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兜底
第163章 兜底“冰,葫芦~”
三庙街,京城冬天独有的葫芦叫卖声。
声音婉转嘹亮,管在街头还是在巷尾都能清楚听见。
商贩是个老者,长长的木棍托举著靠在胸口肩膀处,木棍上面是草垛,草垛上扎满了色泽红润的串串。
老头儿穿著深蓝色裤子,藏黑色袄子,头顶扣著一顶毡帽,谈不上多乾净,甚至鬍子拉碴的很不修篇幅,这时候却是小孩子们最喜欢接触的人。
蒋凝看著几个小孩儿一前一后蹦蹦跳跳的靠过去,掏钱,接过心心念念的葫芦。
远处街边斜歪著的电线桿,和破旧灰败的墙面相得益彰,摊贩炉子上的热气烘托著冷空气,烤红薯的香气夹杂著叫卖声砍价声传进自己耳朵。
十二月十一日,也就是前天,国家首次举办了托福考试。
考点今年只有三处,首都,沪上,广州,在此之前的国外留学学生则需要自费出国,所以这是继改开之后,第一次公费出国留学的机会。
蒋凝报名了,而且因为心里早有这个目標,为了实现,在校期间的英语成绩,口语能力做到了极致。
儘管今年明確没有清晰的录取线,完全就是高分录取,可她还是有信心自己能考上。
美国top50的院校,仿佛已经在朝自己招手。
这种自信,源自於绝对的实力,她本应该高兴,心里也的確是高兴的,毕竟国外电影看了那么多,明年终於能出去亲眼看看了,可心里同时又有种说不出的情绪。
路过报亭,依旧有年轻人爭先恐后的排队购买京城晚报,更多的是追问往期的报纸追印出来了没。
靠的近了,这些人话里话外討论的都是明朝,开局一个碗的朱元璋,北大方堃...,蒋凝回忆起三年前在大巴火车上的情景,那个同乡的面貌现在在脑子里多少已经逐渐模糊,方堃这个名字別说在她们学校人尽皆知,恐怕整个京城的人都听过了。
小说她看了,不光明朝那些事儿,之前的高山下的环,牧马人,人生她全看了。
可越看,知道这个方堃就是自己认识的那个方堃后,越不敢再贸然去碰面。
同乡已经获得了让她仰望的成功,而自己却对未来充满迷茫,这让她心里產生了强大的落差。
冷冽的阳光打在身上,蒋凝深吸了一口气,上前同样买了一串葫芦。
浆的甜,山楂的酸充斥口腔,让她心情恢復了不少。
方堃这边,北大同样有很多同学报名参加了托福考试,今年考,明年一开学就出成绩,紧接著就是准备申请材料,毕业后再远赴重洋。
他们宿舍六个没有人报名,不过隔壁的乔杰报名了,这廝做人一向谦虚低调,管是考什么,一问考的怎么样,就是还行吧,应该能,老天爷保佑。
结果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这次同样,嘴上说悬,什么今年考生多,一个比一个厉害真说不准。
私底下却找上方堃:“方子,你再跟我说说,过签证面试官需要注意些什么。”
“这么有信心?”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看书就上 101 看书网,??????????????????.??????超实用 】
“害,万一呢,我这人平常运气一般般,可打小每次考试总能超常发挥,你们以为我说一般是装逼,其实心里真的没底。”
“少扯淡,”方堃听著这话就气人,他在学习上靠的是吃老本,根本谈不上什么天赋,这么一听,简直人比人气死人。
“我压根就没出过国,之前那是瞎的,你还真信了。”
“信啊,签证官是老外,鬼知道会问什么,我觉著你说的挺靠谱。”
乔杰递过一支烟,不掏火柴,示意方堃把打火机拿出来用用。
“叮』的一声脆响,乔杰握著打火机恨不得直接顺走,羡慕道:“还是这玩意儿方便,起码不会受潮。”
“不防风,除了不用勤买,跟火柴没多大区別。”方堃嘴里充满了嫌弃。
“想要顺利拿到签证,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一个字,舔。”
“舔?”
“很简单,明著暗著表达自己嚮往美国那边的生活,喜欢那边的一切,毕业后如果能有一份合適的工作一定会留在那里,总之一定別说什么我一定要学有所成回来建设祖国的话。”
乔杰听著愣愣的,方堃看著他:“是不是觉著有点汉奸的成分?”
“听你这么说,这不就是汉奸么。”
“变通嘛,先忽悠住走出去才重要,那些不吹的,毕业后不还是选择留在了那边,爱不爱国靠的不是嘴上说说,是看你最后能不能回来。”
对上方堃的眼睛,乔杰有些不好意思,这话难以启齿,可他真觉著如果那边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是可以选择不回来的。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
“话说,你怎么不参加考试试一试,咱们要是一起出去做个伴多好。”
方堃三口一根烟,烟屁股扔地上,哈著热气道:“晋省人恋家,美国太远,还是国內住著舒服。”
乔杰不怎么信道:“矣,你也不用出什么国,在校期间就进了作协,现在星期天出去溜达,总能听见討论你方大作家的声音,换我我也不出去。”
“肤浅了啊乔杰同志,请不要让美国的衣炮弹腐蚀掉你的思想,你要是娶个大洋马回来,估计你老爹老娘也接受不了。”
“去你的,老子找媳妇哪怕单身一辈子也不找洋人。”
“话说这么早,小心到时候啪啪打脸。”
正》
托福结束,紧接著就是期末大考。
方堃抽空参加了年底作协会议,把那篇寧姚写的评论文题目原封不动搬了过来。
会议结束,刚走出会议厅大门,身后一道声音就喊住了他。
“方堃!”
“明甫先生。”
矛盾上前笑道:“最近怎么样,学校快放假了吧。”
“快了,幸亏会议时间没有和考试时间撞上。”
“你这还没毕业,寒假过年应该是回老家吧?小说连载怎么办?”
“最近加班加点每天多写两千字,不会影响更新,明甫先生您也看我的小说?”
“看,怎么不看,不光我看,今天到场的作家哪个不是每天追读,都是你小说的忠实读者啊。”
一旁不远处的叶广今听著声,恰当的搭话道:“方堃,你的明朝那些事儿,虽然语言风格独特了些,却有史有据,自成一脉,等正式完结,我看全国各大高校都是可以去的,研究明史的文学院可不少,以你的水平开设专题讲座课足够了。”
“惶恐,您说的太夸张了,我只求能写好文章,不辜负喜欢的读者就行。”
搭话的叫叶广今,正儿八经的京城人,现在在秦省黄河厂卫生科做护士,女作家。
人家这么夸,显然也是追读自己小说的,可管真心实意还是阿识奉承,方堃都不能傻呵呵的接住。
“方堃啊,毕业后,有没有打算来作协工作?”
方堃抹了抹鼻子道:“这个我服从学校分配。”
系主任有意让自己毕业后留校任职,只要自已表態,別的单位哪怕是作协,应该也很难从学校把人挖走,去作协老实讲还能和陈建工做同事,以后没准儿能混个作协主席噹噹,再不济做全职作家,好处是时间自由人身自由,管做什么也方便些。
方堃对於这三个选择都无所谓,虽然没有直接拒绝,不过大家平常都是咬文嚼字儿的,听音儿也能听出意思。
矛盾没有强求,只要能笔耕不缀的坚持创作,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就完全够了。
出门和眾人打招呼告別,走过一条街,董浩远远看见发动了车子。
“老板,是回学校还是去哪儿?”
“去故宫博物馆。”
方堃跟傅修文约了时间,这次不光他一个,傅修文擅长瓷器类文物的鑑定。
古玩从材质品类上分,大体分四类,玉器,陶瓷,书画和紫砂壶。
从功能上的话,又分文房用具,佩戴饰品和收藏摆件。
陈卫东暑假结束虽然收手了,可当初韩錚给派的那两个小弟却一直没閒著,方堃给俩人留了下来。
现在是成天踏著三轮车大街小巷,城郊村落的晃悠。
到现在为止,方堃已经砸进去两千块钱之多,进手的瓶瓶罐罐多到已经数不清楚的程度。
见面,除了傅修文还有一个叫舒宏的老师傅,擅长玉器和书法字画鑑定。
文物鑑定,一般不会只看一类,傅修文其实什么都能看,可除了瓷器门类的之外,其他的只能说略懂,谈不上精通。
遇见造假高手,很容易就会看走眼。
“舒师傅您好。”
“你好,闻名不如见面,你的小说写的很不错,”
不等方堃搭话,舒宏继续道:“我说的不错,不光是內容,而是你的敘事手法,通俗易懂,文史类的书籍史料生涩难读,年轻人如果不是学这个的哪有心思看进去,你的这个小说不得了,老少皆宜。”
方堃笑了笑,类似的夸讚几乎碰见个人都会来几句,刚开始还不好意思,听多了,其实也就那样。
舒宏对方堃的印象很不错,阳光,谦虚,还富有才学,直到看见那密密麻麻的老物件。
香山半亭內,北屋,东西两厢,哪怕院外的棚子里麻袋下也盖著数不清的瓶瓶罐罐。
“这,这这这...”
舒宏再看方堃,头顶上自然刻了一个文物贩子的標籤,隨之又看向同流合污的老傅傅修文。
后者知道他在想什么,吹鬍子瞪眼道:“看我做什么,这些都是人家方堃正儿八经收上来的。”
“少忽悠我,这量哪是靠收能收上来的,你们,你们是不是和刨坑的还有联繫?”
“舒师傅,这些真是我从下面收上来的,不光是城里,还有城郊各个村子..:”
方堃不厌其烦的解释,又表態肯定不会倒卖到国外去,只是单纯的喜欢收藏,好半天才打消了这老头儿的质问。
舒宏看著院子里归置好的其他物件,又上手看了几个瓷器,还有使用痕跡,確定不是土里刨出来的。
中午管饭,傍晚也管饭,方堃想请客去下馆子,俩人却像是著了魔一样拿著本子一件件记录在案,他只好把饭用饭盒带回来。
中间还看见韩錚那两个小弟蹬著自行车进来卸货,两个小麻袋从车上拽下来,又合到一个大袋子里,铜钱清脆的碰撞声,吸引了舒宏的注意。
老头儿左手托著碗,右手拿筷子上前:“这些都是收上来的?”
“是,董村那边收的。”
“多少钱收的?”
“五毛一斤。”
工39
傅修文等他退过来,开口道:“你啊,別一惊一乍的,我刚开始帮忙不比你强多少,咱们拿了钱好好帮人家清点鑑定就行。”
“哎,只求这小子信守承诺,別把老祖宗的东西卖到国外就行。”
“其实也不见得是什么坏事,流落民间,如果物主能识货保存好也行,可很多人根本不认识这些,大部分都是当做生活物品使用,时间一长不是损坏就是破坏,这小子能收上来做收藏,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傅修文顿了顿,继续道:“更何况,文物是永恆的,每一代过手的主人却是短暂的,能有人妥善保管,总好过烧了砸了。”
这么一说,舒宏瞬间宽心了不少。
这次的量太过庞大,关键是有的物件还有破损和裂痕,修保护的活儿也得揽下。
除了故宫博物馆那边正常上班,一有空俩老头就往这儿奔。
现在就是方堃赶人,他们也不走了,大多数物件都是清中晚期的,可胜在量大,而且还有极其珍贵的一级物件混杂在其中。
方堃允诺的这次出手费是两百块钱,能亲自上手掌眼,还有钱拿,俩人干的不是一般的有劲头。
学校正式放假,寧姚南下並家之前,方堃还收到了寧峰邮寄过来的信件。
这傢伙真的从肉联个辞了职,而且第一批两百件喇叭裤卖完后,又掏空老底儿进货卖货,短短两个多月赚了个盆满钵满。
“我哥这怎么並事,卖就算了,怎么还想著办个,不行,我的早点並去!”寧姚说著就要去收拾行李。
方堃看著信,道:“並去干嘛,劝你哥別办个?我看是好事。”
“风险太大!办个成本多高,他哪有这个钱,我爸肯定不乌意,而且你看这信言外之意就是朝你借钱,咱俩还没结婚呢。”
“那不迟早的事儿嘛,”方堃又扫了眼信的內容,笑道:“你不是说你三哥对你最好么,现在疼老公胜过疼三哥了?”
寧姚白了他一眼,还是在收拾衣服,她不舒服的是借钱,万一个子效益不好,兜底的不就成方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