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红楼兵圣 > 第385章 用人和先手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85章 用人和先手

    第385章 用人和先手
    周文被调走了。
    同时又派了一批武官过来,分别担任大同都司,游击,参将等。
    等于用一个总兵换了五六个中高级职位。
    “这买卖亏大了。”严中正不以为然,几人围着桌子,吃着稀饭和榨菜,还有一盘馒头,桌上包括王信总共三个人,每人一个馒头。
    严中正手里抓着馒头,吃的香甜,从来没有觉得馒头如此好吃过,边说道:“那些个人先打发到角落去吧。”
    指望靠几个武将就分走大同军镇的兵权,太过异想天开了些。
    “先看看吧,能用的就用。”王信倒是无所谓,送来的人,能用的就用,不能用的在扔去做冷板凳不迟。
    手里的人才始终不够用。
    对于什么是人才,王信越来越理解。
    比如对自己而言。
    能缩衣节食,认可自己的理念。
    哪怕在太平时节,从心里能接受俸禄足够的,而不是认为俸禄不够用,需要送礼收礼,喜欢名贵字画等行为的人,同时又能完成手里的事情。
    光这几条就淘汰了绝大多数的官吏。
    从思想上就无法接受。
    然后王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轻松的工作。
    管理人本就是社会中最难的工作,却反过来各种抱怨百姓难管,如百姓有许多不可理喻的行为等等,说的也的确是事实。
    可什么工作好做呢?
    只要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无论是扫大街的,还是送快递的,他们接触的形形色色的人更多,遇到的各种难题不是更大?
    他们,轻松吗?
    这也是王信打算重用督查队,稽查队的原因。
    从民间选拔人出来,同时让他们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干活。
    其实真正能干活的人来自什么阶层,古人早就看清了。
    如大名鼎鼎的锦衣卫。
    锦衣卫有几万人,但是真正负责为北镇抚司干活的探骑才两百多,这两百多人是从民间招募,属于临时工的性质。
    但也正是这两百多临时工撑起了北镇抚司的核心业务,至于有油水又清闲的衙门,比如了解京城市场物价的就轮不到临时工了。
    简而言之。
    需要的是能真正干活,领取合理俸禄,足够养活家人,而不是靠一份工作来指望发财,更甚至赚几代十几代都不完的巨额财富。
    这些个要求加起来,大周文官两万余人,吏员六七万,实际衙门吏员超编二三十倍都有,如此多的官吏中,又有几个能接受?
    所以王信愿意接触很多人,然后从中选出人才来用,对于这些人才越多越好,求之不得。
    否则指望旧官僚体系,怎么可能玩得转自己缩衣节食,自产自救的方法。
    “朝廷调走周文,不光升他为山西太原镇提督,还领山西境内军政大权,名义上是防着隔壁陕西的流民,属下看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严中正感慨道。
    他三两口吃完手里的馒头,喝完了碗里的稀饭,虽然肚子还饿,却不在添稀粥。
    大瓷盆里的稀粥不多了,都知道节帅每日定时定量,绝对不多吃,光看节帅受了两圈的模样,谁都不怀疑节帅说到做到。
    连节帅都这么做,下面人谁敢把缩衣节食,自产自救当空话?
    家家院子里有空地的都开始陆续种上菜,谁家的院子不种菜而是种之类的,发现一起严惩一起,决不轻饶。
    王信主动拿起严中正的空碗,添了半碗,然后给自己添了半碗。
    没有虚头巴脑的话语,平分着把粥给吃了。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王信不在乎这些外事,更在意辽东的消息,东平郡王比自己想象的要沉得住气。
    看来自己小瞧天下人了。
    要是自己先撑不住,给别人当了开道先锋,那才真是成了小丑,自以为算计了天下人,却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还是要防一防的好。”严中正不愿意把肚子露出来。
    大同军五万五千人,其中三万余出关。
    一万余名随着各商队的雇佣,减轻了节度府的负担,但是代价也不小,关外大量的土地落到了商人们的手里,有利有弊。
    好处是那些土地空着也是空着,在朝廷手里玩不转,反而数次落到胡人手里。
    担忧的是正要给商人们开发了出来,这么多土地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委实令人不放心。
    而且也因为商队们不少已经建立了商站,周边的胡患也陆续被消灭,被雇佣的人数开始下降。
    总体上有两万多大军,其中数千专职负责剿胡,其余自产自救,同时看顾各处的农垦队,牧场队等,还负责物资的发放与清点。
    那么关内只有两万人马,而且以乙等营居多。
    太原是大镇,曾经兵部的兵册数量与大同持平,同为十二万,前几年裁军,太原镇降为六万。
    实际有多少,除了太原镇的主要将领自己清楚,别人都不知道。
    但是三四万必然是有的,而且山西还有不少的民兵,周文又不需要像大同一样散开军队自产自救,不是每个地方都像大同一样选择都救。
    张吉甫就没救山东,特别是青州府。
    等于彻底放弃,把青州府似乎当做毒瘤抛弃掉,任由自生自灭,只保下其余还算完整,可以向朝廷交税的州府。
    虽然很恶毒。
    灾民是问题的源泉,十几二十年由其自生自灭,一两代人彻底的死掉,问题也就消失了,重新轻装上阵,又能获得大量的新税赋。
    张吉甫不值得信任,严中正考虑目前大同的兵力部署,北重南轻,心里实在放不下。
    王信沉思,然后摇了摇头。
    “你的担忧有道理,但是张吉甫的话,对此人我还是有一定的了解。”自己又没有造反,也没有对大户们下手,虽然做了不少事,但也都是为了自救,属于情理之中,以张吉甫的性格,虽然不爽,但不会无法接受。
    “张吉甫是个性格成熟的人。”王信评价道。
    严中正露出好奇,很想听听节帅对此人的评价。
    终于慢条斯理喝完粥的张云承,放下手里的空碗,呆呆的看了许久。
    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一天自己竟然会饿肚子。
    如果自己回去,以自己的身份和功名,吃饱肚子还是没有问题的,可大同环境明明如此艰难,但从上到下却又股子不服输的劲头。
    这股劲头来自于眼前的源头。
    他虽然说靠的是百姓们,但没有他指出的方向,让百姓们有了可以努力的方向,这股不服输的尽头又从何而来呢?
    张云承视线离开空碗,忍着肚子里的饿意,平静道:“他负责的朝廷内阁虽然令人不愉快,可下面的人同样也令他不愉快,如果大家都和和乐乐,那百姓们就不愉快了,又或者天下社稷危险了。”
    王信露出赞叹的目光。
    张云承在兵部观政多年,是自己属下里最懂大局入手,以及和对朝廷最了解的人。
    曾直虽是辽东大户子弟,但多年混迹于国子监,才干虽然有,但是眼光方面无法与张云承相提并论。
    郑昂年轻的时候跟着自己,这么多年下来,最能听话干活,非常适合去干具体的事。
    至于薛蝌。
    薛蝌年轻了些,但是从小游历大江南北,加上自身聪慧,很多事情一点就透,培养价值极大,继续成长下去,未来必然会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这些年陆陆续续有很多人投靠自己,也有很多人离开。
    留下来的,才能最突出的就是这几个。
    很多人忙忙碌碌,并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不清楚自己未来的位置应该是什么。
    张云承没有太过考虑节帅认不认可自己的看法,而是认真提出自己的看法。
    继续说道:“反而是张吉甫的种种手段,令大家都不舒服,可也让大家无法随心所欲,都得老老实实束缚在朝廷的规则之下。”
    严中正渐渐了然。
    他从来没有资格接触到内阁的层次,经过张云承的介绍,心里对张吉甫的印象更为深刻。
    张云承最后向王信说道:“论政治手腕,此人来越成熟了得,已经不下他的恩师周道丰,甚至有过之。”
    王信点了点头。
    可惜他碰到的是七年全国大灾,也是最严重的灾害时期。
    “这么厉害的人物,比起我们节帅还是差远了。”张云承突然笑道,“从内心而言,我与曾直一样,不希望朝廷出事。”
    严中正又不懂了,王信隐隐猜到张云承的想法。
    “无论如何,节帅与张吉甫打交道多年,虽然互相折磨,可也互相支持,终归大家心里有个默契,比如我们在大同展开的各处事宜,张吉甫没有支持,但也没有阻止,并不算最坏的结果。”
    张云承担忧道:“反而如果朝廷发生了变化,张吉甫撑不下去,换了个新的局势,我们这边终归还是向好的一面发展,虽然问题依然很大,可也看得到希望,要是局势不稳,大家都会迷茫,反而坏了事。”
    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未知。
    只要看得到方向,无非是咬牙坚持干,多出力多流汗。
    张云承说道对。
    “我也希望张吉甫能稳住,他能稳住的话,我还指望他继续给我军费,支援我粮食。”王信叹道。
    大同被拖欠军费,不是张吉甫执意不给,而是真没有,各处都在被拖欠,这几年累积起来,大同军费得到的哪怕不是第一,也在前三之列。
    就怕他稳不住啊。
    大家现在都在熬,张吉甫再多的改革措施,如今只能指望先熬过天灾。
    至于天灾什么时候熬过去,大家都不知道。
    但是自己知道。
    还有五年。
    如果把希望放在明年,后年的,那么注定会绝望。
    自力更生,生产自救是唯一的法子。
    谁不这么做。
    要么自个等死,要被抢别人的,要么被人抢。
    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王信想起红楼原文里的提示,忍不住皱起眉头。
    所谓的真干净。
    当然是人都死了。
    大周人口就算没有两亿,一点五亿也是有的,哪怕没有遭受清军入关带来的全国大屠杀,屠戮了七千万人以上人口,只有天灾人祸以及内乱导致的千万人口消亡。
    王信也觉得难以接受。
    如果自己是皇帝,全国推广缩衣节食,管控粮食,自力更生,生产自救,起码可以最大程度的减轻损失。
    可惜。
    张吉甫不是皇帝,但他的权利正如流言蜚语所言。
    他非相,乃摄也。
    他们师徒门生故旧遍布朝堂,手里的亲信武将更是不知凡几,又掌握了十几万京营,权力还不够大?
    已经等同于手操皇权了。
    奈何天下势力纷争,谁会愿意拱手相让,哪怕乡绅们也不会乖乖交出自家多余的粮食。
    让百姓们苦一苦不难。
    让乡绅们苦一苦那可太难了。
    最重要的是贾府应该被抄家,或者快被抄家了吧?
    京城的局势应该要分明了。
    张吉甫一方是属于输的,皇帝明显是赢了。
    虽然不知道张吉甫如何输的,但是自己该怎么做,利用好这个机会,缓解大同目前的困境,最好还能救更多的百姓。
    曾直是大管家,统筹节帅府的一切事宜。
    严中正负责军务,张云承负责政务。
    一相一总理一参谋长。
    他们下面各有一帮人,然后是节度府下面各衙门,如各仓的管仓大使、推官、掌书记、各类文书等。
    各营由各营总游击将军负责日常管理,总兵和参将临时任命一方事务,除非特殊情况,平日里多在节帅府处理公务。
    权责分明。
    王信只负责审阅,实际上并不忙。
    几名督查队的队长来到了节度府,见到节帅后已经不再紧张。
    督查队原来是复查盘查追赃事务,此事早已终结,督查队名义的上司是曾直,也就是节帅府除了节度使,职权最高的人。
    实际上督查队并未入品,不在朝廷序列之中,不过是节度府临时推出的部门。
    任务的告终,前途的不明,还不如隔壁的稽查队,稽查队虽然辛苦,风吹日晒,还有危险,但却是长期的差事。
    三位表现最突出的队长,递交上来名单。
    按照王信的要求,督查队不但不会消减规模,还会继续扩大,同时不再受曾直管理,而是单独剥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
    “从孩童军中,我们选拔了五百多名不错的孩子,已经过了十六岁,不能继续留在孩童军。”
    收容军中的遗孤是一直在做的事,史平等人就是居中遗孤。
    现在统一放到孩童军,加上农垦队与牧场队的孩子,以及民间的孤儿,目前有了一万两千多孩子,其中十五六岁的孩子有一千六七百人。
    养了一年多,认知算数也一年多。
    又在孩童军的环境里成长。
    是不错的培养苗子。
    但是谁也没有特殊待遇,选拔很简单。
    许多考题还是王信自己出的。
    都是大白话。
    比如你从小的朋友找到你,为一件你正在办理的事情求情,你应该怎么做。
    答案很明确。
    拒绝,同时上报,保住差事;不拒绝,坐牢;拒绝,不上报,失去差事。
    就这么简单。
    没有八股文,更没有云里雾里留下各种可钻的空子。
    有人认为,要保持整体的风气做到,必然需要给更多的优待等等,这些都是放屁。
    越是抬高地位,越是给予权力,才越是办不到。
    对百姓服务最好的永远是清洁员、快递员、外卖员等,反之大周的官吏就是明证,地位还不高,还是权力还不大,或者家产还不够?
    一份普通工作而已。
    干得好就留下,干得不好就辞退,留下的自然是干得好的。
    至于为了一份普通的工作去巴结伺候领导?
    疯了吧。
    至于领导完不成任务,那就辞退,换能完成任务的上来。
    努力可得才不会卷。
    求而不得才会卷。
    真正高门槛才能进的地方,绝对轮不到普通百姓子弟,哪怕这个普通百姓子弟换了什么皮也改变不了事实。
    也就杜绝了民间真正干活的人。
    一个没有人干活的地方,能靠什么才能活得好呢。
    几千年的事实已经证明。
    至于也会有很多不好的事,王信反正是没有见过绝对事务的,选择的是事实已经发生的,至于未来没看见的,又或者理论上的,王信都不信。
    几千年里层出不穷的理论多得是,事实才是事实。
    总之。
    这一套方法,王信认为至少可以吊打大周。
    如果张吉甫真失败了,又或者局势越来越坏,那么该准备的还是要准备好,军队终归是用来打仗的,不是用来管理地方事务。
    打仗是很专业的事情,必须全力以赴。
    自己小瞧了东平郡王,吃了这个亏,不能在犯错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