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宋夫人可否给我算个折扣
“还真是稀奇。”林听晚不知道沈幼宜从哪里学来的那么多稀奇古怪的吃食,鲜美异常,她闻所未闻。
“幼宜,原以为你医术造诣高超,万中无一,没想到对吃的方面的研究於我也是自愧不如。”
哪有人会不喜好美食的,她与霍青一样,听闻沈幼宜准备了火锅,不假思索便过来了。
“还有这个,鲜鸭血。”
“血怎么能吃?”
秦老夫人方才就注意到那红彤彤一整块一整块的东西了,上一次吃火锅宴的时候並没有那东西。
而这一次多了好几样新鲜的菜式,有的他们当中没有一个能叫的上名字的。
“这是鸭子的鲜血经过特殊处理凝结成块,搁在锅里煮也不会化掉,吃入嘴中十分爽滑。”
沈幼宜示范给眾人看,锅底沸腾后那鸭血被她下锅,煮了有一会后鸭血顏色加深,沈幼宜瞧著那样子是熟了,便將它捞了出来放进碗中食用,味道十分鲜美。
“就是这样吃的,你们也可以尝一尝。”
眾人纷纷学著沈幼宜的模样,大胆尝试,果然如沈幼宜所说的那样,味道不错。
“还有这样,是鹅肠,同样可以食用,食材都是我用清水洗过很多遍的,不会有任何问题。”
“大家都別拘著,吃吧。”
宋聿珩见沈幼宜动了筷子,便招呼著霍青他们也懂筷子,茯苓几个丫鬟也都跟著一起。
沈幼宜用膳时就不喜有人看著,当然,她做美食时府上人人都有份。
她同样给府上的下人们都准备了一份,等他们用完膳过后,那些下人也可以分批过来用膳。
她如此善待府上的下人们,在京城官家中可以说是独一份。
那些人又如何不对宋氏夫妇忠心耿耿,沈幼宜这一招用的十分妙。
又过了三日,成衣铺子正式开张,这个日子沈幼宜早在七日前便定下了,良辰吉日。
成衣铺子开张当日,她的几位友人都过来捧场了。
安阳郡主依旧是熟客身份,前两次药膳堂和万宝斋开张事,她都是在的。
秦老夫人与李老王妃同坐一辆马车,就在不远处瞧著。
西街相对於东街,没有那么繁华,但人流量並不算稀少,而且此处不属於闹市区,更適合开这样的成衣铺子,供给客人们仔细挑选喜欢的衣裳。
毕竟这个时代与她那个时代不同,沈幼宜只在顏色和衣衫的图案上做了大篇幅的修改,衣襟处的纹的配件也有所不同,每一款都是特製的。
成衣铺子內还配有一些手绘的画册,客人们入店以后可以隨手翻阅,若是有喜欢的样式可在铺子里定製,都会有专门的师傅为其量身定製。
不管是样式还是服务手段都做的十分到位,勾起了京中不少百姓购买的欲望。
他们有不少人一早便知道这间铺子是万宝斋的东家宋夫人开设的,皆慕名而来。
彩带是沈幼宜与林听晚一同剪断的,他们在京城所有的铺子都是一同开设的,利益共存,不分彼此。
昭寧县主带著她夫君元大夫也一同出现在了云衫坊处,为沈幼宜捧场。
“宋夫人,我今日可够面子?”
她这是带著一箱子贺礼出现的,行为也不算是招摇。
相比较宋夫人带给他们夫妻二人的恩情,昭寧此举,已经是小惠了。
“县主客气了,您能够来就已经是莫大的荣耀了。”
沈幼宜在京中不过一年多,人缘却是十分好的。
往日里她医治的那些病人,她也未曾说过成衣铺子开张之事,已然有不少人闻风而来,都赶过来为沈幼宜庆贺。
安阳是最初到的,一开始就站在了沈幼宜身旁。
“宋夫人可否给我算个折扣呢?”
安阳外表柔弱內敛,所表现出来的一面也都是沉稳安静的。
相处久了,便会发现她不同寻常的一面。
她也会有忽而娇羞的一面,也会对对方流露出孩子心性。
不过多数时候,她总是一副清冷贵气之態,那大抵是她掩藏內心的一种表现,又或者是十几年如一日,她已经习惯了那般。
偶尔所表现出来的女儿家心性也都是对著熟人,外人面前可从不表露。
“安阳郡主肯赏脸光顾我的云衫坊,自是我的荣幸,送您一套都是应当的。”
她本就打算赠予这些友人新款的成衣,算是彼此之间的馈赠。
“亲兄弟尚需算明了帐目,更何况你我。”
“自然不是免费馈赠的,你穿著云衫坊新制的衣衫出入长公主府,如何能不算是一种宣传呢?”
她朝著安阳俏皮地眨了眨眼,用意分明,丝毫不遮掩。
安阳无可奈何道:“你还真是个小机灵。”
无论如何她都应当收下这份免费的礼物了,拒绝不得。
“郡主这便是答应了,可莫要反悔。”
“那是自然,我今日来,便是要称心而归的。”
“您里面请。”
沈幼宜让茯苓带著安阳去店里面转悠,她今日需在门口招呼著客人。
“你这般头脑,我都有些自愧不如。”
林听晚就站在一侧,方才听著二人的对话,连连摇头。
要说她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那也都是在幕后,而与沈幼宜的能耐相比,反而是差了一大截。
这做生意也讲究名声,开张第一日铺子的名衔打响是尤为关键的一点。
而沈幼宜就有如此能耐,能將铺子的名气宣扬出去,客源不断,身边人都心甘情愿被其“利用”。
“霍夫人过谦了。”
沈幼宜双手抱拳,高抬於顶,一副洋洋得意之姿。
今日人多,她不能逗留太久,后面的事情还要交由林听晚一人处理,林听晚可比她累多了。
“幼宜还真是个宝藏,若不是你这孙子下手早了一步,我说什么也要想办法促成她与奕儿的婚事。”
李老王妃口中的奕儿是她的孙子,李小郡王,京中有名的文雅公子,生的一副好皮囊,才识又很不错。
“你这话去年就说过了,莫要惦记了,我那曾孙子都要出世了,说什么都晚了。”