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出兵北伐
第495章 出兵北伐数万人的整齐呐喊震天动地,让身处其间的外藩使者也震撼不已,那几个渤泥国和占城国的使者,他们小国寡民,哪里见过如此宏大的场面,更不要说像是建康这样人口数十万的巨城了,这可能比他们半个国的人口都多。
按照典礼流程,山呼应该有三遍,在第一遍刚结束时,不少围观的百姓也自发的跟着山呼万岁起来,声音一浪更比一浪高,惹得鲁锦不由的回头去看那些百姓。
本来还在张芸绣怀中呼呼大睡的公输钽,此时也被山呼声震醒,睁开眼睛茫然的看着周围的一切,转头看到身穿凤冠霞帔的亲娘时,才傻乐道,“娘今天真好看。”
“嘘,不许乱说话。”
山呼三遍之后,登基的典礼才算告一段落,本来应该先拜天坛,再拜地坛,天坛地坛还得分设两地,得两边来回跑,鲁锦嫌麻烦,就让人都放到了一处一起祭祀。
许多传统又麻烦的流程,都被鲁锦做了删减,但是删减过后他又增加了一些现代的礼节,导致整个登基建国的流程比以前还长,不过几百年难遇一次的大事,大家也都没说什么,这种日子确实要办的隆重一些。
按照流程,鲁锦登基接受山呼朝拜之后,接下来还要由李善长宣读册封皇后和太子的诏书,虽然人是鲁锦封的,但是按照礼节,这玩意确实要丞相来宣读。
周礼中对天子后宫的编制也有说明,应该是一后、三夫人、九嫔,还有一大堆其他的杂号,世妇,御妻乱七八糟的,一后基本没什么变化,除了元朝每任皇帝有四个皇后外,凡是汉人政权的皇帝都只有一个皇后,但是三夫人却是随着朝代更替一直在增加的。
唐朝时增加到四夫人,宋朝又加了几个嫔,金朝那边直接把正一品的夫人增加到了五个,元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全是正一品,到历史上的明初时,老朱直接增加到了九个
鲁锦现在没那么多女人,不过他也没把后宫的编制定死,想用‘祖制’限制住后代的皇帝也是不现实的,只要不涉及到皇位传承,其实增加几个女人对皇帝来说不是什么大事,大臣们也不会强烈反对。
因此他也只是按照惯例,封了张芸绣为皇后,立公输钽为皇太子,马秀英被封为贵妃,范秋蝉为淑妃,剩下几个头衔等有了再说。
册封完皇后和太子后,鲁锦又率领文武百官转战回了城里,接下来在皇宫的午门处还有另一场仪式要办,也就是鸣礼炮,升国旗,还有阅兵。
古代几千年都是儒家那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家永远在国之前,以至于百姓只知有家,不知有国,每逢外敌入侵时,那些大家族为了保全家族自身,能投就投,根本不管国家的存亡。
想改变这种思想,只清算一个带头当汉奸的北孔是不够的,想让所有百姓都对国家有认同感,就必须给‘抽象’的国家塑造一个实体的寄托,国旗和国歌就是最合适的东西,这种符号性质的东西可以放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从小的爱国主义教育,时间长了自然会有国家的认同感。
皇宫午门前的广场上,这里新筑了一个升旗台,大明的第一面国旗,由鲁锦和廖永安、李善长亲自来升,国旗为红底长方形,一圈12颗金色小五角星,共同拱卫着中间的一颗大五角星,有点像是后世欧罗巴联盟的旗帜,只是换了个颜色,中间多加了颗星星。
寓意有很多,比如中间的一颗星代表皇权,代表朝廷,古代称皇帝是紫微星转世,那这颗星也可以代表紫微星。
周围的一圈12颗小星,可以看作十二天干,加上中间的一颗星就是天人合一,也可以代表各行各业,比如工、农、兵、学、师、仕、医、商、乐、牧、渔、猎等等,只要你想编,总能凑齐十二个。
全部加起来十三颗星,也可以看作北斗加南斗的总和,另外‘群星璀璨’,也有代表主体民族汉族的意思,汉即为星汉,天河、银河的意思,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民族,自然应该用星辰当作图腾。
国歌则采用已经传唱许久的圣武军军歌,这首歌用的大刀歌的曲子,由鲁锦重新填词,里面还有‘驱逐鞑虏复我河山,勿忘崖山神州赴难’的词句,虽然鞑子马上就要被他们赶走了,但这首歌词却可以留下来,时刻警醒后世之人,再敢胡搞这就是下场。
另外这首歌的歌词也证明了新朝建国的合法性,我们是驱逐鞑虏再造河山的政权,建国也是众望所归,理所应当。
轰轰轰轰轰轰——
午门外两排炮响,把那些几乎没上过战场的文官都吓了一跳,代表天干地支的22轮齐射过后,乐队开始奏乐,禁卫军士卒高唱国歌,鲁锦也带着廖永安和李善长这两个文武代表,缓缓的把国旗升到旗杆顶端。
然后众人登上城楼,由冯国用作为武臣代表,去外面大街上检阅军队,之后便是由常遇春率领,带着第九集团军的将士从午门前整齐走过。
他们刚在城外南郊参加完登基仪式,这次又绕了半圈从东门入城,这次参加完阅兵之后,就直接从西门出去,开赴战场了。
整个登基和建国阅兵大典搞完之后,接下来还要在大政殿里开新朝的第一次朝会,主要内容是册封文武百官的官职,但是爵位暂时还不封,起码要等打完了北伐再说。
李善长和冯国用都如愿以偿的当上了文武丞相,不过政务院这边的许多尚书至今还是空缺,缺少专业人才,各个部门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设立起来的,估计起码得鲁锦这一代人的时间,培养出足够的人才之后,才能把改制后的所有部门填满。
封完百官之后,鲁锦又在朝会上赏赐了渤泥国和占城国的使者,封前阵子刚屠了北孔的徐宋旧臣杨普雄为鸿胪寺少卿,命其出使渤泥和占城,代表新朝给两国国王册封郡王爵位,交换国书和礼物,顺便也是过去谈判,说明新朝对南洋的态度。
大明可以跟渤泥国一起联合打击苏禄国,但战后的战利品分配方面,那些土地和人口得归大明。
占城国方面,大明承诺不与‘大越国’通商,更不会与其建交,也不承认其合法地位,以此来打击大越,嗯,现在还没有安南,北越那地方他们自称叫大越国,对外也这么宣传。
至于之后对大越有没有军事行动,这等以后再说,起码要等大明收回两广,跟大越接壤了再说。
另外鲁锦给占城国国王的封号,是临邑王,享郡王爵位,我不管你叫什么国,想得到中国的册封,我只承认林邑的封号,不然就没得封。
林邑是汉朝时的地名,隋朝灭林邑国的时候也采用了这个地名,鲁锦现在封占城国王这个封号,就是从官方态度表明,我现在可以承认你占据此地的事实,但这块地以前是我的,我对林邑国的领土仍然有宣称,什么时候打不重要,总之先把宣称留下。
还有跟两国通商一事,鲁锦可以让海商今后都去渤泥国和占城国停靠,但两国不许收太重的税,同时要允许中国商贾在渤泥和占城买地、建房,设立商馆和派人常驻。
且这些商贾不能被视为当地国民,渤泥国和占城国不能找这些华商收取入港税和交易税以外的其他税收,更不能从华商中征兵以及其他劳役。
而且今后大明要和两国互派大使常驻,在对方首都设立使馆,在经贸重镇设立领事馆,用来处理双方国民的出入境,以及法律纠纷和商业问题。
换句话说,鲁锦建立的大明不搞朝贡贸易,你逢年过节的送礼那叫朝贡,但贸易是贸易,和朝贡没关系,鲁锦就是要用自由贸易冲烂他们的市场,布置更多的眼线和人口,等时机到了的时候,就把他们灭掉。
当然这些玩法,别说渤泥国和占城国没见过,就连中国这边的官员也没几个见过的,他们暂时还不知道鲁锦的真正想法。
至于两国在对方首都互派大使常驻,这事虽然以前没有先例,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古代虽然没有使者常驻的固定制度,但那些小国来中国勤快的一批,像是历史上的朝鲜,一年往大明跑六趟!琉球国的使者在大明一待就半年,渤泥国和苏禄国的国王甚至带着全家上百口子人在大明常驻,甚至两个国王还死在了中国,连墓地都留在了大明,一个葬在了南京,一个葬在了山东。
就这种外交出使的密度,跟设使馆常驻也没啥区别了,上一批使者还没走呢,下一批就又来了,这跟常驻有什么区别?
杨普雄带着两国使者先去了杭州,手里还拿着两份‘睦邻友好通商条约’,能不能签成暂时还不知道,设使馆常驻也是等签完条约之后的事,他们要在杭州等到九月下旬,确定没有台风了之后再回去。
而在建康这边,初一的登基和开国大典结束之后,一众将领们立刻奔赴前线,准备参加这次的北伐战役,常遇春也带着第九集团军奔赴了山西旁边的怀庆府,鲁锦也在准备,这次北伐他也要跟着去。
御驾亲征倒是算不上,但北伐的四路大军互不统属,同时战线又距离建康太远,鲁锦必须要靠前指挥,以免贻误军机。
还有这次的目标小铁锅,到底也是个皇帝,前线的将领即便抓到他也不好处置,还是鲁锦亲自处理的好,另外鲁锦也准备趁这次机会考察一下北方的情况。
八月十五,水师的桑世杰和缪友珍,以及缪大亨第四集团军那边的一个禁卫火枪团,都被鲁锦调回了建康,在北伐期间,鲁锦不在建康的时候,就让他们负责保护中枢。
政务方面,因为没有合适的人监国,所有奏疏都跟着鲁锦走,鲁锦到哪,奏疏就送到哪。
另外文武两个丞相,这次留冯国用在建康看家,鲁锦带着李善长一起去前线,美其名曰是让李善长辅助处理政务,实际上是鲁锦对这家伙不放心,要把他带在身边亲自看着。
李善长在原历史上就有黑历史,在老朱灭掉陈友谅之后,立刻准备平定张士诚,但李善长却一直推三阻四,对这件事不支持,翻来覆去的说现在对付张士诚还不到时候,所以他究竟是什么目的呢?
已知当时张士诚搞情报很厉害,接连策反买通了老朱手下的许多文官武将,所以有理由怀疑,李善长也可能拿了张士诚的贿赂,所以才向着张士诚说话。
在原历史上,朱元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像是能成事的征兆,当时在韩宋、徐宋、张士诚、元军几方势力的挤压和包围下,谁能想到发展最晚、规模最小的朱元璋最后能当皇帝啊,所以李善长在他手下三心二意其实也正常。
但是在这个时空,鲁锦一年平定淮西,两年平定浙东,三年平定南方半壁江山,完全一副天命所归的样子,李善长确实比原历史上要忠诚了不少,毕竟其他势力都很弱小,他就算想三心二意,想另投别家也找不到地方。
不过鲁锦毕竟还是主观印象太深,再加上李善长还有收受胡惟庸的贿赂,违规提拔胡惟庸的前科,这可是被鲁锦抓在手里的把柄,他不放心也很正常,但这个时候他又不能动李善长。
现在才刚登基,就处理功臣,你让其他功臣怎么看?所以这个人既要防备,又要用,那就只能带在身边亲自看着了。
八月二十五,前线的各方面军都已经准备妥当,刘福通的暂编第十一集团军,数万士卒全都换上了新铠甲,其他方面军的将士,之前打豫湘赣战役的时候还只有一半的披甲率,这又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全军的披甲率也又上了一个台阶,几乎达到了90%的地步,如此雄壮的大军,面对缺粮缺到人相食的元军,各路士卒自然是士气高昂。
鲁锦找来即将准备随驾出征的包毓最后确认一次,“小铁锅还在大都没走吗?”
“没走,臣在八月中旬的时候,让情报局以方国珍的名义,最后给大都送了一次粮草,只有五万石,当时是哈麻出面收的粮食,元帝确实还在大都,并且哈麻还在催要更多的粮。”包毓当即答道。
鲁锦满意的点点头,“没走就好,传令前线各军,九月初一正式出征!”
“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