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群情激奋
第142章 群情激奋皇帝要剷除孔氏?而且是大动干戈!
难不成是要杀衍圣公?
韩又不是傻子,他可是四朝老臣,与皇帝共事十一年,皇帝之所以一直留著自己在阁做首辅,也对自己的少许贪財有所容忍,不就是想把他打造为另一个严嵩吗?
那现在,他现在要怎么做?其实是再清楚不过了。
和皇帝作对?
那是必死无疑!
当今皇帝可不是嘉靖,会先和你虚头巴脑玩一堆计谋,再看看你还有没有值得利用的剩余价值。
崇禎帝朱由检是会让人带著刀砍人的。
有些头疼,韩坐在上位,看向诸多阁臣,深深嘆了口气道:“诸位辅阁,事已至此,都別再想转圜之事了,议一议怎么判吧?”
罚肯定要罚,毕竟皇帝已经开口了,尤其是衍圣公肯定是跑不掉,他们要是力保,等於就是违律办事,甚至是抗旨不遵。
程序上衍圣公肯定挺不过,外廷那帮刑部官员,虽然都是儒学读书人,但也有好几个心学和朱子学说的狠人,衍圣公哪里吃得消那帮死脑筋的毒辣手段。
文渊阁內,诸多阁老是皱著眉头,都不是很愿意接韩的问题,因为都是阁老,大家都是久歷官场,一路杀到內阁辅臣的巔峰人物,肯定都不傻,知道此事处理起来太过棘手。
大家或许为官目的略有不同,或许控制的资源不同,背后支持的势力不同,但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文官通学儒家,都是孔夫子的学生。
无论是心学还是朱学,事实上其根源都是儒家。
儒者,与道一样是包揽万象,早已变得与最初的王道辅学不同了。
任何大明主流学问,其根源都和儒学牵扯一二,如此一来,没有阁臣愿意得罪天下文人,去牵扯进这衍圣公的案子,也就说得通。
“这些证据果真查的確凿无疑吗?不妨再派大员去查个详实,再做决议?”
温体仁还是想拖延拖延,他的意思,就是等到年末,也许皇帝北方战爭就打完了,等皇帝回来,那朝臣们群情激奋,皇帝也许就能宽恕一二。
但凡是不杀衍圣公,温体仁和孙承宗都能、也会接受,毕竟大明律上,这可是杀头抄家的大罪,他们这些阁老能够撑到给衍圣公谋个不死,就是给了天下儒生一个好的交代了。
王应熊摇摇头:“谁都清楚,陛下把这奏疏拿过来说要怎么判罚,就是要我们把案子坐实,直接判成了好让朝廷追责。”
“要想再查下去,也得陛下能同意才行。”
皇帝能同意派去查按案的人,多半都是那帮脑子一条筋的刑部名士。
用那帮人来查,恐怕查出来更难看,而且还会传到言官和天下文生那去,那帮人一旦知道,这后果这些事情所有人都头疼,毕竟孔家做的事,的確见不得光的事情太多了,而且孔家对这种事情从不遮掩,刑部很容易就查的到。
姦淫良家妇女、强行霸占田亩、隱藏佃户的人口,甚至於卖一些面子,去委託朝廷高层官员,扶持並提拔普通生员成为官员!
种种恶劣情况,在这些阁臣们是对此心知肚明的,毕竟都是官场混那么多年的老人,
多多少少见识过、听闻过,甚至於亲自接触过孔家的阴暗面。
眾人有些沉默,但是孙承宗突然站了出来,他面露严肃表情看向韩道:“陛下肯定是要治罪孔家,內阁挡不住。”
“內阁態度决定后,还是会回呈外廷去。既然避不开,倒不如首辅就担下此责,按諭来办!”
“至於如何的朝中非议,天下文生如何群情沸腾,都有刑部判案作陈词公论。朝廷只要摆正態度,將孔氏与孔圣人隔开,只罪其后人,与圣人无关,如此谁能说个不字?”
孙承宗咳嗽一声,他目光扫视诸多重臣,看得到韩听闻自己说的话后开始皱眉,於是主动点明话题,说道:“当知,上有天道!衍圣公一脉是自作孽,不可活也!”
他这一声近乎於吼,惊动文渊阁眾臣,都抬头去瞧他,一个个神情恍惚,有人错沉默。孙承宗继续道:“此罪过,於民於国,皆可称其是国之窃贼!朝廷依照太祖洪武所留法度,也该杀他!”
越说越多,越发愤怒。
而孙承宗的考虑就越加弥散了。
他想到了天下万民,觉得依靠文人崇拜视作圣人的过往荣耀,就能让子孙后代,千秋之后依旧能够影响国祚绵延。
这样的国贼!
条了他!又有何不可呢?
韩沉默,他的目光落在孙承宗身上,变得深沉,神情落寂,他们二人也是老对手了,现在看来孙承宗更加適合做首辅。
他嘆息道:“毕竟是衍圣公啊”
“衍圣公是承接圣人遗福,方得如今尊荣的,他自己,只是一个我大明千秋国祚的蛀虫罢了!”
说到这里,孙承宗举起了手来,投出第一票道:“按照阁议办事吧!诸位辅阁!”
韩连忙摆手,皱著眉道:“孙阁老,再商议商议吧——”
倒是杨嗣昌再次支持了孙承宗,杨嗣昌直言不讳道:“首辅!难不成您坚持下来,不遵照旨意办事,就能叫陛下回心转意?”
“首辅也別忘了,陛下让內阁是想的是如何判,至於最终什么罪,要看外廷刑部查案,要看陛下如何看此事的结果!而非是我等的阁议!”
这下,所有人都是嘆气,认命般的开始投票。
挨骂就挨骂吧,这下阁老们算是认栽了,韩更是闹得身心俱疲,他感觉自己半辈子活到狗肚子里去了!
要早知道崇禎朝的名誉风险那么高,韩他早该辞呈归乡的。
现在么,反正也来不及了。
看著越来越多人举手,最后仅有王应熊还在坚持,韩是无奈的举了手。
刑部定下要清查孔家隱匿上万人口的大案,要以《新大明律》来治罪当今的衍圣公孔胤植。
这八十杖一人,六十杖一人,上万人被隱匿,死罪是肯定难逃了!
消息隨著官员们的传播,自然是无法隱瞒民间,顿时是掀起文坛的惊涛骇浪。
天下文生是群情激奋,游行喊冤!
无数南直隶的士子秀才,在哪怕畏惧著朝廷兵马的情况下,也依然会在亲朋好友的口口相传消息中,昏头脑,一个个义愤填膺,上街为孔氏叫屈。
这样一来,就好像天下的百姓、那些被孔氏强行霸占的民女、失去田亩房屋的百姓,
都是咎由自取,活该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