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大唐枭贼 > 第172章 酒肆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72章 酒肆

    第172章 酒肆
    朱温和田珺找了处高崖下的背风处,相互依偎着,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几句情话,不觉暮色四合。
    “咱们现在该分头回营了?”田珺问道。
    “回什么?”朱温用手指点她额头:“你想想今天是什么日子?”
    田珺揉着自己额角,想了一会:“明天是除夕,后天是新年,可今天……”
    “师傅马上就要传下军令,今晚就放大家尽数出营,好好过个年儿,与民同乐。”朱温眨着眼睛,微带得意道:“现在咱们回去,也只能见到一座空营。”
    凭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朱温自然可以提前知晓黄巢的决策。
    田珺顿时面露喜色:“那末,只要咱们呆在离城池远些的地方,玩几天回来也不妨事?”
    如果就在城里玩,难免被熟面孔看见。
    朱温点点头:“东北面的树林里,我已藏了两匹马。咱们骑上去,找个繁盛的庙会便是。”
    二人骑马踏雪而行,由于朱温事先勘察过这一带,很快找到了一座占地极广的古刹。古刹内钟磬悠扬,梵音清净,香烟渺渺;山门外却分布着大量的民房,隔出几块开阔的坪地,已形成一个规模不小的聚落。
    聚落为了庆贺新年即将到来,已经是张灯结彩,与不远处古寺内的庄重肃静,形成鲜明对比。山门内外,一边是人间烟火,一边是参禅胜境。
    在大唐,因庙会而诞生的聚落相当常见。由于宵禁制度的缘故,夜晚不但不能开城门,城内的居民也会被关在坊市的高墙里头。要想痛快享受夜市生活,只能寻寺庙门口的庙会。
    逢年过节时,佛教僧人会在庙会上举办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仪式,上演大规模舞蹈、戏剧、出巡吸引信众。
    来自西方的景教僧人,则会每年一次隆重举行圣诞仪式,据说是为了他们的圣人“移鼠”。本朝代宗皇帝非常喜欢景教,每到这个圣诞节,都会给京师长安的大秦寺,也就是景教十字寺赐香,并赐美食给景教徒。
    朱温突然想起义军里那些明教教众,又想到这些年朝廷对明教禁令渐弛:“也不知道衢州周边,有没有明教的寺庙,若是有,葛从周、董厚他们可以去拜一拜。”
    “他们拜关咱们什么事。”田珺哼了一声:“咱俩一起出来玩,还要找人作陪么?”
    朱温笑了笑,不再说话。
    这处聚落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实就是一座乡社。当中有客舍、酒肆、赌坊、勾栏,甚至还有两三处小型的娼馆。
    风月之地,像泰山等五派那样豢养女子数百的相当罕见。哪怕是在长安城的平康坊,也很少有大规模的。
    一般的娼馆就是一座几进几出的大宅,取名叫“舒五家”“杨六家”之类,舒五、杨六既可能是经营娼馆的假母名字,也可能是此馆头牌的艺名。
    假母养的“女儿”,少则数人,多则十数人。这已是寻常秦楼楚馆的常态。
    眼见朱温眼睛往一处门牌写着“楚云儿家”的宅子上晃了一眼,田珺急忙将他快速拉走。旁边坪地上,已有些商贩席地摆摊叫卖,明日除夕时节,只会比今日又热闹百倍。
    华灯初上时分,田珺瞧见前面有座酒馆,立马把朱温拉了进去,向掌柜要了一桌,两人叫了一瓮翠涛酒,相对而饮。
    店里不供应西瓜子佐酒,而是以大白瓷杯上了两杯醋芹,是西域传入的旱芹,相比华夏土产的水芹,香味更浓,更有嚼劲。
    店主在一边喜滋滋地夸耀道:“这翠涛酒,是国初名臣魏征相公得西域酿酒奇法,留下的秘方。本店初代店主,与魏家后人关系甚密,才得到正宗的翠涛酒酿造之法……”
    田珺转头向朱温道:“芷臻爱吃的梨膏,听说也是魏征发明的。名气挺大,吃着却真是……怎么和魏征相公有关的东西那么多?”
    店主急忙道:“小娘子不要狐疑,这翠涛酒还有太宗皇帝专门赐诗……”
    “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朱温在一边将此诗背了出来:“另外,这醋芹,也是魏征相公喜食之物,我没说错罢?”
    “正是正是!”店主突逢知己,不由点头如舂米。
    唐人嗜食羊,朱温又叫了两斤熟羊肉,就着酒水,和着醋芹,与田珺相对而食。
    田珺扯着朱温袖口:“这酒还真是魏征发明的?”
    朱温压低声音:“醽醁、翠涛两酒,以及郑国公魏征喜食醋芹的段子,都出自一部笔记《龙城录》,据说是柳宗元先生所著。但师傅以考据见长,前不久告诉我,这劳什子《龙城录》决计是部伪书,哪会出自柳子厚的手笔?”
    太宗皇帝虽不擅长写诗,也不至于写出这么烂的诗来。
    闻此,田珺哑然失笑,一口酒水喷上桌案。果不其然,和梨膏一样,又是无良商家为了推销饮食酒水,胡乱编排,甚至编排到太宗皇帝头上。
    绿蚁酒因白居易一首《问刘十九》而名声大噪——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但绿色的酒其实多半不是什么好酒,顶级的酒往往色泽金黄,有如流动的琥珀,入口甘甜清冽。
    所谓的翠涛酒,也只是能喝罢了。
    田珺倒不挑剔,大口往嘴里灌,反正不是黄巢酿的烧酒,轻易喝不醉。
    她眼角突然瞥到一道金发身影,不由揉了揉眼睛,只觉自己可能眼了。随即听见对方脚上金铃的清响。
    来者是个金发胡女,戴珍珠帽,穿纱罗绣长袖裙袍,舞衣以金铃装饰,脚踏锦靴,舞步合着鼓点,踢踏不已,身上铃铛响声清脆急促。
    田珺的阿娘龙霜氏也是胡姬舞女出身,田珺自然认出这是大唐流行的西域舞蹈——“柘枝舞”。
    这胡女虽亦是金发,容色却远远没法和王尤滴相比,妆容浓艳,有股浓重的风尘气。
    酒楼里的男客瞧着胡女身上露出的大片如霜肌肤,纤细的身段,起伏的峰峦,仍一个个看得目不转睛,如痴如醉。
    这当然就是长安洛阳两京极为常见的,当垆卖酒的胡姬。李太白有诗曰——“落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没想到衢州城外的乡社里,酒肆内也有金发胡姬演舞。
    跳着柘枝舞的金发胡姬向众人飘了几个媚眼,往朱温这边旋了过来,突然探出素手,隔着一张红罗锦帕托住了朱温下巴,以不甚方正的唐言说道:“贱妾欲邀郎君一宿,郎可有意于妾身耶?”
    一时间,全场客人把艳羡目光投朱温身上。
    田珺脸色顷刻转作铁青。
    这些当垆卖酒的胡姬,一般都不是店主豢养的,只是临时挂靠。她们中很一部分,还是被主家玩腻之后,打发到酒楼里“沽酒当垆”,给主家赚钱,获利大部分要上交给主家,自己只能留下一点儿。
    至于出台给酒客侍寝……有个唐朝诗人曾作诗吹捧自己朋友,说“胡姬若拟邀他宿,挂却金鞭系紫骝”,显得人家多么情愿一样。一般来说,只是对方身份尊贵,出价又高,不好拒绝而已。
    真被美貌胡姬主动邀请,只有一种可能,客官长得太合胡女脾胃。这时候优惠些金帛,也是常有的。
    朱温叹了口气,对田珺压低声音道:“我是不是早该把脸蒙上?”
    田珺哼了一声,猛地站起来,从朱温下巴上推开胡女的玉手,大叫道:“不许!朱郎是我夫君,哪个骚狐狸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对姑奶奶的男人下手?”
    一位美人突然咄咄逼人地贴过来,金发胡女不由吃了一惊。
    田珺虽皮肤微黑,但作为混血儿,结合了胡汉双方的容貌优势,确是罕见丽色。
    唐人女子喜用落梅妆画在额头上,但田珺因面色偏深缘故,自秀发内垂出个梅状金坠子贴在额上代之。金色与田珺肌肤颜色相近,又令她仪态多了三分贵气。
    “哟,原来是这位美貌小哥的夫人。”
    “妒忌可是七出之一,小娘子坏你家郎君好事,不怕遭郎君冷落守空床?”
    酒客们纷纷起哄。
    这也是实话,本朝男人稍有点钱就以风流为习,女子若生起嫉妒心反倒是有过。不纳妾不宿娼,不和婢女家妓不清不白的男人,几乎都是深爱自家妻子,心甘情愿如此,在本朝历史上也寥若晨星。
    这种事只有朱温亲自站出来。
    “我和我家珺妹鹣鲽情深,只能辜负小娘子一番美意。”说着,朱温掏出一枚银锞子放在胡女掌中,作为柘枝舞的打赏,胡女才千恩万谢地去了。
    “郎君如此不解风情,却让世间少了一桩风流韵事。”酒客们还在议论纷纷。
    “家不及野香,你家娘子虽然美貌,又哪里比得上胡姬月夜相邀,交颈厮磨的销魂滋味?”
    田珺实在听不下去,上去结了酒帐,拉着朱温就走。酒和羊肉还剩大半,也都不要了。
    “这帮闲汉着实无聊透顶!”田珺切齿道:“搬弄是非,也不怕口条上长脓疮。”
    “河北那边呢?河北的燕赵歌姬,也很有名。”
    “若是在河北,姑奶奶直接掀桌子砸店,把这群人痛殴一顿。还不是为了别给义军惹事!”田珺面露不忿:“咱们找个地方投宿罢。”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