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贞观大典!
长孙皇后笑了,伸手拭去他残留的泪痕:“这才是我的好孩子。”“记住,无论何时,阿娘和阿夜都是疼你的,只是这份疼,要守着规矩,护着大局。”
暖阁里的熏香依旧袅袅,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母子二人身上,温馨而安宁。
李泰心中的郁结,在母亲的温言细语中,渐渐消散,只余下对未来的笃定与平和。
李泰踏出立政殿时,午后的阳光柔和地洒在他身上,褪去了暖阁里的熏香,却带不走心底的那份安宁。
他的神态已不复来时的委屈郁结,眉宇间的不甘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得的平和。
往日里,他行走时总带着几分意气风发的急切,眼神里藏着对权柄的执着,连步伐都透着几分躁动。
此刻,他的脚步放缓了许多,不再匆匆忙忙,脊背挺得笔直却不僵硬,眉宇舒展,眼底的湿意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澄彻的笃定。
他偶尔抬手理一理衣襟,动作从容不迫,没有了之前的浮躁,反倒多了几分文人学子的沉静。
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整个人都轻盈了不少。
长孙皇后的温言细语像春雨般滋润了心底的郁结。
他终于明白,阿耶收回他的政务差事,不是不疼他,反倒是怕他因权欲迷失,怕兄弟间生出嫌隙。
那份被“剥夺”权柄的委屈,渐渐被“被守护”的暖意取代,原来父母的疼惜,从来都藏在“守规矩、护大局”的考量里。
想起自己这些年,仗着阿爷的宠爱,渐渐忘了亲王的本分,总想着和阿兄争长短,甚至隐隐觊觎储位。
现在想来,那般执着于权柄,不仅让阿兄不安,让朝臣猜忌,更差点重蹈伯父和阿爷当年的覆辙。
阿娘说得对,他的才华不在于朝堂争竞,而在治学编书,这才是他该守的本分。
既然李世民给了他静下心来的机会,不如放下对储位的觊觎,专心投入经史编纂,用另一种方式留下自己的印记。
就像阿娘说的,编出流传后世的典籍,比一时的权柄更长久。
往后,他要好好做个皇子,和阿兄和睦相处,疼惜妹妹们,让皇室不再有之前的血雨腥风,这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李泰站在立政殿前,望着远处的宫墙,阳光落在他的脸上,映出平和的笑意。
离开皇宫,李泰带上很多东西,离开长安城。
直奔栲栳村,萧然所在的小院。
之前李恪,程处默和秦怀道帮忙卸了李承乾带来的东西,现在李泰又送来一大堆。
“青雀,你和阿兄这是作甚啊?”李恪一直在栲栳村,不知道皇宫发生了什么。
李恪知道自己身份特殊,对皇位没有什么想法。
“没事,就是想回来了,长安城哪有这里住的舒服啊!”李承乾笑了笑。
很快,萧然李丽质几人也出来了。
萧然和李丽质都看得出来,李泰的状态不太对。
李承乾来栲栳村,第二天萧然带着人去了皇宫,紧接着李世民态度发生改变。
李泰自然知道,这件事肯定和萧然有关系。
李泰在栲栳村待了许久,自然知道萧然的含金量,还有李世民对萧然的重视程度。
“阿兄!”李丽质喊了一声。
“四郎!”
“五娘,小郎君,我想回来了,住在这里”李泰笑了笑。
听到李泰这样说,萧然和李丽质也明白怎么回事。
“好,欢迎!”萧然跟着搬东西。
家里一直在扩建,主要是仓库这些,现在又塞满了。
等东西搬完,李泰找到萧然,“小郎君,有没有时间?”
“有的!”
“我们走走吧!”李泰说道。
“好!”
李丽质主动走开,去了另一本,萧然和李泰出了院子。
“小郎君,我是不是不如阿兄啊?”李泰说的很平静。
“文学,丹青这些,四郎远胜大郎。”萧然知道李泰想问什么,也就没有藏着掖着。
“小郎君,是不是知道点什么?”李泰也不傻。
“四郎,不会有结果的,我不想你们兄弟反目,不想五娘,兕子梵音她们以后伤心!”
李泰点点头,知道萧然帮的不是李承乾,而是嫡长子。
听到萧然的话,李泰停下脚步,侧脸迎着午后的阳光,嘴角勾起一抹淡而释然的笑,眼神里没有了半分过往的不甘与执拗,只剩澄澈的了然。
转头看向萧然,眉梢舒展,没有丝毫愠怒,反倒带着点“果然如此”的平和。
往日里谈及储位时眼中的锐利与躁动,此刻已全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历经沉淀后的通透。
他轻轻点了点头,语气平静得像在说别人的事,没有委屈,没有怨怼,只剩一种“终于被说透”的坦然。
李泰心里早有预感,此刻被萧然点破,反倒彻底放下了最后一丝隐晦的执念,坦然接受了“储位与自己无关”的现实。
他明白萧然的出发点从来不是“帮李承乾”,萧然和李承乾之前没有什么交情。
“小郎君,我现在还年轻,我想做点什么,为了大唐,为了阿爷也为了阿兄”
萧然略微思索,“四郎,编纂一本书吧!”
“之前我也编纂过”
“我说这个不一样!”萧然打断了李泰。
萧然望着田埂边随风摇摆的稻穗,语气带着几分郑重,又藏着难掩的期许:
“四郎之前编纂的侧重地理方志,虽精良却有局限。”
“我想说的,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大类书’。”
“凡天下学问,无所不包,上至经史子集、天文历法,下至农桑工艺、医卜星相,甚至民间传说、异域风土,只要是有用的知识,都要收录其中。”
他转头看向李泰,眼神亮得惊人:
“你想想,隋末战乱,多少古籍焚毁散佚,有些孤本说不定再过几年就彻底没了。”
“我们把天下藏书都搜罗来,组织文人学者分门别类整理、抄录,编成一部煌煌巨著。”
“往后学子治学,不用再四处搜寻散佚典籍,后世子孙想了解先贤智慧、大唐风貌,翻开这本书就能一览无余。”
“这书要和之前的任何典籍都不一样。”
萧然伸手比划着,进一步解释:
“不是只抄录原文,还要分类编排,比如‘经部’收儒家经典及注疏,‘史部’录历代史书、方志,‘子部’辑诸子百家、医农杂学,‘集部’汇诗文辞赋。”
“再单列‘天工’部收录工艺技术、‘方舆’部记载地理风俗。每一类都条理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他顿了顿,补充道:
“它不像《汉书艺文志》只做目录,也不像《皇览》只辑经史,它要真正做到‘包罗万象’。”
“农夫能在里面找到更好的耕作方法,医者能查到罕见的药方,文人能研读历代典籍,甚至工匠都能学到精湛的技艺。”
“这才是真正能惠及当下、流传千古的大事,比任何朝堂权柄都更能体现四郎的价值。”
萧然看着李泰渐渐睁大的眼睛,语气愈发恳切:
“贞观盛世,不仅要让百姓吃饱穿暖,更要让文脉昌盛。”
“你若能牵头做成这件事,便是为大唐立下了不朽的文化功勋,阿伯定会欣慰,大郎也会感激,后世子孙更会铭记你的功绩。”
“这比在朝堂上争一时长短,意义深远得多!”
萧然想让李泰带头编纂一本类似于‘永乐大典’的书籍。
“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贞观大典’四郎你觉得如何?”
李泰听完萧然的话,整个人像被惊雷击中,瞳孔骤然放大,眼底瞬间迸发出滚烫的光芒,先前的平和全然被翻涌的激动取代。
他猛地上前一步,双手不自觉攥紧,指节微微泛白,呼吸都比刚才急促了几分,声音带着难掩的颤栗,却满是极致的惊喜:
“贞观大典.包罗万象的贞观大典?”
他反复咀嚼着这四个字,目光灼灼地盯着萧然,仿佛看到了一部煌煌巨著在自己手中诞生的模样。
往日里治学编书时的沉静被此刻的热血冲散,眉宇间尽是压抑不住的兴奋,嘴角的笑意再也绷不住,从淡然而然变成了爽朗的开怀:
“小郎君!这这简直是千古功业!”
他原地踱了两步,双手背在身后又猛地张开,眼神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敬畏与对事业的狂热。
阳光落在他脸上,映得他眼底的光芒愈发璀璨,往日里谈及储位时的阴霾彻底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找到了人生终极方向的亢奋。
他转头看向萧然,语气急切却无比坚定:
“经史子集、天工方舆.无所不包!”
“这不仅是整理典籍,是在为大唐、为后世筑一座文化的长城啊!”
李泰从未想过,自己的治学才华竟能承载如此厚重的使命。
编纂一部包罗万象的大典,这是此前任何文人都未曾企及的高度,更是能超越权位、流芳百世的不朽功业。
这份惊喜像火种,瞬间点燃了他心底的热血,让他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他深知隋末战乱对典籍的摧残,多少先贤智慧随战火消散。
而《贞观大典》能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联成链,拯救濒危文献,传承文化根脉。
这份对文化的敬畏与责任感,让他瞬间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该做的事,比在朝堂争竞有意义百倍千倍。
他暗自庆幸,幸好自己放下了储位执念,幸好萧然给了他这样一个绝佳的建议。
这不仅让他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更让他找到了能为大唐、为父兄效力的最佳方式。
此刻,他对萧然满是感激,若不是这份点醒,自己或许还在权欲的漩涡里挣扎。
他心里已经开始盘算起来。
如何搜罗天下藏书,如何召集天下大儒,如何分类编排体例。
每一个念头都让他愈发兴奋,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倾尽全力编纂好《贞观大典》,让这部巨著成为贞观盛世的文化标志,让自己的名字与这部典籍一同被后世铭记。
李泰深吸一口气,强行按捺住内心的激动,眼神无比坚定地看向萧然:
“小郎君!此事可行!”
“不,是必须行!”
“我李泰此生,定要将这部《贞观大典》编纂完成,为大唐文脉,为后世子孙,立下这桩不朽之功!”
“四郎能这样想,是大唐之福!”萧然也高兴,这样的一本书,受益的不仅仅是大唐。
很快李泰又皱起眉头,“小郎君,这样的书籍,费将是一个天文数字.朝廷会让吗?”
李泰编纂过书籍,知道这个很费钱。
“四郎,我没有多少钱,但是也会帮忙的,我相信世伯也会支持的。”
“还有栲栳村这些大儒,也都会帮忙的.”
“先和世伯说一下,我觉得没问题。”
李泰一脸感激,“多谢小郎君,我这就给阿爷写信.”
李泰拉着萧然的胳膊往回走,“到时候,小郎君也得帮帮忙”
觉得萧然懂的多,李泰想拉上萧然。
看到激动的李泰,李丽质和豫章公主几人有点懵,面面相觑。
李泰没有搭理其他人,第一时间去写信。
把书信写好,找到李丽质,“五娘,帮忙把书信给阿爷送去”
李丽质和李世民联系的事情,李泰也清楚。
自己送的书信,李世民未必能看,但是李丽质送的肯定没问题。
“好,阿兄,我这就让五叔送一下。”李丽质把书信给了李五。
回到院子里面,找到萧然,“小郎君,你和阿兄说了什么,阿兄为何如何激动?”
“没什么,就是给四郎找了个事情做。”
听到萧然找事情给李泰做,李丽质眼睛一亮,也好奇起来。
能让李泰如此激动的,肯定是很惊艳的大事。
“小郎君,何事?你快说说!”李丽质有点迫不及待。
萧然随即把建议李泰编纂‘贞观大典’的事情告诉了李丽质。
李丽质也是震惊不已,“如此巨著,前无古人了,这个想法真不错!”
“就是费也不低!”
“这个问题不大,世伯肯支持,钱的事情可以想办法。”(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