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不自由的明朝贸易和驛堡迁民
第208章 不自由的明朝贸易和驛堡迁民八旗残余里头的每一个人,也都称得上是悍勇刚猛,上百名官兵和锦衣卫也是不断涌入这一小小阁院內。
算上豪格和鰲拜,整个阁院內一共只有十九名八旗,可这点人手在面临绝境,无路可逃的情况下,却砍倒了三十三名大明官兵,另外还有八名锦衣卫。
这是近身白刃的情况下,没有射出几轮弓箭,只是明军打了几轮击发枪而已,双方主要是白刃廝杀。
先前叫官兵跟隨的明军千户,已经是战死了,鰲拜和他过了几招,瞅准一个时机,铁拳势大力沉,一击凿在了那千户的喉骨上,不仅仅是人倒栽葱般摔了个结结实实,喉骨和脖子都已经是断掉了。
而对於官兵,他更是犹如一个真正的“黑旋风”,披掛著札甲就四处横衝直撞。
至少有十个刘泽清魔下的披甲战兵,是被鰲拜一刀一刀地杀掉了,而辽东镇的精锐补充进来当緹骑的锦衣卫,也是有三人被杀,另有两人被打成重伤。
方正化亲自出手,想要压一压鰲拜,二者仅仅过了三招,他就自认对付不过,退到官兵身后去了。
歷史上的方正化,杀了几十个流寇之后力竭而亡。
方正化的武功自然是非常之高,也是作为皇帝的贴身高手之一。他都拿不下鰲拜,三招震的他掌心、虎口剧痛无比,就要撕裂开来一般,方正化也只能是命火枪队上来乱枪打死了。
费半个多月时间,大明朝的南京城才终於解除戒严令,运行船队和旅客自由出行。
很多货商是一刻都不敢耽搁,瓜果这类货物自认倒霉,赔了个底儿掉,瓷器、砖石、木料、丝绸之类货物逾期问题,南直隶的地方衙门倒是可以给他们重新加印。
加印之后,哪怕逾期,对方要告官衙也不会搭理。
的確是有特殊情况,因为朝廷的原因导致的拖延逾期,朝廷现在是可以逾期应判而不判罚的,
买货的商人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耽误了事儿,也没地方讲理。
朱由检对此的商业態度是这样,朝廷不可能给商人兜底,行商本身就是需要自担风险的职业,
很可能会因为朝廷的动作而导致亏本,是需要你们商人自己考虑清楚的。
皇帝考虑风险和利润,其实蛮独特的。
比方说朝廷和莫臥儿的关係,很可能突然进入战爭状態,整个时间商人和莫臥儿人做贸易,可以说就是一本万利的时候。
为什么是一本万利?
可能会处於战爭,那其他商人就会撤走。
而这个时候只有你一个商人在做生意,那理论上只要这货物只有大明独有,那事实上也就是说只有一个商人独有,只有的情况下你去做贸易,当然是可以卖出极高的价位。
没有鲶鱼效应存在时的贸易,其实就是一种垄断贸易,这种机遇是非常时期中最吸引商人的。
当然这个时候,如果从可能打变成真的打,那商人自然而然赔光老底都有可能。
这一次以及过去的几次朝廷突然干涉贸易,也是一分钱不赔偿,最多给你改契书,即便是这样,明朝境內的行商也是越来越多了。
也因此,朱由检在商人问题上,也是重新又规范了一下专门律法,完全的自由经济要不得,朱由检在米、麦、粟、土豆、番薯等主要粮食,是明文规定某段时间內,价格的涨幅不得超过几成。
超过是要判杖刑以及罚金的,用控制变量的方式,避免一段时间內因为地方粮荒,导致粮食价格疯狂上涨的情况出现,
这方面过去朝廷就有一定的管控,但是实行的没有那么绝对,粮商会用以物易物、佃农用工的方式,来规避这些规定。
但这一次朱由检是费时间,专门对这方面细化规定了。
他也是费了点时间研究,思考了好一阵子才拿出来颁布的。
另外就是生丝、铁、钢、金、银、铜、白铜等等的矿物、物產,有较高价值的东西,也是按其他方式做了规定,也是有明確要求了。
当然,在这些商业控制的限制手段上面,朱由检也是延续了自己的老传统,
没查到,你自然是可以偷偷地干,但万一查到了苗头,那你就自认倒霉完了。
皇帝趁著帝后矛盾期间的空余时间,一是对商业做出调整,二就是兵事上,对大明的北方和西部做出军事调整。
皇帝关於明军的北方防御,就是通过布置驛堡的方式,將边外地区的驛堡儘可能固化下来,来扶持未来,明朝必然会做的往北方边外地区输入迁民的政策。
这些驛堡事实上也就是未来军镇,可以为镇子提供治安保护。
屯民是必须要屯的,但是迁屯的民,选择什么地区的民是个问题。
只不过,毫无疑问朱由检只愿意迁汉民,並且不能多,广阔的西伯利亚,朱由检期望能拥有两百三十个驛堡,也就是布置总数三万人左右的骑兵。
现在拉出来的骑兵员额显然够了,但是就屯的驛堡算上还在修筑的,一共是一百四十来个,对大明控制西伯利亚还远远不够,剩下的在明年继续修筑,依旧需要皇帝投钱进去。
而屯民数目上,朱由检和朝廷的阁臣都希望,北方边外地区最好不要超过四十万人,这也是为了不让北方有机会出现一个,可能对朝廷有麻烦的势力。
出现一个十来万人口的建州女真,就已经把大明朝折腾了个半死,要不是天降大帝给他平了,
大明甚至会完蛋。而在大明的这些汉民里头,难保將来不会有反对大明朝的势力,再从迁民里头冒出来。
北方对於大明来说,是必须警惕的地区,对於西伯利亚,朝廷不仅要保持分散的驻兵堡垒,还得在安排屯民存在的同时,又得警惕屯民本身。
这样的想法,看上去很矛盾,但其实都是为了现实需要。
有屯民才能开垦土地,才能出现商人在这些地区开挖丰富的金属矿石和油气,而这些重要资源,未来明朝肯定用的到。
而有那么多屯民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屯民安全,保证朝廷能够长期控制,朝廷也必须布置常驻的官兵。
既需要人口来开垦土地,获得粮食、矿產,也需要有人约束当地的发展,朝廷对此有多方面的考虑。
自古以来北打南的军事压力一直非常明显。
有北方马匹多的因素,有地理条件適合北方南下的因素,关键是还有人的因素。
北方人的確长得更加高大一些,壮硕一点,这是客观事实。
南方即便有狼兵,有浙兵、川兵、秦兵等等的强兵行省,但徵兵里头挑精锐,在比例上是远不如北方。
朱由检在这方面布置上就费了很多时间和心思,这段时间又是投入精力,考究的去设置驛堡选地,劳心劳力,甚至於布置到了楚科奇人的內地以及沿岸。
对於这些自然民族,他的態度就是在明朝控制下,任其发展,但是要教育汉语,並逐步归化。
辽东已经有七十多万汉民了,算是被大明朝恢復了个大概,未来肯定还有更多汉民,陆陆续续因为各种原因迁过来的。
加上应该布置到西伯利亚等边外地区的迁民,这需要供养稳定的大量粮食,对於大明朝而言显然就是一个极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