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8章 三亿亩高标准农田
韩爌这个做法,无疑在朝堂上引起了非议。新制度量衡的亩,本就比旧制要大一点。
结果韩爌丝毫不顾这个差别,要求清丈出更多的亩数。
这让很多官员担心地方官吏为了迎合上级虚报田亩,加重民众负担。
尤其是出身南方的官员,对此激烈反对。
光禄寺卿钱士升道:
“昔年张江陵清丈田亩,颇以溢额为功,有司争改小弓以求田多,民众苦不堪言。”
“如今田亩尚未清丈,韩首辅便定下数额。”
“此为害民乱政,朝廷不当推行!”
韩爌气得胡子直翘,因为钱士升是万历四十四年状元,也是东林着力培养的后辈。
没想到因为清丈田亩,就跳出来反对自己,丝毫不念东林党的栽培。
他气得当场斥责道:
“张江陵有功于国,是陛下追封的江陵郡公。”
“你这样诋毁功臣,到底是什么用心?”
钱士升却丝毫不惧,坚持道:
“功是功,过是过,不能相互掩盖。”
“张江陵有功是不假,但他清丈田亩时却有过失。”
“首辅如此向南方征税,对北方却不闻不问,难道是因为首辅是北方人?”
这番话颇有挑起南北纷争的意思,听得原本看东林党笑话的朱由检,顿时脸色大变,当即就斥责道:
“大明天下,南北一体,何曾分别看待?”
“北方五省以前为朝廷上缴了五成五的田赋,又抵御北虏服役。”
“如今连遇灾荒,南方就不能多承担一点?”
“你是朝廷大臣,要着眼于大局!”
这番话已经很重了,钱士升却不思悔改,进言道:
“《周礼》荒政十二,保富居一。”
“若是为了救灾,应该保住富户,他们在荒年赈济、遇寇协助城堡守御,皆于国家有益。”
“但是如今朝廷施政,却一味搜括富户。”
“一旦富家变贫,岂不也是灾民?”
“臣请行《周礼》之政,均平徭役赋税。”
这番话语引经据典,是朱由检惯用的手段。
但他却万万没有想到,竟然有人用这种办法说歪理。
以前北方缴纳田赋更多、而且出丁服役时,没有人喊着均徭役平赋税。
如今北方受灾了,要往南方加税时,钱士升这个浙江人顿时喊了出来。
他气得恨不得当场杖责此人,让天下人引以为戒。却知道一旦那样做,只会让钱士升靠着挨廷杖,成为南方富户的代言人。
勉强压下怒火,朱由检揪住钱士升话语中的漏洞,斥责道:
“《周礼》荒政十二,并无保富之说。”
“光禄卿学术不精,回去好好学习!”
命翰林院官员当场取来《周礼》朗诵,荒政十二确无保富之语。
反而有散利、薄征、索鬼神、除盗贼等措施,都是朝廷在做的事情。
其后的保息六养万民包含安富,但它是排在振穷、恤贫后面,重要性排在最末。
钱士升专说保富,听着像是有理,其实却是断章取义。
朱由检借题发挥,讽刺钱士升道:
“钱卿身为状元,却连先贤的文字都记不清,大言不惭地断章取义。”
“放在现在的翰林院,连一篇学术论文都发不出去,有什么颜面在朝堂上当大臣?”
“都像你这样随意曲解先贤、只为保住富贵,大明如何中兴,如何才能重振?”
丝毫不留颜面,直斥钱士升不学无术、曲解先贤道理。
钱士升气得脸色涨红,险些就要晕过去。
因为皇帝这番话,不但驳斥了他的言语,还对他最骄傲的状元身份产生了质疑。
今日的事情传出去,一定会有人怀疑他学问不精。连《周礼》都能引用出错,如何当得起状元?
一时间,他颇有些头晕目眩,却又无法辩解。只能跪在地上,脱帽谢罪请辞。
朱由检却不想放他回乡,免得这个人在乡野诋毁朝廷,他向刘宗周道:
“钱士升虽然引用出错,但他能用《周礼》,说明有向学之意。”
“刘先生好好教教他,免得他把歪理邪说传出去。”
把钱士升安排给刘宗周做弟子,丢到礼法委员会任虚职。
如果这个人还有歪理邪说,不让他传出去就是。只有改造好了,才给他发声的机会。
未来还能不能重返朝堂,也要看他的表现。但是不管如何,都不会放任他回乡养望。
钱士升听到皇帝这个安排,一时间不知道是谢恩还是谢罪。
谢罪的话就是坚决请辞,不听皇帝的安排。
谢恩的话则要拜刘宗周为师,以后跟着他做学问。
以刘宗周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他只要潜心学习靠拢皇帝,再获得重用是不难的。
就是两人同为东林党在浙江的领袖,让他拜另一人为师,有些拉不下脸来。
好在刘宗周这时主动过来,他被旁边的官员提醒着,就坡下驴拜师。
仍旧想留在朝堂,保留重获重用的机会。
——
朱由检见钱士升如此选择,知道这个人算是屈伏了。
南方富户就算想支持他发言,估计钱士升以后也不会理。
他在处理了这个小九卿后,也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群臣只要不是舍得拿出官位进谏的,基本不敢反对。
在冷场了一会儿后,太常寺左少卿罗喻义道:
“湖广两省,原有田土3843万亩,万历年间清丈,达到9162万亩。”
“此为张江陵主持,于国自然有益。”
“但是官吏溢额求功,同样也是事实。”
“到了天启年间,湖广田地定为8249万亩。”
“臣以为当以此额度,折为新亩七千多万为宜。”
这是具体的操作了,是在说执行的问题。
朱由检对这种建议是能接受的,和颜悦色地向罗喻义道:
“从九千多万亩到八千多万亩,少了将近千万亩之多,不可能全是虚报。”
“罗卿是湖南人,可知什么原因?”
罗喻义见皇帝愿意讲道理,当即道:
“虚报田亩是其一,豪绅隐瞒是其二。”
“还有一点就是折亩,《周礼》曰:不易之地,家百畮。一易之地,家二百畮。再易之地,家三百畮。”
“各种土地肥瘠不一,故而黄册之上,有小地一亩八分以上折一亩者,有二亩以上折一亩者,有三亩以上折一亩者,有七亩以上折一亩者,有八亩以上折一亩者。用以均平赋役。”
“据臣所知,南直隶的田亩,便是在折亩后,从八千多万亩降到七千多万。”
折亩之后普遍少了几百万,听得朱由检眉头皱起。
他本来就对大亩、小亩、折亩等复杂的亩制看不惯,所以全部用新制度量衡的市亩代替。
如今听罗喻义提到这个问题,当即就重申道:
“以后所有田亩,皆按实际面积计算。”
“肥瘠不一可按级别纳税,不可胡乱折亩,给人瞒报土地的空间。”
“南方土地以后平均每亩征一斗五,具体可按肥瘠,最低下降到等同塞外的五升。”
“从五升开始,以二升五递进,下下之田每亩征五升、下中七升五、下上一斗。”
“中下一斗二升五,中中一斗五,中上一斗七升五。”
“上下二斗、上中二斗五、上上三斗。”
“一共九个等级,称为一到九等田。”
“三斗就是最高,官民皆是如此。”
这样最高最低的差额,就达到了六倍。
五升也是个极低的数字,在朱由检看来已经非常少。
但是罗喻义认为还是有点高,谏言道:
“若是三亩折一亩,定为最低的五升纳税没问题。”
“但是民间有以八亩以上折一亩者,臣以为最低可定为三升。”
这个数额,实在是太低了,朱由检不解地道:
“什么样的田地,收成会这么差?”
“就算是每亩收五斗,十一税也能缴五升。”
罗喻义知道皇帝不明白这些,解释道:
“有受灾荒废的新荒田、旧荒田,还有芦苇荡里的荡田。”
“这些田地收成非常低,故而征税也少。”
户部尚书毕自严建议道:
“沼泽和山林是特殊土地,臣以为应按特殊方法征税,不可为了它们,影响正常田地的征税。”
“臣的家乡山东同样也有折亩,称240步一亩的为金地,280步为银地,360步为铜地,600步为锡地,720步为铁地,此为最下之田,一共五个等级。”
“若以北方金地征收一斗五升计算,银地一斗二升五、铜地一斗、锡地七升五、铁地五升,用九等田征税。”
这个解释,更对朱由检胃口。他说道:
“山林、荡田之类收成非常少的地方,以后按方里征税,作为官田承包给民众,不计入田亩限制。”
“还有就是坡度大于25度的山林,不能开垦成梯田,避免水土流失。”
“湖边的芦苇荡之类,都要划入泄洪区,禁止随意开垦围湖造田。”
“这方面各地巡阅使会有规定,让他们和地方一起规划这些土地,税收五五分配。应该分配给朝廷的五成,直接划归巡阅府。”
“所得税款全部用于兴修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
提到这个,朱由检的话就多了,向群臣道:
“今后朝廷征税,重点从高产稳产的中上等高标准农田征收,对它们管理要严。”
“水利设施、抗旱救灾、良种粪肥……也重点向这些田地倾斜,获得最大的收益。”
“朕的要求是,争取在南方打造至少三亿亩高标准农田,北方以后再想办法打造出一两亿亩。从这四五亿亩土地上,征收到六千万石左右的田赋,起运朝廷一半。”
“这次清丈田亩大造黄册,要把重点打造的高标准农田范围划出来,以后就全力建设,确保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这个说法,是在展望未来,韩爌听到后却大喜过望,恨不得就要跳起来。
因为皇帝这次说的三千万石,不再只指南方,还包括北方的田地。
这样他就不用压得那么狠了,在明年还要逼南方各省深入清丈田地——
先前他为南直隶、江浙、两湖五个省份定下将近三亿亩土地的额度,是因为这些土地好清丈,很容易就能量出来。
再往后深入则要清丈偏僻之地,尤其是罗喻义提到的荒地、荡田。
那种土地清丈出来也征收不到足够的赋税,若是所有土地平均一斗五,还是要压在其他田地上面。
引来的阻力一定会非常大,已经定下决心的韩爌都有些不安。
如今皇帝确定南方高标准农田三亿亩,他就盯着这些土地挖潜就行了。
至于北方的一两亿亩,盯着山东、北直隶、关中,应该也能定下来。
从南方起运三千万石,变成全国起运三千万石,韩爌觉得压力小了很多,能够更从容地面对南方的官员。
——
朱由检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因为钱士升的进言。
他从这个人的话中,敏锐察觉到了南方士绅的不满。
虽然可以用强力手段压制,逼他们缴纳田赋。但是考虑到将来还会收工商税,那时再向南方加税会很麻烦。
所以他决定稍微放宽一点,从原定的南方三千万石起运,变成全国一盘棋,不再单独区分。
不过南方的高标准农田更多,田赋自然也就更多点,即使降低一些,仍旧达到二千二百万五十万石。
这个数字,其实达到了朱由检的心理底线。因为以前全国的秋粮,大概就是这个数。起运到朝廷的田赋数字,甚至比这个还低一些。
只要这笔钱粮能够运到京城,朝廷的财政就能大体维持稳定。不至于北方受灾后,一下子崩掉一半。
在“体谅”南方的困难,降低起运额度后,韩爌为各省制定的田土额度,终于得到通过。
各省将向着这个目标清丈,打造高标准农田。
同时,为了防止地方官员执行不力,韩爌建议派出巡按御史,去各地明察暗访。
并且考虑到某些地方落实遇阻的可能,他把目光盯向了四川,打算在这里清丈出高标准农田。
这个地方,按他打听出来的情况,是能清丈出四千多万亩的。
如今在册的只有一千三百多万亩,可谓大有潜力。
还有广东也是如此,应该能从两千多万亩,增加到三千多万。
这都是他为后年的清丈准备的,如今打算提前实施,先清丈出皇帝要求的三亿亩高标准农田。(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