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其他小说 > 索洛维约夫在沙俄1796 > 第1014章 034喝多的索洛维约夫大战不禁烟的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014章 034喝多的索洛维约夫大战不禁烟的

    智亲王也发现了,这毛子都是喝两杯下肚就往外掏大实话。
    索洛维约夫偏偏官话说的非常好,在场的清朝官员都能够听懂。
    这些评价,可以说表明了,世界各国都有和大清一样的毛病,甚至那英夷还卖官鬻爵。
    这个时候,难免就会有人出来问话了。
    但上手的也不能是皇子和军机大臣,按照出重拳的顺序,第一个上来的官员顶子肯定不能是红的。
    而且到了雍正八年,脑袋顶上都是玻璃球子,只不过颜色有所区别,用来代表官品。
    但皇子们脑袋顶上,还是更容易出现东珠的。
    索洛维约夫就要表示了,怎么这清朝影视剧就总是能够见到这种根本就没搞明白状况的呢?
    “将军所言,武备之论,虽为一时之言,然而却不知天朝上国,富有四海,以礼乐教化治天下,文武制度,又胜于西人,动武实乃下策。”
    “此公是何人?”
    索洛维约夫本来以为,以前看过倭仁那句话,就已经够离谱了。
    现在他到了这里,还要现场观摩一下。
    他也不好直接去问智亲王,人家也是王爷,只好来问军机大臣托津。
    “托中堂,此何人也?”
    “索将军,此乃翰林院编修许乃济也。”
    “不知翰林是哪一榜进士?”
    “本官乃是嘉庆十四年己巳恩科进士。”
    “既是翰林,想必也熟读四书五经了吧。”
    “那还用问?”
    “可知‘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是何言语?”
    “出自中庸,后面还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将军也要讨教中庸么?”
    “只是翰林饱读诗书,虽知其意,却不知朱子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分割出来,也是有他妙处的。”
    索洛维约夫多少是因为喝了,导致他居然有点兴奋,居然要和个大清的翰林来辩论了。
    而且对手也多少有些冷不防,没想到这个金发碧眼的蛮夷居然还直接引用起来了中庸里面的内容。
    按理说,武将的话,能够多读春秋已经算是不错了,而且那还算是大型cosplay现场,都想要装关二爷夜读春秋那样。
    文官要是当了大军统帅,多半是愿意拿个扇子装诸葛亮的。
    但索洛维约夫平时没少翻译四书五经的内容,一面是自己学习,一面把《论语》、《孟子》和《尚书》给尼古拉讲经,他多少也是熟悉这些内容的。
    嗯,要是在欧洲找个汉学家的话,可能他都要排得上号,只不过他的主业是军人,只不过是二十年来时间比较多,读的书自然也就多。
    至于拿出来中庸的这段话,也是索洛维约夫平时自学的多了,而且还要拿出来挖苦许乃济的论点。
    虽说索洛维约夫很清楚虎门销烟,但是许乃济这么号人物,他却是不太知道的。
    但他做的那个驰禁鸦片的事情,不到时候看到,你也不会知道这这么一号脑血栓操作。
    后来他干脆就被道光强制退休,直接以六品官的身份退休回家,可以说是丢大了人。
    而且索洛维约夫上来用了一句中庸,这还是比较客气的。
    他的意思是“德位相配”,无位而制订礼,这是缺乏执行力的。无德而制订礼,这是缺乏说服力的。
    德不配位的人,还是有不少的。
    “可翰林又曾知道,泰西诸国,先后大战二十余年,如今在奥京维也纳,会盟数月,方得以弭兵。国战之间,各国实力相近,征战不休,而兵戈之利,也是日新月异。而天朝周边,自乾隆年间平准格尔、大小金川、回部、林爽文,征缅甸、安南、廓尔喀以后,四海升平,不过还有些区区乱匪而已,兵戈之利,若不见强敌,兵必倦怠,而为积弊。而大清龙兴关外,也有炮火之利,方才我也禀奏王爷,如今谈论兵戈,则不免选用利器,发炮而击数里之外,又有楼船巨舰,内装‘大将军炮’百门,试问翰林可以礼乐拒之否?”
    说起来,喝高了的索洛维约夫,讲起话来还挺凶狠的。
    许乃济就没防备,这货居然直接把清朝还是后金时,自造红衣大炮和引入炮兵以及新式武器的旧事给拿了出来。
    算是在大清玩了政治正确,甚至在场的满蒙勋贵和汉人士大夫还得私底下点个赞。
    前者是被提到了“龙兴关外”,后者则是觉得讲的有道理,而且后面还更毒舌一些。
    弄的智亲王觉得,是不是老祖显灵,哪个毒舌的列祖列宗突然上身了。
    “仁义虽好,可以教化万民,然而战场之上,却万万讲不了仁义。不然如宋襄公,其志可嘉,然而与楚国争霸,不自量力,兵不半渡而击,又不趁楚军列阵迎战,以礼合之,最后不过是被楚师击败的下场。敢问这种仁义,就是扛起了大旗,又能用么?”
    他还要说,这会儿还是章煦过来给拉住了。
    许乃济的父亲许学范,是潘有为和章煦的同年,他们都是乾隆三十七年进士。
    和做学问一辈子翰林的状元金榜,家里有钱还有才的潘有为,以及熬出资历最后成为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的章煦不一样,他的强项是教育儿子,七个儿子在科场上最低也是举人,中进士的都是翰林。
    许乃济一门七人登科,或中举或进士,家教自然是好的,然而他的书读的虽多,但是问题却一直很严重,这个认识都成了问题。
    以后马大胡子都要给他单独开一段话来,批判他在鸦片问题上的“驰禁说”。
    索洛维约夫今天说话,都是引经据典的来,还是一个洋人,虽然用词糙了点,但是他说的话却很有道理。
    “将军饮酒还是多了一些,今日就到此为止吧。”
    “章中堂以为我言有理乎?”
    他还开始了,多少是有点滑稽。
    “将军,确实有些道理。”
    “不可效仿宋襄公的仁义,虽然他人还不错,兄友弟恭,与庶兄目夷能够好好治理宋国,也能够帮助齐孝公回临淄为国君,然而泓水之战如此行为,不过是蠢猪的仁义罢了。”
    他今天兴致还不错,酒量不行是真的,这喝了还要跟清朝的翰林对战,甚至还不给对方机会,一直喋喋不休说个不停,就是等到了有军机大臣来了,方才作罢。
    这下子,许乃济丢人可是丢大发了。
    索洛维约夫的书确实读的不错,说的也很有道理。
    这样都没法反驳,也就是这样了。
    至于翰林的面子么,倒也没有那么重要。
    赐宴的时候,这还是当天晚上。
    索洛维约夫第二天也只管休息,倒也没有给庆郡王讲什么,反正就是喝高了那种,睡的那叫一个塌实。
    嘉庆在养心殿批折子,也要顺道召见两个儿子还有军机大臣,听一听昨天都发生了什么。
    然后他就知道了许乃济被索洛维约夫当头一棒,喝的找不到北的奇事。
    “不想还有此等事。”
    “皇阿玛,儿臣想俄使也是知书守礼之人,昨日也不过是赐宴中酒醉,借着酒兴与翰林龃龉罢了。儿臣还问过俄国副使,据通译转述,索氏平日治军甚严,往日并不饮酒,因此赐宴中不胜酒力。”
    “但他讲的,朕也觉得有些道理。”
    随后嘉庆也盘腿坐在炕上批阅奏折,他这会儿看到的也是各省督抚上报的各地情况。
    两广总督那边也有奏报,蒋攸铦声称俄使北上以后,留下巨舰一艘在虎门,余下商船各自往来采办商品,又贩售于广州。
    嘉庆的批复呢,也是同意在俄国使臣留在京城的时候,让俄国商队在广州特许贸易。
    而且说起来,十三行还能够雇佣絮库夫的武装商船,潘有度作为总商还能借着这个机会让法国船跑马尼拉,拉回来一些铜料和木材。
    “军机处可以回去了,只有绵宁留下。”
    “嗻!”
    嘉庆的批复,算是索洛维约夫返回广州之前,俄国和法国的商船,在广州的活动都不受影响。
    他已经预计到了情况,这也算是天朝皇帝的一个态度,来京的各国使者,按照天朝礼节三跪九叩以后,也会受到特殊的恩典。
    “朕也知道,俄使虽然恭顺,然而终究有些恃才傲物。和你说的,大概也是那些洋枪洋炮,艨艟巨舰,顺带还提到了宋襄公。这个礼乐之制,要在位而修德,也要有些武力帮衬。像是你皇爷爷在的时候,有十全武功。朕在位这些年,也只是平定各地教匪,他们手上又没有几杆鸟枪,不似俄国还有连珠快枪。绵宁,你来说说,应该怎么办。”
    “回皇阿玛的话,儿臣见俄使言论,却不似炫耀武力,倒好像是兜售枪炮。他自称祖父为彼得亲随铁帽子王缅希科夫的心腹,父亲也是经商为业,难免有些市侩。儿臣看他也是要售卖武器,又说我大清龙兴关外时,也用得红衣大炮,为的就是这些坚船利炮能有个去处。”
    “朕观他也有此意,国书当中提到的互通有无,行通商之利,也是有些打算的。”
    “皇阿玛圣明烛照,也能看出俄使心思。”
    “他这样做,倒是有些意思。朕也有意订立个通商章程,到时候让托津和章煦两个去谈。绵宁啊,到时候你也跟着去办差,看看俄法二使臣,都是个什么态度。索卿自不必说,那法兰西的内元帅,是员良将,也是至诚之人,他身旁的通译也是精通官话,探一探他们的态度。还有就是,去内务府给寻几套乾隆五十五年的四书五经,你皇爷爷在的时候,刊印了不少,赐给他们,倒也无妨。也算是礼乐教化,二国君主又不是英夷那般,全然不懂礼节。”
    嘉庆虽然脾气好,但是在这块是难免会小心眼的一直记着。
    至于保和殿赐宴以前,也没有什么清朝这边官方安排的活动。
    索洛维约夫这几天倒是可以好好休息,而且还和庆郡王永璘,以及驸马丰绅殷德有些唱和。
    至于丰绅殷德去了乌里雅苏台,得病以后回来,他到底是怎么好的,索洛维约夫有些兴趣。
    而且,和大人有多少钱,他作为一个奸商家庭出身的,难免会有些好奇。
    这座大宅子,一半归了永璘,一半还是固伦和孝公主和丰绅殷德的,除非是公主不在,永璘的后代降到贝勒以下,这个宅子才可能会被回收。
    索洛维约夫也没有去游园,就是在这里喝茶。
    丰绅殷德说的倒也清楚,他是回来以后,用了传教士给开的药才恢复的。
    这种事情也不意外,因为汤若望在顺治年间干过。
    索洛维约夫倒是觉得,在18世纪的时候,清朝和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还是一种双向奔赴。
    只不过最后的结果不太一样,西方在马嘎尔尼以后滤镜大概是碎了一地。
    而清朝这会儿还是半开着门的闭关锁国,那是因为英国人闹事加剧了变化,最后导致了一口通商。
    永璘就接了嘉庆的密旨,既然俄国使臣愿意说,那就多透露出来点情报,回头再上个折子说明情况。
    因此,至少有一个笔帖式跟在永璘身边,随时来进行记录。
    而索洛维约夫也是有意透露,而且他也表示清军的锐健营和一些精锐马队虽然厉害,但是还缺少先进的武器装备。
    至于鸟枪都是什么水平,因为他之前有设计武器的经验,因此也给永璘和丰绅殷德大力推荐“图拉步枪”这种燧发枪,6磅和12磅炮,半普特和一普特的独角兽炮,以及拥有24到50门炮之间的军舰。
    甚至可以是优惠价,包技术转让。
    他这样卖军火,纯粹是针对清朝此时的特点来的。
    要是以后遇上了英国人,倒是也能牵制一阵。
    除此以外,还要考虑到各地的炮台和海岸的布防情况,最好聘请军事工程师对现有的沿海炮台进行改进。
    甚至从俄国请人还有个好处,一些家住奥伦堡、喀山和西伯利亚这几个总督区的工程师,回家以后也不用担心他们泄密给英国人。(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