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玄幻小说 > 明末:崇禎二年重建大明 > 第一百四十章 藏匿人口的孔氏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一百四十章 藏匿人口的孔氏

    第141章 藏匿人口的孔氏
    其实赵率教的做法,完全是多此一举,他想太多了。
    他的动静这么大,根本瞒不住吴三桂的夜不收,而吴三桂本就压根不想和他爭这份功劳。
    毕竟双方都是一个系统的,自己即將回归辽东镇,虽然南洋军功在身,但比起回归军籍,回归系统,自己在南洋的功劳並不在北方出眾。
    吴三桂想要在辽东系混日子,自然先要找辽东老將,维持好关係才行。
    而赵率教的资歷,在大明朝辽东系军镇中,的確非常高,吴三桂投桃报李,不去摘这个军功,等於是卖个面子给这位老將军。
    这就是一种变相赠礼了。
    明朝向北方动兵,要求了藩属按约进行徵兵或者征粮食、钱幣,出兵的国家,按出动兵力的规模依次排序有朝鲜、日本、缅甸、远罗、越南国、渤泥国、琉球国。
    这里头琉球只调了三百个人,可谓是令人晞嘘,令朱由检看使臣的眼神很古怪,琉球使臣忍不住的时不时擦汗陪笑。
    其他像苏门答腊群岛上的那些岛国、北大年、后黎朝的郑氏,是给了粮食,不过这一点朱由检也听到了风声,据说是两地粮食產量一直就不错,与其给人,倒不如给粮食。
    对此朱由检倒无所谓,毕竟现在大明的军粮缺口,一直是拿银子买民间的,而皇商那的粮价並不便宜。
    有这些南洋藩国提供大米也很不错,虽然占比不高,也就一成不到,多少也是贴了一些。
    这就是秩序的一种建立,既然在条约的制定中,对方按照你的条约来做,那无论对方掌出的是什么资源,都应该接受。
    原因就是这秩序的建立者,自己得尊重並遵守这份条约协议,否则其他人无法认同,
    是情理之中的。
    朱由检定下多种条件,允许藩属国用这种方式规避出兵,也是一种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
    这样他们在选择的同时,就不会真认为自己是强迫的了,毕竟有的选。
    至少有点的人会觉得,的確有的选。
    明朝的利益主要是贸易,藩属国和明朝之间的巨大贸易利益,以及军队保护,换取这些东西,对他们那种统治而言,同样很合適。
    当朱由检听说,赵率教在领兵攻打雅库茨克要塞的时候,他还是比较怀疑这位老將军能不能打的贏,毕竟雅库茨克要塞有毛子在。
    结果没过几天,他就收到了老將的战报,言称这里的所谓督军,在抵抗了三天后,带著战斗民族们投降了。
    至於他俘虏了多少人,除了那个督军以外,其他的人则是按照皇帝的諭旨,已经全部吊死。
    “朕什么时候说过把这帮罗剎人吊死了?赵率教听岔了?我说的只是女真和韃才对吧?”
    其实朱由检可没有说过类似的话,赵率教显然是打急眼了,损失很大,然后想著以对待女真人的手段,来报復这帮罗剎人。
    对此,朱由检是无所谓,他人还在脱木河卫呢,对此他决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並不多看重这些罗剎人俘虏。
    毕竟將来大明向西一路横推,无论是罗剎人还是西域的诸多汗国,明朝必须奉行留地不留人的政策。
    驱逐或者留下埋起来,对付本就凶残至极的罗剎人,那再合適不过了。
    朱由检也倾向於乾脆吊死,或者赶到海里游泳到倭国去,这样处理很合適。
    毕竟赶走还得防备对方变成土兵,將来能够反抗大明,不如就地处决!
    “赵率教七旬老將,尚有建功之心,真是难得啊。”
    皇帝看了看战报,还不错,折损不到四百人,拿下一个五百人的要塞,据说这些俄国人交出来一些金沙,似乎是发现当地有金矿。
    这可是个大消息,赵率教也为此留了督军戈洛文一命,这傢伙勉强会一嘴的蒙古语,
    可以用来沟通。
    不过勛贵么。
    “传朕旨意,让赵率教除了继续搜索女真人,需搜寻附近金矿,让他用上那个罗剎人,务必给朕一个答覆。”
    “奴婢遵旨。”
    小太监懂事的立刻跑出去,叫人牵马。
    皇帝看完了报告,又將目光看向了自己这些日子里,大明朝的一些奏疏。
    这些奏疏里头,有关於锦衣卫上呈的一份牵扯到山东孔家在隱藏户口的事情,说是在地编造的户籍,缺额高达三千户!
    也就是差不多一万多人被隱藏!
    这只要抖出来,毫无疑问就是惊天大案。
    山东孔家有隱藏人口,这似乎不是什么秘密,朱由检之所以没有动他,也是因为,此事要动,势必要和文官集团进行一番较量。
    如何处置山东孔家,这是一个文官集团最可能关心,而如今,皇帝不在京,处置山东孔家就不妨大胆一点。
    他命將此奏疏再呈內阁,商议討论罢衍圣公孔胤植,清查曲阜人口,重罚不赦。
    之所以要把事情闹到公堂,也是皇帝的考量。
    山东曲阜毫无疑问已经成了烂官烂地,当地的生员和百姓都已经被孔氏牢牢掌握,否则藏匿那么多人口,早该露出马脚,不会等到现在。
    而拿到公堂,拿到內阁阁议,皇帝给的態度是定罪,那这个罪罚在《新大明律》里头,可是妥妥的死罪不救。
    《新大明律》中对於十恶不赦,是贯彻到底,除非你是藩王,皇嗣,如果不是,哪怕你位列內阁首辅,哪怕你是皇亲,国舅或者皇后家族的,都要罪之。
    这样的惩罚力度,以至於说连先前劫狱的楚王被贬至吕宋做个海外岛藩。
    楚藩可是明朝四藩之首,尊贵无比,也依旧我治罪了,那现在的孔家藏匿人口,並且高达上万人被藏匿,庇护起来给孔家做奴婢,做佃户。
    满门抄斩都不为过!
    大明朝,皇帝独尊,下面就是藩王,这些皇室之下就是勛贵们。
    文官权利再大,权倾一时,那也只能得个一时尊荣,绵延不到子嗣。而像严嵩父子那样,靠著关係內送文渊阁的,不到勛贵这一层,终究难以家族繁荣昌盛的足够长久。
    只要皇帝把这份奏疏送到內阁,明確要治罪,那阁老们也是极其头疼难办的。
    大家都念孔夫子的书考的功名,孔家就是所有人仕途的关联纽带,若是他们把孔夫子的后人给抄家了,或者说把当今衍圣公给他砍了谁有这个胆子这么判?
    哪个不要命的,敢去当这个监斩官?
    总之皇帝是无所谓的把事情丟到了南直隶,交由外廷和內阁,让你们这帮文官们好好琢磨,皇帝反正是已经了解详实了,说明也有锦衣卫递上去了一样的报告,也就是没得转圜余地。
    当著皇帝的面,硬说此事子虚乌有,根本就是没有的事?
    疯了?在大明朝欺君罔上?那可是嫌脑袋在头上太久了!
    大明朝可是歷朝歷代,对欺君之罪罚的最为严苛的!死刑是跑不掉,还可能连累九族!
    事情也正是如皇帝所想,刚刚到內阁,韩就主动递上辞呈,想要告老还乡。
    疯了吧这皇帝?!
    自己都七十二了,人都快入土了还要往他脑袋上扣帽子?
    他可是首辅大臣,这么多年首辅当下来,赚了不少银子,他安安心心回乡当个富家翁不说,凭这关係,入股一些银行或者工厂,简简单单每年赚个几万两白银。
    但这辞呈奏疏半道就被太监拦下来了,皇帝早已有言,不仅仅不准,明確给了諭旨:
    首辅身子骨硬朗,老成持重,可以教导太子,让他在任上再多呆两年,並授封太师。
    韩太师!
    韩是手指颤抖的接詔,內心悲怒交加,感觉身败名裂就在眼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