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 大唐双龙传(襄阳见闻 下)
离开兵器库,执事又引三人转向营区东南角。空气中原本的铁血肃杀之气渐渐被一股淡淡的草药味所取代。一片相对安静的区域出现在眼前,外围甚至有竹篱笆围出的小片药圃,种着些常见的止血化瘀的草药。
数排宽敞明亮的砖房座落于此,门口悬挂着醒目的白色旗帜,上书一个巨大的红色“十”字标记。
与想象中伤兵哀嚎、血腥扑鼻的场景不同,此处虽弥漫药味,却异常整洁安静。进出之人皆步履轻缓,多有穿着白色干净罩袍的医者和助手模样的人。
执事低声道:“三位将军请随我来,尽量勿要喧哗。”
几人悄然走进其中一间最大的病房。屋内光线明亮,通风极好,数十张病床整齐排列,床单洁白。不少伤兵躺在上面,有的昏睡,有的清醒,但罕见呻吟哭嚎者。数名医官和穿着白色罩裙的护理人员正轻声细语地穿梭其间,换药、喂水、记录病情。
徐世勣一眼就看到,一名士卒断腿处包扎的纱布干净整洁,夹板固定得极好,另一名胸腹受伤的士兵,呼吸平稳,显然得到了很好的镇痛和处理。
“这…”
王伯当愣住了。
他带兵多年,见惯了伤兵营如同人间地狱般的景象,缺医少药,哀鸿遍野,能活下来大半靠运气。何曾见过如此…如此“体面”和专业的战伤救治?
一位看似医官首领的老者注意到他们,走了过来。执事上前低声说明来意。
老医官抚须叹道:“皆是盟主立下的规矩。盟主曾言,‘士卒流血拼命,岂可令其再寒心于床榻?’故盟内极度重视战场救护。设有‘军医署’,广招各地名医、学徒,甚至…甚至不拘一格,招募了不少懂得外伤救治的稳婆和道士,加以培训。所有百人队以上,必配至少一名受过训的救护手,携带止血粉、绷带等物。重伤者,第一时间后送至此类医营。”
他指着那些护理人员:“这些‘护士’,亦是盟主赐名,多是招募的健壮妇人或心灵手巧之少年,经培训后专司护理之职。所用药物,除传统草药,盟主还提供了几张极为灵验的消炎、生肌散剂方子,由盟内统一采购、配制下发。”
老医官眼中带着光:“自实行此法以来,我军伤兵之愈后存活率,较之以往,提高了何止数倍!士卒皆知受伤能得活命,故临战更勇,少有畏缩!”
徐世勣、王伯当、程咬金三人听得心神激荡,久久无言。
他们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仁慈,更是最实实在在的战斗力!一支不怕受伤、知道受伤后能被救治的军队,其战斗意志和韧性将何等可怕!
离开军医处,走在营区整洁的道路上,程咬金终于忍不住,摸着肚子道:“看了这些,俺老程算是开了眼了…就是肚子有点咕咕叫了,不知这盟里伙食咋样?”
执事闻言笑道:“程将军倒是提醒了,此刻将近午时末,正是各营用饭之时。三位将军若想看看,可随我去‘丙字’炊事区一看。”
说着,便引他们转向另一片区域。
还未靠近,便已闻到阵阵饭菜香气。只见一片空旷地上,整齐排列着数十口巨大的行军锅灶,正冒着腾腾热气。数百名火头军穿着统一的围裙,忙碌却有序地分发饭菜。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前来打饭的士卒们,竟然都排着整齐的队伍,无人插队喧哗!
每个士卒手里都拿着一个双层的大号金属饭盒和一个汤碗。执事解释道:“此亦是盟内配发,人手一套,个人保管。”
他们凑近一看,只见饭菜分量十足:糙米饭堆得冒尖,一大勺混杂着肉沫和油渣的炖菜,甚至还有一小块咸鱼或几片腊肉!汤则是飘着油和菜叶的骨汤。
“天天如此?”
王伯当惊疑不定。即便是瓦岗极盛时,也不可能让普通士卒天天见到荤腥。
执事正色道:“盟主严令,士卒操练辛苦,体力消耗巨大,饮食绝不可克扣。每日必有荤腥,或肉或鱼或蛋,至少一样。每五日,必有一顿足量肉食。此乃铁律,若有司粮官或火头军敢从中克扣贪墨,一经发现,立斩不赦!”
他看着那些捧着饭菜,蹲在一旁吃得香甜的士卒,低声道:“盟主曾说,‘皇帝不差饿兵’。士卒吃饱穿暖,手中利器,身上坚甲,受伤有医,战死有抚,如此方肯用命,方能战无不胜。”
“战死…有抚?”
徐世勣敏锐地捕捉到这个词。
“正是。”
执事神色一肃:“盟内另有‘抚恤司’。凡战死者,其家眷可得三年全额饷银为抚恤,子女由盟内设立的‘荣烈堂’供养至成年,若有资质,可优先入盟内书院或工坊学徒。伤残者,依伤残等级,发放抚恤,并安排力所能及之职司,确保其能生存。”
阳光照射在那些年轻士卒满足的脸庞上,照射在整洁的营房、精良的兵甲、高效的医营之上,也照射在三位来自瓦岗的将军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们终于明白,为何天道盟的军队拥有那样恐怖的纪律和战斗力。
这不仅仅是因为有宋缺、有无名这样的绝世人物。
更是因为从最基础的吃饭、穿衣、拿饷、受伤、甚至死亡,都有一套极其完善、公正且严酷的制度在保障着!这套制度,给予了这些士卒前所未有的尊严和安全感,也换来了他们绝对的忠诚和强大的战斗力!
这已非一群争夺地盘的军阀,而是一个有着清晰理念、严密组织、远大目标的…真正争霸天下的机器!
程咬金看着自己空空的手,咂摸着嘴,突然嘟囔道:“娘的…看得俺老程都想在这儿当个小兵了…”
徐世勣和王伯当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那无比复杂的情绪。
有震撼,有钦佩,有庆幸,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敬畏。
……………
离开肃杀的军营,步入襄阳城内。三人仿佛骤然从铁与血的世界,坠入了一片喧嚣而充满生机的烟火人间。阳光洒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暖意融融,与军营中那种冷硬的秩序感截然不同。
首先感受到的便是那摩肩接踵的人流。街道宽阔,足以容纳数辆马车并行,但此刻却显得有些拥挤。挑着担子的货郎、推着独轮车的农夫、提着菜篮的妇人、牵着孩童的老人、还有南腔北调的行商旅客……人流如织,熙熙攘攘。
然而,这种拥挤却并非混乱。车马与人流大致分道,虽有嘈杂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孩童的嬉闹声,却少见争吵与阻塞。不时有穿着皂衣、臂缠红袖的“市令卒”穿梭其间,维持秩序,处理小纠纷,效率颇高。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幌子招展,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见污水横流、垃圾堆积的景象。
“他娘的,这襄阳城…咋跟俺老程想的有点不一样?”
程咬金挠着大头,铜铃般的眼睛好奇地四处张望:“这人也太多了,而且看着…气色都不错?”
过往的行人大多面色红润,衣衫虽未必华美,但多数整洁,少有补丁,眼神中是一种忙于生计的专注,而非乱世中常见的惶惑与麻木。
徐世勣缓缓扫视着街道两旁林立的店铺,微微颔首:“确实…百业兴旺,民生安定。看来董景珍太守,确如盟主所言,治政有方。”
王伯当则更留意那些百姓的神情,低声道:“你们看,他们似乎…并不十分惧怕兵卒。”
即便有巡逻的盟军士兵小队走过,百姓们也只是自然地让开道路,并无惊慌躲避之态,甚至有些小贩还会笑着与相熟的兵卒打招呼。这与他们以往所见“兵过如篦”的景象大相径庭。
三人在人流中信步而行,感受着这座重焕生机的古城。走了约莫一刻钟,程咬金忽然抽了抽鼻子,嚷道:“咦?好香的味道!像是…油墨和纸张?”
众人循着味道望去,只见前方街角一处颇为宽敞的门面,门庭若市,进出者多是身着长衫的读书人,也有不少穿着短打的工匠学徒模样的人,甚至还有一些衣着俭朴、面露期盼之色的妇人。门店上方悬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襄阳官书坊”。
“官营的书店?”
徐世勣微微一怔:“竟有如此多人?”
执事笑道:“三位将军,此乃盟内新政之一,不妨入内一观。”
走进书坊,首先感受到的便是那股更加浓郁的墨香和纸香。店内极其宽敞明亮,数十排高大的书架整齐排列,上面分门别类插满了书籍。经史子集、农桑工技、医药算数…种类之繁多,令人咋舌。更令人吃惊的是,店内虽人多,却异常安静,只有沙沙的翻书声和低语声。
许多寒门学子模样的年轻人,如饥似渴地站在书架前翻阅,脸上洋溢着激动与欣喜。更有甚者,直接席地而坐,埋头抄录。
王伯当走到一处柜台前,只见上面明码标价:《千字文》三十文,《论语》一百二十文,《农书》一百二十文……他粗略一算,顿时倒吸一口凉气:“这…这价钱,怕是只有洛阳、长安同等书籍的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
徐世勣也拿起一册书,手指捻过纸页,更是惊讶:“这纸张…质地坚韧,光洁细腻,绝非劣品!如此好纸,价格竟也如此低廉?”
执事开口道:“此乃盟主之令。言‘知识不当为豪族垄断,启民智乃兴邦之本’。盟内设‘匠作监’,改良了造纸与印刷之术,成本大降,故能低价售于民众。笔墨纸张亦如此。”
这时,他们看到一位老儒生正拿着一迭厚厚的毛边纸结账,掌柜却笑着摇头,指指旁边墙上贴的告示。老儒生连忙从怀中掏出一份牒文。掌柜验看后,才将纸张卖与他,但数量似乎有限制。
看着三人投来的询问目光,执事解释道:“为防大族囤积居奇,转卖牟利,盟内规定,所有廉价书籍、笔墨纸张,需凭本城户籍证购买,每人每月限购亦有定数。如这毛边纸,一人一月最多可购六十张,足以抄录数卷书了。若是读书人需更多,可向学堂申请。”
徐世勣闻言,长叹一声,眼中闪过复杂的光芒:“限制购买…虽似不便,却是真正惠及寒庶、遏制豪强的良法!盟主…思虑之深,用心之良苦,世勣…佩服!”
他完全可以想象,此举将对天下读书人产生何等巨大的吸引力,又将如何动摇世家大族对知识的垄断根基。
阳光透过书坊高大的窗棂,在弥漫着墨香与纸香的空气里投下道道光柱,细小的尘埃在光中飞舞。徐世勣伫立在一排标注着“兵策谋略”的书架前,仿佛忘却了时间。手指缓缓拂过一本本或新或旧的书脊,《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这些他耳熟能详甚至能背诵部分的典籍,此刻以如此低廉的价格、如此精良的纸张和印刷质量呈现在眼前,仍让他感到一种不真实的震撼。
他小心翼翼地抽出一本《李卫公问对》,翻开。纸张坚韧平滑,墨色均匀清晰,字迹工整无比,绝非寻常手抄本可比。更令他心惊的是,书册的版权页上,清晰地印着“天道盟匠作监督造”、“襄阳官书坊印制”等字样,甚至还标有定价,价格低得令人发指。
“这…”
徐世勣虽然出身富裕家庭,后来投身瓦岗,身居高位,搜集这些兵书战策也费了不少心力财力。何曾想过,有朝一日,这等珍籍竟能像寻常货物一样摆满书架,任人取阅购买?
他沉浸其中,翻阅良久,又发现了不少以往难以见到的孤本、残篇,甚至还有一些署名“天道盟参谋司编撰”的册子,内容涉及舆图测绘、军械原理、后勤统筹等新颖领域,虽只是概论,却思路奇绝,令他大开眼界,心跳都不由加速。
最终,他选定了三本书:那本《李卫公问对》、一本《六韬》的精校注释版,以及一本薄薄的、名为《基础算学与军资核算》的天道盟编撰小册子。
徐世勣拿着书,走到柜台前。
柜台后的老掌柜笑容和蔼,接过书,熟练地拨弄算盘:“承惠,《李卫公》九十文,《六韬注》一百二十文,《算学》三十文,共计二百四十文。”
价格果然低廉得不可思议。徐世勣正要掏钱,却忽然想起一事,略显尴尬道:“掌柜,在下…尚未办理襄阳户籍,不知…”
老掌柜闻言,脸上露出理解的笑容,手上动作却停了下来:“哦,若是无籍,按盟内规定,这官价书籍…确是恕难售卖。主要是防着外地的书商巨贾前来大量套购,转卖牟利,坏了盟主惠泽寒士的初衷。”
说着,他指了指旁边墙上贴着的详细规章。
徐世勣心中一阵惋惜,却也能理解这政策的深意。正欲作罢,一旁陪同的年轻执事上前一步,从怀中取出一面小小的黑色令牌,令牌上刻着一个复杂的“道”字图案和“军”字小篆。
“掌柜的,这位是刚投效盟内的徐世勣将军,暂领军职。这是他的军籍令牌。按律,军籍人员购书,可享八折优惠,亦可不用户籍证,仅凭军牌购买,但数量亦有限制,每月不得超过十册。烦请查验。”(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