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闪电战式的北伐(二)
第498章 闪电战式的北伐(二)东路军出击的命令一经发出,鲁锦就开始整天盯着地图,在心中默默计算着各路大军推进的速度和时间,以及推测元廷的反应速度。
这场北伐打到现在,战斗倒称不上有多激烈,可还是让人感到无比紧张,与其说这次是在打仗,倒不如说是在和时间赛跑。
中路军的先锋,周德兴率领的骑兵是在九月初六抵达榆次的,这时候应该就已经被搠思监发现了,假设搠思监在初六当天就向大都发出了预警。
那么从太原到大都,最近的路是先走井陉口到真定,再从真定到大都,全程大概有八百到九百里远,在古代完善的驿站体系下,连续不停的换人换马,紧急军情可以做到日行500里,那么最多两天,大都的元廷中枢就能收到圣武军主力进攻太原的消息,也就是九月初八或者初九。
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元廷在大都的驿站体系,还存在吗?
元廷的驿站设有站户,负责养马和传递公文,站户自负盈亏,驿站的马要是死了,站户还得自己掏钱赔给官府,赔不起就去借高利贷,还不上就卖身为奴,因为这套制度的种种弊端,元朝的驿站体系早就出了问题。
更何况如今的大都早已到了漕粮断绝,人将相食的地步,人都活不起了,那些站户还能养得起马吗?
那么假设没有了站户,传令兵只靠自己的坐骑传令,中间没有换乘,那么一匹马最多连续奔跑三百里,可能就活活累死了,所以最大的可能是要中途换马,比如从太原到真定换一次,从真定到保定换一次,再从保定一口气跑去大都。
但这样的话,肯定会拖慢军情传递的速度,鲁锦做了个保守的估计,假设日行三百里,那么大都收到圣武军进攻太原的消息,就需要三天,也就是初九或者初十。
接下来小铁锅还要判断鲁锦这次的战略目的,是只打算进攻山西,还是打算全面北伐?
但山西被圣武军攻占,就对河北形成了居高临下的绝对地理优势,小铁锅肯定不敢赌,所以他只能选则跑,可就算跑路,也需要做一些准备收拾东西,交代后事,就算一天吧,那么他跑路的时间就在初十,或者九月十一。
圣武军已经打到太原的情况下,他往张家口跑的机率不大,最大的可能是走傍海道先去辽东,然后转去高丽,或者走卢龙道、平冈道,北上跑去上都开平。
从大都到开平有六百里,小铁锅拖家带口的,肯定跑不快,日行五十里都是高估他,那么他到开平起码要12天。
到锦州就更远了,先从大都跑去秦皇岛,再从秦皇岛到锦州,全程一千里,他得跑二十天左右,就按他从初十开始跑路,到锦州也得到九月底,十月初了。
而从登州到锦州的海路,这个季节刮得是西北风,古代从登州到锦州有一条成熟的海道,称为老铁山海道,顺风的时候帆船只需要三到四个时辰,也就是六到八个小时,逆风则需要走一到两天,一般在36个小时左右。
鲁锦是初九收到的常遇春抵达榆次的消息,立刻给杨璟下令,东路军初十登船出发,就按逆风两天到达锦州,也就是九月十二,而那时候,可能小铁锅才刚收拾好出城跑出一天吧,就算他不要命的往锦州跑,也不可能比杨璟的东路军更快,走傍海道是肯定走不通的。
那么走平冈道和卢龙道去上都开平呢?那也需要十二天,可能得到九月二十二,或者二十三日才能到地方。
而俞通海预计会在九月十二日登陆锦州,登陆后立刻向松州高速机动,就按日行百里计算,九月十七就能抵达松州,堵住平冈道和卢龙道的北口,这样至少能比小铁锅快出五到六天,哪怕俞通海跑的再慢一点,只要误差在五天之内,也绝对能堵住小铁锅!
算清楚了这笔时间账,只要俞通海那边别掉链子,哪怕他们只能日行八十里,也绝对有把握堵住小铁锅后,鲁锦这才捏了捏眉心,长舒一口气。
他已经给小铁锅布下了天罗地网,十面埋伏,这次倒要看看这厮能怎么跑?
见鲁锦终于不再盯着地图,早已端着餐食在旁边等了半天的李定邦,这才敢凑上前来,扯着一副公鸭嗓说道,“陛下,该用膳了。”
“哦,好。”
鲁锦转过身来到饭桌旁,李定邦立刻在旁边放好碗筷,鲁锦想到李定邦刚才的声音,突然看着他笑问道,“定邦你今年十六了吧?”
李定邦当即点点头,“陛下记得没错,臣今年十五,虚岁十六。”
鲁锦听着他的声音,看着他唇上的绒毛,再次笑道,“十六岁,到变声期了,唇上的绒毛也更重了,马上就要长成男子汉了,你也跟了我三年,今后想要做什么事业?”
李定邦当即抱拳道,“若非陛下收留,臣和家父早就倒毙在了路旁,成了这乱世的两具无名枯骨,陛下对臣父子恩同再造,臣还不知如何还这恩情,小臣也没什么大志向,只想一直陪伴陛下左右,给陛下站一辈子岗。”
鲁锦夹了口菜,闻言却说道,“给我站一辈子岗像什么话,你也跟着各位师傅学了不少本事,儒家的,公输家的,还有这行军作战,火炮棱堡,你整天跟着我也耳濡目染了不少,现在还是禁军中的军官,就没想过将来自己出去领兵,报效沙场,建功立业吗?”
李定邦当即道,“臣是陛下的兵,陛下要是让臣去领兵作战,那臣就去。”
“这还差不多。”鲁锦点点头又说道,“不过现在还是算了,再过几年吧,你肯定是有机会上战场的,学了那么多本事,只给我站岗那不是屈才了吗,我给你取名定邦,就是要让你定国安邦的,你要真想站岗,也应该是到边疆去,为国站岗才对。”
李定邦闻言再次拱手道,“臣都听陛下的,陛下让臣去哪站岗,臣就去哪。”
鲁锦点点头,一边吃饭一边再次问道,“你对这次北伐的战役部署怎么看?”
李定邦知道鲁锦这是在考校他,于是想了想才说道,“陛下计划缜密,各路大军进兵的时间节点环环相扣,臣是看不出有什么纰漏。
“只是这次中路军和东路军如此长距离的穿插,每天要行军如此之远,恐怕会累倒不少士卒,所以臣想,咱们的马匹和骑兵要是更多一点就好了,这样既能保持高速的机动性,也不会让士卒太累。”
鲁锦闻言却说道,“错,这就是你认知上的错误了。”
李定邦不明所以,好奇问道,“哪里错了?”
鲁锦当即教导说道,“错在对步兵和骑兵机动性的判断上,其实马匹在长距离行军中,没有人徒步跑得快。”
“这,这怎么可能?”李定邦顿时皱眉不解道。
“一,马匹的耐力实际上比不过人,马匹短距离内冲刺,那人确实追不上,可如果要跟人比耐力,这个世上还没有什么牲口能比得过人,三五天可能还看不出差距,但你让马匹每天行军一百里,连续五天之后,估计马就跑不动了,而人还可以继续跑。
“当然,如果你每人配三四匹坐骑,每天换着骑,那当我没说,但如果按这种配置组建一支成规模,且能独立作战的骑兵,你算过需要多少马匹吗?一个师就得配五万匹马左右,咱们现在就算把家底掏空了,都不一定有那么多战马。”
李定邦这才点了点头,鲁锦则是继续说道。
“第二,马匹的后勤消耗其实比人更大,而且大的多,一个士卒每天最多吃三斤米和菜,而马匹在战时至少要吃自身体重的5%,如果是体重六七百斤的蒙古马,一天就是33斤左右,三天吃一百斤,如果是像瑶光那样的骏马,每天至少要吃五六十斤,供给一匹马的后勤运力,都够养活十到二十个兵了。
“而且马还要吃草,草这东西既不压秤还占地方,跟粮食不一样,你一车可以拉三千斤粮食,但拉草就不一定能装那么多了,这得多少人运输后勤?没有后勤的持续供给,就算给你一支骑兵,你又能跑多远?你的骑兵是跑的快,但你的后勤能跟上吗?”
李定邦闻言挠了挠头,不解的问道,“现在正是秋季,水草最为丰盛的季节,不能让马在行军的路上自己啃草吃吗?”
鲁锦再次解释道,“可以是可以,但马是直肠子牲口,有马无夜草不肥之说,吃完就拉,肚子里根本就存不住东西。
“而连续长距离行军,又是个非常消耗体力的活动,你想让战马靠吃野草维持生命和体力,还不给它吃粮食,那估计得从早吃到晚,一天十二个时辰,马得吃十一个半,就剩半个时辰的活动时间,那你这骑兵还能往前跑吗?”
李定邦闻言张了张嘴,还是十分不解道,“可是臣听那些先生说,汉朝时的冠军侯霍去病封狼居胥,饮马瀚海,他麾下的那些骑兵又是怎么跑那么远的?”
鲁锦则是再次解释道,“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把战马当消耗品用,二是因为他那是无后方、无后勤作战,把马跑死了大不了再去抢匈奴人的。
“霍去病的部队中有大量的投降匈奴兵,后来光是跟着他一起封侯的匈奴将领就有六人。”
“六个匈奴侯爵?这么多?!”李定邦顿时惊讶道。
“不错,这些匈奴人熟知草原的每一寸土地,哪里有水源,哪里是匈奴人的驻牧地,他们全都一清二楚,同时期的李广多次迷路,而霍去病远征数千里却从未迷路,就是靠的这些投降的匈奴兵。
“有了这些人做向导,他就可以以战养战,没有粮食,就去抢匈奴人的牲畜,战马要是累瘦了,跑死了,就去抢匈奴人的战马,如此以战养战,他才能在草原上保持高速度机动,让匈奴人抓不着,也猜不透他下一次会出现在什么地方。
“但这种打法也是有代价的,他这种打法太消耗马匹了,哪怕他可以抢劫匈奴以战养战,可连续几次大战下来,汉朝从文景二帝时期攒下来的37万匹战马,也很快被他消耗的快见底了。
“自从武帝时期夺取河西走廊,霍去病封狼居胥,饮马瀚海,致使匈奴向漠北远遁,漠南无王庭之后,汉朝在武帝时期几乎就再没有向草原大规模用兵,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霍去病英年早逝?”
“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还有就是当时汉朝的37万匹战马快被消耗光了,已经无力再支撑霍去病那样的远征了。”
“.”李定邦一阵无语和惊讶,然后他又问道,“那唐朝呢,唐朝也经常对外用兵,他们的马匹应该更多吧?”
“唐朝巅峰时期大概有75万匹战马左右,但也是消耗品,到了唐朝后期,大唐天兵都骑着骡子和驴行军,然后到地方再下骡步战,与此同时,大唐的版图也在逐渐收缩,西域的土地也被放弃了不少。”
“.”李定邦都听傻了,鲁锦说的这些话有些颠覆他的认知,这孩子如今毕竟才虚岁16,怎么也想不到战马居然会是一次性的消耗品。
于是他又问道,“那岂不是说,国家拥有的马匹越多,国家的版图也就越大?”
“你可以这么认为,但说的不全对。”
“什么意思?”
鲁锦又说道,“严谨的讲,应该是交通运输和战略投送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能够维持的版图面积,但承担交通运输的工具,是不是马匹就不一定了。
“假设有一种新的交通工具,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比如几天,或者半个月内,就能把一个方面军十几万人,投送到几千上万里的地方,那么就算没有战马,只靠步兵,你也一样能把来犯之敌打出去,这样国家的版图就能维持住了。”
“可是这怎么可能,不靠马匹,那还有什么交通工具,车吗,可是车也要靠牛马来拉啊,船的话倒是可行,组建一支庞大的船队,也能用来运兵运粮,但是有江河湖海的地方还好,可没有马匹,西域和漠北草原这种地方怎么去?”李定邦还是有些不解。
鲁锦则是边吃饭边说道,“以后你就知道了,不过你要记住,马匹这东西天生就跟中原王朝无缘,因为想养出好马就需要让马儿尽情奔跑,可中原的每一寸土地,本都应该开垦成农田,又哪有好田给马儿做牧场呢?
“而且马蹄踩踏过后,土地坚硬板结,马粪还是酸性的,很难用来堆肥,还特别容易生病,脾气也倔,十分娇贵,吃的比牛驴都多,干活还不如牛和驴子好用,农耕定居的百姓来养马,天生就是赔钱生意。
“指望用骑兵和草原的游牧一较高下,就好比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就是乞丐跟皇帝比谁的宝物多,那我们肯定是比不过的。
“即便强撑着养了上百万匹马,那所消耗的资源也必定数倍于游牧,长期对峙消耗下去,我们也会难以支撑,最多像汉唐那样,强盛个几十年,等战马耗光了,国家无力支撑养马的巨大开支了,国家也就要走下坡路了,四面八方的敌人也都会围上来。”
李定邦还是有些茫然不解道,“那我们该怎么办?”
“怎么办?当然是扬长避短,以己之长,攻彼之短了。”鲁锦吃完放下碗筷看着他说道。
“我给你留一道作业,农耕与游牧相比,我们的长处是什么,游牧的短处是什么,为什么汉唐时,中原王朝尚且还能对匈奴和突厥保持优势,而到了宋朝的时候,辽、金、蒙古这几个敌人就变得那么强悍,那么难打了呢?
“除了宋朝先天不足,没有燕云十六州,缺少地形的屏障,以及马匹不足外,宋朝军队和汉唐军队的区别在哪里?辽金元这三个敌人,和匈奴、突厥又有何不同?
“你仔细去思考这个问题,也可以去请教别人,等你有了答案再来告诉我。”
“是,臣记下了。”
李文忠是个帅才的好苗子,而且还那么年轻,从13岁就跟在鲁锦身边,现在也才16,鲁锦打算好好培养一下这个小子,将来也好让他发挥出比历史上更大的作用。
现在圣武军将领的整体年龄都还比较年轻,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梯队。
廖永安、俞廷玉那一帮巢湖元老,再加上朱亮祖,这几个人如今的年龄都在30到40多岁之间,算是第一梯队,位置也都在总兵和方面军司令级别。
俞家三兄弟倒是可以和徐达他们算做第二梯队,都才20多岁,比如徐达今年22岁,常遇春24岁,杨璟21岁,俞通海24岁,俞通源23、俞通渊21,还有后来的毛贵、傅友德、卞元亨,这三人也不到三十。
这帮人如今职位最高的是杨璟和常遇春,都已经做到了方面军司令,俞通海是集团军总兵,资历比较浅的徐达和毛贵也已经到了军总管,副总兵的位置,只有卞元亨和傅友德,如今还只是督师。
等今后第一梯队退下来,这一帮就是今后领军的大将级人物。
除了这些之外,第三梯队则是以禁卫军的那一帮十七八,十八九岁的小子,如陆仲亨,郭英,唐胜宗等人为主。
第四梯队便是眼前的李定邦(李文忠)、朱守谦(朱文正)、邓友德(邓愈)、蓝玉等人,这帮小子如今还都是十五六岁的年纪,普遍还都在营团级别混着。
第五梯队则是以宋晟、沐英为代表的群体,但是这俩小屁孩现在才都十岁左右,等轮到他们当大将的时候,那还早着呢,不过鲁锦已经在着手培养这些将领了。
前期先靠这些人撑一撑,等鲁锦完成了军改,圣武军全火器化改革,再把军校办起来,以后就算这些人都没了,在新的制度和军校培养模式下,也肯定会涌现出源源不断的大将。
到时再从实战战绩中选拔,配合总参制度,鲁锦还真不怕将来自己死了之后,后代的皇帝没将领可用
鲁锦在这一边遥控指挥前方各路大军,一边在这培养帝国未来的将帅,而前线的常遇春和俞通海也没闲着。
九月初九,廖永安的第三集团军抵达太原城下后,常遇春立刻再次带兵出发,他们初十抵达忻州,十一抵达崞州,到了崞州前面数十里,便是代州的雁门关。
对于怎么打雁门关,常遇春也早有打算,他带的是一支长途高速行军的疲惫之师,这样的部队用来打攻坚战,一定会造成很大的伤亡,而若是在雁门关久攻不克,被堵在这里,他更是无法完成鲁锦交代的任务。
因此常遇春做出决定,打雁门关一定不能强攻硬打,要智取,那该怎么打?当然是诈城!
他让跑在前面的周德兴先锋骑兵团,全部换上前几天在榆次夜袭战中缴获的元军衣甲,披发左衽,打扮成元军模样,而且周德兴这支新编骑兵团,本来就有不少原答失八都鲁麾下的四川蒙古兵,扮起元军来真的是一点都不违和。
然后一行人风风火火的跑到关下,周德兴立刻让手下蒙古兵前去叫门,就说是圣武军主力已经打到太原了,搠思监担心他们会继续北上,绕过雁门关去打大同和上都,所以特意派他们来雁门关协防的。
雁门关的守关元军居然特么的直接就信了,因为搠思监派去通知大都的传令兵前两天才刚经过这里,说红巾主力打到了太原,让他们雁门关这里加强守备,你看这不是协防的援军就来了吗。
什么,你说这些人是红巾假扮的?开什么玩笑,红巾九月初八才到太原城下,难道太原不用打吗?
就算他们不打太原,直奔雁门关而来,可太原到雁门关也有280里,敌军怎么也不可能两三天就跑到这来,所以这一定是搠思监派来协防的援军!
然后这帮守关元军就傻不愣登的开了关门,周德兴见状当即挥兵杀了进去,不费吹灰之力的夺取了雁门关的关城,为常遇春的主力打通了前进的通道,让第九集团军主力得以继续保持高速的行军速度
在崞州好好休息了一晚,翌日天刚亮就再次开始行军,十二日晌午,常遇春率领第九集团军主力高速越过雁门关,十二日傍晚抵达金城。
十三日中午,周德兴故技重施,再次假冒元军诈开大同城门,当天傍晚常遇春就抵达了大同。
这里因为地处‘大后方’,元军在大同根本就没留什么守军,轻松被常遇春拿下。
不过已经到了大同,接下来也就不用全军一起继续向前突击了,堵住军都陉的那道口子,根本就不需要一整个集团军,于是他把伤病员全都留在大同,又让王志远率领44军在大同坐镇,分遣偏师去附近招降其他城池,还把跟着他们的那个禁卫师的先登团和炮团留在了大同。
常遇春只带着自己的43军,以及周德兴的骑兵团,和一个禁卫火枪团,总共三万多人的兵力,继续从大同向着野狐岭的高原(张北)疾奔而去。
与此同时,东路的俞通海也已经顺利在锦州登陆,并且在向着大宁方向高速行军。
两路大军同时向大都的身后穿插,小铁锅这下子算是彻底无路可逃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