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红楼兵圣 > 第384章 棋局车马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84章 棋局车马

    第384章 棋局车马
    史平气冲冲的走进去,进屋后看到节帅在吃饭,瞅了一眼,桌子上只有一碟咸菜。
    屋子里的陈设很俭朴。
    里间的火炕,火炕上叠放整齐的被,然后窗户下一方桌,几张矮凳,还有三个装衣服杂物的大箱子,外厅的书架、书桌,书架上没有书,都是些账册文书之类,书桌的一侧是摆好的未看的册子。
    王信喝完了碗里的粥。
    意犹未尽的样子,可惜,早餐两碗粥是他定的规矩。
    自上而下,大同军镇缩衣节食。
    起了身,披上大衣,从史平身边走过,外面的亲卫们随后跟上,很快有佣人进来收拾,一副碗筷一个空碟,还有一口空砂锅而已。
    史平心情复杂,犹豫了片刻,大步跟了上去。
    王信没有理会史平,趁着天色还早,按照计划去大同城角落的营区。
    “昼、夜、日、月、星。”
    全军缩衣节食,操练也减半,孩童军长身体的年龄,可吃不饱饭,所以尽量减少消耗体力的事情,每天早上背诵昨日学过的字却没有免。
    校场上挤满了孩子们,有男孩也有女孩。
    孩子们一圈圈的坐好,然后在自己的队伍里,背诵昨天学到的五个字,然后在沙地上默写。
    稚嫩的声音响彻半空。
    王信穿着常服,在营里游击将军等武官的陪同下,还有几个来自督查队表现优异的队长,他们更为忐忑,小心紧张的跟在人群里。
    每圈十个孩子,其中选举出认得字最快,最懂事的孩子,负责每天早上的检查。
    然后十圈一个队,由队长来监督检查小什长们的背诵情况,小什长们都会背会写,再去检查自己的队员们。
    “孩子们大多来自灾民,灾民们如果加入农垦队和牧场队,带上孩子只能拖累,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以及更好的照顾孩子们,才把孩子们单独收编。”
    “后来军中遗孤,民间孤儿也都收留了进来。”
    “一万二千余孩子,不光要做到不饿死一个,还要让他们会写字,会算数,让他们吃饱,教会他们知识,只有把这件事做好,才能让我们战无不胜、保家卫国的口号不是一句虚言。”
    王信向属下们认真说道:“老百姓们心里有杆秤,有困难不怕,只要我们带头去闯,老百姓们自然会跟上,会支持我们,所以成立了那么多的农垦队,牧场队,历经千辛万苦的开垦土地,寻找还有水源的草地,付出了多大的牺牲,可至今也没有发生混乱。”
    陆陆续续十万灾民。
    建立了九百五十几个农垦队,四十五个牧场队。
    十万人丁,正常而言一个月就要消耗三万石,如今八个月下来,只消耗了七万石,除了每日只能喝两顿稀粥,每个人用尽一切办法在关外寻找食物。
    挖野菜、钓鱼、捕猎动物,甚至吃草根。
    到了如今,已经有一百多个农垦队开始了收获,能完全做到自给自足,还有三百多个农垦队正在往自给自足的目的靠近。
    众人脸色严肃,没有人笑得出来。
    几名督查队的队长穿着干净朴素的衣裳,脸上还有菜色,看来日子过得并不算好。
    督查队正式队员每个月工钱二两银子,另有五钱粮票补贴,每旬休假一日,年假合计二旬,也就是年假二十天,对于老百姓而言属于极好的收入。
    但是粮价涨的太厉害,全家老小都靠着五钱粮票撑着,每日数着米下锅艰难度日。
    史平跟在人群里,看着校场至少两千多心孩子,虽然是大带小,但更多的是大孩子们分在一起,小孩子们分在一起,然后挑选一些大孩子去带小孩子。
    一个一个竹竿儿似的。
    因为有许多玩伴在,虽然忍饥挨饿,但是孩子们脸上依然时不时露出笑容。
    然后是督查队。
    跟了节帅那么多年,史平敏锐的注意到这几个不同身份的人。
    不是官也不是军人。
    也不是吏。
    节帅带着这些人在身边,绝对不会是偶然的事情,必然会有深意。
    了解了孩童军,以及军营的问题,然后回去节帅府,这个时候,曾直等人已经在等候。
    农垦队、牧场队、孩童军,多了十余万张嘴巴吃饭,粮食不会凭空掉下来。
    “按照节帅府的常例,十六万军事人口每年需要五十一万石粮食,添加十一万余张嘴,吃饱需要八十五万四千余石,实际总共得到四十一万石,缺少了一半还多。”
    “八个月以来,新增的十一万余人口只消耗了七万九千六百余石,十六万军事人口在缩衣节食的基础上,用了三十九万石,合计四十七万石,去年库存的十六万四千余石,如今还剩十万石,已经坚持不到明年。”
    尝试了各种办法。
    如果只管军队,虽然难处也有,但是缩衣节食的情况下,不但能熬过去,还能有盈余,为明年多做些准备。
    最怕的不是当下,而是明年。
    明年的灾情如果没有缓解,甚至更严重呢?
    那么以如今的开支,就算明年不继续恶化,只是和今年一样的局势,依然难以为继下去。
    有钱也买不到粮食,更何况没钱。
    朝廷的军费看样子今年不会超过三十万两,倒是比去年多了十万两,可又有什么用呢。
    其实还有办法的。
    王信内心平静。
    长期处于饥饿的确不利于健康,但是在活着面前又算什么呢。
    把裤腰带勒紧,每天吃稀饭,口粮能节省一半以上。
    从上到下,所有人每天口粮减半,那么粮食总够了吧,毕竟历史上又是天灾,又是各地战乱,然后清军入关全国大屠杀,最后人口不也还有八九千万么。
    关于明代人口具体多少,争议范围在一亿到两点五亿之间。
    现在是大周。
    王信保守点,人口就按照一点五亿算,每个人吃一半,等于七万五百万,比八九千万还要少五百到一千五百万的样子。
    在没有战乱的年代,把人都保住的目的下。
    所有人自上而下缩衣节食,粮食省着用,再全民去开荒挖野菜吃草根,甚至找到番薯这些海外之物,那么很多人只用比往常的饭量少吃几口。
    到底行不行的通?
    可以从大同试一试。
    但是真要到这一步,动了大户的利益,代表大户利益的朝廷被彻底激怒怎么办?
    朝廷可能不会为百姓做主,但绝对会给大户做主。
    所以方法就算行得通,但是外部环境也不允许。
    除非
    有人先出头。
    法不责众。
    枪打出头鸟。
    这个时候,就看谁更沉得住气。
    对于东平郡王的做事方法,联合蛮人养寇自重,王信是极力反对的,反对归反对,此时却希望东平郡王先闹起来,为自己开个头。
    “你家人送去京城了吗?”
    王信关心道。
    “已经给家里写了信,家里长辈虽然没有同意,但是也安排了不少年轻子弟去往京城。”曾直一脸遗憾。
    穷家富路。
    更何况家里的产业如何会轻易舍去,因此自己虽然提出了接下来的风险,但是族中长辈们依然不愿意离开,甘愿冒着风险,赌一赌东平郡王不敢对大户们下手。
    一家两家还算是利益之争,以东平郡王的权势,虽然能给他带去麻烦,但也不至于让朝廷彻底翻脸。
    可要是对辽东所有或者大部分大户下手,岂不是彻底无视朝廷威严,不把朝廷当回事,在天下人面前把朝廷的脸面踩在地上,无论是舆论还是情形,都会让朝廷没有选择的余地。
    曾直也能理解。
    犹如自家节帅,心里一直打着大户们的主意,可至今也不敢下手。
    打大户们的主意多了去。
    上到皇室下到黎民百姓,从来没有缺少过打大户主意的人。
    大户自有大户的凭仗。
    凭仗就是朝廷。
    从内心而言,曾直还是希望朝廷尽快腾出手,从各地宽裕处多调粮来补贴缺口巨大的地方,特别是九边上的大大小小的节度使。
    前明武官一直到大明朝廷亡了后,乱战了好些年才开始沦为军阀。
    那是因为前明的武官是流官。
    卫所世袭的武官并不是军队世袭的武官,军队的将领,包括各镇的总兵都是朝廷兵部任命。
    但是大周不同啊。
    大周除了几位时分的郡王,还有更多的节度使,这些掌握巨大权力的军头,下面各有一帮军队要养活。
    如果只是流官,只会焦头烂额的想办法避免麻烦。
    但他们可不是流官,不会任由军队与自己离心离德,无论愿不愿意,都会逼迫他们想一切办法解决下面军队遇到的问题。
    几人都没有说话。
    不同的人,在巨大事物抉择前,当然有不同的看法。
    王信也能理解曾直的犹豫和彷徨。
    “薛家还有多久到?”
    “应该已经出发了,不过路上难行,可能要慢许多。”
    王信点了点头。
    红楼这个时候,薛蟠带着商队经商,要知道薛蟠是薛家的东家,亲自带着商队规模怎么会小,绝不可能只是带几个长随,依然被强人所劫几乎丧命,幸亏遇到柳湘莲救了性命,夺回财物。
    虽然只是几句交代,但是背后绝不是他们几个人的规模。
    平安州的地名数次出现在文中。
    根据路途时间推算,还在京畿范围,正是如今的真保镇,定为保定府安州,设平安州节度使丁源,也就是荣国府大房贾赦的盟友。
    但是也有疑云。
    贾赦与贾政不和,而薛蟠又是王夫人的侄儿,然后薛蟠在平安州被劫,然后巧合的被柳湘莲救下。
    王信分析。
    大概是贾赦要对薛家下手,联系了平安州节度使,节度使不愿意掺和,但是有不好拒绝贾赦,便这么去做了,但是又安排了自己手里的豪杰柳湘莲出面去救。
    既能向贾赦交差,又能不捅娄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不过也能看出平安州节度使的地位并不算高。
    毕竟是京畿地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立国之初为了让北边内地实力最大的几个军头远离朝廷,甚至给了实封的郡王。
    所以越是靠近京畿的节度使,除了功勋序列的八公,实力会越弱。
    平安州节度使手里的兵马也的确如此,不过数千人而已,曾经巅峰时期在三万多人马,只剩下十留其一,挂着节度使的名头,实力不过是个游击将军。
    也是朝廷这么多年内乱顾不上这些小节度使,否则早就做出改变。
    无论要不要动刀子,事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自己又不是强盗。
    无论做什么都得有道义,符合社会常识,同时做好后手,真要是动了手,结果后面没有把问题解决,那所有的理由都站不住脚,失去了正义性。
    王信没有和史平多说什么,打发他去了赵雍手里做事。
    史平走了不久。
    有御史向朝廷发出了求救文书。
    原来。
    陕西去年已经有县城百姓造反,甚至攻下了白水县县城,山西巡抚拖到今年没有解决造反的流民,反而造反的百姓越来越多。
    半个陕西都在造反,各州府之间彻底失去了联系。
    仿佛暴风雨之前的宁静。
    人们都在等着朝廷的主意。
    京城。
    城里依然大气辉煌,流民们被驱逐出城。
    张府。
    张琪摇了摇头,拒绝了督查院左都御史程之信的提议,调王信去平叛,“老夫早就说过王信不可信,多次弹劾此人,奈何阁老护着他。”
    提起王信,张琪深以为憾。
    自己眼看着此人一路高升,多次指出此人的野心,奈何张吉甫不听自己。
    “那怎么办?”在场的人都是张吉甫的心腹或者铁杆盟友,都想尽快平息民乱,山东的民乱还没有彻底安抚,别东边未平,西边又起了。
    “可以命长安节度使云光率兵平叛,如果此人不遵,威胁他就请西宁郡王出兵平叛,他一定不敢拒绝。”张琪满脸自信,得意道:“这一招逐虎驱狼,由不得云光。”
    “林如海他们会不会反对?”程之信提出:“云光祖上与贾府是故旧,至今与荣国府二房交好,恐怕他不会轻易就范。”
    张琪头疼起来。
    贾府明明不怎么强大,可总会某个地方突然跳出来,令人措手不及,姻亲故旧遍天下,
    张吉甫脸色更难看。
    天下之大,没有一寸安宁之处。
    辽东、大同、宁夏三处大患,又有山东陕西先后民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山西河南灾情告急,京畿又闹出疫情.又想到宫里的事。
    张吉甫下定决心,“命长安节度使剿平反贼,京营各军整编,大力提拔前两年评判有功的将士,催促东平郡王剿灭蛮人小王子。”
    顿了顿。
    这两年里,反倒是王信最安静,没有做出太出格的事情,老老实实想办法自救,倒是符合他往常的性子,但也不能不防。
    “免周文大同西路总兵一职,升山西太原提督,掌领山西境内军政大权,以防陕西刘贼窜入山西。”还有一曾用意没有明言。
    京营十几万大军,山西太原镇六万大军,只营兵数量就高达二十万,还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更有宣府蓟镇六万营兵可用,如何不能威慑住他?
    只要王信不乱,别人就不敢乱。
    别人不乱,王信也不敢乱。
    而朝廷手里始终要保持一支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精锐。
    张吉甫想起太上皇前几年的要求,不免有些后怕,幸亏那时候打下了根基,否则以现在的局势,再想扩兵是万万做不到。
    “大同请调的粮食就不发了。”张琪跟着说道:“没有粮,他什么也办不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就让他老老实实搞他的生产自救去,也算是阁老对他的爱护之心,全了他的忠义之名。”
    虽然朝廷艰难,但是各处也没有遗忘。
    王信那边也没有少关注,虽然许多事令人不满,但也还在底线之内,终归是朝廷拿不出钱粮,总不能看着下面人饿死,些许的越线行为总体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