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节帅欲反乎
第381章 节帅欲反乎同样的辽东,同样的努尔干。
没有禁止人口迁移关外的禁令,明末时期才两三百万人口,而到了清末,严禁人口迁移关外,违者杀头或凌迟,在这条禁令还未取消前,辽东和努尔干已经涌入了一千七百万人口。
等取消禁令后只三十年,两地人口增加到了三千万。
这是气候的威力。
诚如曾直所言,军队的粮食都没有长期保障,怎么能拿军粮去赈济灾民。
王信没有反对,但是提出了新的办法。
“组建农垦队和牧场队,节度府给予农具工具种子,按人口精确到天补贴口粮。”王信提出了新办法。
河套地区在后世有一千万亩耕地。
现在想都不要想,开垦出一百万亩,最后只有十万亩耕地的收获都已经能满足了。
然后是牧场队,同样去塞外寻找到合适的土地,然后扎根下来,喂牛养羊放马。
王信给出了方向,虽然知道并不完美,但有限的条件,只能努力去做,最后做到什么程度,那也只能如此了,不留遗憾就行,“节度府给他们支持,帮助他们,但是最终要靠他们自己生产自救。”
曾直等人很快动了起来。
为了全方位保障,王信找来赵雍。
赵雍脸色有些不好,他已经听到了些许风声,从内心而言是不愿意的,只不过碍于节帅的威严,嘴上不说而已,但是谁都能看出他的不高兴。
王信笑着拍了拍赵雍,“老伙计,脾气变大了啊。”
一句老伙计,赵雍连忙露出笑容,“节帅说笑了,属下不敢。”
“不敢?看来还是有脾气咯。”王信指了指帅府庭院凉亭的石凳,周围的几名亲兵纹丝不动,赵雍听话的上前坐下。
坐下后,见节帅依然站着,犹豫了下,鼓起勇气说道:“属下并不是反对节帅,只是让我去带劳什子农垦队、牧场队,首先是属下并不懂,其次属下只会带兵打仗,不会这些乱七八糟的事。”
“说完了?”王信眼神冷静,态度依然温和。
赵雍理直气壮道:“属下说完了。”
“好。”王信点了点头,问道:“咱们军队的口号是什么?”
赵雍意外了下,脱口而出:“战无不胜,保家卫国。”
“天灾人祸,咱们这是与天斗,谁告诉你不是战争了?打赢了,就是打胜仗,打输了,用什么来保家保国?赵总镇,你是全军的总镇,要以大局为重才对。”
王信说到最后,语气变得严厉。
如果想要当个独夫,只想成为军阀,他还用等到今天?
战无不胜,保家卫国。
始终是他的理念。
从来没有动摇过,一路走到今天。
做人要有底线。
或者说有起码的人性。
连人性都没有,那就只是一个披着人皮的不可名状之物,谁知道是什么东西。
赵雍愣住了。
谁都会犯错,可节帅向来不会轻易呵责,只会细心的讲道理,讨论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属下明白了,一定会全力以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人定胜天!”
赵雍站起来,大声的承诺,像个即将出征的将军。
王信满意的拍了拍赵雍胳膊,笑道,“几个人里,咱挑了你出来,就是咱相信你才能办成,你也不想想,不然的话,为什么挑了你呢。”
用总兵,说明了对这件事的重视,也意味着希望办成。
而总兵只有三个,周文不用考虑,剩下汤平和赵雍,思来想去,这次艰难的任务,赵雍的性子比汤平更适合。
赵雍彻底没有了疑虑。
第二日就带队出发,雷厉风行,亲自前往塞外坐镇。
这个时候。
节帅府开始了吸收灾民。
工匠、手艺人、郎中、铁匠等划入牧场队,牛羊马都是节帅府提供,各个牧场队需要艰苦的在塞外探寻,寻找到合适的土地。
其余的灾民则为农垦队。
每队一百人到两三百人之间,配备一什或一队官兵。
仿佛蒲公英似的,从归化城补给最后一次,然后撒向更深处的大漠,幸运的是小黄河一带有些商号建立的商站,多少可以获得些补给。
漫天黄沙。
原来有草地的地方也都荒芜,许多地图上曾经标注有水源的位置,等队伍到达后才发现,这里的水源早就没了,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沙土。
人们绝望的行走。
每一条踩出来的道路上都有倒下的尸体。
老人们已经倒在了关内,大人们陆续倒在关外、剩下的孩子们被收留了起来,节帅府的府邸很快不够用。
陆续有八千多名孩童被编入儿童军。
每十人选出什长,每百人选出百夫长,安排到各处的军营里随军队一起作息。
“孝为德之本,行军亦当先,爱亲如爱己,同袍共患难。”
“身体发肤恩,皆由父母传,战场保自身,亦是孝之延。团结如一家,兄弟情谊牵,互助共进退,孝心化力坚。”
大同城外的军营。
三十列,十排。
最大的十五六岁,最小的三四岁,年龄最小的孩子也在跟着唱,虽然不懂什么意思,但军歌已经倒背如流,跟在大孩子后面乖的很。
“属下还是认为应该大的与大的编练在一起,小的与小的编练在一起。”远处,看着前面颇为状况的场面,一名武官摇头说道。
“你怎么还是不懂?”
有人笑道:“真以为带个军就是准备打仗的了?不过是为了养活罢了,大孩子看顾小孩子,这样才更方便。”
那武官恍然大悟。
唱完了军歌,然后在大孩子们的带领下,沙地上默写昨天学的五个字,默写出三个才能合格。
合格了才能吃饭,不合格则惩罚不能吃早饭
每天三顿饭。
早饭是粥,午饭是糙米咸菜糊糊,晚饭还是糊糊。
半大小子们饿得两眼发红。
可口粮是固定的,每人每年定量,只有这么多。
“呸。”
大同城的街道上。
轿子里的周圭,把嘴里的骨头吐向轿子外头,追着轿子乞讨的灾民们,一窝蜂的抢骨头,看得轿子里的周圭哈哈大笑。
轿子旁的几名打手凶神恶煞,任意打骂灾民们,也无法把乞讨的灾民打跑。
周圭眼里露出厌恶,恨恨的骂道:“这些个贱骨头就像蝗虫,自从来了咱们大同,大同被他们搞成了什么样子。”
“少爷说得对。”打手头子笑道:“前几日李家的老爷出门没有带人,竟然被贱骨头们给抢了,被抢也就算了,连人都被杀了。”
周圭当然知道打手头子的目的。
可人家说的也是事实。
这么多灾民涌入大同,不光破坏了大同的秩序,更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周圭不满道:“知府有难处,我就不说了,王信在干什么,真是不可理喻。”
打手头子不敢接话。
周圭不以为然,冷笑道:“真以为自个能翻天,他这般倒行逆施,且而等着看他坚持几日。”
在打手们的护卫下,从青楼回家的周圭回去自个屋里补觉去了。
他的老婆孩子也不敢吵到他。
满桌子的菜肴,孩子吃了几筷子就嫌弃的要出去玩。
“去吧去吧。”妇人不耐烦道。
便由丫鬟带着出去了。
“收拾了吧。”妇人心情烦闷,自家爷们整日不着家,只知道天酒地,她如何愿意,可又不敢表现出来,只能生闷气。
“哗啦。”
一个丫鬟不小心打碎了盘子,菜汤撒了一地,众人都惊住了。
“太太,我不是故意的。”那丫鬟面如土色,也不顾地上的汤汁和碎片,跪在地上求饶。
“让管家来,问问他是怎么管人的。”妇人气的拍桌子,骂道:“都是没良心的东西。”
管家很快跑进来,心里已经清楚是怎么回事,见到跪在地上的丫鬟,狠狠一脚拽过去,骂道:“不长眼的狗东西,谁给你的狗胆。”
“别在我面前打。”妇人气道:“爷们不省心,你们这些人也不用心,是不是要我去老太爷跟前说,非要老太爷出面,你们才能用心办事。”
“太太息怒,小的们万万不敢。”管家连忙讨好,回过头又挥了挥手,一帮人涌了进来,指着那丫鬟道,“拉出去,别碍太太的眼睛。”
等人拉走了求饶的丫鬟,管家才弯腰驼背的谄道:“太太放心,给小的一万个狗胆,太太的事,小的也不敢不用心。”
“且听你一回。”妇人叹了口气。
管家这才离开。
大同涌入了不可计数的灾民,加上天灾人祸,不光百姓与灾民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各家大户利益也遭受大损,心情多为烦闷,为整个大同铺上了一层阴霾。
比如聚众昌。
好不容易在王信的那条底线下,终于熬过了初期的困难,才过了不到两年的好日子,结果就碰上了这种事,不光利益大损,还要承担以前承诺过的保底。
没有超过保底按照保底给,超过了保底,按照两成的利给。
虽然不至于亏本,可各家股东都感觉自己划不来。
最大的股东是周家。
“他的大同?”
王信吃着晚餐。
一日三顿的习俗改成了一日两顿。
平儿晴雯她们在京城,王信身边没有别的人,每天早上一碗粥,一叠酱菜,晚上才有米饭吃,而且只一碗,菜只有时令蔬菜一盘。
听着薛蝌的话,王信小口吃着米饭。
薛蝌欲言又止。
节帅变瘦了。
王信冷笑道:“好大的口气,还他的大同。”
对于周家,如果不是周世明,他早就下手了,并不是因为个人喜好。
“你父亲有没有来信,什么时候来大同?”王信心里有主意,现在还不是时候,于是问起另外一件事。
薛蝌点了点头,“我父亲还有堂姐会在下个月八日出京。”
“薛宝钗确定要来?”王信一脸意外,又感觉这样才对,以薛宝钗的聪明才智,知道自己如此慎重邀请,必然是有极为重要的大事。
不过呢,薛宝钗头上毕竟有一个哥哥。
她不是很方便做主,就算她努力了,这回没能来自己也不奇怪,所以还想的是大揽总张德辉。
薛蝌解释道:“张德辉年纪大了,听说在老家生了病,大房的生意,已经是堂姐在打理,和下面的几个大掌柜商量着办。”
“哦?”王信皱起眉头,“如果张德辉在的话,就算薛宝钗不方便,还有他撑着,如果他不在了,只怕薛宝钗孤木难撑。
听到节帅下意识喊出自己堂姐闺名,薛蝌怔了怔,不过很快低下头掩饰过去。
等没有事情了,薛蝌转身离开,突然有回来,忍不住道:“节帅何至于此,难道还能缺了节帅一口吃的?”
王信笑了笑,笑容中带着一丝自嘲,“百姓们饿死无数,然后我是个大胖子,这算什么?身为三军节帅,不光要与民同乐,也要与民同苦,否则我前头下命令要求军士们自立更生,同甘共苦,自个大鱼大肉,吃的圆饱,岂不是个两面三刀的小人了?需知人心有杆秤。”
“人心有杆秤?”
薛蝌摇了摇头,大同的百姓和灾民势如水火,都恨不得对方死。
秤在何处?
不过自己也劝不住节帅。
第二日。
张云承急匆匆的赶来,愤怒道,“大同城里的粮行今日全都不放米。”
王信眯起眼睛。
百姓们并没有多余的粮食,有多余的粮食就是地主了。
所以缴纳了各项实物税收以及服徭役后,留下一部分种粮和口粮,好一点的年景,也不过是让家里吃好穿好,差一点的年景就要勒紧裤腰带。
江南百姓之所以富裕些,是因为在种田之外还会养蚕织布,靠的是商业,而不是农业。
大周收取白银。
如果大周官府清明,那么这无疑是对经济发展有根本上促进的作用。
所以原时空大明张居正的改革,让一个两百多年积弊难返的帝国,竟然起死回生,并且国力达到了巅峰,成为了西方教廷组织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里面的理想国。
但是张居正不懂大明的属性。
无论大明做得多好,但是大明依然是一个反动属性帝国。
那么越是高级属性的玩法,对于反动落后的国家而言,越会造成史无前例的破坏,所以真正聪明的反动属性统治者,都会采取极端保守的治理措施。
大周太上皇采取了白银,结果同样。
官府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养活甚至养肥自己和官吏,便要从百姓手里抢夺更多的钱,折银毫不意外的变成了四比一,而真正治理乡野的是大户,变本加厉的剥削百姓,向官府缴纳少量的白银,却垄断了百姓们手里大部分的粮食。
一边是种地的吃不饱饭。
一边是市场上全部为高价粮。
天灾加上人祸。
“这是逼我杀人啊。”王信喃喃道。
张云承一下子明白节帅想要干什么,当即问道:“节帅要反乎?”
动了老百姓,只要官绅不追究,朝廷那边就没事。
可动了官绅,朝廷那边立刻哗然大波。
所以劫掠百姓向来没事,可动了大户,那就是朝廷的反贼。
因为大户就是朝廷。
王信皱起眉头,这也是他一直没有向大户动手的原因,大户手里还有粮。
把大户们手里的粮食全部抄出来。
然后所有人一边生产自救,一边了紧裤腰带,严格按照人头发放米粮,这才是能在天灾下挽挽局势的最有利方法,别的法子都不如这个效果好。
这个道理谁不知道?
可从古至今,历代朝廷罕有这么干的,足以说明严重性。
而且这种关头造反,以自己手里的几万兵,又没有多余的积蓄,只怕造成更大的灾害与动荡,并不是最好的方法。
如何才能救下更多的灾民呢。
不光是自己的要求,更要考虑节帅府的属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