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 第943章 胆大包天,妄议朝政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943章 胆大包天,妄议朝政

    第943章 胆大包天,妄议朝政
    五月初的深夜,仍带着丝丝凉意。
    秦淮河上的画船刚刚启航,七彩灯笼次第点亮。
    醉仙楼里的喧闹尚未消散,
    消息已如长了翅膀般,掠过青石板路,越过京城四方城墙,钻进了京城各座府邸!
    兵部尚书沈溍刚回到府邸,
    手里还攥着两封文书,尚未落座,就见老仆捧着密报匆匆进来:
    “大人,醉仙楼那边的消息。”
    沈溍眉头微皱,接过密报展开,上面只寥寥几字:
    “许观在醉仙楼醉酒,直言应天很好,不能迁都。”
    “啪!”
    沈溍当即将密报拍在桌上,脸色难看到了极点:
    “黄毛小儿,尚未登堂入室就敢妄议国策!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与此同时,工部衙门内,秦逵正对着河南治水的文书唉声叹气,
    近来治水虽进展突飞猛进,
    可先期拨付的钱粮已所剩无几,若不再筹措钱粮送过去,再过两个月怕是就要停工。
    “上哪去弄钱呢?”
    这时,工部虞部郎中王国用步伐匆匆地走进衙房,神色慌张:
    “大人,大人不好了!”
    秦逵抬眸扫去,眉头一皱:
    “怎么,天塌下来了不成?”
    “哎呀,大人啊,出大事了!
    那许观在秦淮河大放厥词,
    直言朝廷不能迁都,在场的学子恐怕有近两百人!”
    “什么?”
    秦逵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荒谬,
    这么蠢的人,怎么能考中状元?
    “大人,下官来的时候,见不少人匆匆往皇城去,直奔六部衙门,想来此刻.诸位大人该都知道了。”
    王国用脸色愈发严峻。
    工部本就因局势紧张过得艰难,
    如今又出了这等事,
    不用想,局势紧张后,工部怕是也要跟着遭殃
    秦逵摇了摇头:
    “知道了,别声张。
    迁都之事,本就不是咱们能说了算的,左右都是难。”
    话虽如此,他却将文书推到一旁,目光投向窗外。
    他实在想不明白,陛下为何放着春暖开的应天不待,偏要去那天寒地冻的关中。
    刘府内堂,赵勉正与刘三吾对坐煮茶。
    茶烟袅袅间,刘三吾的门生捧着消息进来,轻声道:
    “老爷,赵大人,醉仙楼那边有信了。
    许状元说应天很好,不能迁都,还说迁都有大隐患。”
    赵勉端着茶盏的手顿了顿,
    抬眼看向刘三吾。
    两人对视一眼,忽然都笑了。
    笑容里没有半分意外,反倒带着几分如释重负。
    刘三吾抚着胡须,慢悠悠道:
    “这许观,倒是个敢说的,不枉老夫悉心栽培一场。”
    赵勉放下茶盏,声音里带着几分玩味:
    “连中六元,本就占尽士林目光,
    他这话一出口,怕是整个应天的读书人,都要跟着附和了。”
    刘三吾点了点头,眼底闪过一丝精光:
    “陛下想迁都,可天下读书人,大多念着应天的好。
    许观这话,算是说到他们心坎里去了。”
    赵勉轻笑一声,又给自己斟了杯茶:
    “岳父说得是,这位新科状元,倒先替他们把话说出口了。”
    两人不再多言,只是静静品茶。
    屋内的烛火映着他们的脸,看不清太多情绪,
    只偶尔交换一个眼神,便知彼此心中所想.
    妙音坊地下衙门。
    毛骧刚从神宫监核对完陈忠的卷宗,就见千户卫华匆匆进来,递上密报:
    “大人,醉仙楼的眼线传回来的。
    许观在宴上公开反对迁都,说应天不能迁,此刻消息该已在京中传开了。”
    毛骧瞳孔一缩,接过密报匆匆扫过,拳头猛地攥紧,破口大骂:
    “他妈的,这又是谁在搞鬼?”
    毛骧很清楚,状元都非愚笨之辈。
    如今出了这档事,必然是有人在背后谋划,耍阴招。
    况且,醉仙楼在秦淮河,本是城外之地,
    消息却传得这么快,
    显然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备马!进宫!”
    毛骧猛地起身,抓起桌上的令牌就往外走。
    卫华连忙跟上:
    “大人,现在进宫?
    陛下怕是已经歇下了,
    而且这时候去,怕是要挨骂啊。”
    “挨骂也要去!”
    毛骧的声音带着几分急促,
    “这事耽误不得!
    要是等明日传遍京城,咱们都得担责!”
    夜色渐浓,毛骧骑着马,一路疾驰穿过应天的街道。
    街边灯笼的光映着他的脸,满是焦急。
    到了午门,侍卫见是他,不敢阻拦,连忙放行。
    毛骧翻身下马,几乎是小跑着往武英殿去。
    殿内的烛火还亮着,
    他知道,陛下还没歇。
    武英殿外,值守太监见毛骧匆匆赶来,连忙迎上去:
    “毛大人,陛下还在看奏折呢,您这时候来”
    “有急事禀报陛下!”
    毛骧打断他的话,语气不容置疑。
    太监不敢多问,连忙进去通报。
    不多时,太监出来招手:
    “陛下让您进去。”
    毛骧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官服,快步走进殿内。
    殿内只点了三盏烛火,
    昏黄的光映着满案奏折。
    朱元璋坐在御案后,头也没抬,手里还握着朱笔:
    “什么事,这么晚了还来?”
    毛骧躬身行礼,声音带着几分紧张:
    “陛下,臣有要事禀报。
    新科状元许观今日在醉仙楼的宴会上,公开反对迁都。”
    朱元璋的笔顿住了。
    他抬起头,目光落在毛骧身上,殿内的空气瞬间凝固。
    毛骧能清晰感受到,
    陛下的眼神起初还算平静,
    而后一点点聚起怒火,那怒火似要烧透人的骨头。
    “他说什么?”
    朱元璋的声音很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毛骧连忙重复:
    “许观说,应天很好,不能迁都,迁都有大隐患。”
    “啪!”
    朱元璋猛地将朱笔摔在案上,墨汁溅在奏折上,晕开一片黑渍。
    “竖子敢尔!他一个刚中榜的状元,也敢妄议朝政!”
    毛骧站在下首,头埋得更低。
    他能听到陛下粗重的呼吸声,更能切身体会到殿内几乎要燃起来的怒火
    “查!”
    朱元璋停下踱步的脚步,看向毛骧,眼神锐利如刀:
    “给朕查清楚,是谁在背后传话!
    查清楚许观背后有没有人指使!
    他一个书生,没人撑腰,敢妄议国策?!”
    “是!臣立刻去查!”
    毛骧连忙应道,额头的冷汗已顺着脸颊流下。
    朱元璋的目光移向墙上的舆图,声音带着狰狞的坚定:
    “朕迁都,是为了大明的根基!是为了守住北方的江山!
    这些人只看到应天的繁华,
    看不到北方的狼烟,看不到鞑靼还在窥伺,更看不到南北人心各异。
    许观连中六元,可他眼里只有江南,没有大明的万里疆土!”
    他转过身,再次看向毛骧:
    “查清楚醉仙楼的宴是谁办的,那些学子里有没有朝臣的门生故吏。
    朕倒要看看,是谁敢借着新科状元的名头,
    煽动人心,反对迁都!”
    “臣遵旨!”
    毛骧再次应道,心里却沉甸甸的。
    这一查,怕是又要牵动不少人,
    京城的水,只会更浑。
    朱元璋挥了挥手:
    “去吧,尽快查出来,别让这股歪风蔓延。”
    毛骧躬身行礼,慢慢退出殿外。
    他刚走出殿门,就听到殿内传来瓷器碎裂的声响。
    毛骧叹了口气,快步走向锦衣卫衙门,
    殿内,朱元璋看着地上的瓷片,脸色铁青。
    他走到御案前,拿起许观的策论,屯兵塞上,且耕且守的字迹还清晰可见。
    “都是些短视之辈!”
    朱元璋喃喃自语,目光又落在墙上的舆图,定格在北平之地,
    “朕要是不迁都,再过几十年,北方江山丢了,你们这些人,还能守着江南繁华吗?”
    夜色更浓了,烛火摇曳,映着他孤独的身影。
    过了不知多久,他淡淡开口:
    “将张构弹劾陆云逸的奏折拿来。”
    “是”
    一旁的大太监听到声音,呼吸猛地一松,
    只觉得屋中几乎凝固的氛围,终于稍稍舒缓了些。
    不多时,大太监从偏殿捧着三本奏折快步走来:
    “陛下,这是张大人上呈的奏折。”
    “嗯”
    朱元璋翻开奏折,逐字逐句看着,脸上的怒意渐渐消散无踪。
    “蓝玉在四川的城,建得如何了?”
    “回禀陛下,前些日子都督府来报,说是已经修好四座了。”
    朱元璋轻轻点了点头,将奏折丢在御案上,吩咐道:
    “翰林院拟旨,命陆云逸回京听勘。”
    大太监眉头微挑,躬身应道:
    “是,陛下。
    北平行都司,北平城!
    虽已入春,夜风却仍带着几分寒意。
    燕王府的书房内,烛火通明,映得满墙舆图愈发清晰。
    那是一张北平行都司全域图,
    从北平府到辽东都司,从大宁卫到草原部族,密密麻麻的红圈与墨线,标注着近一年来的军情动向。
    朱棣身着玄色常服,腰束玉带,
    正俯身站在地图前,手指沿着一条从大宁通往辽东的虚线缓缓滑动。
    他眉头微蹙,目光专注:
    “陆云逸借道草原,最险的不是与女真部周旋,而是冬日里穿越雪原。
    风雪最烈时,连向导都辨不清方向,
    他是怎么做到七日急行三百里的?”
    站在左侧的燕山左护卫指挥使张玉,戎装未卸,甲胄上的铜扣泛着冷光:
    “殿下,依末将看,
    陆大人定是提前联络了草原上的白松部。
    去年大宁与白松部合作开矿,交情不浅,有他们引路,能避过风雪最烈的地段。”
    “粮草呢?”
    右侧的燕山中护卫指挥佥事丘福瓮声开口。
    他身材魁梧,脸上带着一道刀疤,显得格外悍勇:
    “冬日里草原寸草不生,就算有白松部帮忙,粮草也难携带。
    末将琢磨着,怕是用了轻装简行的法子,只带三日干粮,靠沿途劫掠补充补给?”
    朱棣面露疑惑,摇了摇头:
    “能如此精准地找到草原部落,也不是一件易事啊。”
    书房角落,两个半大孩子正凑在另一张小幅地图前,小声议论着。
    年长些的朱高炽,身形微胖,却坐得端正,
    手指轻轻点着地图上的大宁,对身旁的弟弟朱高煦道:
    “二弟你看,陆将军从这里出发,绕开正面战场,直插辽东腹地,这叫避实击虚,兵法里写过的。”
    朱高煦才十二岁,性子跳脱,闻言摆了摆手,眼里满是兴奋:
    “什么避实击虚,这分明是不想跟辽东的孬种一块儿,准备自己主动击敌!”
    说着,他还拔出腰间的小木剑,用力向前一砍,
    惹得朱高炽无奈地摇了摇头。
    朱棣听到两个儿子的对话,脸上的凝重稍缓,嘴角勾起一抹浅笑:
    “高炽啊,正面击溃女真,自然是最简单的办法。
    但辽东情况复杂,
    多拖一日,军民就多一分危险。
    用兵之道,不光要勇,更要快与准,这一点,你们都要好好学学。”
    朱高煦吐了吐舌头,收起木剑,神情郑重:
    “爹,等我长大了,也要带兵千里奔袭!”
    朱棣正要开口,书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紧接着,管家的声音带着几分慌乱与兴奋,在门外响起:
    “殿下!殿下!
    北平行都指挥使陆云逸陆大人,此刻正在府门外求见!”
    “什么?”
    朱棣猛地转过身,脸上的笑意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错愕。
    “陆云逸?他不是在辽东吗?怎么会突然来北平?”
    张玉更是惊得瞪大了眼睛,甲胄上的铜扣碰撞出清脆的叮咚声。
    他下意识地往前踏了一步,声音里带着不敢置信:
    “陆大人来了?前些日子还说他在辽东修路,怎么今日就到北平了?莫不是认错人了?”
    朱棣定了定神,压下心中的震惊,沉声道:
    “你看清楚了?真是陆云逸?他带了多少人来?”
    “回殿下,小的看得清清楚楚,正是陆大人,他只带了两个亲卫。”
    朱棣随即吩咐:
    “快!开中门,摆仪仗,本王要亲自去迎!”
    “殿下,让末将去请大人进来便是。”
    丘福连忙劝阻,
    “按照礼制,殿下是亲王,陆云逸是都指挥使,按规矩该是他来见您。”
    朱棣摆了摆手,语气坚定:
    “都是相熟好友,哪还顾得上这些规矩。”
    说着,他已迈步向门外走去,
    张玉和丘福连忙跟上,
    朱高炽和朱高煦也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生怕错过了见陆云逸的机会。
    燕王府的中门缓缓打开,朱棣站在台阶上,目光投向府门外。
    夜色中,三匹骏马停在门口,为首一人身着玄色劲装,身形挺拔。
    他不过二十岁左右的年纪,脸上带着几分风霜,却丝毫不显邋遢,反倒添了几分英气。
    靴子上还沾着泥土,显然是一路疾驰,连休整的时间都没有。
    正是陆云逸。
    他看到站在台阶上的朱棣,连忙翻身下马,快步走上前,躬身行礼:
    “末将陆云逸,参见燕王殿下!
    未经通传,贸然来访,还望殿下恕罪。”
    朱棣快步走下台阶,伸手扶起他,目光落在他风尘仆仆的脸上,笑道:
    “客气什么!你能来北平,本王高兴还来不及,何来恕罪之说?”
    一旁的几位将领躬身行礼,张玉显得尤为激动:
    “拜见陆大人!”
    陆云逸看着张玉,笑了起来:
    “张玉,别来无恙啊。”
    丘福也走上前,哈哈一笑:
    “陆大人,末将丘福,今日得见,真是幸事!”
    “丘福?”
    陆云逸打量着眼前之人,
    四十多岁的年纪,虎背熊腰,模样虽显凶煞,眼神却很真诚。
    “丘将军客气了。”
    这时,朱高煦拉着朱高炽跑了过来,仰着小脸看着陆云逸,眼里满是欣喜:
    “陆大人,好久不见!”
    朱高炽也躬身行礼,声音沉稳:
    “学生朱高炽,见过陆将军。”
    陆云逸笑了笑,伸手摸了摸两人的脑袋:
    “一年不见,居然长这么高了,看来你们二人很是贪吃啊。”
    “哈哈哈哈哈”
    众人开怀大笑,朱棣笑着摇了摇头:
    “云逸啊,一路辛苦,咱们进书房说话。”
    “是,殿下。”
    陆云逸应道,跟着朱棣向书房走去。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