,果然已经等在会议室。
客套话没说几句,周同和就直奔主题,手指敲著桌面。
“小李师傅,不瞒你说,我们厂现在最大的难题,就是那两条老掉牙的隧道烧结窑!”
他语气急促,带著显而易见的焦虑。
“温控太差了!设定一个温度,实际烧起来忽高忽低,差个十几二十度是常事!一批搪瓷坯子进去,出来不是这边顏色深了,就是那边起了泡,废品率高得嚇人!”
周同和嘆了口气,指了指窗外远处隱约可见的两条长长的、冒著热气的建筑。
“而且那玩意儿,烧煤跟喝水似的,成本压不下去,厂里效益一年不如一年!我们自己也捣鼓过几次,效果都不行。”
李向前没接话,只是平静地看著他。
“我想先去现场看看。”
周同和立刻站起来。“应该的!应该的!陈工,王师傅,你们带小李师傅过去!”
一行人朝著烧结窑走去。
李向前示意刘虎和张峰跟上,自己率先走近,仔细观察窑炉的外壁结构、燃烧室的开口、烟道的设计,以及控制室里那些老旧得錶盘指针都在微微颤抖的仪表。
他的视野里,淡红色的数据流无声地浮现、刷新。
【烧结窑a段:保温层多处破损,热损失约12%】
【热电偶(编號a-03)老化,测温误差±15c,建议更换】
【鼓风机(编號a-1)轴承磨损严重,风量波动频率0.8hz,影响燃烧稳定性】
【烟道(b段弯头处)积灰堵塞,排烟不畅,內部压力异常】
【窑体(a段中部)耐火砖局部脱落,存在热量泄露风险】
他走到窑炉侧面一个观察口,透过耐高温玻璃,观察內部火焰的流动形態和热量分布。
橙红色的火焰翻滚著,热力瀰漫,但明显能看到某些区域温度偏高,而另一些区域则相对暗淡,热场分布极不均匀。
这混乱的热流让他想起了【基因图鑑】中解锁过的一种沙漠蜥蜴。
那种蜥蜴在极端环境下,会巧妙利用不同岩石的比热容差异和微小的气流变化,在岩缝中构筑温度梯度,精確调节自身体温。
或许…可以通过改造窑炉內部的挡火墙结构和烟道走向,引导热量更均匀地覆盖搪瓷坯体,减少无效热损失,提高整体热效率?
一个初步的构想在脑海中成型。
看完现场,重新回到相对凉爽的会议室。
周同和立刻递过来毛巾和凉茶。
“小李师傅,怎么样?这窑炉,有年头了。”
技术科的陈工已经在桌上摊开了一大堆泛黄的图纸,还有几本厚厚的运行记录本。
“李师傅,这是窑炉的原始设计图纸,还有我们歷次检修和尝试改造的记录。”
陈工扶了扶眼镜,开始介绍情况,语气里透著无奈。
“我们之前也想过办法。比如更换过部分老化的热电偶,也尝试调整过燃烧器的角度和燃料配比,甚至加装过简易的挡风板试图匀化温度……”
他指著记录本上的数据。“效果都微乎其微。温度波动还是很大,废品率降不下来。”
旁边的王师傅也凑了过来,他是厂里的维修老师傅,对这窑炉感情复杂。
“这窑是当年老大哥援建的,设计思路跟咱们现在的不一样。”王师傅咂了咂嘴,“结构死板,很多地方牵一髮而动全身。比如那燃烧室的耐火砖砌法,还有烟道的设计,我们摸不透彻,真不敢大动干戈,怕改了还不如原来呢!”
他的话代表了厂里很多老师傅的心態:对老旧设备的不满,以及对贸然改造的担忧。
周同和看著李向前,眼神充满期待。“小李师傅,你是行家,你给看看,到底问题出在哪?有没有什么好法子?”
刘虎看著那些复杂的图纸,眉头微皱,显然超出了他目前的理解范围。
张峰则努力地对照著图纸和他刚才在现场看到的东西,在本子上快速记录著什么,虽然很多东西他也不懂,但学习的態度很端正。
李向前的手指轻轻敲击著桌面,没有立刻回答周同和的问题。
他看向陈工。“刚才现场看到,a窑的热电偶,特別是中段那几个,响应速度似乎很慢,而且指示数值和实际炉温体感差异很大。你们更换的频率和型號是?”
陈工愣了一下,翻找记录。“是换过,大概…半年前换过一次。型號是…就是厂里常用的那种高温型號,具体的编號我得查查。”
李向前又转向王师傅。“鼓风机的噪音很大,运行起来震动也明显,轴承检查过吗?风量稳定性对燃烧影响很大。”
王师傅搓了搓手。“是响,一直这样。轴承…好像是加过几次油,没拆开看过,那玩意儿拆装麻烦。”
他问的问题,都精准地指向了【破障之眼】发现的关键薄弱环节,但听在周同和、陈工等人耳中,只觉得这个年轻人观察细致,问到了点子上。
周同和催促道:“陈工,王师傅,小李师傅问的,你们赶紧查清楚!”
李向前再次將注意力投向桌上的图纸。
老旧的苏式设计,用料扎实,但也確实存在结构冗余、热工效率低下的问题。
结合【破障之眼】的诊断数据和【基因图鑑】带来的热流控制灵感,一个大胆的改造方案轮廓逐渐清晰。
不仅仅是更换传感器、修復硬体那么简单。
要动结构。
要优化热力循环。
这比改造反应釜的难度,高了不止一个层级。
陈工还在翻著厚厚的记录本,查找著热电偶的具体型號。
他们之前內部討论,也隱约触及过这些方面,但从未像眼前这个年轻人这样,直指要害,条分缕析。
李向前收回视线,重新落在那张结构复杂的窑炉总装图上。
苏式设计,用料厚道,结构也確实如王师傅所言,有些死板。
但【破障之眼】反馈的窑体热量散逸数据,传感器老化程度,风道实际气流扰动情况,清晰地勾勒出问题的核心。
再结合【基因图鑑】中那些关於生物结构保温、热量循环利用的零碎信息片段……
一个改造方案的雏形,在他脑中快速成型。
他开口了,声音平静,不大,却瞬间压过了陈工翻动纸页的哗啦声。
“周厂长,陈工,王师傅,根据我的初步判断,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所有人都停下了动作,看向他。
“第一,窑体关键部位保温性能严重不足,热量散逸过大,这是能耗高、温区不稳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测温元件普遍老化、精度不足,加上安装位置可能存在问题,反馈的温度信號严重失真,並且滯后。你们依据这样的信號去调节,等於是盲人摸象,温度自然控制不住。”
“第三,燃烧系统和通风排烟系统匹配不佳,特別是鼓风机工况不稳定,导致窑內不同区域火焰强度、气流速度差异巨大,温度分布极不均匀。”
他没有使用任何术语,说的都是大白话,但每一句都像锤子,砸在搪瓷厂技术人员的心坎上。
陈工抬起头,张了张嘴,没说出话来。
王师傅也猛地抬起头,脸上混杂著震惊和一丝恍然。
这些问题,他们或多或少都意识到,但从未有人能如此清晰、系统地串联起来,並且如此肯定。
尤其是保温和测温这两点,一直是他们想解决却找不到有效方法的死结。
李向前没有停顿,继续往下说。
“基於以上判断,我的初步改造方案是这样的。”
“一,对窑炉顶盖、炉墙等热量损失严重区域,进行保温层修復和强化。可以考虑使用一些新型的复合耐火保温材料,效果会比传统材料好很多。”
这个“新型材料”,他脑子里闪过【基因图鑑】里某种微生物形成的【生物陶瓷层级结构(微观片段)】,虽然只是片段,却给了他启发。
“二,彻底更换现有的测温元件,选用响应速度更快、精度更高的传感器。同时,引入我们前进厂正在使用的【智能温控模块】。这套系统可以实现多点、分段精確控温,实时反馈,自动调节,最大限度减少温度波动。”
【智能温控模块】!周同和的眼睛骤然亮了起来,身体不由自主地再次前倾。这正是他之前在前进厂看到,並为之震撼的东西!
“三,对鼓风和引风系统进行优化。可能需要更换或检修鼓风机,调整风道走向,甚至根据窑炉热工模型,对內部的挡火墙、隔烟墙结构进行適当调整,目標是让热量在窑內分布更加均匀,减少温差。”
调整內部结构!
陈工和王师傅互相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脸上的惊骇。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了!这是要对老大哥援建的窑炉动大手术!
他们之前连拆个轴承都嫌麻烦,现在这个年轻人居然提出要改动內部耐火砖结构?
周厂长舔了舔有些发乾的嘴唇,声音带著一丝颤抖。
“小李师傅!你…你这套方案…听起来…真是…真是…”
他一时找不到合適的词。
“有把握吗?这么大动作…”
李向前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双手自然地放在桌面上。
他迎著周同和急切的注视。
“周厂长,技术层面,我有信心。”
“当然,具体的改造细节,比如选用哪种保温材料最合適,传感器如何布置,內部结构怎么调整最优化,还有相应的成本估算,这些都需要我们回去进行详细的计算和设计。”
他顿了顿,给出了一个明確的时间表。
“三天。三天之內,我们会给红旗搪瓷厂提供一份详细的技术改造方案和初步报价。”
专业、自信、高效。
周同和、陈工、王师傅,甚至包括旁听的刘虎和张峰,都被他这种乾脆利落的作风所折服。
周同和猛地一拍大腿。
“好!三天!小李师傅,我们等你的方案!”
初步的技术信任,就在这间小小的会议室里,围绕著那台老旧的烧结窑炉,悄然建立。
李向前微微点头,合上了面前的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