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天子宁有种 > 第177章 街市之制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77章 街市之制

    第177章 街市之制
    李奕并未直接回府,而是策马绕道前往开封府衙。
    毕竟那罗彦环是被他给救下来了,可事情的缘由总要给王朴一个交代。
    否则驳了对方的面子不说,而且还有强行干涉公事的嫌疑。
    开封府衙因坐落于皇城以南,又是京城的行政和司法的衙署,所以又号为“南衙”。
    距离李奕所住的正阳坊不算太远,也就隔了个延庆坊和一条汴河大街。
    等他来到府衙时,暮色已经深沉,各曹官员早该下值归家,可衙署内依旧灯火通明。
    李奕心知王朴肯定待在衙署值守没有离开。
    朱漆大门前两尊石狮怒目圆睁,站岗的军卒见有马队逼近,立即提着灯笼上前阻拦:“干什么的?衙署重地,闲杂人等……”
    话音未落,亲兵军使徐胜已经跳下马,呵斥道:“狗杀才!连巡检京城的李都使也敢拦?”
    这徐胜便就是去年李奕回夏津接舅舅一家,随行护卫的那名亲兵队长徐大,在典旗仪卫时就跟在李奕身边的老部下。
    而徐胜则就是他的大名,如今被李奕提拔为亲兵营军使,也就是相当于百夫长的级别。
    自从李汉超被调任为铁骑右厢第二军都指挥使后,李奕身边的亲兵指挥使的位置便空缺下来。
    亲兵营的指挥使,虽说级别不算太高,但好歹也迈入中级武将的门槛,而且作战的编制也是以指挥(营)为基础,调动兵马时常用多少指挥为数。
    加之亲兵指挥使又是李奕的亲卫首领,谁要是能坐上这个位置,就等同于得到了他的信重,对于日后的晋升也会有很大的好处。
    就好比李汉超,加入禁军才不过一年时间,便已经猛窜到了军都指挥使的位置。
    虽说是有军功的加持,但若不是跟在李奕身边,他又能捞到哪门子的军功?
    由于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李奕也就没急着让人补缺,而是让徐胜权且负责随身护卫之事。
    “还不快滚开!”徐胜的一声暴喝在寂静的夜色中回荡。
    那几名军卒顿时脸色骤变,在听闻了李奕的名号,又被徐胜的气势所迫,嘴唇哆嗦着却说不出半个字来。
    “就属你的嗓门大。”李奕抬手制止了徐胜,眼角噙着笑骂了一句。
    手下的这帮人都是武夫,平日里在他面前乖顺的很,因为他们心里都敬服李奕,而且升官发财还要指着他。
    但在外人面前,武夫的本性却显露无疑,骨子里的凶横是改不掉的。
    待到徐胜退开,李奕翻身下马,沉声道:“劳烦通传,就说殿前司李奕,有事特来跟王府事商议。”
    说着,他将腰间的印信取下,向几名军卒展示。
    按照朝廷规制,夜晚府衙会闭门,并不是想进就能进的。
    虽然李奕的身份还算显赫,又是来找王朴谈事的,大可以事急从权为理由,让人打开大门直接进去就行。
    府衙的这几名步直军卒绝不敢拦他,更不可能拦得住他手下的这帮亲兵。
    但李奕还是选择了按规矩来,递上了证明身份的印信,并让人先进去通报王朴一声。
    “属、属下该死,不知是李都使亲临……”
    几名军卒不敢再有怀疑,连忙单膝跪地行礼,额头不免沁出豆大的汗珠,嘴里结结巴巴的告罪。
    李奕轻笑道:“尔等也只是尽忠职守,难道还有什么罪过?好了,快些去通传王府事吧。”
    几名军卒如蒙大赦,忙从地上爬起来,其中一人进去通报,剩下的人领着李奕到门厅稍候。
    不多时,两名书吏提着灯笼快步迎出,躬身道:“李都使请随小人来,王府事正在偏院官房相候。”
    ……
    穿过厅堂仪门,在偏院的官房内,李奕见到了正伏案处理文牍的王朴。
    摇曳的烛光映照着对方那高凸的颧骨,案头堆迭的文书几乎将他瘦小的身形淹没。
    留守东京的四名文武,向训名义上总领内外事务,由于要在皇城内值守,吃住多在宣徽院的衙署里,几天都回不了一次家。
    而王朴和向训的情况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他负责开封府事,待在府衙的时间更多。
    韩通更不必多说,工程建设的担子重,外城的工地都快成了他第二个家。
    反倒是李奕比起另外三人,稍微显得轻松一些,因为他只负责协助工作。虽然白天也要忙着到处跑,但好歹晚上还能下值回家睡觉。
    听得脚步声,王朴头也不抬,只将手中毛笔在砚台边轻轻一掭:“李都使漏夜前来,可是为那罗彦环说情?”
    他的声音不疾不徐,明显知道李奕的来意,应当是宋仁恭已经跟他禀报过。
    李奕微微一笑,走到旁边的椅子上坐下,开口道:“王公慧眼如炬,不过下官贸然前来,说情倒是其次,而是另有要事相商。”
    “哦?”王朴闻言,顿感好奇,抬头望向李奕。
    在他看来,这位皇室的外戚大将,虽然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但平日里行事颇为谦逊,对政事很少主动发表意见。
    现在突然说有要事相商,这不免让王朴涌起几分兴趣。
    李奕解释道:“对于这次扩建京城之事,下官有些浅显的见解,不知王公可愿指教一二?”
    王朴捋须笑道:“老夫愿闻其详。”
    李奕将茶盏轻轻搁在案几上,斟酌着开口:“唐末乱世以来,大梁城作为四朝京治,内外的规模已经逐渐局促,不但扩编的禁军将士和家眷难以安置,就连朝廷新增的办事机构,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建造。”
    “而朝廷有麻烦,百姓们更是苦恼。东京内外面积有限,百姓们的住房问题很大,小房子挨着小房子,有时候一家失火,就能烧掉一整条街。”
    “除此之外,随着中原局势安定,大量人口聚集到京城,却难以找到落脚之地。还有各地赶来做生意的商贩,本就薄利没挣几个钱,反倒要承担高额的铺面租金。”
    “下官的兄长在世时就在龙津桥边开了家早饭铺子,对于百姓们日常生活的诸多不便,下官倒也算是略知一二……此次陛下诏令扩建大梁城,乃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必将给后人带来无尽的好处。”
    李奕分析了一番扩建东京城的必要,顺带拍了一记皇帝的马屁,表达了对朝廷政策大方针的支持。
    等见到王朴微微颔首表示赞同,他却又话锋一转道:“不过……据下官巡检京城内外的情况来看,百姓们却对扩建一事有颇多微词。”
    “其中将民间的坟墓、窑灶和草市都搬到城外,此事涉及到百姓们的切身利益,民间的反对之声此起彼伏。特别是朝廷责令强行搬迁,而补偿却又难以落实,更是招致百姓们的不满,可谓是怨声载道……”
    王朴闻言,眉头微蹙道:“李都使是觉得老夫的做法有些不近人情了?”
    关于扩建东京城的搬迁安置、统筹规划,全都由王朴一手操办,强行搬迁的指令也是他下的。
    李奕先前才刚救下罗彦环,现在又提起百姓们的怨言,王朴难免会认为李奕这话是冲着自己来的。
    “王公误会了,下官并非这个意思。”
    李奕轻轻摇头道,“百姓们大多见薄识浅,只在乎眼前的蝇头小利,难以领会到朝廷长久的大计,有怨言和不满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扩建大梁城一事干系重大,牵涉到京城内外数十万军民百姓的生活,自然不能因为些许反对之声而有所耽搁。”
    “但若是能稍加变通,或可事半功倍……”
    王朴面色稍缓,沉吟片刻,追问道:“李都使想来是有什么法子可平息民间的不满?那便尽管说来听听便是,无须这般拐弯抹角的说话。”
    李奕当即便直言道:“自先帝以来,我朝便力主休养生息,以仁爱百姓为先,官家不与民争利。然而此次扩建京城,正值陛下亲征江南,国库蓄积钱粮全都供应战事,许诺给百姓们的补偿难以兑现。”
    “这明显与我朝国策相悖……但钱粮这东西,没有就是没有,总不能去加重各地的赋税来补开封百姓们的空缺?”
    “恕下官斗胆直言,内城乃是大梁城基础,坊市规划已成定局,沿用旧制无须变动。但外面的罗城从晋朝以来加建数次,杂乱无章不成格局,再强分坊市之别已不合时宜,而且方方面面的耗费更是巨万。”
    “不如借此扩建罗城的便利,直接推行新的街坊制度,不再以高墙阻隔民间的交通,而是以开放式的纵横街巷替代。”
    “并允许百姓在新扩宽的街道旁种树、挖井、沿街开店,以为百姓提供生活的便利和经商的好处,来换取工程的顺利进行。”
    “到时城内要道的商铺必然兴盛,百姓们的生计也有了着落。而朝廷不仅省了筑造高墙的开支,还能借助百姓们来种树挖井、布置街道,更是一笔巨大的节省。”
    说到这,李奕起身,拱手一礼道:“下官的这个提议其实也并非妄言,自唐末乱世以来,地方藩镇割据成风,连年的大战下来,人口的流动日益频繁。
    往日的坊市制度早有松弛,各州治郡所已难以严格执行,我朝何不顺应时势,就此打破陈旧的制度,开创一种全新的城市治理的布局。”
    他说的这些也不算是惊人之语,因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受天下大乱的影响,曾经的坊市制度确实开始难以为继。
    只不过靠着制度的惯性,原有的坊市制度还在维持,但执行的力度已经减弱许多。
    就拿东京城举例,内城是原先的汴州城,坊市的布局依旧不变,但那些坊墙早已破败不堪,很多地方都有倒塌和损毁,距离皇城越远的地方越破败。
    而朝廷却没有这么大的财力对那些坊墙进行修补和维持,只能通过禁止私自开设店铺和执行宵禁来维护坊市制的最后体面。
    至于东京外面的罗城,此前就连城墙都不完善,坊市制度更是名存实亡,零零散散的沿街商铺随处可见。
    甚至还有酒肆商铺夜里关起门来做生意的,所谓的宵禁只能仅限于明面上而已。
    因此李奕提的这个建议,并不是无的放矢,身为实干派的王朴自然心里有数。
    但官方层面上打破旧规,施行新的城市布局制度,却并非是一件小事,更不是留守的四个人能做主的。
    王朴沉思片刻,突然抬头看向李奕,轻笑道:“李都使真是不言则已,言必惊人呐!去年整顿禁军的谋划就让人惊叹,这一番街市之制的言论,更是让老夫都茅塞顿开。”
    “王公谬赞了,下官也只是动动嘴皮子,真要论起调度安排,十个我也顶不上王公一人。”
    李奕闻言微微摇头,坐下端起茶盏抿了一口。
    他倒不是有意谦虚,无论去年的整顿禁军,还是刚才的一番提议,都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
    整顿禁军是依着宋太祖的手段来的,而让百姓种树挖井、沿街开店,则是历史上世宗柴荣征淮南回到东京,听闻了百姓们的不满之后,下诏确定下来的。
    至于街市之制的言论,自然是借鉴北宋的“厢坊制”,然后又加了一点自己的私货。
    不过作为穿越者嘛,这是先天而知的优势,不用白不用。
    “老夫倒觉得李都使的见识智谋,已然不输于那些个翰林学士。”王朴轻轻捋着山羊胡,意味深长道,“自古草莽出英雄,李都使正和其意,也难怪短短两年时间,就能立下诸多功劳,得到陛下的这般信重,将来定会是股肱之臣啊!”
    若是其他人这么夸自己,李奕肯定是一笑而过,但这话从王朴嘴里吐出来,他总觉得有些不得劲。
    好在王朴也就随口一说,转而他又道:“此事还应从长计议,这样吧,明日我等四人先在一起议个章程,然后奏报淮南让陛下决断。”
    李奕点头道:“合该如此。”
    接下来,两人又闲聊了几句,却只字没再提罗彦环的事。
    不过李奕亲自过来拜见,王朴哪怕性子再刚强,这点面子肯定还会卖给他的。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