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噬恶演武,诸天除魔 > 第159章 内功发源,江湖人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59章 内功发源,江湖人

    第159章 内功发源,江湖人
    楚天舒当时心中的感受,是很神奇的。
    从小到大,他一直都听说,通灵开窍的比例,远比拳师开窍的比例低。
    之前穿越过去的世界里,基本也是这种情况。
    但是当前这方天地,内功是主流。
    如果练内功的都是通灵开窍,那这个世界,通灵人简直泛滥成灾。
    不过很快,他就反应过来,大家并不是自己想伪装成武者,他们是真把自己当成武者的。
    他们施展不出法术,他们多半也没有见过鬼怪。
    甚至,楚天舒亲自和妙凡交手的时候,都没有觉得对方的内力有什么特殊之处。
    就跟老家那边,人们练出来的内力,感觉差不多。
    他们是在通灵开窍之后,就拐了个大弯,把自己拐进了内力武者的路子上。
    不过,老家那边的内功,大致可以算是“炼精化气”。
    而这个世界的内功特色,应该算是“练神化气”了。
    楚天舒翻阅了南少林很多古老藏书,大致摸索出一条线索。
    可能很久之前,此方先人踏入修行之际,大多入的是通灵开窍的途径。
    也是自然而然,顺着养出念力那条路子走的。
    他们可以展现出法术神通一样奇妙的能力,但凡是走这条路子的人,都活不长久,喜怒无常。
    他们的情绪容易大起大落,易癫狂,也易消沉,明明享有世人的崇拜,自杀者却屡见不鲜。
    活得稍长些的,又更容易陷入幻觉,出现呆滞、谵妄。
    人们不断的寻找出路,终于摸索出了在开窍之后,立刻培养气感的手段。
    不去追求法术的奇妙玄奥,只专心于在体内流转的“气”。
    如此流传下来,后世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培养念力了。
    他们都早在养出念力之前,已经养出了内气。
    楚天舒了解这些东西之后,不免想到曾经困住自己的烟霞界层。
    以他入界时的修为,都感受到巨大压力,险些被暗流卷走。
    功底浅薄的通灵人,只怕很容易被污染失常。
    他们在本土成长,就算有加深念力的机会,污染也如影随形,确实是一条险路。
    本土通灵开窍比例这么高,应该受益于那烟霞界层的存在。
    同样是因为烟霞界层,让大家走上了“练神化气”的路子。
    内功不像念力那样敏感,就算在功底浅薄的时候,也不用担心受到多少影响。
    楚天舒弄清这些事情后,就想到自己的《纵横秘祝法》。
    假如能把《纵横秘祝法》后面,多续上半本,讲究如何把念力化成内功,应该也可算成武功吧。
    等日后攒好素材,就能把这个推演一遍。
    到时候前半部分,主讲念力的内容,也如同得到最好的师长教导一样,修炼起来,会详实顺遂得多。
    更能够使精气神三者,都得以贯连,让自己的念力修持,不再独立于武道之外。
    让以前的修炼成果,得以直接继承、发扬。
    金刚定,垂天功,纵横法,悉具自足。
    但是,南少林的功法,立意潜力不够高,又只讲了通灵之后怎么练内力。
    当世武人,并不知道,怎么在有了念力之后,仍可转化成内功。
    楚天舒就算读遍南少林内功,和《纵横秘祝》拼凑到一起,中间也无法衔接起来。
    这个就只能靠自己来办了。
    来日势力壮大后,可以设法搜集别派秘籍。
    而最近,他把《垂天神功》的入门篇,传授给了少林这些练硬功的人。
    因为自身情况复杂,不适合用来对比。
    他准备看看一般人炼精化气,培养出内力时,跟其他武僧里面“练神化气”刚养出内力的状态,有多少差异。
    借此来找出“练神化气”的真正关窍,加以推敲。
    “阿弥陀佛。”
    妙高和尚有点惭愧,“居士,那神功入门篇,我等都还未修出什么成效。”
    楚天舒狐疑道:“别人也就罢了,两位妙字辈大师,都还未修出气感吗?”
    两个老和尚对视一眼,都面带苦色,摇了摇头。
    妙积说道:“我等思来想去,觉得难以入门,倒也不仅是资质所限。这神功篇章,只在入门阶段,已颇为艰涩深奥,且立意极高,使人感觉到诸多道家玄理的韵味。”
    “我等俱是佛门子弟,知见皆异,实在难以领会。”
    楚天舒怔了怔。
    他的功法经令牌推演后,宛如有顶级名师传授,而且就算没有令牌,他自小修行,也没有什么门户之见。
    毕竟《鬼门巫医》里面,杂七杂八,道家医术,佛家医术都有,还有一些说不清何方教派的针咒之术。
    巫医注解,讲究的就是一个“有用的先记下来”。
    至于到底是怎么产生效果的,到底哪家理念正确程度更高。
    先别管,把人救了就行。
    别的……相信后人智慧吧。
    巫医这一大系,发展繁杂迟缓,始终属于旁门,出不了名门,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那么高的凝聚力,没有整理出一条颠扑不破的脉络。
    但这也让他们,不会迷信于任何时代的技术理念。
    可谓是门户之见最浅的一系。
    “还有这种因素啊。”
    楚天舒沉吟片刻,“行,等我想办法改改,别的拳法练得怎么样?”
    一说到这个,和尚们可就来劲了。
    看大家的神情,恨不得都给楚天舒演练一遍。
    那么多光头攒动,踊跃积极的模样,让整个练武场,都更亮堂了几分。
    “那闯少林拳架中,好几路拳架,众僧都练得沉浸其中。”
    还是妙高力压众声,“贫僧不才,不但对那几路拳架练得颇熟,对仙人劲,也有了几分眉目。”
    他走向大缸,口中说话。
    “正所谓,抽坎填离,铅汞相抱,比喻心肾刚柔之力,积柔成圆。”
    妙高伸出手掌,五指运动,掌心泛起嫣红,在大水缸外一抹而过。
    水缸忽的一声嗡鸣,内部的泉水,居然旋转起来。
    妙积见猎心喜,也走了过去。
    “上善者,莫过于水,血与水俱为柔劲,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以血绕骨而行,以血催动骨力。”
    妙积站到一口大缸侧面,伸手一拍。
    这大缸一晃,碰到了另一口缸。
    另一口缸中的水,突然炸起大片水。
    两口缸中,水面摇晃许久,陶缸却都未破损。
    楚天舒抚掌称赞:“好!”
    好家伙,垂天神功入门篇,你跟我说道家玄理太多。
    这金蟾派道士的仙人劲,你们倒是练得挺起劲。
    楚天舒怀疑,他们不是什么道佛门户之见在作祟。
    而是硬功练惯了,从来没想过自己能练内功。
    要不要找点还没练惯硬功的少年人来教一教呢?
    但是,神功入门篇的难度,确实挺高。
    冯建华当时说,有几名中上资质的人学过恨天功。
    可那个中上资质,是拿他自己,甚至是拿楚天舒来对比的。
    “善哉,善哉。”
    妙高喜不自胜,“以前真未想过,外门硬功,能练得如此刚柔自化。”
    “近日得了居士指点之后,就如茅塞顿开。”
    “这些功夫练到巅峰,也未必就逊于方丈他们的内功修为。”
    众僧都不自禁的点头。
    本来选拔神枪手的时候,这帮人里,倒有大半都可以选进去。
    不过,楚天舒看他们的底子扎得非常厚实,一练精妙拳法,可谓厚积薄发,短时间内能有明显进步。
    就算大半人修不成内功,先练一阵拳法,将来再去扛枪,战力也会显著增长。
    故而把这些练硬功的和尚,全留在寺里了。
    硬功和尚们当时得知这个决定,并无怨言。
    南少林内部,虽然不许出现明显的歧视风气,但是整个江湖都觉得外门硬功是粗陋功夫。
    他们这些和尚还愿意待在寺里,日复一日的苦练,早就把性子磨练得十分坚韧。
    等到楚天舒传了他们几路拳法后,这些和尚更是从“无怨言”,变成了狂喜。
    遍观南少林,这群人对楚天舒的拥护程度,必是最高的。
    楚天舒也有心,把他们打造成一支耐力远超寻常武僧的兵种。
    “晨练并不适合太剧烈,你们该吃东西了。”
    楚天舒笑道,“今早还是喝乳粥吗?”
    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曾经接受牧羊女供奉的乳粥来恢复体力。
    南少林的武僧,也有喝乳粥的传统,不过,那些练内功的和尚大多饮食清淡,不喜欢乳粥的气味。
    而这些练硬功的,往往食谱更广,食量也更大。
    楚天舒尝过一回之后,让和尚们别不舍得加。
    现在乳粥味道要好得多。
    楚天舒在山下灌了一壶茶水加糕点,现在倒也不介意再来一碗粘稠的香粥。
    众人一同去吃了早饭,又回到罗汉堂。
    楚天舒就住在这里,上午修炼,下午把神功入门篇删繁就简,接手外面的消息情报,傍晚去武器作坊转一转。
    这些日子,外面的消息已经彻底发酵,轰动南方武林。
    抗倭的大旗一竖起来,谁也说不出南少林一个“不”字。
    至于外界的阻力,暂时还没有渗透进八闽之地,南少林也没有急于出击,只在这片地盘上先招募乡勇,派出僧人传授刀枪武艺,以求自卫。
    官府的嘉奖已经来过数次,里里外外,打听南少林的动向,都被妙凡他们遮掩过去。
    还有许多士绅豪商,纷纷前来上香礼佛,捐香火钱。
    楚天舒虽然只关心练兵,不常去前殿,也经常听到敲锣打鼓的声响。
    这两日尤为热闹,似是那些豪商之间,自忖单论香火钱,未必比过同行,因此换了样。
    总要使些银钱,雇佣附近大批乡民,做出一副民间自发给南少林送匾额的模样。
    “沿海那里,倒真有百姓自发感谢送礼的,但送匾……”
    妙空禅师今日也在罗汉堂,坐在石桌边,摇头笑道,“左右也让附近乡民得了点银钱,就不揭穿他们了。”
    楚天舒好像在捏着毛笔走神,没听妙空说话。
    但妙空话一停,他就接口道:“我看你其实很高兴吧,香客络绎不绝,美名传扬四方,正是和尚的夙愿。”
    妙空念了声佛号,笑而不语。
    “官商民间,都在对南少林示好,但真正的明眼人,应该都在等待倭寇的反应。”
    楚天舒说道,“有新的情报吗?”
    妙空敛了笑容:“听闻陈祖七常在倭国活动,还曾远航到西番蛮夷所在,如今究竟在何处,确实难说,但我们已经肃清八闽沿海,打击了很多海盗帮派。”
    “倭刀生意受到重创,他绝对会收到消息。”
    和尚逐渐皱眉,“在我们的估算中,甚至在他出手之前,他那些个义子,就该有人先躁动了。”
    “可是我们没有探查到他那些义子的动向,难道真是想等陈祖七亲自出动,毕其功于一役?”
    楚天舒的笔,舔了舔砚台。
    “我让你们在所有消息中,模糊掉我的存在,你们做的很好。”
    他思索道,“你说,会否是流云府觉得,南少林挡不住倭寇的反扑,因此帮忙动手,削除一些倭寇的羽翼呢?”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总得让鹬蚌争得更狠些才行。
    妙空眼神一动,正要说话。
    楚天舒倏然抬头,看向墙外,眼中毫光如轮,扬声道:“这位朋友,你是混在敲锣打鼓的队伍中上山的吧?”
    “但你脱离人群,绕到后山来的速度,可不是那些商人聘请的护卫能够企及的。”
    妙空面露惊色,起身看去。
    墙头多出个黑衣劲装的年轻人,看着不到三十岁,眉眼凌厉,薄唇淡色,腰佩长剑。
    妙空沉声道:“阁下何人,擅闯南少林?”
    “南少林最近真是好大的声势,让知趣人上山,明眼人静等。”
    年轻人声音嘶哑,仿佛很久没喝过水。
    “但偌大的江湖中,除了这两种人,总还有些别的人。”
    楚天舒平静问道:“何等样人?”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