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翻译原则:信达化
借着佛经的翻译,朱由检提到了“信达化”三原则,这是他对翻译工作的要求。历史上,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视为中国翻译的三字经。
但是随着很多文雅的词语被让给外国,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提出质疑。
钱锺书的“化境论”,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罗新璋、柳鸣九等翻译家,都是译道化境的支持者。
朱由检同样认可这个“化”字,并且明确为中国化——
要求把外来词语转换为中文词语,融入中国文化。
不能简单粗暴地翻译成“鲁棒性”这样的词语,让人看到不明所以。甚至每读到这个词,都会被转移注意力。
这是朱由检深恶痛绝的,他不想像古汉语的“骐骥骢骊”那样,用各种专业的词汇,区分各种颜色的马。
那样明显会增加学习的成本,提高跨专业学习的负担。
一目了然、无庸赘述,才是他的要求,应对将来的知识大爆炸时代。
他向钱谦益道:
“翻译外国文字的时候,所用文字最好从2500常用字中选,最高不超过4500书经字的范围。”
“四书五经,用这些字就能写明白,宗教典籍不能比四书五经还要难。”
“佛教经文如此,道教经文同样,都要整理修缮。”
“除了人名、地名之类的词语允许用音译外,能用意译表达的,尽量使用意译。”
“像是勾股定理,能简单地用意思表达,就不用人名命名的商高定理,更不用泰西人使用的毕达哥拉斯定理。”
这同样是他深恶痛绝的一点,什么费马大定理、哥德巴赫猜想、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如果不仔细了解,根本不明白指的是什么。
用人名命名,甚至加上第一、第二之类的序列命名,人为增加了行业门坎。
如果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改为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相互作用力定律,会简单易懂很多。
这种让人读着不明所以的词语,都破坏了中文组词的优势。
深知这些的朱由检,要求钱谦益在文学馆设一个项目,整理已有的译名和命名,并且每年对新名词整理规范。
最终的结果,就是大明文字学会、大明翻译学会的建立,作为翰林院的外围机构,负责正字法、正音、翻译。
这明显增加了翰林院的职权,而且能通过学会扩张翰林院的影响力。
懂得举一反三的钱谦益,很快想到了可以设立大明经学会、大明史学会等学会,作为翰林院势力的外延。
他欣喜地接下这个任务,把皇帝所说的话语记下来。
——
不过,对钱谦益来说,他提出对佛经的重新翻译,其实意不在佛教,而是和科学联系紧密的景教会。
他向皇帝说道:
“泰西传教士传过来的西学,是不是同样这样翻译?”
“还有陡斯天尊,是定为外道神灵还是正神?”
朱由检毫不犹豫地道:
“翻译标准要统一,以后自然同样。”
“至于陡斯天尊,你知道景教会现在有多少人?”
钱谦益道:
“教会的教士都在名册上,在大明的信徒,大约将近一万人。”
“坚决不愿意转入景教会的,都已经被驱逐,送到香山澳遣回。”
这同样是一直在推进的工作,每个在大明的传教士,理论上都要加入景教会。
不过因为去罗马教廷解释的龙华民仍旧没有回来,很多人还在犹豫中,听从罗马教廷的教令。
态度坚决、明确反对景教会的传教士和信徒,则被大明毫不犹豫地驱逐出去。
在大明的传教士,已经进行了一次筛选,现在留下的都是比较灵活的人。
朱由检听到景教会的信徒还不到一万,当即就决定道:
“陡斯天尊尚且没有归化,作为外道神灵看待。”
“他的尊位,和三清天尊相当,但是不作为正神祭拜。”
“信仰非正神的官员,不可在太常寺任职。”
“朕会命人告知吏部,在官吏的档案里注明非正神信仰。”
这是对宗教政策的又一次收紧,对信仰非正神的官吏,特别区分对待。
对于三教一家,朱由检确定能实现,因为从宋朝开始三教就从竞争转向圆融合一。
不过对于诸教一家,朱由检的信心没有那么高。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经历了三武一宗灭佛的驯化。景教等宗教现在还不知道里面的厉害,有可能引出太平天国、陕甘之乱那样的乱子。
朱由检出于这些担心,决定收紧三教之外的宗教传播,限制它们的活动范围。
信仰这些神灵的,在官场会区别对待,阻止士人投向这些宗教。
在大明信仰广泛的佛道神灵,则同天地神系的神仙一样册封为正神。信仰这些正神的官吏,履历上不需要特别标记。
但是这其中也有一个问题,钱谦益询问道:
“释迦牟尼在中国并无化身,也并没有道场,传言中的佛骨也早已遗失,该不该定为正神?”
这是佛教的佛祖,信仰最为广泛。
如果他不能定为正神的话,佛教徒估计会闹起来。
朱由检恰好知道如何解决此事,他笑着道:
“韩愈《谏迎佛骨》阻止的佛骨,如今就在陕西法门寺的地宫里。”
“那是释迦牟尼佛中指骨舍利,是如来佛祖愿意归化的证据。”
“而且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地下,是原本宋朝的长干寺地宫,藏着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
“此为佛祖通过太祖转告,他是愿意归化中国的,可以册封为正神。”
钱谦益听得目瞪口呆,不知要不要相信。
佛骨舍利对整个佛教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圣物。
哪想到皇帝一下子说出两块。
如果真的存在,为何没人知道?
钱谦益对两地是否存在佛骨舍利,一时将信将疑。
这种事可不能乱说,否则被证伪了,皇帝的威信会受到极大损害。
他委婉向皇帝劝谏道:
“佛骨之事,虚无缥缈,臣以为可暗中派人查探,待确认后再说。”
朱由检却能肯定,那两个舍利就在那里。这是比较有名的,他有印象的考古发现。他毫不犹豫地说道:
“太祖托梦转告,难道还能有假?”
“你派太常寺的官员,和佛教协会立刻组织勘探,请出佛骨舍利供奉。”
“朕会让枢密院下令,派兵保护两地。”
“这件事一定要快,避免被盗墓贼觊觎。”
嘱咐钱谦益先等他发旨意保护,再联系佛门高僧,去两地迎出舍利。
钱谦益抱着怀疑,却又无法质疑,只能按皇帝的安排,准备迎出佛骨舍利。
南京的佛顶骨舍利不用说,它在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下面,迎出来就供奉在那里。
法门寺的佛指骨舍利,朱由检则打算迎到北京,放到崇福寺里。并打算将寺名更改为法源寺,作为佛教协会的所在地。
靠着这两块有名的佛骨,还有各地的佛骨舍利,大明要取得佛教的主导权,向南洋等地传播中华佛教教义。(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