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红楼兵圣 > 第382章 羞辱加身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82章 羞辱加身

    第382章 羞辱加身
    大同本身的土地是养不活人口的,特别是十六万军事人口。
    “耕地最多不超过七十万,属下推测在六十五万左右,风调雨顺的年景,每年可得九十六万石上下,刚好够养活三十万人口,维持住正常的粮价。”
    曾直听闻张云承的担忧后,很快算了笔账,用事实来说话。
    王信点了点头。
    用数据说话是他做事的准绳,曾直等人很快学了过去。
    大同府才七十万亩耕地,而江南扬州府,同样是府,境内耕地至少四百万亩,而且田亩产量远高于大同的亩产。
    至于所谓的正常粮价,那已经是大户们剥削过了两道,先从百姓们手里折银一道,然后市面上高价一道。
    遍观历史可以发现。
    无论田亩产量如何变化,百姓们永远挣扎在温饱线上。
    犹如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步,导致使用成本如何降低,乃至于结算方式各种改变,可是到了最后,司机们的收入终归回到同一条线上。
    原来收入多少,现在收入仍然多少。
    又或者原来是温饱,日后仍然是温饱。
    大户对百姓们的剥削,从来不是百姓们创造的劳动价值越多,留给百姓们的利益就越多,而是算计好了的,拿走一切的利益,只留给百姓们一口吃的。
    所以曾直的话对也不对。
    对的是风调雨顺的年景,的确保持了稳定。
    大同产出的粮食,回到百姓们手里,的确让他们活得下去,或者只有少部分人活不下去。
    见节帅没有说话,曾直继续道:“关内近二十七八万人口,需求八十六万石粮食,不考虑关外,军士军士家属需要五十一万石,所以四十一万石的粮食,每年都需要外地供应。”
    曾直敬佩道:“节帅利用关外贸易,推广恢复前明的开中法,前年最好的一年,用了二十万两银子,采购了四十一万石粮食,又在归化城外的耕田收购粮食,薛唐粮行前年也得了三万石。”
    四十四万石粮食掌握在节帅府,也是节帅府底气最足的一年。
    王信已经明白曾直的态度。
    果然。
    “今年已经秋收,各地报上来的消息,属下现在可以告诉节帅。”曾直不客气道:“很难。”
    “因为天灾的原因,关外贸易大为降低,今年开中法运粮才二十九万石,薛唐粮行今年在关外也只收购了两万石,最可可怕的是关内。”
    曾直忧虑道:“大同今年的收成,比往年至少少了一半。”
    粮商们敢冒这么大的风险不卖粮食,除了他们利益熏心之外,更有大环境的影响,谁都知道今年的粮食绝对不够吃的,粮商们怎么可能把粮食放出来。
    “属下认为目前只有一个办法,向朝廷求援,请朝廷调拨粮食。”曾直忧心忡忡,这个关头的指望是朝廷,节度府去求都来不及,怎么能得罪朝廷。
    王信摇了摇头。
    能从朝廷请来粮食那自然是好的,关键朝廷有粮食吗?
    王信比较怀疑。
    “试试吧。”做最后的努力,王信同意了曾直的提议,以节度府的名义向朝廷请求调粮。
    市面上的粮价,王信买不起,也买不到大批量的粮食。
    “去问问知府。”
    “粮商不放粮,想要逼反百姓吗?到时候大同百姓们造反,知府能不能背的起责任。”王信做了两手准备,粮食需要求,粮商们也要对付。
    既然自己不方便,还有知府。
    原本自己只管军队,关内的民生是知府负责。
    不过王信也清楚,地方税赋不起,府衙亏空又严重,朝廷没有拨款,大同府衙早就停摆,所以自己才没有指望,可粮商们如今的举动越来越猖狂了。
    “好。”张云承松了口气,主动承担:“这件事我去办。”
    等几人走后,王信却没有放下。
    虽然自己不愿意承认,甚至希望自己猜测是错的,可他又不得不提醒自己,七年的全国性大旱。
    朝廷大概是没有办法的。
    指望朝廷弄来粮食,最后只会耽误时间。
    王信站起身,来到节堂上悬挂的巨大舆图,包含半个北中国,然后是无边无际的大漠。
    关外最好的土地当然是河套,大宁这些地方。
    后世人口两三千万。
    至于几千里之外的和林等地,只是相对于大漠而言算不错,后世也不过三百万人口。
    的确是最严重的干旱。
    可总有些地方有生机,需要找到这些还有生机的土地。
    记得看过一组数据。
    明代万历时期,河套地区以及大宁朵颜,还有大漠,总人口大概为两百余万,其中汉人占比最高,有七十万左右。
    前套作为其中较宜居部分,人口可能占一定比例,然后是其余地区。
    自己在关外打了多年的仗,算是平息了胡患。
    和林太远,自己顾不上,也供应不起农垦队去和林。性价比太低,还是等日后商人们竞争激烈,连边角料也不放过,由他们去吧。
    现在的确旱情严重,但是养活个三四十万人口总可以吧。
    那么别的地方呢?
    王信在舆图上看来看去。
    前套与后套被阴山隔开。
    西边的叫做后套,东边的叫做前套。
    前套后套连接处,一大半是阴山山脉,只有最南边,靠近库布齐沙漠的边缘,才留下了一条口子。
    至于西套地区,自己目前是完全没有办法了的。
    西套地区在贺兰山一带,左边是腾格里沙漠,右边是毛乌素沙地,北边分别是乌兰布和沙漠与库布齐沙漠,以目前农垦队的条件无法抵达,强行推动只会导致九死一生。
    他是为了救人,又不是把灾民消耗掉。
    以现在干旱的灾情,前套地区无法容纳新的人口,大宁地区可以迁移个十来万,小黄河一带更适合牧场队,结合农垦队养活个几万人应该问题不大。
    剩下的就是后套地区。
    至少可以收容个一二十万人,至于会不会引起陕北甘州等地军镇的不满,问题应该也不大。
    王信看了看地形,心里逐渐有了主意,
    为什么清末百姓移民,内地只有走西口?
    因为陕甘宁北边是无边无际的大沙漠,所以百姓们要从大同的团山口与宣府的张家口走入前套地区,再从前套地区向后套地区流动。
    陕甘宁北边地势稍微平坦些的地区,已经要到哈密了。
    哈密与后套相隔一二千里。
    所以那边的西宁郡王也不会太过在意。
    但是得给人吃的。
    还要发工具,给种子,配牛羊.
    总是要启动资金的。
    还要军队护航。
    “拿我的名帖去周府约周员外。”王信虽然不喜周世明的长子,但是很多事如果能得到大户们的理解和支持,他们主动让出绝大部分利益出来,那自己会少很多忧虑。
    过了个把时辰。
    去的人带着王信的名帖回来了,“没见到周员外,只见到周家少爷,他说周员外病了,他可以代替周员外前来。”
    听完。
    王信沉默了许久。
    此人把自己当做严世蕃?
    那他是胡宗宪?
    王信迷茫的睁开眼,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好欺负啊。
    本来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其实也没有多少期望。
    没有人会愿意吐出自己绝大部分的利益,如果只是少部分,很多人还是愿意退让的。
    还得指望薛家。
    利益绑定的深,图谋远大。
    不知道自己怎么回报,还不还得起,王信眼神冷静。
    京城。
    薛府,
    薛家在京城有宅子,而且不止一处,原文中有几处房舍,但是薛家大房当初入京是投靠贾府,能住在贾府才是最好的选择。
    自从薛蟠成婚,家事不和。
    又有大揽总之事,还有关外的贸易,在薛宝钗的劝说下,一家人便搬了出来。
    薛府的宅子是大三进院子,放在京城也不算差,属于抢手的房产。
    但是与贾府的国公府自不能比。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大房的生意也一日好过一日,薛蟠整日与狐朋狗友吃喝嫖赌,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许多人也知道薛蟠家里有个河东狮吼,经常嘲笑于他。
    薛蟠极要面子,出手阔绰,为了显摆自己,在最豪华的青楼动辄长住,整日包下整层楼宴请各家子弟。
    于是这些年,薛大傻子的绰号在京城不但没有消减,反而越发响亮。
    许多人家都晓得有这样一号巨富子弟。
    却说夏金桂独守空房,被薛蟠冷落,加上薛蟠又不耐管柜上的事,多落到了薛宝钗手里,连带着自己家里的生意沾不到光,便越发的不满。
    满腔的怒火,最后全部指向家里待字闺中的小姑子。
    “账上还有多少银子?”
    薛宝钗仔细的过问。
    大揽总身体不好,实在跑不动了,新的几名掌柜各自分了一摊子事,薛宝钗盯着账册,同时又了解着各掌柜的事,竟然没有出丝毫错处。
    众人对东家小姐服气,逐渐有了默契,很多事变得越发顺手亲手。
    “今年生意不好做,远不如往年,大头还是大同那边。”年长的掌柜熟练开口:“一笔是把关内的货物运去关外卖,一笔是把关内的货物运到江南卖,最后才是柜上原来的生意,各处的工钱两万两千余两,沿途各处过关打理近二十万两,其中包括大同节度府的两万七千三百余两,又送去宫里十二万两,大概还有二十二万两的入账,具体数目还等各处入账。”
    二十二万两银子。
    融为五百两的银锭,一般人抱不走,有四百四十个,加上往年的库存,银窖只怕放不下了。
    “这二十二万两银子全部封存,谁也不许动。”薛宝钗果断的说道。
    “为何?”
    薛宝钗坐在窗户下,手放在膝盖上,端坐的笔直,从窗户的影子看,犹如大家闺秀似的,“我要随着二房叔叔一起去大同,王信节帅特意邀请,我猜测必然有大事。”
    窗户传出来轻柔的声音,明明是个弱女子,却不容置疑。
    谁会服气一个待字闺中的千金小姐。
    不过这一二年,小姐的表现与果断,掌柜们已经服气和接受。
    “难道会有别的生意?”
    有个掌柜忍不住兴奋,做生意当然是越大越好。
    “恐怕不是。”窗户里,薛宝钗平静道。
    只怕是要钱的。
    薛宝钗没有继续说,有些事没有到最后的时候,除了当事人,别人不好点破,特别关乎节度府的大事,自己更要主动保密。
    “二叔怎么还没有到京?”薛宝钗不在讨论此事,问起了薛岩。
    众人也纳闷。
    按道理应该到了,不知为何晚了好几日,也没个音讯。
    薛宝钗隐隐料到,嘴角不知不觉露出笑容。
    二叔商人习性太重。
    在江南一地无往不利,可如今不止江南一地,显得就有些小家子气了。
    薛宝钗轻轻的问道,“我记得库里还有十七万多两银子是吗。”
    “是的。”
    “除了七万两之外,十万两也封存。”
    窗户里的话,令掌柜们越发糊涂。
    其实薛家二房好日子也没几年,没有参与大同贸易之前,那些年生意每年都在衰败,从最高光的每年十几万两跌到不足三万两。
    眼看着大多数铺子要关张,生意做不下去,只能守着几处铺子,遇到了大同的机会。
    薛宝钗细嫩的手掌感受着覆盖在膝盖上绸料的丝滑。
    她喜欢这种丝滑感。
    这种控制一切,做各种应对的感觉令她很兴奋,但又异常的冷静。
    阳光投入。
    白皙的脸蛋上,添了一丝红晕。
    掌柜们不再多言,回去后各自准备,去大同前先要把柜上的事务处理好,大同进出口生意,如今占了商号里七八成,怎么重视也不为过。
    大同那边。
    知府衙门。
    韩彬听完了张云承的话,冷笑道:“粮商手里没有粮食,难道逼他们变化来?”
    张云承意外又不意外。
    知府亲自去找节帅借钱粮,结果吃了个儿闭门羹大失颜面,后来周家为首的几家出了钱粮,整个知府衙门的官吏谁不领情。
    “抚台大人。”张云承硬着头皮,心诚意真,“大同受灾情影响的百姓恐怕不下十万,又有诸多外地涌入的灾民,粮商如果不放粮,恐怕激起百姓们的怒火,到时候干柴烈火相遇悔之晚矣。”
    “哼。”
    韩彬冷哼一声,鄙视道:“大同三军数万将士,还不能保大同一方平安不成?难道养了一帮饭桶!”
    张云承陡然起身,脸色憋得通红。
    被人指桑骂槐的辱骂,如此奇耻大辱张云承何时承受过,可对方又是大同知府,无论科道身份还是品级都碾压自己。
    “抚台大人还请三思。”
    张云承想到身上的重任,忍着心里的屈辱拱手劝慰。
    “不必了,送客。”
    等张云承走后,厅内的后门走进来周圭。
    周圭一脸笑呵呵,眼睛满是鄙视。
    “听说此人还是个进士,与武夫呆久了,脑袋都会成榆木疙瘩了?”周圭冷笑道:“各处的粮食都不够,当然要储备起来,手里有粮才心里不慌,如连粮商手里都没有了粮食,才叫做彻底绝望。”
    韩彬深以为然。
    城里的大户和粮商,韩彬都摸过底子,的确不够吃。
    大家都吃,最后是大家都饿死。
    只能活部分人。
    周圭虽然鄙视张云承,可想到王信还是有些忐忑,今日专门来拜访府台,确定道:“府台大人确定王信不会乱来?”
    “他用什么乱来?”韩彬摇了摇好头,说道:“大同的粮食本就不够吃,他平日里带兵的口号倒是不错,今日却也令他束手束脚,他只能求朝廷。”
    韩彬想了想,笑道:“且看着吧,最后他还会求到你们头上。”
    “他万一真的胡来呢?”
    周圭小心谨慎,仿佛确认。
    韩彬想了想,还是不知道王信怎么敢乱来,“宣府三万精兵,京城京营十几万精兵,京畿各处也有好几万精兵,朝廷如今是因为各处祸乱顾不过来才重用王信,指望他不给朝廷添乱,他如果乱来成为朝廷的祸端,张阁老岂能容他,当初更不会用他,张阁老看人还是不错的。”
    “那就好。”
    周圭松了口气,想到王信求自己的时候,心里突然爽了起来,倒要让老爷子看看,什么才是手腕。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