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星露谷的世界树 > 第264章 繁忙的新城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64章 繁忙的新城

    第264章 繁忙的新城
    和苏利亚交代一声,独自朝能量塔的方向走去。
    接下来的事情很顺畅,林克本就有些机械基础(实际上只需他指手画脚,不用亲自动手干活儿),图纸和参数就在脑子里,说起来头头是道,加上亿点点个人魅力,很轻鬆的就接管了能量塔的安装工作。
    自始至终,他甚至都不知道还有个竞爭者因为气场足够强,那人连点水都没溅起来,就被悄无声息的按死。
    能量塔还没点火,就差个温控仪,实际安装难度並不大,就像之前说的,都是傻瓜操作一一但向琼匯报工作时不能这么说。
    林克却故意用一堆天书般的数据,直接点爆了他的脑浆!
    之前这些他也不知道,但现在全部图纸和数据就在脑子里,照著念,旁徵博引,引经据典,嚇死你们!隨口就是“温控仪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在第xxxx號测试时曾经提到过,200帕压力下的温度必须控制在xx度“
    这谁听了不迷糊?
    “但不能光看书本上的內容,你们要注意阅读威廉留下的备註,这个备註才是最关键滴,操作手册里却根本没有写。”
    窝草,还有备註?
    一下子全慌了,他们带的是机械数据版。
    “没事儿,”林克隨意的点点额头,“都在这里,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工程师们成排的往后站了站。
    琼感到卑微的同时,也意识到之前的维护组和林克之间的差距一一好像比人和狗还大。
    这个医生当工程师太踏马专业了!
    那些高大上的名词儿,听著就让人既迷惘又舒坦!在技术盲心中,肯定是越复杂越听不懂看不懂的东西,越高科技。
    所以听不懂才好呢,
    不客气的说,能量塔是整座城市存活的依仗!
    如果能量塔原理连足球运动员都能听得懂,那完了·该轮到他恐慌了。
    “你的身份卡。”琼爽快的交出手中的筹码,四张硬卡片。
    上面分別印著“博士”,“技术工程师”,“运维组组长”,“全科医生”。
    “注意身体,你接下来的工作有点儿多。”现在新城刚起步,每个人身上都有无限多的工作,
    身兼数职不在少数,
    比如林克,首先他的身份是技术工程师。由於没有细分,接下来遇到任何技术型工作,施工、
    研究、治病、勘探—无论专业对不对口,都要能顶上去:
    其次,他是运维组组长,维护能量塔和供暖系统的首席责任人。如果塔出了问题,他有权丟下手头的一切工作,立刻前往解决。
    再次,他是个全科医生,可以自己开诊所,也可以接受僱佣去別的诊所医院帮忙。
    最后,他还是博土,符合参与科研的標准。
    林克挺满足,別人是担心工作多,他是唯恐工作太少。
    毕竟只有参与更多,才能把影响力渗透到方方面面,然后让更多人活到大结局至於爭权夺利?
    抱歉,没那个米国时间。
    转眼一个星期过去。
    林克融入的毫无痕跡,他比每个人都熟练,每个身份都做的比別人好。
    避难城市的前期建设演练过很多遍,整体进行得有条不紊,並不需要指挥。琼就挺胸凹肚的到处溜达,认真倾听每个人的恭维,全心享受著这一刻成功的感觉。
    遇到问题也专注於解决问题,没有扯皮,效率井然,一时间帮琼拉回不少支持度。
    尤其是新城最核心的部分,能量塔和蒸汽管道,在林克的掌控下铺设进度飞快。而林克是琼“当机立断”任命的,於是他更得意了。
    第一场雪到来前,轨道顺利铺完第二环(以环绕能量塔建设的环形轨道为基准),搭建了80顶帐篷,6个公共食堂,4个储备库,3个救护站和1个工作站。
    现在气温並不算低,能量塔每时每刻都向各区域稳定的输送热能。
    二环还位於能量塔的笼罩范围內,仅凭塔身向外辐射的热量就让这片区域內积雪融化,温暖如春。
    在这些被寒冷嚇坏了的人群眼里,只要有温暖,任何困难都不是困难。
    哪怕现在还没有房屋,移民沿著加热管道搭建帐篷,晚上贴著滚烫的铁管入睡。一点儿都不觉得难握,甚至还有很多人被烫伤。都是睡梦中自己抱到管道上的,明明在梦里被烫得叫,还是捨不得撒手。
    寒冬末世三年,被烫伤是多奢侈的经歷,有些人还沾沾自喜呢眼看看要形成风潮,林克不得不先率领维修组给输热管道包裹隔热层。也是在这个时候,移民的第一批正式住房工棚建好,首批移民得以从帐篷搬进新家。
    新的房屋叫“工棚”,可能是一种自嘲的叫法吧。
    工棚是钢木混合结构的悬空房,一楼架空防寒,从二层开始分成上下两层,再分隔成5个房间+2间厕所,额定住10个成年人。
    这种房屋的保暖做的很扎实,基础热阶2级,能在-30c的环境很好保持温度。
    本来很漂亮的房间,结果大家住进去后普遍反映有点儿冷,不如抱著管子舒服琼很生气!
    因为他也觉得有点儿冷管道被包裹上大家都不满意,但这是必要的。因为隨著露天管道的热量浪费降低,用煤量也跟著降低。这边包裹隔热层,那边搬家,中间的衔接过於丝滑,没人意识到那是被刻意安排的当然,苏利亚除外。
    苏好像喜欢上这种“隱秘行动”,她帮著一起规划。甚至还暗中进行一些自己的小计划,然后他们文以揭穿对方为乐。
    就挺变泰的。
    林克发现手里那几个只能看的页面也不是全无用处一一这令他对整个新城的各方面情况了如指掌,所以才能更好的见缝插针,掺杂私货。
    在搞事情方面,稳稳压了苏利亚一头!
    苏利亚不知道他作弊了,坦然承认自己只强在理论,实务上比不过林克。
    把他美的呀·因为表现得过於明显,第二天就被留了五道空间几何作业题。
    苏利亚是专家团成员,享受最好的待遇,在工作站建好当天就搬了进去。
    工作站是新城专为工程师们设计建筑、技术改进准备的工作场合,里面的各类设施非常齐全,
    居住条件也是全市最好的。苏利亚在里面搞科研,虽然每天工作时间很长,但比起体力劳动来不算沉重。
    琼知道她是藏在林克背后的大佬,对她虽谈不上照顾,但也绝不针对。知道她身体不好,就当半个老弱病残养著,反正林克也不缺物资,他要做的就是不强制苏利亚劳动。
    而且以苏的智商,和同事相比是断层式差別,她摸鱼別人也看不出来。
    避难所都市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科技,当然不可能凭空產生,也不能从零开始一一像游戏中那样,20个工程师3天时间就研发出冰墙机,这可能吗?根本不可能!
    科研又不是变戏法!
    放现实中,没个一年半载,连原型机都造不出来!
    真实情况就是,这些成套的蒸汽科技早就在国家还存续期间就研发完成。不然怎么敢把人骗出来,毫无准备的送到外面去建避难所?
    科技早就存在,新城需要补足的部分是如何落地一一分解图纸,因地制宜,环境论证,根据地形调整机械结构。
    假如只是这些的话,那么20个工程师3天时间,还是有可能搞出冰墙机的。
    总结起来就是不做技术研发,只做技术改良。
    这些工作对苏而言,简单到不能更简单。
    真正的科研深水区是等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上机器人科技的时候。
    伦敦预计今年最低气温將低於-60c,人类无法进行室外作业。使用机器人就是伦敦给出的解决办法,但伦敦也没太研究明白。
    到那时,就得靠避难城自己搞定。
    而且后期,为了让生產设施无人化生產,每个避难所都將缺真正的核心物资一一蒸汽智能核心。
    这个东西暂时只有特斯拉城(灾后唯一保有电气化的城市)能够生產,而出口渠道又被伦敦牢牢把握那时,將变成所有避难城与伦敦城之间的博弈。
    好在智能核心前期没有管控,製造和散发出去的数量够多,不是没有別的获得渠道。
    林克所在的移民团只是第一批,十天后,第二批移民抵达新城。
    相比起第一批移民,第二批状况就要惨烈得多,他们正好撞上后面那场延绵了十几天的大风雪!直接死掉三分之一的人,还有更多的人失踪,最终抵达新城的移民不足一半。
    这一惨剧震惊了所有人。
    抵达的移民也不好过,几乎全部飢肠,带著大大小小的伤病。
    所有的医疗资源顷刻被填满,就连林克也不得不放下能量塔的工作,把诊所先开起来。能量塔是整座城市的核心,连这个工作都要让路,可见当时的情况有多紧急。
    隨著城市建设,新移民一批又一批的抵达新城,几乎每一批的情况都差不多。
    回头再看,反而是第一批移民经歷苦难最多,但存活率最高,活的最长,也活的最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