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氏族志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一听,就知道来活了。李世民对清河崔氏的恨意,他们太清楚不过了。
之前本想嫁个公主过去,与崔氏联姻搞好关係,怎料崔氏想也没想,直接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由拒绝了。
这个门不当户不对,不是说他崔氏子弟配不上皇室女,而是皇室女配不上崔氏子弟。
堂堂李唐皇室,被人当成暴发户,嫁个公主都遭嫌弃,这怎能不让李世民大为光火。
如今催崔仁师撞上枪口,平白给了一个发飆的藉口和理由。
李世民越说越恼怒,“崔仁师胆大包天,勾结外族,朕必定要揪出他背后的同党。”
“眾爱卿,且想个章程出来。”
揪出背后同党,这是要牵连清河崔氏。
这难度,属实有点大了。
而且即便牵连了崔氏,又能怎么样?
总不能直接动手吧?
最终还不是雷声大雨点小,抓几个崔仁师的亲友处理一下,届时平白交恶崔氏不说,还要让其余世家更加看轻朝廷。
难办,属实难办。
孔颖达假装思考,实则神游天外。
长孙无忌皱眉沉思,寻找一举重创清河崔氏的方法。
魏徵板著脸,心思都在官茶上面,同时反思自己看待问题浮於表面。
开什么玩笑,他和妻子都出自大家族。
最后,还是房玄龄率先开口:“陛下,单凭区区一个崔仁师,想要牵连清河崔氏是做不到的,最多往崔氏身上泼一点脏水。”
“臣以为,为今之计应当积蓄力量。太子通过举办诗会选拔明德殿学士,便是一种极好的方式。”
“只需三五年时间,明德殿学士的数量便足以支撑陛下逐步掌控地方官吏。”
“到那时,崔氏不说不足为虑,至少不敢对朝廷不敬。”
房玄龄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清河崔氏的忌惮,同样也对將来的局势十分看好。
明德殿学士的选拔,似乎给了他极大的信心。
长孙无忌也连连点头,很是认可房玄龄。
“陛下,玄龄所言极是。山东士族之所以有恃无恐,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无非在於手握大量钱粮,又有大量的地方官吏討好他们。”
“如今突厥已灭,无外患之忧。朝廷只需积蓄人才与钱粮,假以时日,便是科举改制,山东士族也不敢反抗。”
李世民深吸了口气,他知道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说的很对,但心中就是感到十分憋屈。
明明他南征北战,横扫天下,夺取了前隋江山。
明明他马踏草原,覆灭东西突厥,震慑西域诸国,被尊为天可汗。
可在面对清河崔氏、滎阳郑氏这些山东士族,却显得捉襟见肘。
比钱粮,比不过人家。
比人才数量,比不过人家。
比对地方掌控力,还是比不过人家。
唯一的优势就在於大军。
可但凡他大军压境,以武力镇压,山东士族立马就能拉起一支庞大的军队进行反击。
到时候虽然能打贏,可带来损失和影响就太大了,所要付出的代价完全超出他的承受范围。
李世民长嘆一口气,暗道:“或许这就是歷朝歷代的天子,儘管心中憋屈,最终都只能对世家门阀妥协的原因吧。”
旁听许久的李长青,也忍不住感慨,皇权至上的时代,竟然也有这么多的掣肘。
不过世家大族確实牛逼,底蕴很深。
歷史上李世民针对打压过他们好几次,但最后都不了了之。
还是武则天上位后,杀了一部分。
等到黄巢起义的时候,世家大族中的主力被杀的差不多。
到了五代时期,世家大族的状况更加悽惨,逐渐消亡。
自此以后,中国才没有了实际意义上的士族门阀。
不知等朕登基,请客斩首跪下当狗这一套流程,能不能给五姓七望来一下子呢?
摇了摇头,李长青不再胡思乱想,张口说道:“父皇,儿臣以为,想要对付这些世家门阀,必先坏其名声。”
“名声一坏,天下有识之士,便不会趋之若鶩为其效力。如此不费一兵一卒也无需消耗钱粮,便能达到削弱世家门阀的目的。”
李世民摇了摇头,毫不忌讳的说道:“这些世家大族,名声威望太大了,甚至超过我皇姓李氏,想要坏其名声,太难了。”
实际上,李渊登基之后,就有意推动天下李姓以陇西为郡望,强化陇西李氏的正统性。
然而没啥用,因为忌惮李唐皇室,大家即便捏著鼻子认可你陇西李氏也属於郡望,但各地士族,皆以崔卢郑王李来排名。
那上面的李氏,主要还是衝著赵郡李氏去的。
皇姓李氏,即便执掌天下,却依旧被排在最后。
在这种氏族名望的爭夺上,丝毫没有给皇室面子。
李长青嘖嘖称奇,没有料到世家名望竟然夸张到这种地步,连皇室都比不过。
想了想,按照歷史进程,过几年李世民就要重修《氏族志》。
不如本宫拿过来用一用。
“既然无法坏其名声,那便提高我陇西李氏之名望。父皇可下令重修《氏族志》,將陇西李氏列为一等一甲。”
“重修氏族志!”果然,李世民一听瞬间两眼放光,《氏族志》是按照士族世家名声排行。
《氏族志》重修之后,到时候百姓只要一看,就能知晓陇西李氏才是排行第一的氏族。
即便士族不认可,即便百姓也不认可,可只要有《氏族志》这本书在,陇西李氏为天下第一氏族的观念就会慢慢传下去。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根深蒂固的概念。
房玄龄沉吟片刻,直接开口道:“陛下,太子此计可行。即便士族暂时不认可,那也无妨。只需要让百姓知晓便成。”
长孙无忌亦是点头,“臣附议。”
显然,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都看出了重修《氏族志》,將陇西李氏列为一等一甲的好处与弊端。
但两人都明显都认为利大於弊。
李世民见两位心腹都认可重修《氏族志》,便不再犹豫。
“便依承乾所言,命人重修《氏族志》。至於修撰人选……”
就在李世民思考人选的时候,李长青连忙接著他的话茬说道:“父皇,青雀欲要修撰《括地誌》,不如让青雀拿《氏族志》练练手?”
“青雀?”李世民点点头,欣慰的看了眼李长青,“既然承乾举荐青雀,那便让他负责重修《氏族志》吧。”
如今,李世民对自己这个好大儿是越来越满意了。
举办诗会选拔明德殿大学士,为大唐广纳人才。
朝堂上,面对崔仁师的弹劾强势反击,直接给崔仁师扣了个居心叵测与外族勾结的帽子。
並且间接给到自己打压清河崔氏的藉口和理由。
尤其是刚才骂的魏徵同意朝廷售卖新茶,更是让他惊喜不已。
现在又想到重修《氏族志》提高皇室名声,打压山东士族的威望。
种种表现,让李世民感嘆不已,太子成长太多了,完全是一个很优秀的储君了。
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举荐李泰重修《氏族志》。
见李世民开心的同意了自己的提议,李长青心中一阵冷笑。
沟槽的李泰,等著吧。
等你重修《氏族志》,將陇西李氏排在第一,看崔卢郑王这五宗四姓恨不恨你就完了。
约莫半个时辰之后,小会开完,眾大臣离开了两仪殿。
李长青正准备也跟著走,回去和李承乾说一说今日战绩的时候,却被李世民给叫住了。
“承乾,你母后这两天一直跟朕念叨你,隨朕去看望一下你母后。”
看望长孙皇后!
剎那间,李长青毫毛倒竖,危机感直衝脑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