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反贪不是目的,为大明服务才是目的!
第14章 反贪不是目的,为大明服务才是目的!(今晚12点有加更)烛火在巡抚衙门的签押房里晃悠,把崇祯的影子拉得老长,投在挂满地图的墙上。魏忠贤悄没声退出去,厚实的房门一关,外头的秋风冷雨和嘈杂动静就都隔开了。
没多会儿,门外响起魏忠贤的声儿:“万岁爷,孙总兵到了。”
“传。”朱由检声不高,在这静屋里却听得真真的。
门一开,孙祖寿走了进来。他换了身干净甲,脸上风吹日晒的痕迹还没褪。见皇帝站在地图前,他紧走几步,就要撩袍子下跪。
“免了。”崇祯转过身,眼光落在他身上。他走到书案前,拿起一个用黄绫子包的长条物件。
“孙卿,”崇祯声气平稳,“三屯营校场外头,你为筹饷银,连家传的镔铁腰刀都押给粮铺了,朕替你赎回来了。”说着,他解开黄绫,露出鞘上裹着鲨鱼皮的长刀,正是孙祖寿当日押出去的那把。
孙祖寿一愣,双手微颤着接过刀:“陛下……臣……”
“拿着!”崇祯打断他,语气沉了下来,“你爱兵如子,不喝兵血,不养家丁,有廉洁勇悍的名声,这很好。蓟镇上下都敬重你,朕看重的就是你这份心。”
他踱了两步,背对着孙祖寿,声调低了下去:“但是,朕看你带兵,施恩讲情义有余,立威树规矩不足。你对底下人太好,好到……容易被他们架起来,自个儿失了分寸。这让朕,不太放心把整顿蓟镇这副重担,全交到你一个人手里。”
孙祖寿心里一咯噔,攥紧了手里的刀,指节都发白了。他明白皇帝的意思——他不喝兵血,不蓄私兵,虽得军心,但在军中缺真正听命于他的硬实力,对上头讨价还价没底气,对下头也压不住茬……
崇祯转过身,目光如电,盯着孙祖寿:“昌平卫!洪武年定下的规矩,管着五千六百兵,该有军田二十八万亩!朕问你,你们孙家这些年来,到底吞了多少?!”
孙祖寿只觉得一股血猛地冲上头顶,脸上滚烫。他两腿一软,“噗通”跪倒在地,额头重重磕在青砖上,声音发颤:“臣……臣有罪!孙家……占了昌平卫的屯田,大概……大概一万亩……”
“一万亩……”崇祯重复了一遍,听不出喜怒。他俯视着跪伏在地的将领,缓缓道:“想来,这也不全是你一人的过错。你长年在外戍边,家里的事,自然是族中长辈操持。但是,”他话锋陡然锐利起来,“孙卿,你终究是孙家这一辈的顶梁柱!这责任,你得担起来!”
孙祖寿浑身一抖,猛地抬头:“陛下!臣罪该万死!臣立刻写信回家,让他们……把所有强占的田亩都清退出去!”
“清退?”崇祯却一摆手,“朕不要你家的田。你家的田要是都退了,你这个昌平孙家的顶梁柱,可就真成了光杆司令,底下谁还听你的?”
孙祖寿愣住了。
崇祯的声音沉了下来:“朕要的,是能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替朕杀鞑子的好汉子!孙卿,朕问你,你们孙家,能出多少条这样的好汉?”
他伸出五根手指:“五十个!披双层铁甲,能骑双马,能拉开强弓,敢陷阵冲锋的好儿郎!都授百户的职衔,都归你亲自调教统领!要是你们孙家能出五十个这样的铁骑,这一万亩地,朕就当你孙家是替朝廷养兵了,既往不咎!”
孙祖寿眼里瞬间爆出光来。皇帝这不是要夺他家产,是要他家出人出力!是用地换精兵!
“陛下!孙家上下,必效死力!莫说五十铁骑,就是……”孙祖寿激动得声音发颤。
崇祯抬手止住他,手指重重戳在地图“昌平卫”的位置上:“不止你家!整个昌平卫,按理说有二十八万亩军田!朕不管如今还剩多少,也不管都在谁手里攥着!朕只要结果——按二百亩田地养一个兵的标准,昌平卫,给朕拉出一千四百个能打仗的兵!装备、口粮,就从这些田土里出,军饷朕来筹!这一千四百人,都归你带,算你的家丁营!孙祖寿,你能办到吗?”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盯着孙祖寿:“要是能,回头就把这一千四百条好汉,给朕凑齐了,拉到北京城下,让朕亲眼瞧瞧!朕若满意,蓟镇总兵的印信,就还是你的!你接下来的差事,就是帮朕整顿整个蓟镇的军田!”
崇祯走到地图前,手指沿着蓟镇漫长的防线划过:“朕也不要全部,朕要三分之二!这三分之二的田亩,都划归蓟镇总兵衙门直接管!头等大事,就是解决蓟镇十万兵和他们背后几十万家眷的口粮!朕答应过要让蓟镇满饷满粮,满饷朕去想办法,而这满粮就得指着这些军田。总之,得让当兵的吃饱饭,让他们的老婆孩子有口粥喝!孙祖寿,这千斤重担,你敢接吗?!”
孙祖寿只觉得浑身血液都烧了起来。皇帝勾画的蓝图,正是他半辈子戎马生涯梦寐以求的景象!
他重重叩首,声音哽咽却斩钉截铁:“陛下重托,臣……万死不辞!这是臣一辈子的心愿!臣必定竭尽全力,为陛下练出精兵,清理田亩,稳固蓟镇!”
崇祯扶起他,拍了拍他胳膊:“起来!这事关系重大,朕知道。你怕不怕?”
孙祖寿抬头,迎着皇帝的目光:“臣不怕!刀山火海,臣也敢闯!只是……”他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忧色,“京里的勋贵,盘根错节,军田这事,牵一发而动全身。臣怕……做事束手束脚,辜负了陛下的信任。”
“怕他们做什么?”崇祯眼中闪过锐光,“京城那帮勋贵,自有朕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只管放手去干!记住,反贪不是目的,替大明效力,替这蓟镇十万将士和他们的家小挣一条活路,挣一份守土卫国的底气,才是目的!这道理,朕会让他们明白的。去吧,去准备你的一千四百好汉!”
孙祖寿胸中块垒尽消,只剩下满腔的感激和昂扬的战意。他再次抱拳,深深一躬:“臣,遵旨!”
看着孙祖寿挺拔的背影消失在门外,崇祯脸上的线条并未放松。他坐回案后,提笔在“昌平卫”旁边重重写下“一千四百甲兵”,随即沉声道:“传英国公张惟贤和成国公朱纯臣。”
夜雨哗哗下,冲刷着长城的砖石。墙子岭西边的烽火台早就塌了,残垣断壁间,几个蒙古斥候像鬼一样爬上城墙。带队的百夫长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眯眼往关内看——黑漆漆的野地里,只有零星星几点灯火,那是明军的屯田庄子。
“没人。”百夫长咧嘴一笑,“跟都督说的一样,明狗连放哨的都不派了!”
一支响箭带着尖啸撕破雨幕。没多久,束不的亲率的三千前锋铁骑像洪水一样涌过塌了的城墙缺口。马蹄子裹着湿泥,闷响被雨声盖住了。他们直扑最近有亮光的地方——崔家峪的英国公府田庄。
庄头崔老六正蹲在炕上数铜钱,忽然听见院外有怪响。他刚推开窗,一支重箭就钉进他脑门。尸体倒地的闷响里,蒙古骑兵撞开院门,见人就砍。
“粮食在地窖!”一个会讲汉话的蒙古兵揪住庄丁的头发,“带路!”
地窖里堆着新收的麦子。束不的抓起一把麦粒,在火光里捻了捻,冷笑道:“英国公的庄子?好得很!”
随着他一声令下,骑兵分成了好几股。有人专门劈开粮仓,有人挨家挨户搜刮铁器,更多的人马不停蹄冲向下一处屯堡。束不的勒马站在高岗上,望着十几里外连绵的火光。
“传令,”他突然大声喊道,“全军换旗!”
亲兵们赶紧展开早就备好的八旗军旗——正黄、镶白、镶蓝……后金军的旗帜在夜风里哗啦啦响。束不的咧嘴一笑:“让明狗们知道,大金的铁骑来了!”
“杀!”
五千骑兵像黑潮一样涌过长城缺口,铁蹄踏碎泥泞,直扑三屯营。一路上的烽火台空无一人,哨岗的篝火早就灭了。束不的冷笑,明军竟松懈到这地步!
“大金八旗破关!降者免死!”
蒙古骑兵齐声吼叫,声浪像打雷,震得沿途村落鸡飞狗跳。老百姓惊恐地推开窗缝,只见夜色里无数铁骑呼啸而过,八旗大旗在火光里翻卷。
——建奴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