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出宫,骑马游猎
翌日,承恩殿。魏徵如同往常一样准时来此,而李承乾今日也没有迟到,早早地便在殿內等候。
见到魏徵到来,李承乾主动说道:“老师,您昨日布置下来的作业学生已经完成了。”
“这是学生就王制之道写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些学生的粗浅见解,还请老师斧正。”
李承乾说著將写好的文章双手递上前去。
魏徵也不含糊,接过文章后就仔细看了起来,但只看了个开头后就皱眉说道:“昨日臣刚夸过殿下的书法有所进步,怎么今日就又回到原样了?”
“骄傲可是大忌啊,殿下。”
李承乾听完顿时感到一阵尷尬。
这文章是他亲自写的,而且他也努力將字写得好看了,却没想到还是比不上李长青,一眼就被魏徵看出了差距。
心虚的他只能低头道:“学生谨记老师教诲。”
见李承乾態度诚恳,魏徵也就没有多计较,拿著文章继续看了下去。
然而他这一看,却是看了整整一盏茶的时间,而且表情也越来越严肃、越来越认真。
甚至將文章拿近了凑到眼前仔细看。
李承乾一直在旁边观察著魏徵的反应,见到他久久不说话,心里不禁有些疑惑。
就在他迟疑著要不要开口询问文章是否有什么错误的时候,魏徵却忽然放声大笑了起来。
李承乾被魏徵突如其来的笑声嚇了一跳,满是错愕地问道:“老师,何故发笑?”
“是臣失礼了。”
魏徵告罪一声,但脸上依然难掩激动和兴奋,“太子殿下这篇文章真是妙极!”
“臣许久没有见到如此出彩的文章了,尤其是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简直是点睛之笔!”
“文章华国,文章华国啊!”
魏徵的语气里毫不掩饰对这篇文章的喜爱和讚赏,可见他心里有多么高兴!
听到魏徵的盛讚,李承乾却是懵了一会儿。
因为他从来没有被魏徵这般讚誉过!
在感到眼前的一切有些不真实的同时,他亦有些不理解。
他不过是从李长青给他提供的角度和思路出发,剖析了《荀子·王制篇》,並且借用了李长青说的那几句话而已,怎么就能得到魏徵这般讚誉?
要知道魏徵向来严肃古板,他从魏徵这里得到最好的评价,也不过是一句“不错”而已。
现在魏徵居然直接夸他?
这让他心中涌起了久违的激动之情。
魏徵並未注意到李承乾的异样,满是欣慰地对他说道:“臣之所以让殿下抄写《荀子·王制》,目的就是让殿下明白何为真正的王制之道。”
“而王制之道在於以民为本,殿下能够明白这一点,並且领悟到君舟民水的道理,说明殿下已经彻底理解了王制的根本,未来必成一代贤君!”
魏徵高兴地说完这番话后,便將文章放在书案上,起身向李承乾拱手行礼。
李承乾文章中所阐述的见解和理论,和他正是一致的,完全说出了他的想法和理念!
这也是他这么激动的原因之一。
李承乾压下心头的激动和欢喜,连忙起身搀扶魏徵,並谦逊地道:“老师过奖了,只是一点粗浅见解而已。”
“学生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日后还要仰仗老师多多教导。”
见到李承乾不骄不躁,魏徵的心情越发好了,抚须而笑道:“殿下有明君之风矣。”
“《荀子·王制篇》臣已经没有什么可教的了,等过几日再讲新的篇章。”
“这几日殿下可以好生休息一番。”
魏徵此时心情大好,甚至主动提出给李承乾放几天假。
而这也让李承乾始料未及,反应过来后心中大喜,连忙道:“多谢老师!”
“那臣先告退了。”
魏徵再度一礼,起身离去,不过走之前也没忘记將那篇文章一併带走。
李承乾一路送他离开承恩殿,回来后便再也忍不住心里的高兴,竟直接在殿內跳起匈奴舞来。
他心中的喜悦达到了极点,不止是因为被放了假,更因为得到了魏徵的夸奖。
李承乾之所以討厌上课,討厌魏徵、张玄素这群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们对他总是夸少斥多。
久而久之,他自然就生出了逆反心理。
如今魏徵破天荒地表扬他,还给出了这么高的评价,他心里的满足感和虚荣心直接爆棚。
毕竟连他的父皇都很少被魏徵夸讚。
“区区四书五经而已,本宫只要稍一认真,还不是轻易就能融会贯通?”
李承乾得意一笑,同时也对李长青的好感大幅度增加。
没想到那小子倒真有几分才识,看来他口中的诗书传家並非妄语。
此番受了李长青的启发才写出这篇文章,回头不妨好好奖赏一番,毕竟身为太子可不能小气。
在心里盘算完了之后,李承乾只觉得神清气爽,昂首阔步地向殿外走去。
如今有了魏徵许可的假期,他可以光明正大地出去玩,不用再担心被训斥了。
“传杜荷,出宫,骑马游猎!”
……
魏徵离开承恩殿后,拿著那篇文章就一路前往了两仪殿。
两仪殿內,李世民与褚遂良、房玄龄、长孙无忌几人都在,见到魏徵过来后纷纷投去目光。
“魏侍中,何事如此高兴?”
褚遂良见魏徵红光满面,於是主动笑问,他可是很少看见严肃古板的魏徵这么高兴。
房玄龄也笑道:“玄成,莫非是家中有什么喜事?不妨说出来让大家也沾沾喜气。”
面对他们的打趣,魏徵呵呵一笑:“的確有喜事,但却並非与我有关,而是与大唐有关,与陛下有关。”
此言一出,群臣纷纷看向李世民。
“哦?”
李世民闻言略有疑惑,追问道:“和朕有关的喜事?什么事?”
魏徵也没有卖关子,从衣袖中取出那篇文章,並笑道:“回稟陛下,这是太子殿下今日交给臣的文章,文章的论题是王制之道。”
“在这篇文章中,太子殿下的言论鞭辟入里,阐述了以民为本之道,可谓是字字珠璣。”
“尤其是文章中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更是极为不俗。”
“太子殿下能写出这篇文章,可见殿下有明君之姿!”
“因此臣怎能不恭贺陛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