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该去赵家走一趟了
第204章 该去赵家走一趟了中午殿前司官署管饭,但有部分武將直接回家去了,甚至还有些人在点卯过后,去了军营就没再回到官署。
其实按照规矩来说,指挥(营)一级才是军队的核心编制,日常的作训等事都是由指挥使们负责。
军都指挥使及以上將校,在巡视、安排完各部事务后,应当回到军司官署呆著,平日里並不需要在部队驻地坐镇。
但作为中高级武將,早退从来都不是事。
这年头,朝廷对武將们颇为宽容,只要能把本职工作干好,对於其他的细枝末节,通常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到了李奕这种级別,却又是另一种情况了。
因为他的地位在禁军中,早已是屈指可数的程度。
除非是遇到了特殊的紧急情况,否则枢密院的任何军令、布置,都绕不过他这个级別的大將。
更別说,如今殿前司的主將张永德不在东京,军中诸务都要李奕经手过目,谁都可以偷懒,唯独他不行。
吃过午饭,李奕也不休息。
而是让人拿来一部分军中的人员籍簿,以及各部將校呈送上来的大事小情,认真仔细地翻看起来。
李奕倒不是忙不过来,非要挤占休息时间来办公,如果他愿意其实可以小憩片刻。
但他充分发扬了前世的学习工作经验,明白很多东西都是时间泡出来的成果。
只要底子不是特別差的人,如果把时间精力泡在一件事上,必定多多少少能有所收穫。
时间进去了,回报就能渐渐地出现。
相反,就算是天才,不时间也照样难以在某件事上有什么作为。
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別,或许只是费精力的多少,以及最终能达到的上限……但若是瞧都不瞧,做都不去做,那再高的天分也白瞎。
李奕觉得自己的天资还算过得去,起码在军事上他学习吸收的很快,甚至还能通过別人的经验,从而达到举一反三。
而现在,他不需要时刻惦记著遥远的未来,只需要盯紧当下有价值的事,哪怕再小也一步步去做好。
就好比摆在他面前的这份人员籍薄,绝大部分人名他根本不认识,少数人也只是在脑中有点印象。
但这不妨碍他在心里琢磨,各部军中的哪些位置上有哪些人,他们是什么出身、有什么可以用得上的地方。
李奕未必要將每个人都牢牢记得,但只要心底有个大概的思路,找机会和这些人有所接触,那也就够了。
“我可能记不得你,甚至只和你见过一面,或许说上那么一句话。但你一定会记得我,因为我比你有名气,我的功绩和地位让你敬畏……”
李奕记不得前世在哪本书上看过的这句话……说的却很有几分道理。
他无法將军中都安插上自己的人,总会有触及不到的角落,而且做得太过也会引起不必要的猜忌。
但其实很多时候,未必需要获得所有人的拥护,何况这种事也很难办得到。
只要能有部分拥躉坚定支持自己,剩下的人不抱团反对自己就够了。
最鲜明的例子,莫过於歷史上的赵匡胤。
在李奕看来,若是拋去运气的成分,赵大能成功的关键,不外乎三点——
首先是压在他头上的两座大山被搬开了:李重进被调离禁军中枢,虽掛著一个大大的名头,但远在淮南却鞭长莫及;而张永德更是直接被擼了军职,没了兵权那就狗屁都不是。
其次就是赵大在军中拥有自己的拥躉,哪怕只占將校里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但这股力量却足够坚定。
而剩下的那些人,就像是一盘散沙,没有核心人物將他们聚起来,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属於是谁贏就帮谁的。
最后便是赵大自身的威望。
他接任了张永德的位置,以殿前都点检之职掌控殿前军,“威”这一项已然足够。
至於“望”这方面,赵大立下的那些军功也撑得起来。
思虑间,李奕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殿前司”三个字……这是他的基本盘,安插的人手也多在殿前军。
其中內殿直的主將是马仁瑀,李奕和对方是光屁股长大的,两人的交情自不必多说。
除此之外,他的义社兄弟张建功,如今是內殿直的左番都虞候。
而且李奕也是出自於內殿直,上上下下的將校都和他有千丝万缕的关係,他在这支部队里的根基最稳。
內殿直又是皇帝的亲卫部队,负责皇宫內殿的守卫工作,关键时刻或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其次便是李奕的另外几位义社兄弟——四弟李汉超是铁骑右厢第二军都指挥使;五弟赵彦武是铁骑左厢第一军都虞侯;六弟夏仁诲是龙捷左厢第二军第一指挥使;七弟许匡荣是外殿直御前左右班都知。
几位义社兄弟之中,六弟和七弟的军职有些低了,只是指挥使一级。
而三弟、四弟和五弟稍好一些,都已经到了军一级……但比起厢都指挥使一级的马仁瑀,还是差了不少。
李奕有心想要提携自己的兄弟们一把,但奈何在没有立下太大军功的情况下,他也没办法直接把兄弟们拉上高位。
先不说皇帝会不会同意,就算强行把他们给提上来,也未必能服眾。
李奕又提笔在纸上写下韩重贇和王审琦两个名字。
铁骑、控鹤、龙捷和虎捷这四军八厢的主力部队中,铁骑左厢都虞侯韩重贇、铁骑右厢都指挥使王审琦,此二人和他的关係还算亲近。
毕竟当初整顿禁军的时候,若没有李奕的大力举荐,他二人或许坐不上现在的位置。
至於另外几支主力……龙捷军的慕容延釗和虎捷军的赵晁,李奕和他俩没什么交情。
而军职级別和李奕差不多的韩令坤、史彦超和李继勛。
反倒是不好相处的史彦超,他和对方起码有並肩作战过,当初在忻州之战时还援救了那廝。
李继勛则次之,李奕跟他一起喝过酒,但也就仅限於此,而且曾经还是通过赵匡胤搭上的线。
剩下的韩令坤,那就没什么交情了。
想到这里,李奕突然轻拍桌案,他意识到自己最近似乎把赵匡胤给忘了。
不过,赵大如今待在家里为父守孝,虽掛著控鹤左厢都指挥使的名头,但已经很久没来过衙署。
李奕不禁暗自思忖:等哪天有时间自己或许要去赵家走一趟了?
就这样,左一榔头右一棒槌的思虑了一通,李奕最终轻嘆一声,將那张写了字的纸扔进炭盆內烧掉。
他心里其实很清楚,歷史已然发生了不可预测的偏移,未来的很多事情都变得晦暗不明。
但他还是免不了用原有的歷史进程来做参考……终究还是心里没有底,想要有个可以借鑑的大致方向。
好在李奕眼下的身份地位,要远胜过歷史上同时期的赵匡胤,他日后要走的路或许会更顺一些?
揉了揉额头,李奕又將目光投向了桌案上的文书,这些都是各部將领呈送上来的日常事务。
他拿起来翻了翻,其中所言之事多是毫无波澜起伏的流水帐。
“打架斗殴、酗酒赌钱……这些个丘八还真是让人头疼。”
李奕翻看了一会儿,不耐烦的將文书甩到桌上。
哪怕禁军经歷了一番整顿,但军中的不良风气一时却难以消除,除了靠军法严惩约束,目前並没有更好的法子。
不过就算到了后世,现代化的军队里,也免不了出现这些情况。
特別是打架斗殴这种事……一帮子血气方刚的青年聚在一起,总会互相不服气,口角纷爭、动手打架时有发生。
更別说乱世中的这些士卒,很多都不是良家子出身,加之在战场上杀人放火的事干多了,个个都有一股戾气在身。
李奕强忍著枯燥,重新坐下拿起文书翻看。他隨手在上面圈点勾画,写下只言片语的批示或备忘。
半个时辰以后,李奕终於放下了笔,將批写好的文书收拢一起。
他站起身,唤来署吏,让其將那份擬好的奏章送到枢密院去。然后再由枢密院承旨司呈送御前,这属於是一套標准的流程。
除非是有异常紧要的事情,大將们才能直接向皇帝上书,不然就需要通过枢密院转送。
李奕端起旁边微凉的茶盏呷了一口,望向窗外的天色。
阳光此刻已经西斜,时间也来到了下午,他这才忽然想起来另外一件事。
李奕当即喊来徐胜,吩咐道:“你去枢密院问问,从邠州调来禁军任职的那名衙將李处耘,是不是这两日到东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