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1章 高山仰止
第1791章 高山仰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利益至上,亘古不变。
而现在,安森初步拥有调动资本、撬动资本的力量,森林影业似乎终于具备加入这场巨人游戏的资格。
当然,资格就只是资格而已,进入游戏却不代表能够擅长能够玩好。
事实上,进入游戏只是第一步而已,在游戏里生存下来是第二步,在游戏里杀出重围登顶巅峰则是后面的第五步第六步,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地慢慢行走才行,如果妄想一口吃成胖子,结局往往是悲剧。
一切,不需要着急。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从“蜘蛛侠2”到“黎明破晓”,安森表现堪称完美——
他抓到了一手好牌,很有可能是同顺;并且他充分发挥优势玩了一场完美心理战,发挥出牌面的全部优势,甚至是200%的优势,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成为牌桌上唯一生存者,也就是最后的唯一赢家。
“黎明破晓”的成功,完全不逊色于“蜘蛛侠2”,甚至不需要展望2005年的未来,仅仅是2004年也已经足够。
这张专辑堂堂正正地、不可动摇地占据公告牌专辑榜榜单,整整九周,从上市的第一刻开始就遥遥领先,不仅仅是九周而已,甚至每个单日销量也全部领跑,没有任何一张专辑能够撼动它的地位——
哪怕一天也不行。
整整九周,超过六十天,北美大陆唱片销售排行榜每天每天的冠军从一而终,不曾有任何一次改变。
最简单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盛夏午夜”的销量完全被带动起来,在九周时间里,持续保持在前五乃至于前三,在发行两年过后的现在,单周销量依旧可以轻轻松松突破五万,和任何作品相比都不逊色。
从整体声势和销量曲线来看,“黎明破晓”不仅具有爆发力,并且后劲绵长而稳定,迟迟没有显露颓势,进入2005年,这张专辑的销量表现应该能够继续保持强势,短期之内无人能够撼动,甚至靠近也困难。
当2004年全部落下帷幕的时候,“黎明破晓”这张专辑携带公告牌专辑榜九连冠的强势,累积销量轻松写意地突破一千万门槛,完成当年超级男孩“不求回报”那张专辑遗憾没有能够完成的历史性壮举。
并且,持续突飞猛进,提高上限。
准确来说,一千万销量匪夷所思、难以置信,但对于“黎明破晓”来说没有任何难度,早早迈过界线,毫无悬念地完成壮举,一项历史性的记录放在这张专辑身上却如同切瓜砍菜一般,人们希望更多。
当然,“黎明破晓”也不曾令人失望——
一千两百三十三万。
在短短两个月多一些的时间里,“黎明破晓”以火山喷发的姿态爆发出超过一千两百万的销量,气吞山河!
“黎明破晓”不仅创造了历史,并且还将天板极限推向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除了高山仰止顶礼膜拜之外,后续歌手们似乎只能惊叹,甚至滋生不出靠近、挑战、对抗的心理,就只有敬畏和仰慕而已。
包括安森自己,恐怕也无法复制如此奇迹。
一切,从年初格莱美颁奖典礼“别假正经”的表演舞台开始,经过漫长铺垫和累积,一步一个脚印地酝酿,最终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碰撞之中引爆化学反应,这才有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历史时刻的诞生。
不止是一千万而已,足足一千两百万。
而且还是在九周时间内爆发出来的能量——
也许千万销量白金认证的专辑在北美唱片历史上数不胜数,但如此短短时间里推向如此高度的专辑却是独一份。
轰!轰轰轰!
集体地震,即使“黎明破晓”发行第一周的时候已经震撼过一次,随后又因为单周百万销量不止一次而震撼过好几次,但万万没有想到,圣诞和元旦假期的时候居然还能够再震撼一次,震撼到头皮发麻。
麻了麻了真的已经全麻了。
一时之间,行业里所有歌手的视线全部聚集而来,积极的消极的、正面的负面的、惊叹的谩骂的,应有尽有。
但不管是否看得惯安森又是否认可安森,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能够错过这样的新闻,并且恨不得自己也复制一样的壮举。
春夏秋冬,贯穿始终,2004年的唯一关键词:安森-伍德。
并且,这股热浪浩浩荡荡地打破地理限制,横跨太平洋抵达亚洲、跨越大西洋进入欧洲,再继续朝着南美洲、大洋洲扩散,即使在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社交网络的年代里,消息传播还远远没有到以秒计算的程度,但这一波消息依旧没有人能够错过。
继“蜘蛛侠2”之后,“黎明破晓”再次登顶,又形成一股文化浪潮,全面扩散。
那么,安森呢?
凭借一己之力撼动全球五湖四海的主人公,却全面隐形。
人们想象里的画面,安森应该频频露面、全球举办签售会拉动销量、再通过歌迷见面会拉近距离、电视和电台全面展开宣传,铺天盖地的活动应接不暇,接下来一步应该就是开启全球巡回演唱会模式。
忙碌到脚不沾地,甚至平均每天只有一个小时睡眠时间。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依旧……波澜不惊,尽管“黎明破晓”已经卖断货,尽管“向日葵”和“航行”红到发紫,安森还是那个安森。
和当初八月三十一日乐队宣传“盛夏午夜”没有太多区别。
华纳唱片表示,安森依旧坚持将音乐交给大众,通过音乐展开对话,未来时机恰当,他将通过演唱会的方式和歌迷见面,至于签售会、歌迷见面会、电视宣传等等就暂时不进行了,让音乐回归音乐。
一如“黎明破晓”这张专辑。
但真正内行人士还是解读出来了:安森依旧倾向于演员身份,拒绝加入歌手铺天盖地的宣传行程里。
事实就是,安森一直在拉斯维加斯拍摄“宿醉”。
拍摄一切顺利,仅仅不到三周时间,剧组宣告杀青,之所以费如此多时间,不是因为拍摄出现问题,而是因为全部临场发挥,剧组碰撞出不少火,演员和导演一边拍摄一边磨合,拍摄进度才慢了下来。
结束“宿醉”拍摄之后,安森没有返回洛杉矶,这才导致那位守候在马里布门口的年轻狗仔登上新闻,但重点在于,安森的真正落脚点在哪里,无人知晓。
安森……又又又消失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